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病篇
太陰病之注釋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玉函》:「結,作『痞』,是也。」(《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三陰諸證,多是平素虛弱人所病,故傳變早而速也。少陰篇云:『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因二三日無裡證,故微發汗也。』可見三四日,便兼裡證矣。裡證者,即自利腹痛之類,如真武證等是也。則知少陰雖曰表病(求真按:『此少陰,指少陰之表證也』),其稍重時,則兼下利腹痛等證。太陰者,謂少陰之邪(求真按:『少陰之邪,為少陰表邪之略也』)轉入於裡者也(求真按:『太陰病,非因少陰之邪轉入於裡,有因太陽病誤下者,又有非因誤下而自然成之者,又有自少陽變化者』)。寒邪在裡,則臟腑失職,是以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也。吐者,有物由胃中反出。食不下者,胃脘不肯容也。…時腹自痛者,謂有時自痛也。時者何?因得寒則痛,得暖則止也。自者何?以內無燥屎也。蓋陽明之腹滿痛,由於內有燥屎,故非得寒而發,非得暖而止,所以不同也。可見『時自』二字,非苟下也。故後之論曰:『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其義益明,所謂若下之者,謂粗工見其腹滿,以為陽明之滿痛,而妄攻下之。殊不知此滿痛,固屬虛寒,與陽明實熱證,大有攻救之別。此必胸下結硬,因裡虛益甚,心氣為之鬱結故也。前一百三十八條曰:『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是也。』」
求真按:「此腹滿雖與陽明證相似,然與彼陽實證不同。此因陰虛,故唯腹壁膨滿攣急,若按其內部,則空虛無物,且無抵抗而不熱也。又吐而食不下,似少陽柴胡湯,然與彼因陽熱者不同,是因胃筋衰弱之結果,而停水使然。自利益甚者,不僅因腸筋痿弱而使停水,且不能保持故也。又時腹自痛者,以水毒之侵襲為主,故得寒即自痛,得暖亦時自止也。下之必胸下痞硬者,以如是之虛滿證,誤為陽明之實滿,而瀉下之,必至心下痞硬,此即警戒誤下之辭也。」
本條是說太陰病之大綱,故以下所列諸方,皆不出此定義之範圍。然其證之劇者,或有與少陰病、或厥陰病兼發者,此陰病所以與陽病不同也(陽病有轉入、轉屬、合病等證,然無兼發者,例如太陽病轉入少陽,或與陽明合病,然無太陽病與陽明病、或少陽病兼發也)。
甘草乾薑湯之注釋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傷寒論》)
【註】
《醫宗金鑒》曰:「微惡寒者,表陽虛而不能禦也。」
方有執曰:「厥者,謂四肢冷也。」
程應旄曰:「得之便厥者,真寒也。咽中乾,煩躁者,假熱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此厥只因誤治,致成一時激動而急迫之厥,不比四逆湯之下利清穀,四肢拘急,脈微,大汗厥冷也。其甘草之分量倍乾薑者,以緩急迫也。觀咽乾,煩躁,吐逆證,可以知其病情矣。」
求真按:「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者,是表裡陰陽相半,為桂枝加附子湯證,故若據脈浮,自汗出,微惡寒證,為純表證,以桂枝湯發表者,誤也。若誤與之,致四肢厥冷,咽喉乾燥,煩躁吐逆者,是因誤治激動水毒而急迫,故與本方以鎮靜緩和之,可復其血行也。」
肺痿吐涎沬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金匱要略》)
【註】
肺痿吐涎沫,不渴,遺尿,小便數,皆因有水毒而無熱,故謂此為肺中冷也。必眩暈者,因水毒之上衝急迫也。餘雖不及解,若服湯已以下,謂肺痿證不渴者,服本方後至於渴者,是已非肺痿,而轉化為消渴病矣。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8克,乾薑4克。
上細銼,以水一合,煎五勺,去滓,頓服。
先輩之論說
吳遵《程氏方注》曰:「甘草乾薑湯,即四逆湯去附子也。辛甘合用,專復胸中之陽氣,其夾食,夾陰,面赤足冷,發熱,喘咳,腹痛,便滑。內外之邪相合,難以發散,或寒藥傷胃,宜合用理中。不便於參朮者,皆可服之,真胃虛挾寒之聖劑也。若夫脈沉,胃冷,嘔吐,自利者,雖不厥逆,仍屬四逆湯也。」
《外臺秘要‧備急》曰:「治吐逆,水米不下者,乾薑甘草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
求真按:「雖吐逆,水米不下,若無本方證,則不可用之。」
《直指方》曰:「乾薑甘草湯(求真按:『是本方加大棗也』),治脾中冷痛,嘔吐不食。」
甘草乾薑湯,治男女諸虛出血,胃寒不能行氣歸元,無以收約其血者。
《魏氏家藏方》曰:「二宜丸(求真按:『此即本方之丸方』),治赤白痢,為末,蜜丸服。」
《傷寒緒論》曰:「傷寒,若心下結痛,無熱證,不渴,不煩者,此寒實結胸也。甘草乾薑湯不效,則用枳實理中湯。實人,三物白散。」
求真按:「本方及枳實理中湯(理中湯加枳實也)證,非寒實結胸也,不可從之。」
《平易方》曰:「頭暈吐逆,胃冷生痰。乾薑二錢半,甘草一錢二分,水煎服。」
《證治要訣》曰:「飲酒過多而衄甚,則用理中湯加乾葛、川芎各半錢,或止用乾薑,甘草二味。」
求真按:「飲酒過多而衄甚,必不可用本方及理中湯。又理中湯加乾葛、川芎,畫蛇添足也。」
《朱氏集驗方》曰:「二神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吐血極妙。男子、婦人吐紅病,蓋因久病或作急勞,損其榮衛,壅滯之氣上,而血妄行所致,若投以藕汁、生地等之涼劑,是必欲求其死耶。」
求真按:「本方非吐血特效藥,此說不可輕信。」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厥而煩躁,涎沫多者。」
《方機》本方主治曰:「吐涎沫而不咳,遺尿,小便數者(南呂)。」
求真按:「苓薑朮甘湯是胚胎於本方,所以能治遺尿也,可知矣。」
足厥,咽中燥,煩躁嘔逆者,吐下後,厥逆煩躁,無可如何者。
《青州醫談》曰:「甘草乾薑湯,治毒迫心下而盜汗。又治胸中痛,左臥則左痛,右臥則右痛等證者,皆毒迫於心胸所致也,宜與此方。有氣上迫而喘咳、汗出多證,涎沫亦多吐者,世醫不知以此方治汗,此方所以能治汗者,因氣逆盛,毒自內外發故也。」
因癇而角弓反張,筋惕,氣急,息迫,或叫呼者,甘草乾薑湯可也。
《百疢一貫》曰:「用四逆湯而嘔甚者,有與甘草乾薑湯而得效矣。腹陷於脊而拘攣,不論何種脈腹證,若用於有急迫處良。又以心煩為目的,及脊筋等痛而心煩者,亦有效。分量可等分,因《玉函》是等分也。呃逆有急迫貌,雖用橘皮竹茹湯,然有與甘草乾薑湯而得大效者。用甘草乾薑湯時,若用四逆湯除附子,亦可。」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此方與生薑甘草湯雖同治肺痿,然結果適得其反,可知乾薑與生薑,主治不同也。」
老人平日小便頻數,苦於吐涎,短氣眩暈,難以起步者,宜此方。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藥簡而用廣,如傷寒之煩躁吐逆,肺痿之吐涎沫,傷胃之吐血等,皆可用之。又以此方送下黑錫丹,治虛候之喘息及肺痿之冷證。其人肺中冷,氣虛不能溫布津液,因而津液聚化為涎沫,致唾多出,然非如熱證者之唾凝而重濁也。又不咳,而咽必渴,遺尿,小便數者,與此方有奇效。又病人嫌服此方,不咳,只多吐涎沫而非唾者,用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有奇效。又不煩躁,而但吐逆,難用苦味藥者,用此方而弛緩,有奇效。」
人參湯理中丸之注釋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傷寒論》)
【註】
醫以理中,《千金》作「以人參湯」,復利不止,《千金》作「利不止」,皆是也,茲隨解之。服瀉下之湯藥,而下痢不止,心下痞硬者,此不外於甘草瀉心湯證,故服之病即輕快。復以他藥誤下之,至下利不止,故治以人參湯,然不僅無效,反致下利益甚者,因理中湯丸本係理治自心下至臍之部分,此下利由於再三之誤治,致臍以下之腸部虛衰,若不以赤石脂禹餘糧湯收澀之,則無可如何也。然以此湯尚無效時,則為腎機能障礙之結果,不外於代償性下利也,故用利尿劑而使利尿,則下利自治矣。
尾臺氏曰:「若欲利其小便,則可選用豬苓湯、真武湯等。」
此說是也,可信。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傷寒論》)
【註】
霍亂(解在太陽病篇五苓散條),頭痛,發熱,身疼痛等,熱證多,欲飲水者,以五苓散主治之。然無是等熱證,反多寒狀,而不好水者,以本方為主治也。
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傷寒論》)
【註】
方有執曰:「唾者,口液也。寒,以飲言。不了了者,無已時之謂也。」
《醫宗金鑒》曰:「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中虛寒,不能運化,津液聚而成唾,故唾雖日久,然無已時也,宜理中丸,以溫補其胃。」
