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掇篇
此篇名,亦為余所定,諸方概選自東洞翁所著《古方兼用》丸散方者。
巴豆鷓鴣菜丸
巴豆5克,大黃8克,鷓鴣菜10克(必須為霜存性)。
上三味,各別為細末混合之,以米糊為丸,頓服0.4~1克。
【主治】治因蛔蟲時時心腹急痛,大便閉者。
疥癬摺藥
巴豆、大黃、蓖麻子、黑胡麻各等分。
上四味細銼,麻布包,漬熱酒,數拍患處,至半時一時許,如麻疹之發於肌表,發則以湯水洗之,不禁。如此六七日許,而浴以湯,則疹盡白而愈。
【主治】疥癬不問新久,拍之必有奇效(面部、兩乳及前後陰邊,不可拍之)。
前七寶丸
輕粉、牛膝各10克,土茯苓5克,雞舌香2.5克(雞舌香,丁子也。丁子難作末,須入白米七八粒同研,即成末矣),大黃4克。
上五味,各別為細末,以米糊調勻為丸,如綠豆大,日服1~1.5克,三回分服。
【主治】治瘡毒(求真按:「梅毒也」)之骨節疼痛(求真按:「骨及關節疼痛也」)等陳痼之毒。
續七寶丸
水銀3.5克,礬石、芒硝各6克,鹽2克。
上四味,先碎礬石、芒硝,乃合四味,納瓦盆中,以茗碗覆之,以泥封之,安架火上,自下燒之。半日許,既而取其所附著於茗碗之霜,以棗肉為細丸,用量同前。
【主治】治用前七寶丸而無功者。
先輩之治驗
《建殊錄》曰:「某商人,患梅毒,瘥後,鼻梁壞陷,殆於兩頰等,先生作七寶丸使服之,鼻反腫脹,三倍於常人,及盡二劑,則稍收縮,再見全鼻矣。」
《續建殊錄》曰:「一男子患大頭痛,心下堅滿,按之則痛,時時欲嘔,眼中赤眩,不能見物,舌上有黑苔,不大便十餘日,不欲飲食,與大柴胡湯,大便通快,諸證稍退,然頭痛如故,後兼用七寶丸而痊愈。」
求真按:「因兼用七寶丸而頭痛愈觀之,則此證為腦梅毒也明矣。」
《生生堂治驗》曰:「某人年三十,患梅毒,兩耳聾塞,咽喉赤爛,其會厭左邊有一竅,臭膿不絕口。曾治百餘方皆不驗,亦惟待死而已。會聞師名,不遠千里而來,乞治曰:『多年誤治,至於如是,死固不愛,倘得蒙先生診治,亦於泉下無悔焉。若萬一有生路,感何如之!』先生診之脈沉實,曰:『若非巴豆、輕粉,則不能治。』其人有懼色,故舍於先生之塾中,使視服輕粉而無害,於是以七寶丸如法服之,諸證稍減,復以續七寶丸下之(求真按:『續七寶丸非下劑,恐為後七寶丸之誤,而後七寶丸由巴豆、雞舌香各5克、大黃8克而成之丸方也』),或以四賢丹洗口內(求真按:『四賢丹為治汞毒性口內炎之含漱劑也』),凡月餘而痊愈。」
《黴瘡治方論》曰:「某婦,初患咽痛腫塞,數日漸快,爾後尚患咽喉爛痛,凡食有鹽味者,則痛苦難忍,且不能熱飲,雖冬月以冷水沃飯。諸藥無效已五年矣,請余診。乃作七寶丸(每服三分,日二夜一服)服之,凡七日口中腐爛,吐涎數升,更作後方丸(求真按:『後七寶丸之略也』),瀉下其動搖之毒。出入四十日許,諸患脫然,後食鹽醬酢酒及熱飲等如常人矣。」
生生乳
水銀5克,砒石3克,硝石16克,礬石12克,綠礬18克,雲母、食鹽各15克,青鹽3.5克。
上各別搗篩為末,以次調和之,納瓮中密封之,蓄積凡十旬以上,取出燒之,但一燒石之藥末,為八十瓦許。燒法、丸法如續七寶丸法,制如胡麻子大,以辰砂為衣,砂糖湯送下,一丸或二丸也。
