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別論 少陰病篇

日本·湯本求真
来源:皇汉医学

少陰病篇

少陰病之注釋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但』字之下,脫『惡寒』二字,宜補之。因原文所說『但』者,示無他事之辭也,如『但頭汗出,餘無汗』、『不惡寒但熱』、及『溫瘧身無寒但熱』等語可見。少陰病豈得以『但欲寐』之一證盡之乎?若以『但欲寐』為少陰病,則所謂『太陽病十日已去,脈微細而嗜臥』者,亦名少陰病耶!其為缺文也明矣。但惡寒者,所謂無熱惡寒者是也。故麻黃附子細辛湯條云:『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通脈四逆湯條云:『少陰病,反不惡寒。』可見無熱惡寒,乃少陰之本證也。凡外邪之中人也,其人屬實熱者,則發為太陽;其人屬虛寒者,則發為少陰。寒熱雖不同,然均是外感之初證耳。故太陽篇辨之云:『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此二『發』字是示其初證也。今邪從虛寒之化,故其脈微細,但惡寒而欲寐也,與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其汗也(求真按:『山田氏謂麻黃附子甘草湯者,云少陰病有表證之處也,非謂治少陰病之全體也,不可誤之』)。」

上說甚是,本條宜作「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惡寒欲寐也。」故假令一切之病證,苟有此證候時,皆宜作少陰病而施治之。以下所載諸方,亦不外此義,然其證劇者,不無兼發厥陰病,不可忘之。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傷寒論》)

【註】

本條似非仲景之正文,然能示少陰病之病形,故列之。凡陰病者,為新陳代謝機能之沉衰,若此病漸達高度時,更使其機能衰減,因使尿中少固形成分,故尿中清白也。

附子湯之注釋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傷寒論》)

【註】

《醫宗金鑒》曰:「背惡寒者,為陰陽俱有證。如陽明病,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乃白虎加人參湯證也。今少陰病,但欲寐,得之二三日,口中不燥而和,其背惡寒者,乃少陰陽虛之背惡寒,而非陽明熱蒸之背惡寒也,故當灸之,更主以附子湯也。」

魏荔彤曰:「『少陰病』三字中,含有脈沉細而微,與但欲寐之見證,卻不發熱,只該背惡寒,此為少陰裡證之確據也,全篇亦視此句為標的。」

求真按:「二說雖俱是,然口中和者,是味覺與平常無異也,宜附加之。」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傷寒論》)

【註】

太陽病之身體骨節痛,必脈浮。今雖身體骨節痛,然手足寒而脈沉,則以少陰病之本方為主治也。

附子湯方

附子5克,茯苓、芍藥各7克,人參5克,朮9.5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先輩之論說治驗

東洞翁曰:「附子湯,治身體攣痛,小便不利,心下痞硬,或腹痛者。」

求真按:「治身體攣痛者,附子芍藥朮也。療小便不利者,附子茯苓朮也。醫心下痞硬者,人參作用也。」

附子湯方是真武湯之去薑加參者也。真武湯條下有心下悸、頭眩、身瞤動證,則此湯證有脫證也明矣。

求真按:「本方雖不可無心下悸、頭眩、身瞤動證,然不過是客證,故仲景不言及之。」

《方機》本方主治曰:「脈微細,其背惡寒者,身體痛,手足冷,骨節痛,脈沉者(應鐘),身體痛,小便不利(仲呂),心下悸,或痞硬者。」

《成績錄》曰:「一男子兩腳疼痛,不得屈伸,手足寒,腹拘攣,食頗減,羸瘦尤甚,時時痔血二三升,他無所苦。先生與附子湯,疼痛退,拘攣緩,食亦進,能行步,唯有痔血,乃投黃連解毒散而止。」

《古方便覽》本方條曰:「一僧年三十六,請余診治,曰:『貧道二十前後,患淋疾二三年,愈後諸證雜出。此後腰下冷,如在冰雪中,雖盛夏,須覆重絮,每發時心腹㽲痛,而手不得動,腰脊痛,痙而不得反側,甚則不能息,又忽忽少氣,終夜不安席,大抵每夜必發,且自幼即有痔漏,自初患至今,經十四年矣。』余診以心下悸,痞硬,腹皮拘攣,乃使飲附子湯及平水丸,時時以紫圓攻之。服半歲許,諸證痊愈。」