山田正珍曰:「按論中之『寒』字,有對熱而言者,有指留飲而言者,有指痰而言者。此條與小青龍湯條、四逆湯條,皆以留飲而言也。」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金匱要略》)
【註】
《叢桂亭醫事小言》曰:「胸中痞,留氣結在胸而滿,自下逆搶心,用枳實薤白桂枝湯治之。亦可用人參湯,二方方意大異,宜分緩急而用之。」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按此條為枳實薤白桂枝湯之正證,若係人參湯證而胸痹者,可與人參湯。」
《雜病辨要》胸痹條曰:「若心中痞,逆滿搶心者,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若中氣虛寒,逆而搶心,心中痞,胸滿者,人參湯主之。」
今由上三說觀之,本條雖為枳實薤白桂枝湯之正證,若胸痹有人參湯證,亦可用之者。因此證與彼之比較的實證不同,既因陰虛證而轉化,雖亦心中痞,胸滿逆而搶心,然皆比彼為緩弱,余以此為結論,可知本條之意矣。
人參湯理中丸方
人參、甘草、朮、乾薑各9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又為細末,以蜂蜜為丸,一日分三回服。(但丸方不如煎劑之劑捷。)
先輩之論說治驗
《千金方》曰:「四順理中圓(求真按:『此即本方也』),已產訖,宜服此方。新產藏虛,所以養藏氣也。」
求真按:「若有本方證則可與之,不然即不可用,後世家往往有此語病,不可不慎。」
《傷寒六書》曰:「誤下太陰,而結胸項強,因大陷胸丸一法者,頻與理中丸。」
求真按:「誤下太陰病,無結胸之理,亦無用大陷胸丸之語,恐似是而非。」
《三因方》曰:「病者因飲食過度而傷胃,或胃虛不能消化,致翻嘔吐逆,而物與氣上衝,蹙胃口而使決裂,吐出所傷,其色鮮紅,心腹絞痛,白汗自流,名曰傷胃吐血。理中湯能止傷胃吐血者,因其效最能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也。方證之廣,如《局方》,但吐血不出證,學者當自知之,或煮乾薑甘草湯飲之亦妙。」
求真按:「吐血若是本方證則可處之,不然者,不可用。甘草乾薑湯不外於本方之原方,故有類似之效,不難察之。」
《醫方選要》曰:「理中湯,治五臟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強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氣刺痛。」
《衛生寶鑒‧補遺》曰:「仲景之理中湯,治傷寒陰證,寒毒下利,臍下寒,腹脹滿,大便或黃、或白、或青黑、或有清穀,及寒蛔上膈而吐蛔者,此因胃寒,非實寒也(求真按:『此非實寒者,是暗示本方能治陰虛證之輕證,而不能治重證也』)。」
《婦人良方》曰:「人參理中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產後陽氣虛弱,小腹作痛,或脾胃虛弱,而少思飲,或去後(求真按:『後,大便也』)無度,或嘔吐腹痛,或飲食難化,胸膈不利者。」
《直指附遺》曰:「理中湯,治柔痙之厥冷自汗。」
《聖濟總錄》曰:「白朮丸(求真按:『此即本方之丸方』),治小兒躽啼,脾胃傷風冷,心下虛痞,腹中疼痛,胸脅逆滿也。又理中湯,治風入腹,心腹㽲痛,痰逆噁心,或時嘔吐,膈塞不通。」
《赤水玄珠》曰:「理中湯,治小兒吐瀉後,脾胃虛弱,四肢漸冷,或面有浮氣,四肢虛腫,眼合不開。」
《小青囊》曰:「理中湯,治噁心乾嘔,欲吐不吐,心下映漾,如人畏船者。又治小兒慢驚,脾胃虛寒泄瀉,及受寒而腰痛等症。」
《外科正宗‧咽喉門》曰:「理中湯,治中氣不足,虛火上攻,咽間乾燥作痛,妨礙吐嚥,及脾胃不健,食少作嘔,肚腹陰疼等症。」
《瘍醫大全》曰:「理中湯,治癰疽潰瘍,臟腑中寒,四肢強直者。」
《痘疹金鏡錄》曰:「理中湯,治痘因裡虛寒而泄瀉,方後曰:『手足厥冷,泄瀉甚者,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心下痞硬,小便不利,或急痛,或胸中痹者。」
《方機》本方主治曰:「心下痞硬者(大簇)。心下痞,喜唾,不了了者(南呂)。暑病(所謂霍亂),嘔吐下利,心下痞硬者(紫圓)。」
《成績錄》曰:「一男子,項背強急,或腰痛,飲食停滯,時時胸痛,心下痞硬,噫氣喜唾,先生與人參湯,兼用當歸芍藥散而愈。」
求真按:「項背強急,或腰痛者,為當歸芍藥散證,餘皆本方證也。」
《續建殊錄》曰:「一婦人,患胸痛一二年,發則不能食,食即不下咽,手足微厥,心下痞硬,按之如石,脈沉結,乃與人參湯,服之數旬,諸證漸退,胸痛痊愈。」
求真按:「此所謂胸痹也。」
《古方便覽》曰:「一男子,一身悉腫,小便不通,心下痞硬,鬱鬱不欲飲食,以此方兼用三黃丸,二十劑而愈。」
《證治摘要‧鼓脹條》曰:「人參湯加附子,腹平滿而大便滑者。」
求真按:「本方主治之腹脹滿,按之軟弱而有多少之冷感,使仰臥之,則側腹部膨起,其脹滿即減退矣。」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產後續得下利,乾嘔不食,心下痞硬而腹痛,小便不利者。及諸久病不愈,見心下痞硬,乾嘔不食,時時腹痛,大便濡瀉,微腫等證者。又老人每至寒暑時,下利,腹中冷痛,瀝瀝有聲,小便不禁,心下痞硬,乾嘔者,皆為難治證,宜此方。若惡寒或四肢冷者,加附子。」
求真按:「本方中含朮、乾薑、甘草,方意類似於苓薑朮甘湯。以有小便不利,或自利證也,且本方證以老人為多。」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為治胸痹之虛證方,然以理中丸為湯,宜用於中寒,霍亂,太陰吐利證,厥冷者,宜從《局方》加附子。朮與附為伍時,有附子湯、真武湯意,效能驅內濕,與四逆湯意稍異,四逆湯是以下利清穀為第一目的,此方以吐利為目的也。」
《橘窗書影》曰:「一女子從來患痔疾,脫肛不止,灸數十壯,忽發熱衄血,心下痞硬,嘔吐下利。一醫以寒涼劑攻之而增劇,余與理中湯而漸愈,一醫欲以藥緩攻,余答曰:『痞有虛實。邪氣為痞,宜用疏劑。若胃中空虛,客氣衝逆為痞者,攻之有害。古方瀉後膈痞者,用理中湯。』又以理中湯治吐血,洵有故也。」
大建中湯之注釋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者,大建中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由余之經驗,本方證之病者,因屢見腹壁、胃、腸弛緩縱脹,而胃與子宮因而下垂者甚多。上衝皮起出見者,是胃腸蠕動不安之狀,隱見於皮表也。有頭足上下者,謂被氣體充滿之腸管,成假性腫瘤狀,出沒於上下左右也。然仲景此論,謂其發作之劇者,未必通常如是也。
稻葉克禮云:「腹皮脹起,如有頭足,譬如推看以袋包樹枝也。其痛發時為大寒痛,嘔而不能食,上下不可近手,或大便秘,或心胸大寒痛而上衝者。」
時時如蛇或如鰻者游走腹中,其頭似痛,尾似患傷,不能延伸之狀。諸藥無效,其餘所患,因人而異,都非此方不能治。
或腹常平穩,發則腹皮如波紋者。或平常按腹無別狀,發時忽如塊物游走,上下往來,而疼不可近手者。又時如小囊,忽去,來時而痛難忍,忽似在腹中,忽似迴於背,來去無定所者。
如上說,其休作有輕重緩急外,變證亦多,故宜就病者自述之。然假令雖有如上述之症狀,若不認腹中有寒,即非本方證矣。
大建中湯方
蜀椒6.5克,乾薑17克,人參8.5克。
上細銼,以水三合,煎一合二勺,去滓,納膠飴一升,再煎為一合,一日分三回,溫服,但胃部有停滯膨滿感者,及嫌忌甘味者,飴宜減適量。
先輩之論說治驗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胸腹大痛,嘔而不能飲食,腹皮起,如有頭足者。」
《方機》本方主治項中曰:「心胸間痛,嘔而不能食者。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兼用紫圓)。」
求真按:「此陰虛證而兼用紫圓,非也,不可從之。」
《古方便覽》本方條曰:「有一男子,年七十餘,胸滿,心下痛,發作有時,或吐蛔蟲,而不能食,伏枕三月許,余與此方,病即愈。」
求真按:「此方能治胃腸神經痛,又能治蛔蟲。古方之妙,宜深味之。」
一婦人年三十二,飲食不進,日漸羸瘦,而患腹痛三月許,諸醫作血積治,或用藥以下瘀血,病漸甚。余診之,臍旁有塊物如張手足,心下及脅拘攣,重按即痛不可忍,輕按即若仿佛,乃作此方與之,病日消而痊愈。
《方輿輗》本方條曰:「此方用於蛔蟲之心腹痛有效。一女子患傷寒瘥後,腹痛大發,余視其脅下痞硬,與大柴胡及柴桂之類無寸效,於是潛心脈之,寸關洪大,蓋因蛔所致,即用鷓鴣菜湯及檳榔鶴虱散,痛猶自若,然病家懇請,不能辭,乃與大建中湯,一帖知,三帖能思食,五帖痛若失。此女腹中雖無大建中湯之定候,然試之如神,故記之以備參考。」
求真按:「以此證為本方無定候,不外腹診未熟所致,不然,曷得奏此奇效乎。」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小建中湯治裡急拘攣急痛,此方治寒飲升降,心腹劇痛而嘔,故能治疝瘕,腹中痛者,又能治挾有蛔蟲也。」