燒生生乳法,如方藥為末,其雲母須用中國雲母,漬鹽水中,晒乾為末,七味和合,入於乳缽。其入水銀時,吐唾液不止搗研之,則水銀易與諸藥調和,若不用唾液,梅酢亦可,研至不見星為度。由是移入於燒壺而押實之,置五六十日,諸藥氣味融和堅硬時燒制之,時候以五六七月為佳。
燒壺者,以泥壺燒成花缽形者,高約鯨尺四寸許,口徑三寸五分許,其蓋邊有指口,中有三孔,縛以銅絲,封以鹽泥。待乾後掘庭上之土,而倒填其缽,底微露出,置炭其上,約用炭五百兩許,掘出,倒壺待冷。然後去土,取蓋,其乳如束針之附著,約有十二三兩,如細末者,亦有十二三兩。賣物所制,將水銀增量,以取乳多,所以不甚有效也。(據《方伎雜志》)
譯者按:「日本尺分為直尺、曲尺二種。直尺,即鯨尺,據各國度量衡比較表,合0.946969部尺。」
【主治】治肺痿,肺癰,瘰癧,諸瘡毒結於胸膈者。
先輩之論說治驗
《叢桂亭醫事小言》曰:「生生乳,不僅治下疳,凡噎嗝,中風,水腫,腳氣,勞瘵,血積,寒疝,疾喘,小兒馬脾風等,及其他難證,配用之皆有奇驗,難以勝數。只與梅毒相違,瞑眩而速,先有發熱眩暈等,即用冷水可解其毒,分量約用二三釐許。又有間日入鹽梅者。」
《黴瘡治方論》本藥條下曰:「坎謹考此方,能破逐沉潛固滯之毒,故傳曰:『治所謂肺痿,肺癰,或梅瘡之壞證及諸痼毒,或所謂積聚疝,或所謂癩風者。』」
一人患所謂肺癰,百治無效,請余治。診之脈沉遲,喘咳上氣,日吐膿沫數升,羸瘦特甚。余作生生乳丸使服之,有一醫生詰余曰:「噫!何不仁之甚耶?此病雖屬不治證,命在旦夕,今妄用此劇藥,恐徒促其命期耳!且生生乳為治梅家之主藥,非治他病之品乎!夫醫,仁術也。子徒少年任氣,不審因、不察證,妄投刻毒之劑,殺人於刀圭之間,不仁之事,更有大於此乎?」坎雖不敏,篤信古方,深重比語,是故不忍坐視因疾病而致死者,且子以生生乳特為梅毒之要藥,何拙乎?夫乳之能也,蓋有熔化沉潛固滯之毒耳,故東洞先生曰:「治肺痿、肺癰、及諸瘡毒之在胸膈者。」且《礬石傳》曰:「活死肌,除胸中熱,止消渴,療心腹積聚,飲食不下。」以是可知生生乳之效矣。不僅為濕毒家之主藥也,唯熔化沉潛固滯之毒耳。子其察諸,使服之不已,凡十日而停服,作桔梗白散,隔日攻之。出入七十日許,諸證痊愈,今已強健如常矣。
化毒丸,熔化積滯之毒,故治梅瘡結毒,壞敗之證,兼療偏枯反胃,一切之痼毒,腹痛不已,所謂積聚疝癥等證。
求真按:「化毒丸,為山脅東洋《裁酌黴瘡秘錄》方,由薰陸(三錢),大黃、雄黃、亂髮霜(各九錢),生生乳(三錢)而成。生生乳實為其主藥,故化毒丸之醫治效用,即本藥之醫治效用也。」
《春林軒丸散便覽》曰:「化毒丸,用此方所以治毒氣之強劇者。凡結毒痼疾,毒氣輕者,用端的丸(求真按:『端的丸由川芎、黃芩、檳榔、大黃、黃柏、檞木、忍冬、土茯苓、荊芥、連翹、烏蛇、苦參、白物、朱砂而成之雜駁丸方也』)。瘡毒雖云初起,毒氣頗劇者,必用此方,或用輕粉劑反骨痛者,皆可用此方。」
《栗園雜纂》曰:「用化毒丸之目的是病毒凝結將成痼疾,腐敗難治者。七寶丸用於其毒散漫成塊物等者(求真按:『塊物者,護謨腫之類也』)。此二方之辨別也。」
所謂自膝以下之骨高,有成飯柜形饅頭樣證,此化毒丸之所治也。
梅肉散
