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治膈噎諸方
凡憂膈、氣隔、食膈、寒膈、飲膈,五病同藥,常以憂愁思慮食飲而得之。若寒食、食生菜便發。其病苦心滿不得氣息,引脊痛如刺之狀,食則心下堅,大如粉絮,大痛欲吐,吐則瘥。飲食不得下,甚者乃手足冷,上氣咳逆,喘息氣短,治以九物五膈丸方。
麥門冬(志心) 蜀椒(汗各三兩) 遠志(三兩去心) 甘草(五兩炙) 附子(一兩炮) 乾薑(三兩) 人參(四兩) 桂心(三兩) 細辛(三兩)
上藥搗篩,蜜和,微使淖,置有蓋器中,先食服大如彈子丸一丸,置喉中稍咽之,喉中、胸中當熱,藥力稍盡,復含一丸,日三、四,夜一、二服,服藥七日愈,二十日平復。若不能含者,可一大丸作二小丸盡服之。唯夏月合乃益麥門冬、甘草、人參耳,其餘不異,神良。椒當以銅器熬於火上,使極熱,下置地,內椒器中熟攪之,須臾汗出,便搗合同處,椒力有熱,亦去其毒,非令有熱也。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生菜。(《外臺》卷八)
治噎塞不通方。
營實根(十二分)
上一味,搗為散,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外臺》卷八)
治諸噎方。
炭末細羅,蜜丸如彈子大,含少細細嚥津即下。(《外臺》卷八)
治噎方
取頭垢如棗大,以粥若漿水和服之。(《外臺》卷八)
治氣噎煎方。
蜜 酥 薑汁(各一升)
上三味,合和,微火煎五、六大沸,取如大棗二枚,內酒中飲之,直炒服之亦好。(《外臺》卷八)
通氣噎湯方。
半夏(三兩洗) 桂心(三兩) 生薑(八兩) 羚羊角(三兩)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半升,日再服,忌羊肉、生蔥、餳。(《外臺》卷八)
治氣噎不下食,兼嘔吐方。
半夏(四兩洗) 生薑(三兩切)
上二味,以東流水二大升,煎取一升,去滓,溫服三合,日三服。忌羊肉、餳。(《外臺》卷八)
治卒食噎方。
舂杵頭糠置手巾角以拭齒,立下。(《外臺》卷八)
治卒食噎不下方。
取蜜含之則下。(《外臺》卷八)
半夏湯,主飲食輒噎方。
乾薑 石膏(各四兩) 桔梗 人參 桂心(各二兩) 半夏(一升) 吳茱萸(二升) 小麥(一升) 甘草(一兩) 赤小豆(三十粒)
上十味,㕮咀,以酒五升,水一斗,煮棗二十枚,去滓,合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卷十六)
治醋噎方。
羌活五兩,搗,用水一升,浸三宿,每日溫服五合,瘥。(《外臺》卷八)
治胃反方
治胃反不受食,食已嘔吐,大半夏湯方。
半夏(三升) 人參(二兩) 白蜜(一升) 白朮(一升) 生薑(三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五升和蜜,揚之二、三百下,煎取一升半,分三服。(《外臺》卷八)
治胃虛反,食下喉便吐方。
人參(一兩) 茯苓(四兩) 青竹茹(五兩) 大黃(六兩) 橘皮 乾薑(各三兩) 澤瀉 甘草(炙) 桂心(各二兩)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去大黃。用泉水、東流水尤佳。忌海藻、菘菜、生蔥、大酢。(《外臺》卷八)
治胃反,吐而渴者,茯苓小澤瀉湯方。
茯苓 澤瀉 半夏(各四兩)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服八合,日三。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酢物等。(《外臺》卷八)
橘皮(一兩) 白朮 人參(各二兩) 蜀椒(一百二十粒汗) 桂心(一兩) 薤白(一握去青)
上六味,切,以水二升漬一宿,內豬肚中縫合,三升水煮,水令出之,決破去滓,分三服。忌桃李、雀肉、蔥。(《外臺》卷八)
治胃反大驗方。
前胡 生薑(各四兩) 阿膠(一兩) 大麻子仁(熬) 吳茱萸(各五合) 桂心(三寸) 甘草(五寸炙) 大棗(十枚)
上八物,切,以酒二升,水三升,煮取一升七合,分再服。忌生蔥、海藻、菘菜等物。(《外臺》卷八)
治胃反吐食者方。
搗粟米作粉,水和作丸,如楮子大七枚,爛煮內酢中,細細吞之,得下便已,面亦得用之(《外臺》卷八)
又方
好曲十斤,粗地黃二斤,二味搗,日乾,酒服,若飲三方寸匕,日三服。(《外臺》卷八)
治胃反,食則吐出,上氣者方。
灸兩乳下各一寸,以瘥為度。(《外臺》卷八)
又方
灸臍上一寸二十壯。(《外臺》卷八)
又方
灸內踝下三指稍斜向前有穴三壯,即瘥。(《外臺》卷八)
又方
蘆根 茅根(各二兩)
上二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頓服得下食。(《外臺》卷八)
華佗治胃反。胃反為病,朝食夜吐,心下堅如杯,往來寒熱,吐逆不下食,此為寒癖所作,治之神效方。