《千金》作「治心胸中大寒大痛,嘔而不能飲食。若飲食下咽,則偏於一面下流,有聲決決然,若腹中寒氣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而痛,不可觸近其頭者。」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雖與小建中湯方意大異,然因有膠飴一味,建中之意明了矣,治寒氣腹痛者,莫如此方也。蓋因大腹痛而衝胸有嘔狀,腹中如塊凝結為目的,故諸積痛甚,自下而上者,用之有妙效。解急蜀椒湯,治此方證之更劇者。」
求真按:「解急蜀椒湯,本方中去人參、膠飴,而與附子粳米湯之合方也。此種去加法,後世家之淺見也。」
蜀椒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蜀椒
求真按:「因產蜀者最良,故有此名,其實即山椒也。」
【氣味】辛溫有毒。
【主治】六腑之寒冷。…心腹之留飲宿食,腸澼下痢,泄精。…散風邪,瘕結,水腫,黃疸,鬼疰蠱毒,殺蟲魚毒。(《別錄》)
治頭風下淚,腰腳不遂,虛損留結,破血,下諸石水,治咳嗽,腹內冷痛,除齒痛。(甄權)
破癥結,開胸。…暖腰膝,縮小便,止嘔逆。(大明)
散寒,除濕,解鬱結,消宿食,通三焦,暖脾胃。…殺蛔蟲,止泄瀉。(時珍)
《本草備要》曰:「川椒,辛熱純陽。入肺,發汗,散寒,治咳嗽。入脾,暖胃,消食,除脹,治心腹冷痛,吐瀉澼痢,痰飲水腫。…治陽衰,溲數,泄精,癥結(下焦虛寒)。通經,安蛔(蟲見椒則伏),殺鬼蛀(最能殺勞蟲)、魚蟲毒。肺胃素熱者忌服。」
據上說觀之,本藥為溫性刺激的殺蟲殺菌藥,兼有健胃祛風,解凝利尿作用。
吳茱萸湯之注釋
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傷寒論》)
【註】
方有執曰:「食穀欲嘔者,胃寒也。」
山田正珍曰:「『陽明』二字,本當作『中焦』,乃對下文上焦句而言。王叔和不知文法如是,妄謂中焦即陽明胃腑之位,遂改作陽明耳。食穀欲嘔者,胃中虛寒,飲水淤蓄也。吳茱萸溫中,生薑逐飲,即此故也。按太陽下篇云:『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由是觀之,屬上焦者,乃胸中有熱之謂,宜與小柴胡湯者也。前一百五十四條為指小柴胡湯以治上焦之方,亦可以為徵。」
求真按:「山田氏說甚是。本來此方為陰證之法劑,故其主治為食穀欲嘔證,然服之嘔反加劇者,非陰證也明矣。所以謂屬上焦,暗示其以小柴胡湯為主治也。因本方證是屬於內,由下方迫胃;小柴胡湯證是屬於外,由上部迫之者,且有寒熱之差,但皆有嘔證,甚相疑似,判別不易。故師托說本方之證治,以示二方之類證鑒別也。尚有稻葉克禮之《腹證奇覽》本方條云:『用柴胡而不能治者,此證間有之,因胸脅苦滿,而嘔不已故也。然胸脅苦滿而嘔者,用柴胡而愈。如柴胡證,唯胸滿者,是吳茱萸湯證也。』又由亡師之愛兒,瀕於危篤,用小柴胡加吳茱萸湯而得奇效觀之,能窺其間之秘要故也。然尾臺氏所著《類聚方廣義》本方條云:『得湯反劇者,益與此方,則嘔氣自止,但一帖藥,二三次服為佳。』此因注家徒執字句解,不能有所知也,學者宜親驗自得,此以本方瞑眩之例證,曲解本條者也,不可妄從。」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以產吳國之茱萸為佳品,故有吳茱萸之名。茱萸,即本名也。嘔而胸滿者,先嘔而後胸滿也,則以嘔為主證,而胸滿為客證矣,與小柴胡湯之胸脅苦滿而嘔者不同。須切記之,不可失誤。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傷寒論》)
【註】
本條載於少陰病篇,雖屬至當。茲因便利而列之,其吐利,手足厥冷者,似於四逆湯證。
劉棟云:「下利清穀,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四逆湯主之。嘔吐下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故吳茱萸湯以吐為主,四逆湯以利為主也,此下利二證之別,不可不識。」
又尾臺氏《類聚方廣義》本方條云:「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與四逆湯證相似而不同,四逆湯以下利厥冷為主,此方以嘔吐煩躁為主,是其別也。又治腳氣衝心,煩憒嘔逆,悶亂者。」
如上說,其間自有分別。
又張璐本方條下云:「為少陰兼厥陰之候也。」
仲景單稱少陰病,其實少陰病兼厥陰病可知。
乾嘔,吐涎沬,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傷寒論》)
【註】
亦載於厥陰篇,然因與前條有連絡,故列之。乾嘔吐涎沫,食穀欲嘔者,與嘔而胸滿之三證,同為水毒由內之下方,迫於肺胃所致。頭痛者,此毒更上迫,而侵及頭腦之劇證,故仲景欲示此意,不揭於太陰、少陰篇,而載於厥陰篇也。然此頭痛,《續醫斷》云:「證有主客者,即物有主客也,治其主者,而客從矣,故治法宜分主客也。主者先見,客者後出,故吐而渴者,以吐為主;滿而吐者,以滿為主也。桂枝湯有頭痛,有乾嘔;吳茱萸湯,亦有頭痛,有乾嘔。桂枝湯以頭痛為主,乾嘔為客,故頭痛在首;吳茱萸湯,以乾嘔為主,頭痛為客,故頭痛在末。凡客者動,而主者不動,此頭痛不過是客證,乾嘔實為主證也,以之可以鑒別其類證矣。」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4克,人參、大棗各2.4克,生薑4.8克。
上細銼,以水一合五勺,去滓,頓服。
先輩之論說治驗
《肘後方》曰:「一方(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人食畢,即噫醋及醋心。」
求真按:「噫醋及醋心,吞酸嘈雜也。」
《聖濟總錄》曰:「人參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心痛。」
張元素曰:「吳茱萸湯之用有三:去胸中之逆氣滿塞,止心腹感寒之㽲痛,消宿酒也。」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嘔而胸滿,心下痞硬者。」
《方機》本方主治曰:「食穀欲嘔者(方意,以氣逆為主證)。吐利(吐瀉也),手足厥冷,煩躁者。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南呂)。嘔而胸滿者(紫圓)。腳氣上攻而嘔者(紫圓)。若因水腫而嘔者,非此湯所治也。」
《續建殊錄》曰:「一某客嘗患頭痛,痛則嘔發,劇時語言不出,但以手自擊其首,家人不知其頭痛,皆以為狂。先生診之,腹大攣,恰如引線之傀儡狀,蓋因頭痛甚,有如狂狀也,急與吳茱萸湯,二帖,藥盡疾愈。」
一人卒發乾嘔,醫與小半夏湯,七日不瘥,聲動四鄰,於是迎先生。診之心下痞硬,四肢厥冷,乃與吳茱萸湯,三帖而愈。
一人初患頭痛,次日腹痛而嘔,手足厥冷,大汗如流,正氣昏冒,時或上攻,氣急息迫,不能語言,先生與吳茱萸湯,諸證頓除,既而困倦甚,四肢擲席,乃更與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數日而瘳。
《成績錄》曰:「一男子,卒然如狂,捧頭踊躍,如頭痛狀,不能言語,乾嘔,目閉,手足微冷,面無血色,周旋堂中,不得少安。先生與吳茱萸湯,五六帖,痊愈。」
一男子,乾嘔頭痛,胸中㽲痛,周身微冷,面色青白。先生與吳茱萸湯,數帖,稍緩,兼用當歸芍藥散而痊愈。
《餐英館治療雜話》曰:「《傷寒論》有『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之證,已見於前矣,雖與四逆湯證相同,然四逆湯證,吐利而元氣飛騰,手足厥冷,雖煩躁而元陽欲脫,故手足之厥冷,有自底下冷起之氣味,且腹軟而心下無特別阻塞也。吳茱萸湯之目的,雖云手足厥冷,然不惡冷,且自手指表尖冷起者,四逆之證,自指裡冷起,亦煩躁也。又吳茱萸湯證,必心下痞塞有物,宜以此為目的,因此痞塞,阻其上下氣血往來之經脈,故手足厥冷也。此證《傷寒論》雖無脈,然兩證之脈,當絕,或沉微、沉細之類,故若以脈辨證,雖似相同,實若冰炭也。夏月霍亂吐瀉證,吐利後間有手足厥冷,煩躁等證,世醫以為吐利後是虛寒證,連進四逆、附子、理中等,反增煩躁,心下膨滿痞塞者,非虛塞證也,宜用吳茱萸湯。以吳茱萸之苦味,壓心下之痞塞,則陰陽通泰,煩躁已,厥冷回,此余新得之法也。只宜以心下痞塞為標準,手足自指表冷起為目的。此證若黏汗出,而脫陽者,非附子則不治。夏月雖宜出汗,然通身出薄汗者,則宜吳茱萸湯。猶煩躁,厥已回,心下之痞雖開七八,尚有少少之痞不除者,宜《活人書》之枳實理中湯。總之吐下後,心下痞者,枳實理中湯妙,即理中湯加枳實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噦逆有宜此方者,按《外臺》曰:『療食訖,醋咽多噫也。』」
霍亂,不吐不下,心腹劇痛欲死者,先用備急丸或紫圓,繼投此方,則無不吐者。若已吐,則無不下者矣。已得快吐下,則苦楚脫然,其效至速也,不可不知。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主下降濁飲,故治吐涎沫,治頭痛,治食穀欲嘔,治煩躁吐逆。《肘後》治吐酸嘈雜。後世治噦逆。凡危篤之證,審因濁飲上溢,而處此方,其效難數。吳昆加烏頭而用於疝,此證自陰囊上攻,有刺痛嘔惡等證。凡一切上迫者,皆可為目的。又久腹痛,吐水穀者,此方加沉香有效。又霍亂後轉筋,加木瓜有大效。」
求真按:「加沉香、木瓜,小策也。」