一婦人,年五十餘,患胸痹,飲食無味,身體尪羸,半歲許不愈。余診之,心下痞硬,心悸,小便少,即作人參湯及三黃丸使飲之,二十餘日未見其效。病者欲速,乃更他醫。醫視之,率爾灸臍旁,忽心腹切痛,下利數十行,臭穢不可近,殆至欲死。於是復召,余乃以大承氣湯下之。五六日,諸證頓退,飲食倍前。七八日,小便不利,遍身浮腫,心下痞硬,腹皮拘攣。余又用附子湯及平水丸,三十日,諸證痊愈。

一十歲兒,脊梁曲而傴僂,兩腳攣急不能起,已二年矣。余以此方及紫圓使飲之,兩月痊愈。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水病,遍身腫滿,小便不利,心下痞硬,下利腹痛,身體痛,或麻痹,或惡風寒者。」

《金匱‧妊娠病篇》曰:「婦人妊娠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張,腹痛惡寒者,小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按扇,扉也。《正字通》曰:「戶之開合,猶如鳥羽之翕張,故從戶從羽。」今驗之妊娠六七月間,小腹時時縮張而為痛者,多發熱惡寒,小便不利。若用附子湯、當歸芍藥散,則小便快利,脹痛速瘥。又按「愈張」者,恐為「翕張」之誤,此條似張氏之口氣,用之即有效,學者試之。

真武湯之注釋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曰:「『擗地』二字,諸說紛紜。按…《字典》云:『擗,音僻。』《類編》:『仆也。』《正字通》云:『躃與辟通。』又《字典》「擗」字注云:通做「辟」,合考之,「躃」、「擗」、「辟」三字通用,所謂擗地者,即躃地也。蓋字以音為本,形則亞之。若音既同則互相通用,而不泥於字義。又按《脈經》作『仆地』,字異而義同。《宋版》注云:『擗,一作僻。』是亦同音,故通用耳。…此條謂太陽病,以麻黃、青龍輩大發其汗,其人充實者,當汗出復常矣。若虛弱者,汗出,表證罷,病仍不解,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欲仆地者,此因汗出多亡陽故也,雖有發熱,非表不解之發熱也,乃虛火上炎之發熱也,即後世所謂真寒假熱者是也。心下悸者,胃陽虛,水飲停蓄也。頭眩者,頭中之陽虛也。《靈樞‧衛氣篇》所謂「上虛即眩」是也。身瞤欲仆者,經中之陽虛也(求真按:『頭眩,身瞤欲仆者,由陽虛者無論矣,然水毒之侵襲與大有力焉』),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條所謂『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是也。此為表裡上下俱虛之候,故與真武湯以復其陽,行其水也。」

求真按:「患太陽病者,身體虛弱或誤發其汗,或身體壯實因誤汗,雖汗出病猶不去,病者續發其熱(此非表證之發熱,少陰之發熱也),心下悸,身體亦肉瞤筋惕,震顫而欲倒地上者,為表裡俱虛。若已陷於少陰者,則以本方為主治也,與『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相似。而有陰陽虛實之別,不可誤也。」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傷寒論》)

【註】

尾臺氏曰:「《玉函》『或小便利』,作『或小便自利』。按『或下利』者,當作『或不下利』,否則與上文『自下利』語不相應故也。或下四證,亦皆為本方所治也。」

此說是也。「或」以下,宜看作「或咳,或小便自利,或不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餘不及解。

真武湯方

茯苓、芍藥、生薑各2克,朮7克,附子3克。

煎法用法同前。

先輩之論說治驗

《傷寒緒論》曰:「不得眠者,皆為陽盛,切禁溫劑。惟汗吐下後,虛煩,脈浮弱者,因津液內竭,則當從權,用真武湯溫之。」

《醫史‧攖寧生傳》曰:「宋可與之妻,暑月身冷,自汗,口乾,煩躁,欲臥泥水中。伯仁診其脈,浮而數,內之,豁然而虛數。曰:『…此為陰盛格陽,得之於飲食生冷,坐臥風露者。』煎真武湯,使冷飲之。一進汗止,再進煩躁去,三進而平復如初。」