輕粉、巴豆各1克,乾梅肉、山梔子各2克(此二物為霜,則能解惡肉惡血)。
上四味各別為末,合為散。若不能散服者,糊丸亦佳。用法用量同巴豆鷓鴣菜丸。
【主治】治惡毒難解者(見一方云:「治諸惡瘡、結毒及下疳瘡者」)。
先輩之論說治驗
《百疢一貫》曰:「先生曰:『淋之重證,莫如輕粉。中神(求真按:『中神,指中神右內也』)用梅肉丸云。』」
《方輿輗》本方條曰:「疳瘡毒猛痛劇者,宜以此散急峻下之。若有遲疑,恐寇仇深入,不可防禦也。惟此劑峻烈,病者不耐或用度失法,則貽意外之害也,其餘諸結毒,可運用者甚多。」
《春林軒丸散便覽》曰:「梅肉散,用於諸瘡毒連綿不愈者,下是也。凡臁瘡或陰瘡等而成大瘡,連綿不愈者亦用之。如梅毒不愈用此方,翌日必出如砂仁瘡而赤者,風毒腫等之餘毒膿汁出者及疳瘡,亦用之。」
一人患梅毒,服五寶丹數劑而瘥,後一年許,固毒再發,再服前劑,諸證漸退。獨結喉之左,旋人迎腐爛膿漏,臭不可近已六年矣,請我治。因先作葛根加朮附湯,運動其痼毒,別作伯州散,使服之,時時以梅肉散攻之。出入百有餘旬而愈,亦不再發。
《栗園雜纂》曰:「苦疳瘡痛甚,血出不止者,宜貼雞卵左突(求真按:『膏藥名』),以梅肉丸峻下之,不然則生種種之變也。若用粉劑(求真按:『輕粉劑之略』),有餘毒,則宜用大劑。」
梅肉丸,便毒初起,其人壯實,起脹難者,宜內消諸方。若其毒勢猛烈連小腹者,以此方下之,預防後患為佳。
龍葵散
輕粉、巴豆各3克,龍葵(為霜)10克。
上藥製法、用法、用量同梅肉散。
【主治】治一身發瘡而癢痛或疼痛者。
先輩之治驗
《方伎雜志》曰:「某兒稟賦脆弱。家人云:『五七日以來,不稍飲乳,但甘薯、雞蛋之類則能食之,是以能保生命。』然小兒不能問其所苦,近處醫生亦不知為何病,是以請診何故不能飲乳也。診之不見何種異狀,精思之,想因會厭凝滯,氣道開合不能如常之敏捷,故不能飲急咽之乳。甘薯、雞蛋之類可以緩咽,故能適合會厭之開合也。聞其家人之言,恐小兒不能多服煎藥,故用龍葵丸,日日下四五次。本病本腫而不痛,現時其肩凝滯如強急,但過四五日,即已如常矣。」
解毒散
川芎、大黃各20克,甘汞4克,金硫黃5克。
上各別為末,混合之,一日三回分服1~1.5克。
【主治】本方為亡師和田先生之創製,治梅毒性諸證有奇效,而此與類方所異者,以其平和穩健,通用於陰陽虛實各證,無汞毒性口內炎等之副作用。
伯州散
反鼻霜、津蟹霜(求真按:「今以鼴鼠霜代之」)、角石霜(求真按:「今以鹿角霜代之」)各等分。
上各為細末,混合之,一日二回乃至三回,服用2~4克許。(但酒客,宜以酒服用)
【主治】治惡毒難以發出者(見一方云:「治一切之打身、瘧疾、瘡毒疼痛、或諸瘡內攻者。」又見一方曰:「治毒腫或有膿者」)。
求真按:「此散為興奮性之溫藥,故內臟有急性炎證者,假令雖有以上之適應證,亦決不可用,若誤與之,則反助長炎證也。宜注意之。」
先輩之論說治驗
《德本遺稿》曰
排膿黑散
雞(去腸中穢物,肉、骨、腹背之霜,五錢),五八霜(二錢五分),花(二錢五分,以水銀、硫黃製者),鹿角霜、鼴鼠霜、蘩萋草霜(各二錢)。
【主治】宜於諸痼廢疾,梅毒結毒,或惡瘡,痔漏,瘰癧,鶴膝風,痘瘡黑陷者,內托排膿有神效。
求真按:「此散有效於諸證者,本藥與有大力焉,以是可想見其作用矣。」
