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別論 補遺篇

日本·湯本求真
来源:皇汉医学

補遺篇

此篇名,余所定也。本篇雖為仲景之方劑,然臨床上不緊要者,及疑非其方者,集錄之。

葵子茯苓散之注釋

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金匱要略》)

【註】

洒淅惡寒者,如被注水之惡寒也。起即頭眩者,為茯苓之主治,似於苓桂朮甘湯證,然無如彼之上衝證,唯眩暈而已。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20克,茯苓12克。

上為細末,一回4克許,一日三回服用,小便利則愈。若增量二倍以上,作煎劑亦可。

先輩之論說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小便不利,心下悸而腫滿者。」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婦人妊娠,每有因水腫而墜胎,若難用其他逐水劑者,宜煎服此方。喘咳者,合甘草麻黃湯為良。」

葵子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云:「冬葵子,甘寒淡滑,潤燥利竅,通營衛,滋氣脈,行津液,利二便,消水腫,通關格,下乳,滑胎。」

由此觀之,則為黏滑性利尿藥,兼有緩下作用也。

蒲灰散之注釋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金匱要略》)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金匱要略》) 蒲灰散方

蒲灰10.5克,滑石12克。

上為細末,一回4克許,一日三回服用。

蒲灰之醫治效用

本藥為香蒲草之燒灰存性者,茲列原植物之醫治效用於下。

《本草綱目》曰

香蒲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去熱燥,利小便。(寧原)

補中益氣,和血脈。(《正要》)

搗汁服,則治妊婦之勞熱煩躁,胎動下血。(時珍)

由此觀之,則本藥為消炎性利尿兼止血藥矣。

滑石白魚散之注釋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並主之。(《金匱要略》) 滑石白魚散方

滑石、亂髮霜、白魚(今以鯉魚代之)各4克。

上為細末,一回4克許,一日三回服用。

亂髮霜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髮(一名血餘),髮為血之餘,味苦微寒,入於少陰、厥陰,補陰消瘀,治諸血疾(能去心竅之血),燒灰吹鼻,止衄,合雞子黃煎為水,療小兒驚癇,合諸藥為膏,涼血,去瘀,長肉。」

據此說觀之,則本藥為清涼性止血藥。

鯉魚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

鯉魚

甘平,下水氣,利小便,療喘嗽腳氣,腫脹黃疸。

《叢桂亭醫事小言》曰:「鯉魚湯。治腳氣上氣而渴,脈大者。水腫亦用之,治一切水腫有光艷者。」

生鯉魚(一尺者去腸洗淨)

上以水六合,煮至三合,去鯉,服一合,日二夜一,凡服,用漆器,隨好,加生柚皮、獨活芽、山椒等,以避腥臭。

《方輿輗》曰:「一人病癆病中腳氣腫滿,諸藥不應,眾醫皆不能治。余亦診之,篤疾交加,真無生理,然腫病則我將消之,須戒慎口味耳。與鯉魚湯,小便稍長,腫脹漸消,病家大喜,過十餘日尿復短少,余不解其所以然,反覆問之,且究侍病嫗。嫗沉思稍久曰:「病人養護,無異於前。但現今因煮過鯉魚,棄之可惜,再用豆油煎為下飯耳。」余曰:「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食藥不得法,豈得無害乎?」因是益慎口腹,仍進前方,小便復利而腫全消。此人及水病愈,而向患之勞病,亦烏有矣!豈非奇事乎?」

據以上諸說觀之,則本藥為一種之利尿藥矣。

茯苓戎鹽湯之注釋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並主之。(《金匱要略》)

【註】

和久田氏曰:「茯苓戎鹽湯,治小便淋瀝難通,或小便閉者,渴而好鹽味者,此方為妙。」

茯苓戎鹽湯方

茯苓24克,朮6克,戎鹽7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先煎二味,為一合,去滓,納鹽,一日三回分服。

先輩之論說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心下悸而小便不利者。」

戎鹽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戎鹽(《釋名》胡鹽、青鹽。)