《易簡方》曰:「真武湯,不惟陰證傷寒可服。若虛勞之人,憎寒壯熱,咳嗽下利,皆宜服之,因易名為固陽湯。」

求真按:「雖虛勞之人,憎寒壯熱,咳嗽下利,然不認為陰證,則不可漫然服本方。」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心下悸,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腹痛,小便不利,或嘔,或下利者。」

《方機》本方主治曰:「腹痛(消塊),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咳,或嘔者。心下悸,頭眩(應鐘),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舌上乾燥而生黑苔,口中有津液,身熱,頭眩,手足振振,或下利者(紫圓)。」

求真按:「陽證舌之黑苔,以舌上乾燥,口中亦乾燥,而決無津液者。陰陽虛實,宜判別之。」

《成績錄》曰:「一僧年三十許,胸中煩悶數日,吐下黑血,診之脈沉微,腹滿,小便難,手足浮腫,沉重不仁,大便日二三行,默默不欲飲食,食即停滯胸間,入腹則氣急,腹滿殊甚,其狀如世所謂黃胖病者。先生與真武湯,百患悉治。」

一婦人腹痛,硬滿攣急,時時發熱,小便不利,手足微腫,微咳,目眩已百餘日。一醫投大柴胡湯,諸證日甚,熱亦益熾。先生診之,與以真武湯。一二日,熱退利止,經五六日,小便快利,而腫隨去,食亦漸進,腹已不痛,目亦不眩,但硬滿攣急如故,兼以當歸芍藥散,諸證痊愈。

《古方便覽》本方條曰:「一男子,年四十二,患下疳瘡後,左半身不遂,手足顫掉,欲擲地,且兼發癇,十日五日必一發,食時使人代哺之,仰臥蓐上已三年矣。余診之,自小腹至心下硬滿,心悸而拘攣,乃作此方及三黃丸與之,時時以備急圓攻之。服一月,癇不發。又作七寶丸服之,每月一次,凡七次而痊愈。」

求真按:「自小腹至心下硬滿者,即右腹直肌攣急之謂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痿躄病,腹拘攣,腳冷不仁,小便不利,或不禁者。腰疼,腹痛,惡寒,下利日數行,夜間尤甚者,此稱疝痢,宜此方。又久痢見浮腫,或咳,或嘔者,亦良。產後下利,腸鳴,腹痛,小便不利,肢體酸軟,或麻痹有水氣,惡寒發熱,咳嗽不止,漸成勞狀者,尤為難治,宜此方。」

《方伎雜志》曰:「某人年四十,乞診云:『二三年來,氣分非常不舒,而食無味,夜不安眠。』診之,面色青黑,一身無滋潤氣,少有水氣,舌色刷白,聲嘶息迫,脈不浮不沉,但無力如綿,所謂游魂行尸狀,重患也。余說明之,使病人有所覺悟,先與真武湯。半歲許,少有氣力,息迫亦緩,聲音漸出矣。冬月腰痛,自腳至少腹麻痹而息又迫,轉八味丸料,通計一年而全快。因思縱令難證,而盡力治之,亦有得效者,醫人之於術,不可不勉焉。」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以內有水氣為目的,而與其他附劑不同。此因水飲,心下悸,身瞤動,振振欲擗地,或覺麻痹不仁,手足牽引,或水腫,小便不利,其腫虛濡而無力,或腹以下有腫,而臂、肩、胸、背羸瘦,其脈細,或浮虛而大,心下痞悶,而飲食無味者。或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者,用之有效。方名宜從《外臺》,及《千金翼》,作玄武也。」

《橘窗書影》曰:「一人旅行後,嬰瘟疫,醫療之,數十日不解。微熱,水氣,脈沉微,四肢微冷,精神恍惚,但欲寐。余診曰:『病在少陰。』因與真武湯加人參,二三日,精氣大復,微熱已解,而食大進,調理數旬而愈。余每逢此等證,不論熱之有無,與真武加人參,每每奏效。或難曰:『異於仲師之旨也。』余曰:『唯認其為少陰病,與真武湯、附子湯等之正方耳,況發熱一證,真武湯中具載耶!』」

一婦人年垂七十,自春至夏,頭眩不止,甚則嘔逆欲絕,脈沉微,兩足微腫,醫二三療之,不愈。余與真武湯兼用妙香散,數日,目眩大減,起居得安矣。

通脈四逆湯之注釋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傷寒論》)