排膿散
反鼻、鹿茸、鼴鼠(各黑燒各二錢),土茯苓(五錢)。
上四味為散。
【主治】諸腫毒頑瘡,無名惡瘡,俱宜排膿散。
求真按:「此散所主者,即本藥也,以是可知其效用矣。」
《松原家藏方》曰:「沉香解毒散,治癰腫。一切癰腫,不問膿之已成未成,若與此藥則能解毒,消腫,止痛,成膿,生新肉,止腐潰。」
求真按:「沉香解毒散,為本藥加沉香(加沉香者,附與香氣為目的),其作用有如是之多,以是可知本藥之性能矣。」
沉香解毒散,腸癰潰後,小腹脹痛不瘥者主之。
沉香解毒散,痔漏久不瘥,薄膿不止者,及腐牙癰主之。
《方輿輗》曰:「超世散(一名黑龍散。求真按:『此散與沉香解毒散同方』),此方於癰,歷試歷效,妙不可言。又疔瘡、痘瘡、乳瘡、下疳、便毒、脫疽、瘰癧等及一切無名腫毒,皆可用之有大效。此是本邦上古所傳之神方,即大同《類聚方》中所稱之伯耆藥也。又有常言伯州散者,但諸家所傳,僅有津蟹、角石、五八霜三味而無沉香,有沉香者為四味。又有加白芷等為七味者,《瀧伯耆守家傳》等有傳說,皆經驗方也。此散吾門試效繁多,比世醫所用則更有效,故特名曰超世散。」
《百疢一貫》曰:「鶴膝風,有以綿包足仍冷者,膝邊之上,發腫如腫物然,有宜芍藥甘草附子湯,兼用伯州散者。又濕毒後有足趺冷者,亦用上方兼伯州散,濕毒經久,足發腫物,若用伯州散,則潰而愈矣。」
伯州散,可兼用於一切之瘡瘍,已成膿者則潰膿,未成膿者則內消,實可謂外科之聖方也。乳癰、乳岩、瘰癧之類,亦兼用之。
《黴瘡治方論》曰:「下疳初起,陰頭生細瘡者,為漸漸變證矣,葛根湯主之。苦於爛痛,或癢者,葛根加大黃湯主之。若膿汁出者,葛根加桔梗湯主之,兼服伯州散。所謂魚口者,隨證與大黃牡丹皮湯或葛根加大黃湯兼用伯州散,時以梅肉散攻之。」
《溫知堂雜著》曰:「所謂外科倒者,本名伯州散也,散藥之異稱。由瘍科腫、爛之故,附其理由而異其稱也,至後可了解之。伯州散之名由伯州醫學會所稱,余茲演述之。本方由四味配合而成,實以反鼻為主藥,是以反鼻可謂外科倒之骨髓矣,蓋特種之藥宜有特種之功用,請申述之。反鼻又稱飯匕,疑即現今薩隅地方所稱之波布,與反鼻似同音,波布當為反鼻之一種,反鼻亦云飯匕者,取其形似也。本名為蝮蛇,即真蟲是也。本品實屬奇藥,余見識不廣,未見中醫書籍多載之,惟《本草綱目‧蝮蛇條》云:『溶化於酒,以治癩疾、諸瘻、心腹痛,又惡瘡、瘰癧、皮膚頑麻、半身枯死等證。』且載服用法,取活蛇一枚投器中,以醇酒一斗封定,埋於馬溺所,周年取開,蛇已消化,酒味猶存。有患諸證者,不過服一升以來,當覺身體習習而愈。然有小毒,不可頓服云。其主治與今所用相合,其心腹痛及瘰癧,麻痹不仁者,余未試(求真按:『如上證,若為陰虛證,則本藥有奇效』),如陰虛諸瘻證,反有害也(求真按:『用本藥有害者,因用於有急性炎證者,非藥之罪也』)。癩疾古來以大楓子配以烏蛇、白蛇,雖為特效藥,不如以反鼻為伍也。然余治癩疾無多,故無經驗,除此酒製之外,醫籍寥寥也。使用本品多而功效廣者,實係近世之醫師,如吉益東洞、山脅東洋、松原才助等數家(求真按:『先於此輩者,甲斐之德本已多使用本藥矣』),皆二百年前人也。就中多用伯州散,名聲嘖嘖者,以東洞翁為最。今摘東洞翁之治驗數則於下,以供參考。」