真珠 雄黃 丹砂(以上研各一兩) 朴硝(二兩) 乾薑(十累)
上五味,搗篩蜜丸,先食服如梧子二丸,小煩者飲水則解之。忌生血物。(《外臺》卷八)
治嘔噦吐逆及噫醋方
治病人乾嘔方。
取羊乳汁飲一杯。(《外臺》卷六)
治乾嘔,或噦,手足逆冷方。
橘皮(四兩) 生薑(六兩切)
上二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服一升。(《醫心方》卷九)
治吐逆乾嘔,生薑湯方。
生薑(四兩) 澤瀉(三兩) 桂心(二兩) 橘皮(三兩) 甘草(二兩) 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 大黃(四兩)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五合,日三。忌海藻,菘菜、醋物、生蔥。(《外臺》卷六)
治食後喜嘔吐者方。
燒鹿角灰二兩,人參一兩,搗末,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後方》卷四)
治卒噦方。
枳實三枚炙,去核,㕮咀之,以三家乳一升,以羊脂五兩,煎枳實令沸,復內乳令沸,去滓,含咽之。(《外臺》卷六)
治吐逆不止,碧霞丹方。
用北黃丹四兩,米醋半升,煎乾,炭火三秤,就銚內煅紅,冷定為末,粟米飯丸梧子大,每服七丸,醋湯下。(《本草綱目》卷八)
治食訖醋咽多噫,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五合) 生薑(三兩) 人參(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取二升,絞去滓,分為三服,每服相去十里久。(《外臺》卷六)
治赤白膿血痢及冷痢方
治下赤痢方。
秫米(一把) 鯽魚鮓(二臠細切) 薤白(一虎口細切)
上三味,合煮,如作粥法,啖之。(《外臺》卷二十五)
治暴下赤白方。
香豉(一升) 薤白(一把)
凡二物,以水三升,煮取二升,頓服之。(《醫心方》卷十一)
治下赤白痢,五、六年者方。
燒大荊如臂,取瀝服五、六合,即得瘥。(《證類本草》卷十二)
治赤白痢方。
鼠尾草濃煮汁如薄飴,飲五合,日三。赤下用赤花,白下用白花,瘥。(《證類本草》卷十一)
治血痢神妙方。
乾薑急於火內燒黑,令成灰,瓷碗合放冷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證類本草》卷八)
治若挾熱者,多下赤膿雜血方。
黃連 灶突中塵(各半兩)
上二味,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外臺》卷二十五)
凡病下,應先下白後下赤,若先下赤後下白,為腸蠱方。
牛膝三兩,搗碎,以酒一升漬經宿,每服一兩杯,日二、三服(《外臺》卷二十五)
治卒注下,並痢血,一日夕數十行方。
黃連(末) 蠟 阿膠(各一兩)
上三味,先以酒半升令沸,下膠、蠟合烊,乃內黃連末,頓服之。(《外臺》卷二十五)
烏梅(三百六十枚去核熟令可搗) 附子(四兩炮) 黃連(十二兩) 乾薑(四兩)
凡四物,搗下篩,蜜丸,飲服如梧子十丸,日再。(《醫心方》卷十一)
治水穀痢及雜痢方
黃帝問曰:人若溏泄下利者何也?對曰:春傷於風,夏生溏泄,腸澼久風,亦為溏泄也。(《外臺》卷二十五)
治熱水穀下痢,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 阿膠(炙各二兩) 梔子(三十枚) 烏梅(二十枚) 黃柏(一兩)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再服,神良。(《外臺》卷二十五)
又方
黃連(一升金色者) 陳米(五合)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外臺》卷二十五)
蜀沙門傳水痢方。
以訶黎勒三顆,麵裹炮赤去面,取訶黎勒皮搗末,飯和為丸,米飯空腹下三七丸、已百人見效。(《證類本草》卷十四)
治雜下,烏梅丸方。第一下赤,二下白,三下黃,四下青,五下黑,六固病下,下如瘀赤血,七久下,八下不可止,九連年下,十卒下,十一下少血數,十二霍亂而下,十三如舍水,十四下已則煩,十五息下,一作一止,十六下而不欲食,十七食無數,但下去,十八下但欲飲水,十九重下,二十下雜,錯不可銘字。合二十種下,江夏下太守以此法治是下盡愈方。
黃連(一兩) 黃柏(一兩) 熟艾(一兩) 附子(一兩炮) 甘草(一兩) 乾薑(二兩) 烏梅(二十枚去核取肉熬之)
凡七物,合搗,下篩蜜和丸,如大豆飲服十丸,漸至二十丸,日三。(《醫心方》卷十一)
治泄痢不禁及痢後穀道疼方
結腸丸,治熱毒下不斷,不問久新,悉治之方。
苦參 橘皮 獨活 阿膠(炙) 芍藥 乾薑 黃柏 甘草(炙) 鬼臼(各四分)
上九味,搗篩,蜜與膠共烊以和丸,並手捻作丸如梧子,曝燥,以飲服十丸,日三,不知稍加。此方亦治諸疰下,及卒下悉效。(《外臺》卷二十五)