【註】

本條之病證山田正珍曰:「此亦少陰兼病厥陰者,寒邪太盛,陽氣虛脫也,是四逆湯證之更劇者。『反不惡寒』四字,對少陰病言之,此證外雖發熱,然非表有實邪也,乃後世方書所謂無根之虛火上泛也,若以此湯救其虛脫,則瘥矣。『或』字以下,則為所兼之客證耳。『裡寒外熱』四字,說其因也,非謂其證也。」

雖為四逆湯證之更劇者,然所窮極者,不外為該湯證之急迫虛脫皆劇也。故亦如四逆湯,主用甘草,且增量乾薑之本方以應之。中醫之強心療法,緩和無害,同時下利清穀、手足厥逆、腹痛、乾嘔等,亦皆治愈矣。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傷寒論》)

【註】

本條,亦少陰病兼厥陰病者。汪氏云:「下利清穀者,為裡寒也。外熱者,為身微熱,兼汗出也,此為真陽之氣,外走欲脫也。」

因虛脫而脫汗者,則有脈微欲絕之候也明矣。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乾薑各4.8克,附子2.4克

煎法用法同四逆湯。

先輩之論說

《心法附錄拔萃》曰:「附子理中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中風無汗而身涼者。」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四逆湯證,而吐利厥冷甚者。」

《方機》本方主治曰:「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厥冷,脈微欲絕,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通脈四逆湯,比諸四逆湯,則其證更劇,『面赤色』以下則兼證也。疑『其人』之下脫一『或』字。」

《霍亂治略》曰:「下利甚,嘔,腹中水鳴,或腹痛,小便不利,四肢冷,或攣痛者,真武加半夏湯(真武湯、小半夏湯之合方)。下利不止,厥冷煩躁,四肢轉筋,腹拘急,面青肉脫,眼凹聲嘶者,四逆湯,隨證宜用四逆加人參湯(宜用直根人參)。下利轉筋益甚,厥冷過臂膝,精神衰弱,脫汗綴珠,脈微細,或沉伏不見者,通脈四逆湯。前證,心胸氣閉,乾嘔甚,或發呃逆者,宜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無豬膽時,可用極上熊膽),此證多死。若下利乾嘔皆止,厥冷煩躁,轉筋自汗,呃逆不止,小便不利者,宜茯苓四逆湯,此證亦多死。然用此方,而小便通利,至於大便帶黃色,諸證漸退,有回生者。」

白通湯及白通加豬膽汁湯之注釋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傷寒論》)

【註】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可與白通湯。服此湯,尚下利不止,四肢厥逆,脈沉微而難觸,乾嘔煩躁者,為白通加豬膽汁湯之主治也。服此湯後,脈暴出者,則必死,微現持續者,回生也。尾臺氏曰:「按,疑此條『下利』之下,脫『腹痛』;『利不止』下脫『若』字。」此方證比四逆湯證,則下利稍緩,且無清穀大汗,四肢拘急等急迫證,故不用甘草也。蔥白,陶弘景曰治傷寒頭痛,陳子良曰止陰毒腹痛。此說是也,可從之。

白通湯方

蔥白6.8克,乾薑、附子各2.8克。

煎法用法同前。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

蔥白6.8克,乾薑、附子各2.8克,豬膽或熊膽0.8克。

上細銼,以水一合五勺,煎五勺,去滓,和豬膽,頓服。以上二方,原方加人尿(童便),今去之。

先輩之論說

《活人書》曰:「病人有譫語者,有鄭聲者。鄭聲為虛,宜用溫藥,白通湯主之。譫語為實,須調胃承氣湯主之。」

求真按:「譫語者,未必以調胃承氣湯為主治。」

《名醫方考》曰:「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求真按:『此即白通加豬膽汁湯』),久坐濕地則傷腎,腎傷則短氣,腰痛,厥逆,下冷,陰脈微者,宜此方。」

東洞翁此二方定義曰:「白通湯,治下利腹痛,厥而頭痛者。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白通湯證而厥逆,乾嘔,煩躁者。」