一人時有左臂痛,俄頃而凸起,甚則痛徹指頭,晝夜廢寢食,殆不自勝,每發或三日或五日而止,止則凸所亦消散如平人矣,如是數年不已。先生診之,其色紅赤如血瘤,乃作大黃牡丹皮湯及伯州散使飲之,服一百劑而痊愈。此等案其奏效之最著者,併用大黃牡丹皮湯者,東洞派之慣用手段也。雖有一理,不必併用之(求真按:『若有大黃牡丹皮湯證則併用之,不然則不宜併用之,此東洞翁所熟知也,決非慣用之手段。藤田氏之說極非,不可從之』),其奏效實宜歸功於反鼻也(求真按:『反鼻之功雖偉大,其奏效不可盡歸其力也』)。伯州散為角石、津蟹霜、沉香、反鼻四味等分之散藥也。其奇效有如是之多,故京師之人驚嘆之,謂之東洞之外科倒,於是伯州散之異名為外科倒矣,為日本外治之常用藥。余亦多經驗之,催膿消散頗效,今之外科療法雖在精巧時節,然尚信不失倒之之名實。《松原方函》伯州散,名沉香解毒散,治癰腫及一切瘡腫,不問膿之已成未成,若與此藥,則能解毒消腫,作膿止腐潰云。片倉玄周《黴癩新書》伯州散條云:『此方本出於伯耆國民間,舊名黑龍散,主治癰疽、疔腫、瘰癧、乳癰、下疳潰爛難愈及痔漏、脫疽等證。眾人屢試有驗,故世人泛稱為伯耆妙藥,而不云其方名,即黑龍之名亦已空矣。余於腫、下疳、痔漏等未之試,或與大脫疽,其人發狂後意覺過敏,謂因此藥毒入周身,而不續服,不知宜於酒製,所謂周身覺習習也。其後未遇脫疽,難以再試,惟待將來耳。』一醫謂伯州散為乳之妙藥,其言不虛,諸證皆有速驗。癌證余亦未試之。山脅發明再造散與赤小豆湯二方,但二方皆引用漢方而加反鼻,非山脅之新製方也。再造散為鬱金、皂角刺、大黃、牽牛子、反鼻五味之散劑,其主治為大風及梅毒,久麻等證。大風者,癩病也。麻余亦未試。今用於肌膚腐爛者有奇效,經久者,反有速驗也(求真按:『經久反有速驗者,是急性炎證已去,移行於慢性故也』)。赤小豆湯為赤小豆、商陸、麻黃、桂枝、大黃、生薑、反鼻八味之煎劑(求真按:『用赤小豆湯,不如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反鼻,為佳』),治諸瘡,尤其是疥癬內攻之水腫,有利水之速效。又余在淺田宗伯之門時,有一患者,其證俗名印金頑癬,蔓延全身,肢體無餘,經治數年不愈云。師診之與活血解毒湯加反鼻(求真按:『用活血解毒湯者,變則也。用葛根加反鼻大黃湯與桂枝茯苓丸之合方,或以葛根加大黃湯、桂枝茯苓丸之合方兼用伯州散,為正則』)使服之,僅五周間而痊愈。」
活血解毒湯者,為淺田之家方,用於癩病之藥也。一女子十二三歲,周身發如錢之頑癬,兼以頭瘡,日久不治,上嵨龍衝翁與東洋赤小豆湯,有不日痊愈之事。又《淺田氏治驗錄》一男子失心狂走,妄語罵詈治後,繼發健忘證,神志默默,終日如木偶人。使服反鼻交感丹,不日而痊愈。本方為茯苓、香附子、乾薑、反鼻四味之煎劑,其主治為失心健忘,亦為日本之製方,而頗有效之藥,是別於外科以外之效用也。
又原南陽之《醫事小言》痘瘡條云:「釀膿以反鼻為最,古書所不載,今加於葛根湯有神驗。又治諸惡瘡,癰疔,兼用伯州散,脹陷之效極速,因發書於四方友人而報告之,非他藥所可及也。」
