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洞先生家塾方
第一方。太簇丸。 乃人參大黃丸。治腹滿心下痞鞕。飲食停滯。大便難。
大黃(四十錢) 黃芩 人參(各二十錢)
上三味。搗篩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之。
第二方。夾鍾丸。 乃硝石大丸。今去當歸。治腹中有結毒或心下痞鞕者。
大黃(二十四錢) 硝石(十八錢) 人參 甘草(各六錢)
上四味。各別杵。為散。以苦酒三合。先內大黃。煮作二合。內諸藥。如飴狀。下火冷。內硝石。杵之。為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飲服之。杶按。今古方家稱用硝石以煙消之硝石者。非也。此硝者水消之硝石也。
第三方。姑洗圓。 乃控涎丹。治諸痰飲水毒。
甘遂 大戟 白芥子(各等分)
上三味。杵節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五十丸。以生薑湯服之。
第四方。仲呂丸。乃如神丸。治水毒大小便不通者。
大黃(六兩) 甘遂 牽牛子(各三兩)
上三味。杵節為末。糊丸。如綠豆。每服二十丸。白湯下之。
第五方。蕤賓丸。乃平水丸。治腳氣腫滿不大便者。
商陸(四兩) 甘遂(二兩) 芒硝 芫花 吳茱萸(各三兩)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飲服三丸。日三。
第六方。林鐘丸。乃甘連大黃丸。治心煩不大便者。
大黃(六兩) 甘草 黃連(各二兩)
上三味。杵篩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之。
第七方。夷則丸。乃海浮石丸。治腹不滿其人言我滿者。
海浮石 大黃 桃仁(各等分)
上三味。杵篩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三十丸。白湯服之。不知稍加之。
第八方。南呂丸。乃滾痰丸。今以甘遂代沉香。治諸痰飲咳嗽。大便不利者。
黃芩(四兩) 甘遂 青礞石(各二錢) 大黃(八錢)
上四味。杵篩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日三。或至三四十丸。溫水下之。
制礞石法。青礞石焰硝各等分。土器中煅過。以金色為度。研飛。曬乾用。
第九方。無射丸。乃牡蠣角石散。治諸瘡瘍膿出不止者。
牡蠣 鹿角霜(各一錢) 輕粉(五分)
上三味。杵篩二味為末。以輕粉合治雞子白。煉為膏。黏瘡上。
第十方。應鐘散。乃芎黃散。治諸上衝轉變不治者。
大黃(二兩) 川芎(六兩)
上二味。杵篩為末。每服六分。酒或湯送下。不治稍加一錢。以至下為度。若有結毒痼疾者。每夕臨臥服之。
第十一方。黃鐘丸。乃三黃丸。治大便難煩悸而心下痞者。
大黃(四十錢) 黃芩 黃連(各二十錢)
上三味。杵篩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送下。以下為度。若急下之。則酒服之。
第十二方。大呂丸。乃備急丸。今以糊丸。
大黃 乾薑 巴豆(各等分)
上三味。先杵二味為末。別研巴豆。合治。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二丸。以下為度。不知稍加。
以上十二方。先師家塾嘗以十二律命方。銘皆是塾生憾方名之不著而命之者也。恐非先師意。雖然海內通稱。而以律呼之。故今仍舊以為目。冒以第一第二分之。井杶記。
紫丸。本以蜜煉之。今糊丸之。或蜜丸用之。治胸腹結毒或胸滿大便難有水毒者。
