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某,男,54岁。于1991年10月4日初诊。
主诉:右眼白睛溢血反复发作3次,复发2天。
病史:患者经常熬夜,近4个月右眼白睛溢血3次,昨天熬夜白睛溢血,经常心烦失眠,咽干,二便调。
检查:视力:右眼0.8,左眼1.0。右眼白睛外眦部大片出血、水肿,左眼白睛有粗大赤脉,黑睛清亮。舌质红,苔少而黄,脉细数。
诊断:白睛溢血(右眼)。
辨证:虚火上炎证。
治法:滋阴降火。
方剂:知柏地黄丸(《医方考》)加减。
药物组成:知母10g,黄柏10g,生地黄10g,牡丹皮10g,赤芍10g,栀子10g,泽泻10g,山药10g,茯苓10g,山茱萸6g,白茅根30g。4剂。
煎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外治法:眼部湿热敷,早晚各一次,一次10~15分钟。
医嘱:①忌食辛辣,戒烟酒。②避免烟尘刺激及熬夜。
二诊(10月8日):右眼白睛溢血已基本吸收。原方再服3剂。以善其后。
按:白睛溢血是指白睛表层血络受损,血溢络外,出现点片状血斑,甚至遍及白睛的病症。相当于西医学的球结膜下出血。初出血时颜色鲜红,故《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称为色似胭脂症。又名“血逆眼”、“白睛凝脂”等。本案患者经常熬夜导致阴精暗耗,虚火上炎,脉络受灼,血溢络外则白睛溢血;热邪伤津则咽干;虚火扰心神则心烦失眠;舌质红,苔少而黄,脉细数均为虚火上炎之征。知柏地黄丸加减方中以六味地黄汤滋补肝肾;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栀子,白茅根止血清热泻火,引热下行,使热从小便而出;知母、黄柏清泻相火。诸药合用,滋阴降火,凉血祛瘀,白睛溢血自当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