余亦有二三奇驗。其人年二十餘,右大腿外側發腫痛,請治於中西醫者,殆三十日無少效,反增苦惱,遂求余診。其人稟質本虛弱不足,加以數日之煩惱,而身體大羸瘦,見貧血證,脈力軟弱,且試其患部,腿之外側頗漫腫,毫無赤色,當深底處覺少有流動,應於指下(求真按:「流動,波動也」),是將成膿之兆,至難證也。然不使膿早泄而遷延之,恐終陷於危險,是以治法催其釀膿外無他策。以補益劑(托裡消毒散)加反鼻,使煎服之(求真按:「宜隨證撰方加反鼻,或兼用伯州散,無托裡消毒散之必要」)。七八日,反於目的不成膿而更腫痛,其他諸證日漸輕快,僅二十餘日而痊愈,可謂意外之幸福矣,蓋亦反鼻之功也。
未幾,又得一相似之患者,一男子年十八,性格虛弱,腰骨部近橫腹處發漫腫,焮熱疼痛,諸藥無效。經二十日許,脈虛數,身熱疲勞,舌苔微黃,食味不進,時時惡寒,發熱盜汗,腫上稍隆起而痛加甚,殆將成膿之兆。衰弱證而呈此候,頗屬危險。偶思前例,出強壯一方(桂耆湯)加反鼻(求真按:「宜隨證撰用適方,無桂耆湯加反鼻之必要」)。二三日,腫痛漸減,四五日,發熱盜汗亦止,漸漸輕快。十餘日僅有腫勢耳,故去反鼻,仍與前方。七八日後,患者對余云:「近日毫無消散之效,何也?」余思再加反鼻,又四五日,順快而愈。余從來之用反鼻,主以催膿為目的,今由此二人之經驗,而知有消散腫瘍之效焉。
去年夏,又有一患者,年三十餘,自右頸部耳下至結喉間,焮熱腫痛甚,身亦有熱,不想其可能消散也。與伯州散,使不日化膿,數日,於頸動脈前部之最甚處,欲以針破之,但先試壓之,築動至甚,想部位外及膿中無有動脈之理,或受頸動脈之波動乎?但無論如何必有多少之惡影響,是以躊躇下手焉,且皮膚少有皺縮,是膿氣未充滿也。於是再問其經過,彼云:「此前日漸次軟低矣。」暗想消散亦難測乎?與前方使歸而不再來。數日後,其舅送謝禮來云,怖於破針,幸不自潰,未幾即消散而不遺瘢痕,誠幸福也。可謂僥幸矣,實亦反鼻之功力也。爾後凡以消散為目的者,無不屢試屢驗。大人之腋瘍及小兒之股瘍,雖屬輕證,然可消散,而恐用針者,最便利也。又便毒未呈赤色者,使連用再造散,消散後無少有殘害者,既起焮赤者,有催膿之速效也(由求真之經驗,橫玄未呈赤色者,及已起焮痛者,用葛根加大黃湯,或大黃牡丹皮湯兼用伯州散時,多數不至於化膿而消散,故余否認用再造散之必要)。
又皮膚各部糜爛甚者,亦有效(求真按:「此證亦可用伯州散也」)。有一婦,年三十許,右腳發腫痛,初受余親友某君治,截割後,大輕快,然其後轉醫,且聞苦惱事。一日,此婦突來乞膏藥,且曰曾經數醫治,一旦如有效,未幾屢復發,全治之望已絕,且貧困不能繼續治療,已多日放置矣,然頗不快,欲貼附膏藥,少免其苦耳,且云發病已年餘矣。余深憫之,詳為診視,焮腫已退,而自右膝部至髁骨邊,殆全腳腐爛浸淫,膿瘡泌出,臭氣不可當,少有疼痛,且時搔癢不可忍云。余懇切告之曰:「此證余雖不能知其是何毒性,然如是之惡瘡,僅洗與貼膏,是必無效。余有一案,曾使服藥有效,謝儀可勿憂也。」使服東洋再造散僅十餘日,已有應驗。其婦亦云此次乾處之膚色,與前日大異,而淡薄且甚覺輕快,必為痊愈之兆。仍服前方不怠,不過月餘,久時之患苦,初覺如忘,爾後亦不再發。其他經驗雖不少,然大概相同,故不再贅。
據以上之經驗與古人諸說考之,反鼻效用之結果,蓋有起死回生之功,誠稀有之良藥也,而「外科倒」之名,真不虛矣。因是益欲擴充其功用,然余未治化學,自憾不能盡述,且不能詳說之,真有隔靴搔癢之感。以後之發明窮理,是有望於閱者,若能深加研究,而使完全其功用,得救眾人之苦厄,實生民之幸福也。