《橘窗書影》曰:「一男子患梅毒,瘥後,頭痛,肩背強急,眼睛時時朦朧。醫概為遺毒,連用仙遺糧及汞劑。血液枯燥,胃中空虛,一日,大發嘔吐而絕食,心下痞塞,煩躁欲死,眾醫驚辭。余診曰:『體本無深毒,因其人懼此病,致醫過攻,而生此變。所謂割雞用牛刀也。先平其胃而下嘔逆,或可得其活路。』因作吳茱萸湯加半夏、黃連(官參三分)。二日,嘔吐止,食少進。余仍前方不動,某醫笑為頑固,連服數旬,頭痛、肩背強亦隨而愈。」
吳茱萸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吳茱萸
【氣味】辛溫有毒。
【主治】溫中,下氣,止痛,除濕血痹。(《本經》)
利五臟,去痰,冷逆氣,飲食不消,心腹諸冷絞痛,中噁心腹痛。(《別錄》)
治霍亂轉筋,胃冷吐瀉腹痛,產後心痛,遍身癬痹刺痛,腰腳軟弱,利大腸之壅氣,腸風痔疾,殺三蟲。(甄權)
下產後之餘血,治腎氣腳氣之水腫,通關節,起陽,健脾。(大明)
治痞滿胸塞,咽膈不通。(好古)
開鬱化滯,治吞酸,厥陰之痰厥頭痛,陰毒腹痛,疝氣,血痢,喉舌口瘡。(時珍)
《本草備要》曰:「吳茱萸,辛苦大熱,有小毒。…燥脾,溫中,下氣,除濕,解鬱,去痰,殺蟲,開腠理,逐風寒。治厥陰頭痛,陰毒腹痛(痛在少腹也),嘔逆吞酸,痞滿噎膈(胃冷),食積瀉痢,血痹陰疝,腸風痔疾,腳氣水腫,口舌生瘡,衝脈為病,氣逆裡急。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利大腸壅氣,下產後之餘血。然走氣動火,昏目發瘡,血虛有火者禁用。」
由以上諸說觀之,本藥之作用酷似於蜀椒,然彼治水毒上攻之力微,而此藥則力甚峻也。
乾薑附子湯之注釋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傷寒論》)
【註】
本條雖不合太陰病之定義,然本方與甘草乾薑湯皆為四逆湯之原方,故載之。其大意:論由汗下誤施,表裡皆虛,全陷陰證也。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者,非因瘀血也(因瘀血者,恐晝日明了,至夜則譫語煩躁,或病苦增進也,見二卷小柴胡湯條)。不嘔者,無少陽證也。不渴者,無陽明證也。身無大熱者,山田正珍云:「身無大熱者,謂皮膚之表無翕翕之熱也。」如上說,是無表熱之謂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乾薑附子湯,因汗下誤施,致變若是之證也。與甘草乾薑湯之煩躁略相似,然彼因誤治致病勢激動急迫,此病因誤治而不加重,又無急迫之證也。唯精氣脫甚,所以甘草與附子相易。身無大熱一句,以其頭面至於四未,可見皆無大熱也,此條宜參考梔子豉湯證,以見其異。」
此亦發本條之義者,宜精思之。
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附子各6克。
上細銼,以水一合五勺,煎五勺,去滓,頓服。
先輩之論說
《外臺秘要》曰:「深師乾薑丸(求真按:『此即本方之丸方』),治傷寒病,啘不止也。」
《和劑局方》曰:「薑附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暴中風冷,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及一切之虛寒,並皆治之。」
《三因方》曰:「乾薑附子湯,治中寒,卒然暈倒,或吐逆涎沫,狀如暗風,手腳攣搐,口噤,四肢厥冷,或復燥熱者。」
求真按:「此燥熱,所謂真寒假熱也。」
《易簡方》曰:「薑附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陰證傷寒,大便自利,而發熱者,尤宜服之。」
《名醫方考》曰:「附子散(求真按:『此即本方之散劑』),治寒痰反胃者。」
《衛生寶鑒》曰:「身冷,脈沉數,煩躁,而不飲水者,此名陰盛格陽,以乾薑附子湯加人參半兩治之。」
《聖濟總錄》曰:「附子散,治小兒凍足爛瘡。以附子二枚,乾薑二兩,搗羅為散,入綿中,裝如韈。若有瘡膿,即以臘月之豬脂塗之。」
《痘證寶箋》曰:「朱子薑附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痘出傳風,眼直斜視,牙關緊閉,不可用祛風藥,應服此方以解之。」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下利煩躁而厥者。」
《方機》本方主治曰:「煩躁不得眠,脈沉微者。」
四逆湯之注釋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
【註】
本方證,《醫宗金鑒》云:「若重發汗者,謂不止誤服桂枝湯,而更誤服麻黃湯也。或復加燒針,劫奪其汗,以致亡陽證具時,則非甘草乾薑湯所能治,故又當與四逆湯,急救其陽也。」
若誤桂枝加附子證,以桂枝湯發表,至有甘草乾薑湯證者,不在此例。更與麻黃湯誤汗,復加燒針,奪取正氣,因使表裡虛乏者,則以甘草乾薑湯、乾薑附子湯之合方,如本方者應之。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解在太陽病篇桂枝湯條。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宜四逆湯。(《傷寒論》)
【註】
尾臺氏曰:「按此章意義不明,必有脫誤,不可強解。」
是本條有脫文明矣,然《醫宗金鑒》云:「『身體疼痛』之下,當有『下利清穀』四字,方合當溫其裡。」觀太陽篇云:「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宜四逆湯。」此雖未下,但脈反沉,故知裡寒,必是脫簡。
又柯氏曰:「此太陽表證,得少陰裡脈也,宜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發之。若不差,而下利清穀,即有身體疼痛之表未解,亦不可更汗,當溫其裡,宜四逆湯。」
由此觀之,則本條當是「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與麻黃附子細辛湯。若不差,身體疼痛,下利清穀,當救其裡,宜四逆湯也。」
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
【註】
此即真寒假熱證也。故裡有真寒,而現脈遲,下利消穀,雖表有假熱,而使脈浮。此脈浮,表熱,不可作為表證也。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傷寒論》)
【註】
張兼善曰:「經言『輩』字者,謂同類之藥性,有輕重優劣之不同耳。」
《醫宗金鑒》曰:「凡自利而渴者,裡有熱,屬陽也。若自利不渴,則為裡有寒,屬陰也。今自利不渴,則知太陰本臟有寒,故當溫之。四逆輩者,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湯而言也。」
山田正珍曰:「『臟』字,為泛指臟腑而言,注家以為脾之一臟,非也。厥陰篇云:『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今自利不渴,知其裡有寒也。…按自利而渴之一證,間有津液內亡而然者,惟其人小便不利,則屬虛寒耳。余嘗療不利煩躁,小便不利者,每用四逆輩,屢收全效。若徒以渴為熱,以不渴為寒,則為未盡然也。所謂自利不渴,為有寒者,特語其常耳,至於變證,則未必盡然也。」
求真按:「以其臟有寒之『寒』字,有二義,即一為寒冷之意,一為水毒之義,然水性本寒,故所歸則一也。又當溫之『溫』字,亦有二義,即一如字義,一為除水毒也,然去之則自溫暖矣,故所歸亦一也。全文之意:凡自然下利不渴者,屬於太陰病也,內臟因有水毒而寒冷,則選用四逆湯類似諸方,以去此毒,而使內臟溫暖者,適當之處置也。」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按本節不說病證,獨說脈者,承上三條(求真按:「上三條者,指『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之三條也」)而發。謂少陰病雖有如上三條所述,若脈沉者不可下之,急宜溫之也。乃上三條雖名曰少陰,可知其脈不沉矣。再按少陰病之脈沉,乃脈微細而沉也,『微細』二字,含蓄在『少陰病』三字中矣。」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溫溫』,即『慍慍』,古字通用,當以『慍慍』為正。『膈上』,當作『膈下』,《脈經》第七卷不可吐篇,引此條云:『若膈下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當溫之。』本論勞復篇云:『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太陽中篇小青龍湯條云:『心下有水氣,乾嘔。』合考之,『上』字,當作『下』字也。『復』,『反』也。『少陰病』三字,以始得之無熱惡寒而言,謂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心下慍慍欲吐,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其脈弦遲者,此為邪氣實於胸中。蓋邪實胸中,則陽氣為閉,不能通達於四末,是以使人手足厥寒,其脈弦遲也。如是者,當以瓜蒂散吐之,《素問》所謂『因其高者而越之』是也。若下之,則於治為逆,故曰不可下也。