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某某,男,26岁,湖南省攸县大同桥镇丁家垅村,农民。于2015年1月18日初诊。
主诉:右眼反复红痛生翳,视力下降半年。
病史:患者从去年7月上旬开始右眼红痛生翳,曾在外院诊断为“角膜基质炎”,曾用“糖皮质激素”、“散瞳”、“抗病毒”等治疗,眼病时反时复,现刺痛流泪,伴口苦咽干,便秘尿赤。
检查:视力:右眼0.3,左眼1.2。右眼混合充血(++),角膜深层混浊,呈毛玻璃状,上方有新生血管呈毛刷状伸入,角膜后壁有灰白色羊脂状沉着物,2%荧光素钠染色裂隙灯显微镜下未见着色,房水混浊,虹膜纹理不清呈泥土色,瞳孔小;舌质红,苔黄,脉数。
诊断:角膜基质炎(右眼)。
辨证:肝胆热毒证。
治法:清肝解毒。
方剂:银花解毒汤(《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金银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0g,黄连5g,连翘10g,夏枯草10g,赤茯苓15g,牡丹皮10g,水牛角30g(先煎),生石膏20g(先煎),大黄10g(后下),红花5g,桃仁10g。7剂。
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外治:①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典必殊)滴眼剂,滴右眼,每日4次;②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滴右眼,每日2次。③金银花15g,鱼腥草15g,秦皮10g。煎水,待温度适宜时熏眼。每日2次。
医嘱:忌辛辣炙煿之品及牛羊狗肉等发物,以免助火生热。
二诊(2015年1月25日):便通症减,右眼睫状充血(+),角膜混浊,瞳孔药物性散大;舌质红,苔黄,脉数。原方去大黄、生石膏。7剂。
三诊(2015年2月1日):查视力:右眼0.6,左眼1.2。右眼充血消失,角膜混浊减轻,角膜后壁沉着物消失。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改用退翳明目法。方剂:拨云退翳散(《张怀安眼科临床经验集》)加味。处方:防风10g,荆芥10g,柴胡10g,木贼10g,赤芍10g,青葙子10g(包煎),黄芩10g,决明子10g,生地黄15g,蝉蜕5g,甘草5g。7剂。停用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
四诊(2015年2月8日):右眼视物较前清楚,角膜仍留有少许瘢痕障迹。视力:右眼0.8,左眼1.2。处方:原方再进14剂,以退翳明目。
按:《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中认为本病由“肝脏毒风与瘀血上凝所致”。黑睛属肝,肝胆热毒炽盛,上攻黑睛,故黑睛深层混浊,肿胀增厚,白睛混赤;因热致瘀,火郁经脉,新生赤脉进入黑睛,则成赤白混杂翳障;口苦咽干,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为肝胆热毒炽盛之候。银花解毒汤加减方中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黄连、连翘清心泻火;夏枯草清肝泻火;赤茯苓利湿清热;牡丹皮、水牛角清热凉血;红花、桃仁活血化瘀;生石膏、大黄清热通腑。配合激素、抗生素、散瞳及熏法等治疗,内外兼治,故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