裨脾丸,治脾滑胃虛弱,泄下不禁,飲食不消,雷鳴絞痛方。
附子(炮一兩) 蜀椒(汗一兩) 桂心(二兩) 赤石脂 黃連 人參 乾薑 茯苓 大麥蘖 陳面(炒) 石斛 當歸(各二兩) 鍾乳(三兩研)
上十三味,搗篩蜜和,以酒服十丸如梧子,日三。稍稍加之。(《外臺》卷二十五)
治下痢腸滑,飲食及服藥皆完出,豬肝丸方。
豬肝(一斤煮焙乾) 黃連 阿膠(炙) 烏梅肉(各二兩) 胡粉(七棋子)
上五味,搗下篩,蜜和,酒服十五丸如梧子,日三,稍加。亦可散服。(《外臺》卷二十五)
治赤白帶下久不斷,穀道疼痛不可忍,宜服溫藥,熬鹽熨之。(《醫心方》卷十一)
治霍亂吐利上築腹疼諸方
嘔而吐利,此為霍亂也。(《醫心方》卷十一)
治霍亂而渴者,理中湯主之。(《醫心方》卷十一)
理中湯,治霍亂吐下,脹滿食不消,心腹痛方
人參(三兩) 白朮(三兩) 甘草(三兩炙) 乾薑(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絞去滓,溫分三服,不瘥頻進兩、三劑。遠行防霍亂,作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散服方寸匕,酒亦得,若轉筋者加石膏三兩。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外臺》卷六)
霍亂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先治氣,理中湯去朮加桂。凡方加朮者,以內虛也,加桂者,恐作奔豚也,理中湯方。
人參(二兩) 甘草(三兩炙) 白朮(三兩) 乾薑(三兩 炮)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夜一。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心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若下多者,復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若先時渴,喜得水者,加朮,合前成四兩半;若腹中痛者,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若惡寒者,加乾薑,合前成四兩半;若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六片,服湯後一食頃,飲熱粥一升許,汗微出自溫,勿發揭衣被也。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外臺》卷六)
治霍亂蠱毒,宿食,心腹痛,冷氣鬼氣方。
極鹹鹽湯三升,一味,霍亂心腹暴痛。宿食不消,積冷煩滿者,熱飲一升,以指刺口,令吐宿食使盡,不盡更刺,吐訖復飲,三吐住靜止。此法大勝諸藥,俗人以為田舍淺近法,鄙而不用,守死而已。凡有此疾,即先用之。(《外臺》卷六)
治霍亂轉筋及雜治方
治兩臂,腳及胸脅轉筋者方。
煮苦酒三沸,浸氈裹轉筋上,合少粉尤佳。又以綿纏膝下至足。(《外臺》卷六)
若轉筋入腹中轉者方。
取雞屎白一方寸匕,水六合,煮三沸,溫頓服,勿令病者知。(《外臺》卷六)
霍亂轉筋入腹,不可奈何方。
極咸作鹽湯,於槽中暖漬之,則瘥。(《外臺》卷六)
又方
以醋煮青布㩉腳膝,冷復易之。(《外臺》卷六)
治卒道中得霍亂,無有方藥,氣息危急,醫視捨去,皆云必死,治之方。
蘆蓬蕽一大把,煮令味濃,頓服二升則瘥,已用有效。食中魚蟹毒者,服之尤良。(《外臺》卷六)
治黃疸、黑疸、谷疸諸方
治天行毒熱,通貫臟腑,沉鼓骨髓之間,或為黃疸、黑疸、赤疸、白疸、谷疸、馬黃等疾,喘息須臾而絕,瓜蒂散方。
瓜蒂(二七枚) 赤小豆(三七枚) 秫米(二七粒)
上三味,搗篩為散,取如大豆粒,吹於兩鼻之中,甚良,不瘥間日復服之。(《外臺》卷四)
治黃疸百藥不瘥者方。
驢頭一枚煮熟,以姜齏啖之,並隨多少飲汁。(《外臺》卷四)
治黃疸方。
取生小麥苗搗,絞取汁,飲六、七合,晝夜三、四飲,三、四日便愈。無小麥苗,穬麥苗亦得。範汪云:用小麥勝也。(《外臺》卷四)
治黃疸,身體面目皆黃,大黃散方。
大黃(四兩) 黃連(四兩) 黃芩(四兩)
上三味,搗篩為散,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亦可為丸服。(《外臺》卷四)
治黃疸變成黑疸者多死,急治之方。
取土瓜根汁服一小升,平旦服,至食時,病從小便去則愈,不忌。先須量病人氣力,不得多服,力衰則起不得。(《外臺》卷四)
治勞疸、谷疸丸方。
苦參(三兩) 龍膽草(一兩)
上二味,下篩,牛膽汁和丸,先食以麥粥飲服如梧子大五丸,日三,不知稍增。(《外臺》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