厥陰篇第三百六十三條云:『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蓋與本節同因而殊證耳,按小柴胡湯之心煩喜嘔,黃連湯之欲嘔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之食入口即吐者,皆胸中有熱也。吳茱萸湯之食穀欲嘔者,中焦有寒也。《金匱》大黃甘草湯之食已即吐者,亦由胸中有熱也。此條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慍慍欲吐,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為邪氣實於胸中,陽氣因之而閉,故不論其寒熱,以吐達其鬱閉也。若其人手足厥冷,不吐飲食,惟乾嘔者,此為膈下有寒飲,蓋因脾胃虛寒,不能轉化水漿也,不可吐之,宜以四逆湯急溫之,中焦得溫,寒飲自散矣。」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云云者,疑有調胃承氣湯證,故曰不可下也。按『當吐之』之下,脫『宜瓜蒂散』四字。又按《千金方》引此條,『溫溫』,作『慍慍』,是也。《正字通》曰:『慍,心被鬱積而煩憒也。』此條之『溫溫』,蓋謂噁心憤悶狀也。又《素問‧玉機真藏論》曰:『使人逆氣,背痛,慍慍然。』王注曰:『不舒暢也。』張注曰:『悲鬱貌也。』《至真要大論》曰:『慍慍,而復已萌也。』張注曰:『蘊積貌。』合觀之,亦可發溫溫之義矣。」
由此二說觀之,可知本條之意矣。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
【註】
以下諸條,本宜載於厥陰篇,本篇所以列之者,因與前記諸條有連帶關係也。其意如山田正珍云。內者,腹內也。此證脈微欲絕者,主以通脈四逆湯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大汗出,熱不去,是脫汗也。內,腹中也。《脈經》無『又』字。」
由此可知本條之意矣。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
【註】
成無己曰:「大汗與大下利,內外雖殊,其亡津液,損陽氣則一。陽虛陰勝,故生厥逆,與四逆湯固陽退陰也。」
求真按:「此大汗,若因大下利而亡失體液,則致血行微細之結果而厥冷也。」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傷寒論》)
【註】
仲景雖列本條於厥陰篇,反近於太陰病者也。注釋詳太陽病篇桂枝湯條。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既云難治,又處以四逆湯,《論》中斷無此例,疑非仲景之言。」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
【註】
以下二條,揭於霍亂病篇。本條是論其裡寒外熱之甚者,不可誤以「汗出,發熱惡寒」為表證也。
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此是虛寒內盛,陽氣外脫也。『四逆』之上,脫『通脈』二字。一說云『復利』,當作『不利』,是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既吐且利云云,疑『四逆』之上,脫『通脈』二字。」
求真按:「此二說是也。脈微欲絕者,不外於水毒急迫之劇,則以增量乾薑之通脈四逆湯主治之,當然之理也。」
四逆湯方
甘草4.8克,乾薑3.6克,附子2.4克。
煎法用法同前。
先輩之論說
《醫林集要》曰:「乾薑附子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傷寒陰證,唇青面黑,身背強痛,四肢厥冷者,以及諸虛沉寒等證。」
《濟生方》曰:「薑附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或卒然暈悶,手足厥冷者。」
《萬病回春》曰:「凡陰證,身靜而重,語言無聲,氣少,難以喘息,目睛不了了,口鼻氣冷,水漿不下,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有如刀刮者,先用搜熨法,次服四逆湯。」
《傷寒六書》曰:「四逆湯,治脈浮熱甚,反灸之,因火必動,咽燥吐血。」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四肢厥逆,身體疼痛,下利清穀,或小便清利者。」
《方機》本方主治曰:「手足厥冷者。下利清穀者。腹拘急,四肢厥冷,下利惡寒者。大汗出,熱不去,拘急,四肢厥冷者。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
《古方便覽》本方條曰:「世醫所謂中寒、中濕及傷寒陰證、霍亂等證,若有厥冷惡寒,下利腹痛等,皆宜用此方。又可用於一年或二年,下利清穀不止者。」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霍亂,吐利甚者,及所謂暴瀉證而急者,死不崇朝。若倉皇失措,擬議誤策,使人斃於非命,其罪何歸乎?醫者當研究於平素,始可救急而濟變也。大汗出,熱不去云云,可參考以下諸章。」
霍亂病,雖因外感,蓋傷食也,又有挾疝癥激動者。其不吐不下,胸腹劇痛者,當先與備急圓、紫圓以吐下之。腹痛悶亂止,而嘔不止,藥汁不入者,宜以小半夏加茯苓湯止其嘔。吐下後,頭痛發熱,身疼痛,渴而嘔吐,小便不利,脈浮數者,宜五苓散。前證吐利不止,四肢微冷,好熱飲者,人參湯。吐下止,大熱大渴,煩躁,心下痞硬者,白虎加人參湯。前證頭痛,汗出惡寒,身體疼痛,心下不痞硬者,白虎加桂枝湯。乾嘔不止,冷汗厥逆,轉筋腹痛,脈微欲絕者,宜用四逆湯。苟精究攻伐之術,治安之策,不誤於施設,而起其可起者,豈難事乎?
四逆湯,為救厥之主方也。然傷寒之熱結在裡者,中風卒倒,痰涎沸湧者,霍亂未吐下,內猶有毒者。老人食鬱及諸卒病閉塞不開者,縱令全身厥冷,冷汗脈微,能審其證,以白虎、瀉心、承氣、紫圓、走馬之類,解其結,通其閉,則厥冷不治而自復。若誤認為脫證,遂用四逆、真武,則猶下井投石也。庸工殺人,常坐於此。嗚呼!方技雖小,生死所關,若無高才卓識者,難以得其蘊奧也。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為陰證正面之治法,以四肢厥逆,下利清穀等為主證。其他假熱證,有使冷服此方之法,亦近於加豬膽汁之意也。…又此方加烏梅、蜀椒,名溫中湯,治蛔厥。」
附子粳米湯之注釋
腹中寒,氣脹,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金匱》無「脹」字,今從《外臺》加之。腹中寒氣脹者,腹中寒冷而為無形物之腹部脹滿也。雷鳴切痛者,水聲如雷鳴,疼痛如切也。胸脅逆滿者,自下方向胸脅部氣張之謂也。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2.5克,半夏14.5克,甘草2.5克,大棗6克,粳米24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先輩之論說治驗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腹中雷鳴切痛,嘔吐,惡寒者。」
《方機》本方主治曰:「治惡寒,或手足厥冷,而腹疼痛嘔吐者。」
《漫游雜記》曰:「有一壯夫,病梅毒七年,兩腳拘攣不起,易醫三十餘,不愈,因是漫然置之。余偶至其地,親故來請診。氣色飲食如常,其脈遲緩,腹無他病,唯臍下有一癖築築然。余曰:『是疝也。攻濕頻年,為藥所脅,沉結不解也。』與附子粳米湯,三十日,徐徐而腳伸,時余將去,書方與之曰:『服之勿怠。』一年後,訊來,言服二百日即愈。」
有一婦人四十餘歲,下利腰痛,膝脛有時微腫,脈沉結欲絕,微喘潮熱,食穀日僅一二盞,腹底有癥瘕,搖動則人事不省。余曰:「此下利,由於癥瘕,腰間兼有積冷也。」與附子粳米湯,囑曰:「戒酒色,勿思慮。若由酒色、或思慮而復發者,我不知也,非藥之罪也。」服五十餘日,病除八九,其夫偶愛一女子,婦人覺之,妒忌忿恚,數日,諸證復發,惶遽請余。余曰:「病因忿恚不散,用藥頗難,如使該女子離去,三日後,再與粳米湯可也。」百餘日而愈。
《腹證奇覽》曰:「下脘以下,繞臍周圍,以及脅下、腰間,雷鳴切痛,或嘔,或瀉者,附子粳米湯證,是寒疝也。必當於腹中腰間,覺有冷氣,且心下不痞硬,是其別也。」
求真按:「本方證若有嘔吐下痢時,易疑於半夏瀉心湯證。然彼為陽證,而心下痞硬,且雷鳴多在臍以上,而疼痛不劇。此為陰證,心下不痞硬,雷鳴多在臍以下,而腹痛劇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孫思邈以此方治霍亂四逆,吐少嘔多者,有老工自脫套之手段也。寒氣,即水氣也。若痛劇及於心胸者,宜合大建中湯,有奇效。疝家、留飲家多有此證。」
求真按:「於前證,用上合方而得奇效。後世家去此合方中之人參、膠飴,名解急蜀椒湯,不可從之。」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用粳米者,主切痛也。《外臺》腹痛用秫米一味可徵。此方不僅寒疝之雷鳴切痛,且宜於澼飲之腹痛甚者,又《外臺》有用於霍亂吐瀉者。」
求真按:「粳米不僅主切痛已也。」
