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和清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瞳神干缺医案

来源:子阳医馆

 徐××,男,28岁,初诊日期:1942年4月25日。双目瞳神干缺,黄液潜伏,视糊晴痛,舌糜口疮,腿部红块,阴部糜烂,得病五载,此起彼伏,反复发作频繁,脉来弦数,舌苔黄腻症由湿热流注,病在心脾肝肾。《素问》云:“诸痛津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心主血,脾主肉,血热而内湿,湿热相合,热毒下传,入肝经而生阴疮,入脾经而为肉疡,人心经而致舌糜,入肾经而致瞳神干缺。其病浸淫不休,溃败肌肤,后果堪忧。龙胆草、炒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木通、当归尾、苍术、米仁、生地、甘草、竹叶。2剂后,原方增损连服10剂,红肿退去,黄液消失,目视恢复,诸痛及疮痒皆除,惟过二月,目疾又发。复诊:前经治疗,红退,黄液消失,目视放明,惟未隔二月,旧病复起,且形寒烦热,胸腹不利,脉濡,舌苔浊腻:是亦湿热蒸蒸,浊邪上逆所致。治以利湿化浊,清热解毒。茯苓、苍术、猪苓、泽泻、黄芩、炒栀子、米仁、滑石、甘露消毒丹(包煎)。三剂以后,又连服5剂,目疾又愈。(姚芳蔚等整理:眼科姚和清的学术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3:1,1964)

 评按:瞳神干缺常为重症凝脂翳之后遗症,瞳神失去正圆,边缘如锯齿或形如梅花,故名。本案除瞳神干缺外,兼见湿热流注等证,病在心脾肝肾。治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十剂获效而月后旧病复发,证势反重,此乃湿热蒸蒸,浊邪上逆。治以利湿化浊、清热解毒,重在“去邪”,邪去正安而获治愈。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