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筋門
備急丸
治沙肚痛。
真茅朮(去皮尖) 母丁香 雄黃 硃砂(各淨末六分) 蟾酥(六分)
將蟾酥火酒開化。共研成丸。如芥子大。每用一粒。置舌尖上。藥化痛止。重者二服。
烏沙脹方
真麻油(一鍾) 溫服即止。
馬土散
白馬糞(煅存性每用五錢) 入黃土新五分。能飲者溫酒調服。不能飲酒。溫湯調服。即刻止痛。
絞腸痧方
用好明礬末。溫水調服。三五錢即愈。 或用胡椒、綠豆、各二十四粒同研。酒調服即愈。
乾霍亂方
用千里馬煎湯。飲之即吐。
急治轉筋霍亂法
上不吐。下不瀉。肚痛腳筋吊者是也。急將病人頂發分開。以綠豆粉調井水。不住手拍頂心上。又將滑石綠豆粉。調水服即愈。
絞腸痧法
凡陰痧。則腹痛而手足冷。看身上有紅點。以燈火爆之。陽痧則手足熱。用針刺指甲。出血即痊。用炒鹽一兩或數錢。以陰陽水一鐘調服。或吐或瀉即止。
平痧丸
治痧脹。霍亂吐瀉轉筋。並傷暑。心胃痛等症。
藿香葉(一兩) 茅朮(三錢米泔浸) 陳皮(五錢炒) 枳殼(一兩炒) 厚朴(八錢薑汁炒) 生半夏(五錢) 生甘草(三錢) 滑石(水飛二兩) 蘇葉(一兩薑汁炒) 二蠶砂(二兩) 草紫河車(一兩炒)
以上諸藥。再用青蒿汁浸三四次。
青皮(五錢炒) 川貝(去心五錢) 麝香(一錢)
上藥共為末。薑汁為丸。約重二錢。硃砂為衣。每服一丸。燈心湯下。小兒量減。孕婦忌服。
消渴門
加減四物湯 丹溪云。三消多屬血虛。不生津液。宜四物湯為主。間服繅絲湯更妙。
熟地 當歸 白芍 川芎(各三錢)
上消者。加人參、五味子、麥冬、天花粉。煎入生藕汁、生地黃汁、人乳。飲酒人加葛根汁。 中消者。加知母、石膏、寒水石。以降胃火。 下消者。加黃柏、知母、熟地、五味。以滋腎水。
繅絲湯
即蠶繭做絲湯。如無即以原繭殼絲綿煎湯皆可代。渴則飲之大效。蓋此物屬火。有陰之用。能瀉膀胱伏火。引陰水上潮於口。而治消渴也。
清涼水
田螺(五升)水一斗浸過夜。渴則飲水。每日換水浸飲。
二冬湯
治肺消。氣喘痰嗽。面紅虛浮。口爛咽腫。飲水過多。飲訖即溺。
麥冬(一兩) 天冬(四錢) 茯苓(一錢五分) 車前子(一錢)
用水煎服。一二十劑愈。
平胃滋腎湯
治胃消。大渴多飲。嘈雜易飢。得食稍減。
熟地 元參 麥冬(各八錢) 石膏(三錢) 青蒿(二錢)
水煎服。十劑渴減。一月全愈。
引龍湯
(治腎消多飲多溺口吐清痰投水即散面熱唇紅口舌不峭此下部虛寒逼火上升故作大渴水泛為痰故痰清而易散)
元參(一兩) 肉桂(一錢) 萸肉(一錢五分) 麥冬(三錢)
水煎。連進三劑渴減。十劑全愈。
止氣湯
治同上。
熟地(一兩) 肉桂(七分) 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麥冬(六錢)
水煎服。五六劑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