《橘窗書影》曰:「一人因過食魚肉,心腹刺痛欲死,與備急圓,吐利數行,痛稍安,因與黃連湯。一夜,大發嘔吐,飲食不能入口,苦悶頗甚,乃使服甘草粉蜜湯,嘔吐漸收。後發寒疝,少腹急痛,雷鳴甚,迫於胸中,自汗出欲絕,先與附子粳米湯,若發則兼用大建中湯。數旬,諸證全和,人始蘇息。」
一女子十九歲,小腹有塊,自心下至小腹,拘急而痛,時時衝逆,而痛甚不可按,默默不欲飲食,脈微細,足微冷。醫為鬱勞,與藥不愈,余曰:「寒疝也。」乃與解急蜀椒湯,服數日,衝逆止,小腹之塊稍減,但腹裡拘急,飲食不進,因與小建中湯加蜀椒,漸次快愈。
求真按:「用解急蜀椒湯,非也,當用附子粳米湯與大建中湯之合方。」
薏苡附子散之注釋
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金匱要略》)
【註】
以下六方,雖不合太陰病之定義,然皆屬於此類,故載之。
本條之緩急者,吉益南涯曰:「胸痹緩急者(略舉胸痹證也。緩急者,所謂喘息咳唾,有休作也)。」
尾臺榕堂曰:「緩急者,謂痛有緩急也。《本草綱目‧薏苡仁條》引《金匱》作『周痹緩急』,按《金匱‧水病篇》曰:『身腫而冷,如周痹狀。』今胸痹之痛,有休作緩急者,或一身痹而惡寒,或浮腫疼痛者,用之皆有效,且此方與下方(求真按:『下方,指薏苡附子敗醬散也』)皆宜㕮咀而煮服,更宜參看《靈樞‧周痹篇》。」
又如丹波元堅曰:「此緩急,主在急字,非或緩或急之謂也。《史記.倉公傳》曰:『無可使緩急者。』《袁盎傳》:『一旦有緩急,寧足恃乎?』《游俠傳》曰:『且緩急人所時有。』皆是一時切迫之謂,足以為證。」
淺田宗伯曰:「此方為散,暝眩難堪,煎服治胸痹急劇證。腸癰急現脫候者,亦可用之。」
上可分為甲乙二說,雖不明其是非,然恐以甲說為是,因甲說皆出於實驗,而丹波氏以字義為先例也,淺田氏亦然(淺田氏有剽竊癖,此余所以不能深信也)。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附子各6克
上二味為末,一日分三回服。或細銼,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分三回溫服。
先輩之論說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胸中痹,惡寒,或浮腫者。」
《用方經驗》本方條曰:「與身體麻痹,如隔靴搔癢,或遍身生疣子之類,有效。」
薏苡附子敗醬散之注釋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金匱要略》)
【註】
其身甲錯者,謂腸癰病者之皮膚,尤其是腹皮,如魚鱗也。腹皮急者,其腹皮雖攣急,然按之則軟,如浮腫狀,且腹內無凝結物,其攣急度極微弱也。身無熱,脈數者,凡數脈為有熱之候,此證無熱而現脈數,故曰身無熱脈數,而示其為陰證也。此為腸內有癰膿者,凡有以上諸證者,謂腸內有化膿證也。
薏苡附子敗醬散方
薏苡仁7克,附子1.5克,敗醬3.5克。
煎法用法同前,小便當下。
先輩之論說治驗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一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者。」
鶴臺先生《腹證圖錄》本方條曰:「如圖,腹脹,似屬脹滿,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此證間有之,若方證不相對,即經年亦不治。一婦人二十七歲許,患此證已三年,諸醫術盡。後請余治,乃往診之。腹滿,身重如孕,雖不敢臥,然心煩而不能步行。余因術未熟,故見腹堅滿,誤以大承氣湯攻之,無效。因轉與大柴胡,凡半年,亦無效。病家憮然謂余曰:『足下常以古醫道自負,而治吾婦病如此,其無效將如何?』余聞之,愧言行不能一致,於是告師霍先生。先生乃往診察,責余曰:『汝術未嫻,故後有病者乞治,必須告我。今此腹證大誤,汝猶不知,投以峻劑,使病者受苦,至不仁也。夫大承氣湯之腹證,堅滿按之有力,且腹底有抵抗。又大柴胡湯證,胸脅苦滿,腹實,少有拘攣。今病者雖腹滿,按之濡,且腹底無力,身甲錯,腹皮急,此即薏苡附子敗醬散之正證也。而汝所投之藥方,孟浪甚矣。』余惶恐謝過,慎與薏苡附子敗醬散,不滿二旬而愈。嗚呼!先生之腹診術,可謂微妙矣。於是診察病者,必告先生,朝夕受教。自東洞先生復古後,霍先生嫻其術,以傳於余,可謂大幸矣。後治此病八九人,咸得速效。後有人以余稱『古方家』,來舍多以古書試余,然不才惟學《傷寒論》耳,因侮余甚。一日,問余曰:『鵝掌風,何以治之?』答曰:『余未知名鵝掌風者。』因問其故,曰:『手足皮癢,俗稱“水蟲”者。』余曰:『雖言其外狀,然須按其腹證,方可言方藥。』其人許諾,且云:『我治此證,百發百中也,足下不知,可傳之。』翌日,引病人來,余乃候其腹,曰:『薏苡附子敗醬散證也。』其人大嘆息曰:『我之奇方即此也,世醫知者鮮,初謁足下時,疑為大言者,今知誤矣。』後屬余門下,問醫事,頗努力。
《用方經驗》本方條曰:「兼治遍身有瘡癤,如癩風,肌膚不仁,不知痛癢者。」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此方與大黃牡丹皮湯同為治腸癰之方,有輕重淺深之分,不俟論矣。彼云小腹腫痞,痛如淋;此云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彼云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此云身無熱。彼云脈遲緊;此但云數。可見證有輕重,而毒所結亦有淺深也。腸癰可針者,當認肌層甲錯處入針。若猶豫曠日,則腐潰蔓延,膿自臍孔出,荏苒而不愈,或致不起也。審斷膿之淺深,其淺者,速入針為要。『腸內』二字,宜活看。」
《方伎雜志》曰:「一女子十九歲,乞診,視之。病人云去年麻疹後,各處皆痛,如痛風然,治療之,止發無定,遷延之間,水氣出而腹痛甚。又更醫,醫云:『誤治矣,決不能逐水氣,務宜先以補劑補元氣,復精力,則水氣自治矣。』雖服其藥,自覺精神日衰耳。診之,自腹迄於面部四肢皆腫,小腹之右方底部有釀膿之情形,謂之曰:『若取其膿,十日亦恐不保。』病家驚而吐舌,謂前醫未有言有膿者,但以補元氣,逐水氣為治。於是頻乞用針。謂之曰:『余知即用針於一月後,恐出膿後十日亦不能保,然死生數也。』故以鈹針下寸許,則膿吹出,於是用薏苡附子敗醬散,瘡口插入如細筆管者,下盛以杯,雖日日出瘀膿,但精神漸脫,十一日而斃。此皆因醫者辨證不明,含糊治療,致病毒增劇,或變化為他證,而成不治者,醫殺之也,豈不可嘆哉?」
《橘窗書影》曰:「一人年六十餘,少腹凝結,覺微痛,小便淋瀝而不通快,若步行則小腹攣急,苦於汗出,身無寒熱,飲食如故。邸醫以為寒疝,或為淋毒,療數旬,無效。余診曰:『腸間有一種壘壘然之凝固物,然無疝塊,無積聚,按之濡活,似腸癰狀。宜溫和之,以觀其進退。』因與歸建中湯,以溫啟熨熨臍下,四五日,臍中忽突出赤色,其夜,臍中噴出白膿一合餘,即投薏苡附子敗醬散,二三日,膿盡,小腹之塊若失。」
敗醬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敗醬根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鹹而微寒。」權曰:「辛苦微寒而酸。」時珍曰:「微苦帶甘」)。
【主治】除癰腫浮腫,結熱風痹。…產後痛。(《別錄》)
治毒風痹,破多年之凝血,能化膿為水,止產後諸病,腹痛,餘疹煩渴。(甄權)
治血氣心腹痛,破癥結,催生,落胞。血運,鼻衄,吐血,赤白帶下,赤眼障膜,弩肉,聤耳,瘡癤,疥癬,丹毒。排膿,補瘻。(大明)
由此觀之,則本藥為消炎、解凝、排膿性之利尿藥,而帶有驅瘀血作用也。
天雄散之補遺
失精家,少陰脈弦急,陰頭寒,目眩,髮落,脈極虛芤遲者,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者,男子則失精,女子則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天雄散亦主之。(《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證治篇》) 天雄散方
天雄、龍骨各6克,朮16克,桂枝12克。
上為細末,以酒一回2克許,一日三回服用。或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三回分服,不知,稍增之。
有此方而無證,其用途不明。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失精,臍下有動,上衝惡寒,小便不利者。又按:『失精家小便不利,臍下有動,或惡寒,或衝逆者主之』。」
是以本方以此說為主目的,參照他說運用之可也。今錄東洞翁之論據如下。
《藥徵》曰:「天雄散,《金匱要略》載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條後,而不載其證。李時珍《本草綱目》曰:『此仲景治男子失精之方也。』然則舊有此證,而今或脫也。『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下,當云『天雄散亦主之』。以余觀之,時珍之見,豈以朮附為治失精夢交乎?此則觀於《本草》可以知之。蓋失精夢交,水氣之變,故以朮為主藥也。」
