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頭痛(附眩暈)
(案1)憂慮煩勞太過,正氣為風寒濕三氣所乘,腦後痛入骨,欲按為虛,邪在為實。脈象弦數少神,有轉癰疽之慮,扶正卻邪為主。
黃耆 川芎 羌活 藁本 威靈仙 生薑 防風 白芷 蒼朮 歸身 蔓荊子 蔥白
復診:腦後之痛已減,寒熱與風融化有機,但憂勞日久正氣潛消,不能化邪外達,人虛證實,攻補兩難,尚屬可慮。
前方去藁本、威靈、蔓荊,加桔梗、甘草、制南星、白芍
三診:腦後屬足太陽膀胱經,風寒濕三邪合而為痹,痛而不移,仍從著痹論治。
黃耆 獨活 白芷 蔓荊子 藁本 防風 川芎 細辛 威靈仙 甘草
四診:風寒濕漸解,頭痛猶存,時作時止。東垣所謂血虛,然思慮煩勞一動,便覺頭痛,當從中治,觀其進退。
生地 歸身 遠志 白芷 澤瀉 酸棗仁 洋參 茯苓 川芎 丹皮 橘餅
五診:從乎中治,已獲效機,擬方進步可也。
生地 麥冬 川芎 當歸 洋參 丹皮 澤瀉 赤苓 五味
頭為六陽之會,痛屬上實下虛。始由風寒濕三邪氣所乘,亦因思慮煩勞太過所致。服前方以來,病勢十減七八,三邪餘氣未清,二氣久傷難復。治上必來具下,滋苗必灌其根,更宜恬淡無為,澄心息慮,返觀內守,方克全濟。
六味地黃加洋參、白芍、歸身、川芎、麥冬,共為末,水泛丸,服二錢。
(案2)外風內火交集,頭眩致顛頂痹痛,乍寒乍熱,天庭痛甚起瘤,胸次氣機不利,穀食懶進,大便秘結,解如彈。
青黛 桑葉 黃芩 雅連 羚羊角 山梔 丹皮 川芎 甘草 露蜂房
(案3)操勞太過,清陽致虛。暑濕風邪上混頭元,鬱而生熱,脈象浮濡而數,舌苔黃而且膩。擬青空法增味,速解,可免昏厥之變。
全方加羚羊角、山梔、滑石、白芷、荷蒂
(案4)素有水飲射肺,咳逆時形。加以肝陽化熱,襲於經絡,右邊頭暈,牽連項背,延及日久入絡也。擬入絡搜風治之。
蒺藜 白薇 殭蠶 石決明 川貝 橘皮絡 半夏 茯苓 白附 菊花炭 竹茹 荷絡
(案5)痰熱擾亂,肝陽化風,心悸頭眩,不能自主,神思恍惚,嘈雜易飢,脈象弦滑。上虛下實,有類中之漸,現值夏至大節,加意提防為要。
丹皮 貝母 白薇 菊花炭 瓜蔞霜 磁石 石斛 茯苓 石決明 燈心草炭 竹茹
(案6)郁損肝陰,化火生風,致氣逆阻,頭眩面熱,愈逆愈眩。脈來強數,筋脈酸脹,亦由血不養肝,肝主筋也。擬和陽熄風為要。
白芍 牡蠣 山梔 菊花炭 桑寄生 木瓜 丹皮 石斛 合歡皮 綠萼梅 龜板
(案7)操勞辛苦,霧露之濕,侵於皮膚,致成癧風,兩載有餘,已屬痼疾。仍然操勞不已,致恚怒傷肝,肝陽內燃,令頭眩耳轟。而濕熱轉劇,面腫眉落,足脛腫痛。病情若此,難以奏效。
當歸 生地 菟絲子 茅朮 金叉石斛 白芍 天麻 豨薟草 黃柏 紫背浮萍 川芎 羌活 烏梢蛇
(案8)肝鬱夾痰,生火生風,致左脅肝垂內煽,頭眩目眩,乍寒乍熱,肢末作麻,氣逆吐沫,脈象弦滑,慮其昏厥。
桑葉 白芍 牡蠣 鉤藤 石斛 絲瓜絡 丹皮 木瓜 羚羊 竹茹 茯苓 石決明
(案9)木火體質,善怒多郁。肝氣易升,肝陽亦失其清淨,致頭目眩,心悸作煩,手足蠕動,兩脈弦滑而數,心脈較大。須戒怒遠煩,免釀痰歧變。
桑葉 石決明 生地 茯苓 山梔 羚羊角 丹皮 蓮心 菊花 穭豆衣 龍齒 竹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