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中風(附類中)
(案1)風中血脈,右肢不遂,舌苔白膩,素多濕痰,致內風鼓動,脈象弦滑。速當戒怒遠煩,庶得與藥餌兼功。
豨薟草 防風 血竭 蔞霜 冬瓜子 絡石藤 半夏 蒺藜 山梔 福橘皮、絡 嫩桑枝 木瓜
(案2)風中經絡,口眼歪斜,頭目眩暈,兩耳鳴轟。延及日久,藥難霍然,擬方徐圖之。
桑葉 丹皮 石決明 烏藥 天麻 於術 沉香 蘇葉 當歸身 甘草 白芷 青皮 荷蒂
(案3)頭暈手麻舌強,皆由氣血不足。已現風痰之象,疊進溫補之劑,頭眩漸清,舌強亦和,惟手足麻木乃濕痰瘀血凝結筋絡之間。時或神識不清,此濕痰流於心包,致心志模糊,右脈滑數,痰生熱也,左脈浮大,熱生風也。法宜水火兩補,使火歸水中,則水能涵木,自不生風。《經》又云,治痰先理氣,氣順痰自消;治風先養血,血行風自滅。庶不致競成類中也。
膏方:熟地(四兩) 虎骨膠(一兩) 麥冬(米炒三兩) 白芍(酒浸二兩) 龜板(二兩) 洋參(三兩) 秦艽(酒浸二兩) 巴戟天(酒浸二兩) 當歸(酒浸三兩) 蓯蓉(二兩) 阿膠(二兩) 鹿角膠(二兩)
白蜜收膏,每服二錢。
丸方:橘紅(一兩) 桂枝(八錢) 甘草(八錢) 藕荷(八錢) 肉桂(五錢) 菊花炭(一兩四錢) 澤瀉(八錢) 牡蠣(八錢) 半夏(三兩) 赤苓(五錢) 附片(一兩) 絲瓜絡(一兩)
以竹瀝、薑汁各一杯,同夜交藤煎湯泛丸。
(案4)肝腎素虧,多濕多痰之體。從春間風中於陽明脈絡,致口眼歪斜,偏於面右,牽及肢末作麻,入冬麵皮強急,口眼雖解,濕痰猶存。速當絕去塵氛,一毫私念莫起,佐之以藥,庶免僕中歧變。
桑葉 茯苓 制首烏 枸杞 半夏 苡仁 天麻 白芍 白蒺藜 橘紅 決明
(案5)陽明脈虛,周身脈絡不和。更加肺受風邪,氣痰內郁,一身之氣更為不利。茲擬宣肺和絡治之。
杏仁 桂枝 半夏 橘絡 瓜蔞皮 鬱金 通草 茯苓 桔梗 枇杷葉
(案6)肝腎不足,多濕多痰。加以操勞太過,心陽獨亢,致風火內煽,頭目眩暈,神志不安,手指筋強,時難任物,防有僕中之患。
桑麻二陳加鉤藤、菖蒲、遠志、羚羊、丹皮、山梔、地慄、水母
(案7)內風鼓動,痰凝經絡,右邊肢末麻痹,頭眩心悸,神識不安,兩脈弦滑,有偏枯之患。
仙鶴草(雞血拌炒) 於術 瓜蔞霜 木瓜 茯神 絡石藤 防己 桑寄生 天麻 半夏 制豨薟 橘皮絡 白蒺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