先輩之論說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老人腰冷,小便頻數,或遺溺,小腹有動者。陰痿病,臍下有動,或小便兼白濁者,嚴禁入房。服此方不過一月,必有效。作湯用反良。」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之屬陰寒者。一人常苦陰囊冷,時精汁自出者,此方為丸藥,長服而愈。」
芎歸膠艾湯之注釋
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尾臺氏著《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此條當做四段讀,曰漏下也。曰半產後,續下血不絕也。曰妊娠下血也。曰妊娠腹中痛也。《金鑒》曰:『胞阻者,胞中氣血不和,阻其化育也。』」
然則本方為主治子宮出血之頗甚者。流產後惡露雖盡,尚續,子宮出血不止者。妊娠中子宮出血者。妊娠中腹內疼痛者。胞阻者,子宮內有阻礙也。
芎歸膠艾湯方
芎藭、阿膠、甘草各3.5克,艾葉、當歸各5.5克,芍藥7克,地黃11克。
上細銼,以水、酒各一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但用水煎加酒服亦可。又忌酒者,水煎亦可。
芎歸膠艾湯之腹證
因方中有芍藥、甘草,腹診上雖認為腹直肌攣急,然與由於其他原因者不同。若因於瘀血者,則其攣急限於左側,故雖似於桂枝茯苓丸證,然不如彼有桂枝,故無上衝之候。無茯苓,故無心悸,心下悸,肉瞤筋惕證。又與彼有桃仁、牡丹皮異,而含有芎藭、當歸、艾葉,故彼治比較的實證性瘀血,而此主陰虛性瘀血也,故腹部之實狀不如彼,一般軟弱無力也,臍下雖有瘀血塊,亦軟弱微小也。雖然,因有地黃,則煩熱著,且有臍下不仁證。有阿膠,為治脫血頗有力也。
先輩之論說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漏下腹中痛,及吐血、下血者。按凡治吐血、下血諸血證者,男子與婦人無別。」
求真按:「余之經驗,本方主治吐血,不如主治下血也。」
《方輿輗》本方條曰:「妊娠下血一應者,任其下可也。如不止,名曰漏胞。此證恐將胞乾子死。又妊娠中有忽然下血者,不速治,必致墜胎。以上二證,雖緩急異勢,皆宜芎歸膠艾湯,且此湯不僅下血,妊娠雜證效用甚多。《千金》卷三,妊娠諸病篇引曰:『治妊娠二三月上至七八月,其人頓仆失踞,胎動不安,傷損腰腹而痛欲死,若有所見,及胎奔上搶心短氣方。』又數墜胎者,吾師以此為保孕之藥。」
求真按:「本方有效於傷胎、墜胎者,雖如二說,若無如上之腹證,不可輕用之。」
假令妊娠腹中痛,因下血而腹痛者,此證用膠艾湯。《千金方》已注明矣。
求真按:「本方治下血有腹痛,無論矣。即不下血,而有腹證時,亦能主治腹痛,不可偏執。」
明.薛立齋曰:「大產(求真按:『生理的分娩也』),如栗熟自脫。小產(求真按:『流產也』),如生採之,破其皮殼,斷其根蒂也。半產後,所以有下血不絕證也,然大產後亦有下血不絕者。凡治血須看其色,紫色為舊瘀血,任其下可也。紅,新血也,亟宜止澀之策。然紫者已盡,紅必繼之,紅盡則淡,勢必然也,宜斟酌治之。血如屋漏水,沉黑不紅,或時來時斷,或如水,或有塊,淋瀝不休者,虛候也,不可誤與寒涼之藥。如脈浮脫,宜用附子,此方載於《千金》卷三,名大膠艾湯。方後云:『治婦人產後,崩傷,下血過多,虛喘欲死,腹中激痛,下血不止者之神方。』主治詳明,卻超原論。」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孕婦顛躓,胎動衝心,腹痛引腰股,或胎覺萎縮狀,或下血不止者,宜用此方。胎不殞者,即安,若胎殞者,即產。治腸痔下血,綿綿不止,身體萎黃,起則眩暈,四肢無力,少腹刺痛者。若胸中煩悸,心悸鬱結,大便燥結者,兼用瀉心湯、黃連解毒湯。血痢不止,無腹滿熱實證,唯腹中攣痛,唇舌乾燥者,此方間有效。」
求真按:「腹痛引腰股,或覺胎有萎縮狀,身體痿黃,起即眩暈,四肢無力,腹滿無熱實證者,為用本方之眼目,宜精思之。」
婦人妊娠,每有墮胎者,有每產不育者,此證始終宜服此方。更能於五月以後,嚴慎枕席,可免不育之患。若浮腫,小便不利者,宜當歸芍藥散。
求真按:「習慣性流產之原因頗多,若無上記之腹證,不可用本方。」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為止血之主藥,故不僅用於漏下、胞阻也。《千金》、《外臺》用於妊娠跌仆傷產,及打撲傷損,及諸失血。又《千金》之芎歸湯、《局方》之四物湯,雖皆祖於此方,然其妙效,在於阿膠之滋血,艾葉之調經,加以甘草之和中也。是以先輩之四物湯,可謂板滯不靈矣。」
芎藭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芎藭根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求真按:「筋攣緩急者,筋肉之攣縮,或急,或緩也」),金瘡,婦人血閉無子。(《本經》)
除腦中之冷動,面上游風去來,目淚出,涕唾多,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卒急腫痛,脅風痛,溫中,去內寒。(《別錄》)
腰腳軟弱,半身不遂,胞衣不下。(甄權)
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補五勞,壯筋骨,調血脈,破癥結宿血,養新血。吐血,衄血,溺血,腦癰,發背,瘰癧,癭贅,痔瘻,瘡疥。長肉,排膿,消瘀血。(大明)
燥濕,止瀉痢,行氣,開鬱。(時珍)
《本草備要》曰:「川芎,辛溫,…乃為血中之氣藥。助清陽,開諸鬱,潤肝燥,補肝虛,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搜風,散瘀,調經,止痛。治濕氣在頭,血虛頭痛,腹痛,脅風,氣鬱,血鬱,濕鬱,血痢,寒痹,筋攣,目淚,涕多,及癰疽瘡瘍,男婦一切血證。然香竄辛散,能走泄真氣,單服、久服,使人暴亡。」
由以上諸說觀之,本藥為溫性強壯藥,有去貧血性瘀血之特能。
當歸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當歸根
【氣味】苦溫,無毒。(杲曰:「甘辛溫,無毒。」)
【主治】咳逆上氣。…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煮汁飲之。(《本經》)
溫中止痛,除客血內塞,中風痙汗不出,濕痹,中惡,客氣虛冷。(《別錄》)
嘔逆,虛勞寒熱,下痢腹痛,齒痛,女人瀝血腰痛。止崩中,補諸不足。(甄權)
治一切風,一切氣,補一切勞,破惡血,養新血。(大明)
治頭痛、心腹諸痛,潤腸胃、筋骨、皮膚,治癰疽,排膿,止痛,和血補血。(時珍)
主痿躄嗜臥,足下熱而痛,…氣逆裡急,…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
《本草備要》曰:「當歸,甘溫,和血。辛溫,散內寒。苦溫,助心散寒。…治虛勞寒熱,咳逆上氣(血和則氣降),…澼痢(便血曰澼),頭痛,腰痛,心腹諸痛(散寒和血),風痙無汗,痿痹癥瘕,癰疽瘡瘍,…氣逆裡急,…腹痛滿,腰溶溶如坐水中,及婦人諸不足,一切血證,陰虛陽無所附者,潤腸胃,澤皮膚,養血,生肌(血旺則肉長),排膿,止痛,…使血氣各有所歸,故名。」
如以上諸說所示,本藥之作用殆與芎藭無異,然強壯作用則勝之,此其別也。
艾葉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艾
【氣味】灸百病,可作煎。止吐血、下痢、下部䘌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別錄》)
搗汁服,止傷血,殺蛔蟲。(弘景)
主衄血下血,膿血痢。任用水煮,及丸散。(蘇恭)
止崩血、腸痔、血搨金瘡,止腹痛,安胎。苦酒作煎,治癬甚良。搗汁飲,治心腹一切冷氣鬼氣。(甄權)
治帶下,止霍亂轉筋,痢後寒熱。(大明)
治帶脈病,腹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
溫中,逐冷,除濕。(時珍)
《本草備要》曰:「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元陽,通十二經,走三陰(太、少、厥),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鬱,安胎。治吐衄崩帶、腹痛、冷痢、霍亂轉筋,殺蛔,治癬(苦酒煎服),灸之能透諸經,治百病。血熱病者禁用。」
由以上諸說觀之,則本藥為溫性收斂性止血藥,兼有強壯作用矣。
當歸芍藥散之注釋
婦人懷孕,腹中㽲痛,當歸芍藥散主之。(《金匱要略》)
【註】
懷孕者,妊娠也。㽲痛之㽲,緩緩之義也。婦人妊娠,腹內攣痛者,雖以本方為主治,然此證未必皆以本方為主治。恐「腹中㽲痛」之上,省略「其證」之二字。
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金匱要略》)
【註】
婦人腹內有諸種之急痛者,以本方為主治也。然此證未必皆以本方為主治,亦恐省略「有其證」等字。
當歸芍藥散方
當歸、芎藭各1克,茯苓、朮各1.3克,澤瀉2.3克,芍藥4.8克。
上為細末,一日三回分服,或增量二倍以上,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但腹痛不劇,無下痢者,不增量芍藥。
當歸芍藥散之腹證