《餐英館治療雜話》白通加豬膽汁湯訣曰:「一切大吐瀉後,面色眼彩,屬於虛寒而厥冷。其冷發自指裡,完全不背虛寒,而心下有膨滿煩躁證,夏月霍亂亦間有之,脈微欲絕,或全絕。世醫於此證,雖知用附子理中等回陽藥,然忘治心下之膨滿,故藥無效。此時宜用此方,有十倍參附理中之效。夫大吐瀉後,何故心下痞塞乎?究其病源,因大吐瀉後脾胃暴虛,氣與餘邪相搏結而聚心下,故用此方。以附子、乾薑回陽,以豬膽汁壓痞塞,以蔥白溫下元,用人尿鎮墜下行之品,引腎中欲飛騰之陽氣而歸源。以一方而四能備,仲景之制方,其精密如此,如何世之庸盲者,豈不知耶?且此方不僅有效於霍亂吐瀉證,凡中風卒倒,小兒慢驚,及其他一切暴卒病,脫陽證等,亦能建奇效。總以心下為目的而用之為要,今僅舉其效能之一隅耳,圓機活法,存乎其人。」

蔥白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蔥,生者辛散,熟而甘溫。…故發汗解肌,以通上下之陽氣。治傷寒腹痛,…陰毒腹痛,益目睛,利耳鳴,通二便,氣通則血治,故治吐血、衄血、便血、痢血、折傷出血、乳癰風痹。通乳安胎。婦人妊娠傷寒,以蔥白一物湯,發汗安胎,加薑亦佳。通氣故能解毒,解藥毒、魚肉毒、蚯蚓毒,塗猘犬傷。」

由此觀之,則本藥為溫性興奮藥,而有殺蟲殺菌作用。

熊膽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熊膽,苦寒涼心,平肝明目,殺蟲,治驚癇瘛瘲。通明者佳,性能辟塵,撲水上塵,投膽米許,則豁然開矣。」

《一本堂藥選》曰:「熊膽,療癥瘕、疝痞、痃癖、心胸痛、腹痛、傷食不吐不下、癲狂、瘧疾、痢疾。殺蟲,止嘔吐,發痘瘡。疳疾、驚癇、妊脹腹痛、產後腹痛、催生,點眼去翳,塗痔止痛,用於一切之急病,以喚起元氣,開通蔽塞。」

由以上諸說及余之實驗觀之,則本藥為有力之興奮藥,而有鎮痙、鎮痛、解毒等之特能。又有時現鎮嘔、催吐、緩下之作用。實醫家不可一日或缺之要藥也。

桃花湯之注釋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傷寒論》)

【註】

本條之病證汪氏云:「此條乃少陰中寒,即成下利證。下利便膿血者,雖協熱者多,然今謂少陰病下利,則必脈微細,欲寐,而復下利也。下利日久,至於便膿血者,乃裡寒滑脫也。」

錢氏曰:「見少陰證下利者,為陰寒之邪在裡,濕滯下焦,大腸受傷也。故皮折血滯,變為膿血,滑利下脫,故以溫中固脫之桃花湯主之。」

尾臺氏云:「便膿血者,是腸垢(求真按:『是指黏液』)與血同出也。《病源‧痢候》中所謂膿涕耳,腸癰與下利真膿血不同。」

如上所言,為大腸黏膜(下行結腸以下)糜爛破潰,下痢黏血便,因而有衰弱,脈微細,但欲寐之病情也。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傷寒論》)

【註】

本條之病證錢氏云:「自二三日至四五日,為陰邪在裡,氣滯腸間,故腹痛也。下焦無火,氣化不行,故小便不利,且下利不止,則小便隨大便頻出,膀胱不得瀦蓄,小便不得分利也。下利不止者,氣虛不固,而大腸滑脫也。便膿血者,邪在下焦,氣滯不流,而大腸傷損也。此屬陰寒虛利,故以澀滑固脫,溫中補虛之桃花湯主之。」

腹痛者,因腸潰瘍面為病的異產物刺激而引起。小便不利者,因下利不止,消耗體液也。下利不止者,因於腸管麻痹,故用溫性收斂劑之本方以治之也。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金匱要略》) 桃花湯方

