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清·尤怡
来源:金匮要略心典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陽微、陽不足也。陰弦、陰太過也。陽主開。陰主閉。陽虛而陰乾之。即胸痹而痛。痹者閉也。夫上焦為陽之位。而微脈為虛之甚。故曰責其極虛。以虛陽而受陰邪之擊。故為心痛。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平人、素無疾之人也。無寒熱、無新邪也。而乃短氣不足以息。當是裡氣暴實。或痰、或食、或飲。礙其升降之氣而然。蓋短氣有從素虛宿疾而來者。有從新邪暴遏而得者。二端並否。其為裡實無疑。此審因察病之法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胸中陽也。而反痹。則陽不用矣。陽不用。則氣之上下不相順接。前後不能貫通。而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等證見矣。更審其脈。寸口亦陽也。而沉遲。則等於微矣。關上小緊。亦陰弦之意。而反數者。陽氣失位。陰反得而主之。易所謂陰凝於陽。書所謂牝雞之晨也。是當以通胸中之陽為主。薤白、白酒。辛以開痹。溫以行陽。栝蔞實者。以陽痹之處。必有痰濁阻其間耳。

栝蔞薤白白酒湯方

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胸痹不得臥。是肺氣上而不下也。心痛徹背。是心氣塞而不和也。其痹為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飲以為之援也。故於胸痹藥中。加半夏以逐痰飲。

栝蔞薤白半夏湯方

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三兩)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心中痞氣。氣痹而成痞也。脅下逆搶心。氣逆不降。將為中之害也。是宜急通其痞結之氣。否則速復其不振之陽。蓋去邪之實。即以安正。養陽之虛。即以逐陰。是在審其病之久暫。與氣之虛實而決之。

栝蔞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枚) 薤白(半升) 桂枝(一兩) 厚朴(四兩) 栝蔞實(一枚搗)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朴。取二升。去滓。內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

人參湯方

人參 甘草 乾薑 白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生薑湯亦主之。

此亦氣閉氣逆之證。視前條為稍緩矣。二方皆下氣散結之劑。而有甘淡苦辛之異。亦在酌其強弱而用之。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

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

橘枳生薑湯方

橘皮(一斤) 枳實(三兩) 生薑(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痹不用。則筋失養而或緩或急。所謂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者是也。故以薏苡仁舒筋脈。附子通陽痹。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兩) 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

諸逆。該痰飲、客氣而言。心懸痛。謂如懸物動搖而痛。逆氣使然也。桂枝、枳實、生薑。辛以散逆。苦以泄痞。溫以祛寒也。

桂枝生薑枳實湯方

桂枝 生薑(各三兩) 枳實(五兩)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心背徹痛。陰寒之氣。遍滿陽位。故前後牽引作痛。沈氏云。邪感心包。氣應外俞。則心痛徹背。邪襲背俞。氣從內走。則背痛徹心。俞臟相通。內外之氣相引。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即經所謂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是也。烏、附、椒、姜。同力協濟。以振陽氣而逐陰邪。取赤石脂者。所以安心氣也。

烏頭赤石脂丸方

烏頭(一分炮) 蜀椒 乾薑(各一兩) 附子(半兩) 赤石脂(一兩)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附方

九痛丸 治九種心疼。

附子(三兩炮) 生狼牙 巴豆(去皮熬研如膏) 乾薑 吳茱萸 人參(各一兩) 

上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惡。腹脹。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並冷衝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按、九痛者。一蟲、二注、三風、四悸、五食、六飲、七冷、八熱、九去來痛是也。而並以一藥治之者。豈痛雖有九。其因於積冷結氣所致者多耶。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