仲景不過示本方宜用於婦人之腹痛,然本方用途不如是少也。苟有腹證,不論男女老少一切之病證,皆可用之,實一日不可缺之要方也。余由經驗歸納之,本方類似芎歸膠艾湯,其主治亦相似。所異者,彼有當歸、川芎之外,因有地黃、阿膠、艾葉,故止血作用頗有力,此僅有當歸、芎藭,其作用比較的微弱也。然反於彼而含茯苓、朮、澤瀉,故有治冒眩、心悸、心下悸、肉瞤筋惕、小便不利之特能,是以本方能奏效於腦、神經、肌肉、心、腎、子宮等疾患也,腹證亦相酷似。然此證本因水毒停蓄,故腹部稍軟弱而胃內必有停水,且他體部亦得認為停水之候,此其別也。
先輩之論說治驗
《三因方》曰:「當歸芍藥散,治妊娠腹中絞痛,心下急痛,及產後血暈,內虛氣乏,崩中久痢,常服之則通暢血脈,癰瘍不生,消痰,養胃,明目,生津。」
【註】此血暈,腦貧血也。崩中,子宮出血也。消痰,去胃內停水也。明目,治弱視也。
《元和紀用經》云:「本為六氣經緯圓,能祛風,補勞,養真陽,退邪熱,緩中,安和神志,潤澤容色,散邪熱、溫瘴、時疫。安期先生賜李少君久餌藥,後仲景增減之(求真按:『增減用量也』),為婦人懷孕腹痛之本方。」
【註】補勞,本方治肺結核疑似證也。使潤澤容色者,此方治貧血之結果也。而陳言謂退邪熱,散溫瘴、時疫,然由余之經驗,本方解熱作用不顯著,僅能治有微熱耳,此說不可妄信。
《續建殊錄》曰:「某人患腹痛,來謁先生。自手按其腹,良久,曰:『余得斯疾,醫索四方,吐下針灸,無不極盡其術,然百治無效,遷延七年矣,今請公賜診,雖死無怨。』先生診之,自臍旁至胸下,攣急㽲痛,日夜無間,乃與當歸芍藥散,三日,沉疴頓去。」
求真按:「吾國用此方,殆自南涯氏始。余用之者,亦氏治驗之賜也。」
婦人年二十三,左腳攣急百日許。一日上攻,吐而不能言語,醫作腳氣治不效。先生診之,胸腹有動,自小腹至胸下攣急,小便不利,乃作當歸芍藥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之煎劑」)與之。二帖,上攻稍弛,言語復常,腹痛依然,因與硝石丸(求真按:「是大黃芒硝之丸方也)」。食頃,二便通快,尿色如血,諸證漸除,月餘痊愈。
求真按:「自小腹至胸下攣急,是左腹直肌攣急也。尿色如血者,瘀血自泌尿器排泄之證。」
一婦人足趾疼痛,不得步行。一日,腹中攣急,上衝於心,絕倒不知人事,手足溫,脈數,兩便不通,與當歸芍藥散,小便快利,色如血,諸證頓除。
求真按:「是仲景所謂厥陰病,即腦貧血之劇者。」
《成績錄》曰:「一男子,腹痛七年,上迫胸背,請先生治,與當歸芍藥湯,服十五六帖,下黑血而愈。」
一男子,六七年來,病腹痛,湯液丸散,鑱石蹻引(求真按:「鑱石,用於治療之砭針也。蹻引,與導引同,按摩也」),無所不至,未見小效,遂來求治。先生診之,腹中攣急,不能俯仰,痛引胸背,其腹如刺,胸背如嚙,與以當歸芍藥湯,時調下消塊丸,以漸而愈。
一人病鼓脹,一醫以大黃劑攻之,其脹自如,短氣腹痛倍於前日。先生診之,脹自胸肋起,波及於心下、小腹,其氣沸騰搶胸,勢如激波,日晡潮熱,大便秘結,或咳,或眩,飲食如平日。使塾生診之,皆曰:「其治一在大黃、芒硝。」先生與以當歸芍藥散,告曰:「若日散莞蓄之氣,疏滯瘀之血,則病必愈。」病者買藥去,服之三日,瀉下數回,約去水五六升。數日,脹減半,然迫氣未除,仍用前方兼消塊九,未幾而愈。
求真按:「實證有虛候,虛證有實候。若不達自得之域,則往往易失正鵠,學者不可不勉焉。」
一婦人,日食三十餘次,每食不過一二口,腳以下不遂,已二年許,胸下攣急,時迫心下,先生與以當歸芍藥散而愈。
一男子,眩而不能立,胸下急痛,肩背強,大便秘結,飲食如故,先生投以當歸芍藥湯,諸證頓治。
求真按:「肩背強急,必非葛根湯之主治可知。」
一賈人,當行路時,人誤踏其足,遂為跛躄,眾皆以為腳氣。因延先生診之,無短氣倚息證,腹痛上迫,時時上竄,神氣將亂,乃用當歸芍藥湯,小便通快,色如皂角汁,躄亦隨愈。
《險證百問》曰:「兩腳或一腳,乍大酸痛,不能步行,如是凡二三日,或十日許,用藥即止,不用亦止,然或每年一二發,遂成沉疴矣。師曰兩腳或一腳,大酸痛云云。…頃有一婦人患此證,不能步行,數月遂痛近胸腹,而腹攣痛,飲食俱吐,小便不利,唇口乾燥,氣息短迫,人事不知,自心下至小腹,手不可近。醫以為腳氣,投藥數劑無寸效。余診之,胸中無動悸,短氣有緩急,非腳氣衝心證也。乃以當歸芍藥散,作湯液與之,服三帖,痛退,腹中雷鳴,小便快利,其色紫黑,忽知人事,好飲不吐。翌日,腹滿,大便不通,兼以消塊丸,大便下黑血,腹滿頓退。服煎劑十餘日,行步如常。」
《青州醫談》曰:「當歸芍藥散之腹候,臍旁有拘攣,其痛推右移左,按左移右,痛徹心下或背之七八椎也。」
求真按:「青州氏為南涯翁之門人,故於仲景學說多有心得,雖未可悉從,然其言可味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妊娠,產後,下利腹痛,小便不利,腰腳麻痹無力者,或眼目赤痛。若下利不止,惡寒者,加附子。若不下利大便秘者,加大黃。」
求真按:「下利不止,雖惡寒者,不可輕加附子。」
有婦人經斷,已三四月。診之,腹中攣急,胎不應手,或腹中㽲痛,類於血瘕,孕否難決者,用此方加大黃,則二便快利,不過十日,腹中鬆軟矣。若懷孕者,胎氣速張。又懷孕已累月,胎萎縮不長,腹中拘急者,亦宜此方。
婦人血氣痛,小便不利,有宜此方者。
求真按:「婦人之胃及子宮痙攣,有宜用本方者,多奇效。」
眼目赤痛證,其人心下有支飲,頭眩涕淚,腹拘攣者,又宜此方。
求真按:「此眼赤痛證,只赤痛流淚耳,非炎證之劇者可知。」
脫肛腫痛,出水不止者,有奇效。
求真按:「脫肛若為胃腸肌弛緩之一分證,即水不出來者,亦可用本方,有奇效。」
黃土湯之注釋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亦主吐血、衄血。(《金匱要略》)
【註】
消化器或泌尿器之出血,先有大小便,而後出血者,為由深部之出血,以本方為主治也。然出血不問自深部或淺部,若存下記之腹證,皆可用之。余嘗用本方,治痔出血也。治吐血、衄血、血尿、子宮出血,亦然。
黃土湯方
甘草、地黃、朮、附子、阿膠、黃芩各5克,灶中黃土12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黃土湯之腹證
本方證,因裡虛而陰陽相半,故腹部軟弱無力。心臟及腹部大動脈雖虛悸(黃土證),心下雖痞滿(黃芩證),然臍下不仁而無力(地黃附子證),外表則煩熱、惡寒,或煩熱(地黃證)與惡寒(附子證)交互,四肢,殊以手掌足蹠煩熱厥冷交代,尿利減少(地黃、朮、附子證),瀉下頗易,殆常現諸種之出血(地黃、阿膠、黃芩、黃土證),概在諸病之經過中或出血持久後致成此證者,故一般有貧血衰弱之候,脈亦準之多沉弱也。
先輩之論說治驗
《方機》本方主治曰:「下血,四肢不仁,或冷痛者。下血,手足煩熱,心煩,不得眠者。吐血、衄血,若有前證,則以此湯主之。」
《續建殊錄》曰:「有一婦人,兩腳酸痛,自膕至膝臏,見紫色筋,婦云:『有時臍下悸,上突胸間,劇則精神變亂,此時紫色處倏隱倏現。』先生使服黃土湯,因是下血,而苦疾全解。」
求真按:「止血劑反變驅血劑,可謂神妙矣。」
《成績錄》曰:「一男子,年二十餘,喘咳數日,時時咯血,脅下結硬,旁有動。先生診之,與黃土湯。四五日,血止,咳未解,乃與小柴胡湯,諸患已愈。後復發咳,於是作芩甘薑味辛夏仁湯與之而愈。」
求真按:「與小柴胡湯,誤治也。」
一男子,久咳數月,胸中痛,時少吐血,巨里動甚,微盜汗出,且下血亦二三次,面無血色,羸瘦骨立。先生與黃土湯兼赤石脂散而愈。
《用方經驗》本方條曰:「婦人崩血不止,男子下血久久不愈,面色萎黃,掌中煩熱,爪甲乾色(求真按:『乾色,恐為褪色之誤』),脈數胸動,或見微腫者,得效。是禁血之劑,不可漫投。」
求真按:「一切方劑,不可漫投,況附子劑乎。」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吐血下血,久久不止,心下痞,身熱惡寒,面青體瘦,脈弱,舌色刷白,或腹痛下利,或微腫者。又治臟毒、痔疾,膿血不止,腹痛濡瀉,小便不利,面色萎黃,日漸羸瘠,或微腫者。」
《橘窗書影》曰:「一婦人,傷寒數日不解,一日,下血數行,或如豚肝,或時漆黑,數塊脫下,四肢厥冷,汗出喘鳴欲絕。余與黃土湯,下血止。」
一婦人,暑疫數日不解,虛羸煩熱,脈微細,手足微冷,不能飲食,僅啜米飲少許耳。…元氣稍復,食少進,一日,下黑血過多,舌上乾燥,而身發熱,精神恍惚,殆至危篤。余作黃土湯使服之。一晝夜,下血止,精神爽然矣。
求真按:「上二治驗,為腸傷寒之腸出血之劇者。然本方有如是之速效,西醫以為何如?」
黃土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伏龍肝,(重澀。調中,止血,燥濕,消腫)。辛溫,調中,止血,去濕,消腫。咳逆,反胃,吐衄,崩帶,尿血,遺精,腸風,癰腫(醋調塗),催生,下胎,為釜心多年之黃土。」
《腹證奇覽》曰:「有傳欲得黃土之真物,須由山野僻地之民家,以不雜他土之生土作灶,燒用不斷。凡廿餘年,其色紫者,水乾七次,去砂石灰,澄清用之。上黃土一味,名龍肝散,功能如下。
龍肝散之功能,可用於心痛、反胃、中惡等證。腋臭,小兒臍瘡,頻塗亦可用之。小兒重舌,和醋塗。又產後惡血攻心而痛者,以酒服二錢。崩漏帶下,吐血咳血,及催生,下胞衣,有大效。」
子玄子《產論》曰:「病候曰逼心下,嘔吐者,治法曰以虎翼飲、伏龍肝汁煎服。」
一婦臨月,嘔吐不止,請子為之,且說以坐草,子先與伏龍肝汁,不復嘔矣。
由以上諸說觀之,則本藥為溫性收斂藥,有鎮嘔止血之特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