赤石脂6.4克,乾薑0.4克,粳米4克。

上細銼,以水一合五勺,煎五勺,去滓,納赤石脂末4克,頓服之。若一服愈,餘勿服。

先輩之論說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腹痛下利,便膿血者。」

《方輿輗》本方條曰:「此方用於膿血痢,久不止者。便膿血,痛在小腹者,良(求真按:『本方證為大腸黏膜潰瘍,故其痛在下腹部也』)。蓋膿血痢,有陰證陽證之別,陽證有柏皮湯(求真按:『是後世方也』)、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陰證有桃花湯、柏皮湯已如前粗辨之矣。桃花(求真按:『是略湯字』)、赤禹(求真按:『是赤石脂禹餘糧湯之略也』)。痛在小腹,此與素有裡熱者,痛及小腹之下,而已成裡寒腸滑等時,乃桃花湯之陰證也。因是痢疾痛在小腹者,縱令有裡熱,亦以赤石脂、阿片之類止之為良(求真按:『有裡熱時,雖縱令痛在小腹,不可用赤石脂、阿片也』)。此時熱勢大減,不渴,只膿血甚者,用桃花湯,其利膿血不甚,而下利尚不止者,宜赤石脂禹餘糧湯。此時若誤陽證之柏皮湯,而用此陰證之桃花、赤禹,則更加腹滿,或為氣腫,或為氣塊,或為痿躄、鶴膝諸證,宜細辨之,不可有誤。此余所試驗也,後閱《本事方》,已有載之,且為丸用,但效驗遲鈍,故不如從論煎湯也。若有嫌惡此湯者,宜隨分以輕劑服,較為有利。」

痢疾經久,如陰證者,其痛在大腹,是理中、四逆、白通等方之所也,不可用赤禹之類。又經久無腸滑,只下真膿血者,桃花湯之正證也(求真按:『此方以黏血便為目的,非主真膿血也』),以常下血,無膿,無痛,亦可知之。下重亦有裡寒者,非一概熱證也。蓋痢有始終不痛者,逐毒乎?止利乎?決其可止者,有後重(謂但有下重者),又遺尿也(遺尿者,謂十次有二三次也),故有後重,亦有遺尿者,當遏止之。大概屬陽證者,赤物多白物少,若係裡寒,用赤石脂者,多帶白物。此謂腸滑,而非後重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按,乾薑分量甚少,可疑。《外臺》載阮氏桃花湯,作赤石脂八兩,粳米一升,乾薑四兩,余多用此方。吳儀洛曰:『服時再加末方寸匕者,以留滯固腸胃也。』痢疾累日後,熱氣已退,脈遲弱,或微細,腹痛下利不止,便膿血者,宜此方。若身熱脈實,嘔渴,裡急後重等證猶存者,當先隨證以疏利之劑,驅逐熱毒,蕩滌腸胃也。若執腹痛下利便膿血證,而用此方及禹餘糧湯等方者,猶關門養盜,其患寧可測耶?學者思之。」

求真按:「此說有理,可信。」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千金》為丸用,至極便利也。膿血下利,非此方則治。若有後重,則非此方之所主也,宜用白頭翁湯。後重而大腹痛,用之則有害。又此方與禹餘糧湯稍有不同,病專下焦。稱腸滑者,宜赤石脂禹餘糧湯也。」

赤石脂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赤石脂,甘溫,故益氣,生肌,調中。酸澀,故收濕,止血,固下。療腸澼泄痢,崩帶遺精,腸痔,潰瘍,收口,長肉,催生,下胞。本藥不外於過格魯兒鐵,故有收斂、止血、止瀉作用。然無益氣,生肌,催生,下胞之能,故不可不取舍之。」

赤石脂禹餘糧湯之注釋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傷寒論》)

【註】

在人參湯條。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

赤石脂、禹餘糧各6克。

上細銼,以水一合五勺,煎五勺,去滓,頓服。

先輩之論說

《幼科發揮》曰:「自大腸來者,則變化盡而成屎,但不結聚,而所下皆酸臭也,宜禹餘糧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

《方機》本方主治曰:「下利,小便不利者。小腹痛,小便不利者。若下利者。」

《百疢一貫》曰:「有一種腸滑證,續下而腸胃失固者,此證無毒,以臍下微痛為目的,用赤石脂禹餘糧湯。」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腸澼滑脫,脈弱無力,大便黏稠如膿者,若腹痛乾嘔者,宜桃花湯,又合用二方亦妙。」

禹餘糧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禹餘糧,甘平性澀。…能固下,治咳逆下痢,血閉,血崩,又能催生。」

由此說觀之,則本藥有收斂作用也明矣。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