代赭石 赤石脂 巴豆(各二十錢) 杏仁(四錢)
上四味。先杵二味為末。別研巴豆杏仁。內中合治。糊丸。如綠豆大。量病證淺深服之。一二分至一錢為度。若有不差者。每日服之。或五丸或十丸。若無赤石脂。則以鹽藏鐵粉代之。
製鹽藏鐵粉法。上鐵屑二錢。食鹽二分。攪之。密器貯之。封藏十日。
置諸床下地上。取出研之。水飛。曬乾。以代赤石脂。
梅肉霜。治諸惡瘡結毒及下疳毒。
梅諸(鹽藏者燒為霜) 梔子霜(各七分五釐) 巴豆 輕粉(各二分五釐)
上四味。別研巴豆。作泥。內三味為散。每服二分或三分。病重者服一錢。熱湯送下之。
伯州散。乃大同類聚方伯耆藥。治毒腫又有膿者。
蝮蛇 蟹(江河中生者) 鹿角(各等分)
上三味。各燒為霜。合治酒。每服九分。
七寶丸。治梅瘡結毒及痼疾骨節疼痛諸不能治者。
牛膝 輕粉(各二錢) 土茯苓(一錢) 大黃(八分) 丁子(五分)
上五味。合杵。篩為末。糊丸如綠豆大。一日八分。分為二服。每四分。朝夕白湯服之。凡六日。又七日。詰朝服後方。
後七寶丸。
巴豆 丁子(各二分五釐) 大黃(四分)
上三味。先丁子大黃為末。別巴豆研。內中。合冶。糊丸如綠豆大。凡服前方六日乃至七日。詰朝服此方。一服一錢。白湯下之。
制丁子法。丁子一錢內粳米六七粒。別研之。悉為細末。不然黏不能末之。
杶嘗見今稱古方家者。用七寶丸之法。凡六日而至七日。詰朝不用此方。後而唯用紫丸或備急丸以取其瀉下為法。是大不然也。夫巴豆大黃雖取其瀉下。與乾薑亦何所預乎。況又三味等分。則於其分兩亦有不然者。且丁子之取輕粉之毒。人未知其妙用。唯以紫丸或備急丸取其瀉下。亦後方所誤多參。口舌糜爛。飲食不下咽者。皆是粉毒所致也。此後方者。唯取下輕粉之毒而已。豈有他乎。
續七寶丸。今多用之。
水銀(二錢半) 硝石礬石(各六錢) 鹽(二錢)
上四味。先碎硝石礬石。乃合四味。內瓦盆中。以茗碗覆之。以泥封之。安架火。而自下燒之。半日許。既而取其所屬眷茗碗之霜。以棗肉為丸。服之如前七寶丸之法。至第七日服後方丸亦如前。
承氣丸。治腹滿或燥屎不通者。
大黃(八錢) 硝石(十二錢)
上二味。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以枳實厚朴湯服之。每服八分。
枳實厚朴湯。
枳實(一錢二分) 厚朴(一錢八分)
上二味。以水一合五勺。煮取六勺。送下承氣丸八分。
礬石大黃丸。治無名毒腫及癜風疥癬。
礬石 大黃(各等分)
上二味。杵篩為末。每一錢。以溫湯服之。日一。
滑石礬石甘草散。治淋痛小便不利者。
滑石 礬石(各六兩) 甘草(三兩)
上三味。杵篩為末。每服一錢。溫湯下之。
鐵砂散。治黃胖病。
鐵砂 蕎麥粉(各十二錢) 大黃(六兩)
上三味。杵篩二味為末。和蕎麥粉。以水煉之。丸如綠豆大。每服一錢。以清酒下之。日三。
桃花湯。治浮腫大小便不通者。
桃花(二錢) 大黃(一錢)
上二味。以水二合。先內桃花。煮取一合二勺。內大黃。煮取六勺。頓服。
小瘡摺方。治諸疥癬及膁瘡。
巴豆(去殼) 萆麻子(各一錢) 大黃(五分)
上三味。先研二味為泥。內大黃末。綿包。浸暖酒中。攝之一日五度。至七日而止。八日詰朝浴溫湯。一日七回愈。若不愈如前法。
薏苡仁丸。治小兒頭瘡及胎毒諸瘡。大人亦得治。
薏苡仁(十錢) 大黃(五錢) 土茯苓(二十錢)
上三味。杵散為末。蜜丸。彈子大。每一丸。日三。
以上十三方。先師東洞翁家塾方也。余嘗受之。而試之十數年。無一方不效者。然海內傳方之人。唯受其方。而分兩服度。無所考定。有錯誤者。今詳校索之。以傳永世。入門之士。宜秘之耳。
安永九年庚子仲夏。肥後村井杶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