【集解】當之曰:「戎鹽,味苦臭,是海潮水澆山石,經久鹽凝,著石取之。北海者青,南海者赤。」

【氣味】鹹寒無毒。

【主治】助水臟,益精氣,除五臟癥結、心腹積聚、痛瘡疥癬。(大明)

據上說觀之,則本藥為一種解凝性利尿藥。

麻黃醇酒湯之注釋

《千金》麻黃醇酒湯,治黃疸。(《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篇》)

【註】

雖仲景以之治黃疸,然甚漠然。東洞翁下此定義為治喘而發黃,或身微痛者,此說有理,可信。

麻黃醇酒湯方

麻黃36克。

上細銼,以酒二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半夏麻黃丸之注釋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證治篇》)

【註】

心下悸者,未必以本方為主治也。東洞翁定義為治心下悸,喘而嘔者。

半夏麻黃丸方

半夏、麻黃各等分。

各為細末,以蜂蜜為丸,一回4克許,一日三回服用。

赤丸之注釋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金匱要略》)

【註】

僅寒氣厥逆,不甚明了。東洞翁以本方治心下悸而有痰飲,嘔而腹痛,惡寒,或微厥者為定義。

赤丸方

茯苓、半夏各8克,烏頭4克,細辛2克。

上為細末,納真朱為色,以蜂蜜作丸,一回4克許,一日三回,以酒服用。

先輩之論說

《方機》本方主治曰:「治厥逆惡寒,而心下悸者。」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疝家,脅腹攣痛,惡寒,腹中轆轆有聲,嘔而眩悸,其證緩者,常用此方為佳。若不能酒服者,可以白湯送下。」

蜀漆散之注釋

瘧多寒者,名曰牡瘧,蜀漆散主之。(《金匱要略》)

【註】

牡瘧,為「牝瘧」之誤。其意瘧疾發作時,發熱少而惡寒多者,名曰牝瘧,即以本方為主治也。

蜀漆散方

蜀漆、雲母、龍骨各等分。

上為細末,於發作前,以水和醋少許,頓服2克。

先輩之論說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寒熱發作有時,臍下有動者。」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牝瘧七八發或十餘發後,病勢漸衰者,於未發前一時許(求真按:『古之一時,即今之二小時也』)以酢水等分,或新汲水,服一錢匕(當今之4克)則吐水而愈。按『牡』為『牝』之誤。」

雲母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雲母,甘平,入肺。下氣,補中,堅肌,續絕。治勞傷瘧癖,瘡腫癰疽。」

據此說以觀,則本藥有多少之殺蟲殺菌作用矣。

礬石湯之注釋

礬石湯,治腳氣衝心。(《金匱要略》)

【註】

仲景曰:「治腳氣衝心。」只用外治恐不能奏效,為輔佐內治之劑耳。

礬石湯方

礬石16克。

上銼細,以水一升二合,醋三合,煎,浸腳。

先輩之論說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腳氣痿弱不仁,及入於上而搶心者。」

《古方便覽》本方條曰:「腳氣腫滿之類,或腳痛、中風、痛風、或腰痛之類,皆以此湯浸洗其腳,或可為腰湯。」

礬石之醫治效用

礬石為明礬之別名,有收斂、消炎、催吐、防腐諸作用也明矣。

硝石礬石散之注釋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病也。腹滿者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金匱要略》)

【註】

本條《雜病辨要》云:「色欲內傷,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者,名曰女勞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者,硝石礬石散主之。」

則本方不僅此證已也,全身貧血,腹部膨滿,恰如腹水之劇者,而排出黑便,且時時緩下痢者,亦所能治,不可以狹義解也。

硝石礬石散方

硝石、礬石等分。

上為細末,以大麥粥汁,服4克許,一日三回服用。

先輩之論說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一身悉黃,腹脹如水狀,大便黑,時溏者。」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蘇恭曰:『療腹滿。黃胖病(求真按:『此即一種之貧血證也』),腹滿有塊,胸膈跳動,短氣不能起步者,宜此方加鐵粉為丸,亦良。』」

硝礬散證,痰喘咳嗽,氣急息迫,不能臥起,面身有煤黃色者,為極惡之候,宜撰麻杏甘石湯、木防己湯等與此方交互用之,能食者可起。

硝石之醫治效用

硝石,不外於硝酸鉀,故有消炎、利尿、解凝作用也明矣。

礬石丸之注釋

婦人經水閉而不利,臟堅癖不止,中有乾血,下白物,礬石丸主之。(《金匱要略》)

【註】

沈淋云:「臟,即子宮也。『止』字,當作『散』。堅癖不散者,子宮有乾血故也。白物,世謂之白帶。」

甚是,故本條宜作「婦人經水閉而不利,臟堅癖不散,而下白物者,中有乾血故也,礬石丸主之。」臟堅癖者,子宮內有堅硬瘀血塊也。然本方僅治白帶下,不能作用於其原因之乾血,故必併用內服藥也。

礬石丸方

礬石5克,杏仁5克。

上為細末,以蜂蜜作球,插入陰道。劇者,日再插之。

先輩之論說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經水不利而下白物者。』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礬石丸、蛇床子散二方相合加樟腦,和煉蜜,作小指大,長一寸,更用白粉為衣,盛綿囊內,納陰中,為良。」

求真按:「隨此法,以煉蜜代可可豆脂為陰道球,反便也。」

蛇床子散之注釋

蛇床子散方,溫陰中,為坐藥。(《金匱要略》) 蛇床子散方

蛇床子仁。

上為細末,加白粉、粉錫、鉛粉少量,如前方,為陰道球用,自然溫。

先輩之論說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下白物而陰中癢,或有小瘡者。」

求真按:「此說是也。據此與仲景論,可以運用本方矣。」

蛇床子仁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蛇床子,辛苦而溫。…散寒,祛風,燥濕。治陰痿囊濕,女子陰腫陰癢,子藏虛寒,…帶下脫肛,喉痹齒痛,濕癬惡瘡,風濕諸病。煎湯而浴,去風癢。」

據此說,則本藥為溫性的收斂的消炎藥。

葦莖湯之注釋

《千金》葦莖湯: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金匱要略》)

【註】

煩滿者,胸腔內有充滿之自覺而煩悶也。

葦莖湯方

葦莖14.5克,薏苡仁11克,瓜瓣(今以冬瓜子代之)8.5克。

上細銼,先以水六合,煎葦莖成三合,去滓,入餘藥,煎一合,一日三回分服,再服,當吐如膿。

先輩之論說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當以吐膿血臭痰為目的。然非多日多服,則難見效,且每過七日十日,用白散或梅肉丸取吐下為佳。瓜瓣,今用冬瓜子。胸中甲錯者,胸膈之肌膚枯蠟,血液不滋也。」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平淡,而有意外之效。當以微熱與胸中甲錯為目的。胸中甲錯者,有蓄血故也,無蓄血,亦宜有咳血。」

葦莖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蘆(《釋名》葦、葭)莖葉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霍亂,嘔逆,肺癰煩熱,癰疽。(時珍)

治金瘡,生肉,滅瘢。(徐之才)

參照上說,則本藥為消炎性排膿藥也。

當歸生薑羊肉湯之注釋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老人疝痛,婦人血氣痛,屬於血燥液枯者,宜此方。與烏頭附子劑判然有別,診時宜注意。」

羊肉難得,可代用朝鮮產之朝牛肉。

產後腹中㽲痛,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並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金匱要略》)

【註】

本方之主治,酷似當歸芍藥散,惟彼兼有水毒,而此不兼之差耳。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

當歸5.5克,生薑9.5克,羊肉或牛肉29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柏葉湯之注釋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吐血不止者,服他止血劑,尚不止也。

柏葉湯方

柏葉、乾薑各3克,艾6克。

上細銼,以水一合五勺,煎五勺,去滓,頓服。

先輩之論說

《千金方》曰:「治吐血內崩,上氣,面色如土方(此方,即本方加阿膠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咳血乾嘔,煩熱腹痛,脈微無力者。又能止衄血。」

柏葉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側柏葉,苦澀微寒。…最清血分,為補陰之要藥,止吐衄崩痢,及一切血證,去冷風濕痹,歷節風痛,生肌殺蟲。」

據此說觀之,則本藥為收斂性止血藥矣。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