伯州膏
伯州散、黃柏末(各等分),硼酸軟膏(適宜)。
上調和為膏藥,外用之。
【主治】本方,余新製之,貼用於創傷面及糜爛潰瘍部,能現鎮痛、止血、排膿等作用,且促進良性肉芽之新生。
雄黃散
雄黃末0.6克,乳糖(適宜)。
上分三份,一日三回服用。
【主治】治毒性蟲蛇等之咬傷有奇效,其輕微者,外用之亦良。
腋臭折藥
輕粉2克,爐甘石、礬石各4克。
上三味,先將礬石、爐甘石為末,乃合輕粉,塗腋下。
芎黃散(一名應鐘散)
大黃10克,芎藭6克。
上二味各別為末,合為散。(服法:每服2.4~2.8克,以酒服之,不知加至4克,以下為度。又隨病證,宜每夕服之)
【主治】治轉變不可治者(轉變者,病證轉變,而不可治者也。又見一方,治瘡及頭上之毒)。
先輩之論說
《方輿輗》本方條曰:「此方出處不明,《楊氏家藏方》有名芎黃圓者,恐即原方也,藥品僅二味,而大有妙義。艮山翁(求真按:『指後藤艮山也』)大嘆賞此方之組合,凡頭痛、赤眼痛、一切頭面頸部諸毒,及下疳、便毒、膿淋或打撲之類,用之無不效。或治酒皶鼻、鼻痔、鼻瘡等,此方加百草霜(求真按:『不必加之』)十錢,清酒或美淋酒送下,當甚有奇效。上部有毒證,芎黃散之所主也。」
《春林軒丸散便覽》曰:「應鐘散,治難治諸證,而上衝不大便者。此方所謂芎黃散也,主治難以確據(求真按:『此主治,指前記東洞翁之主治也』)。此方治諸毒上衝而難治(求真按:『此上衝似桂枝之上衝而非也』),大便不通者。方中之大黃必當酒製而用之,生用者誤也(求真按:『宜生用,不必酒製也』)。」
承氣丸
大黃4克,芒硝6克。
上二味,各別為末,糊丸(服法:如梧桐子大,每服3.2~3.6克許,以枳實2.4克、厚朴4克,煎湯服之,即大承氣湯也。大黃、芒硝為丸,是使病者易服也,且不僅易服已也,則陳久之病,亦易解矣)。
【主治】治腹中有堅塊,而大便不通者(是大黃硝石丸也。又見一方曰:『治腹滿或燥屎不通者。』求真按:『是芒硝與硝石混同也,其非已辨於前,不可從之』)。
先輩之論說
《德本遺稿》曰:「裡證,潮熱秘閉,黑苔譫語,發熱無寒,胸腹滿痛,大渴煩躁,下利臭穢,自汗惡熱。」
凡脈沉數者,裡證也。如若身厥冷而欲除衣者,熱入骨髓也。病在裡者,無寒時,或腹滿按之痛,或大便結,或下利臭穢,或面色如醉,譫語發狂,舌苔黃黑者,是宜順氣丸(求真按:「此即本方也」)與解毒丸(求真按:「此即黃連解毒丸也」),和服之。
三物浮石丸
大黃、浮石(浮石,海中之浮石也。味鹹者,真也。不鹹者,是火山焦石流出河海也)、桃仁各等分。
上三味,各別為末,糊丸。一回4克許,一日三回服用。
【主治】治腹不滿,其人言我滿者。又治腹中(腹中二字,當作小腹)堅塊,膿血者(求真按:「腹中堅塊以下之主治,本為浮石丸(大黃、赤石脂、浮石三味等分)之主治,然亦得為本方之主治,故揭之」)。
硝石大圓(一名夾鐘圓)
大黃80克,芒硝60克,甘草、人參各20克。
上四味,各別為末,以食醋三合,先煮大黃減二合,納甘草、人參,更煮如飴狀,下火,納芒硝,攪之為丹。用法用量同前。
【主治】治腹中結痛,心下痞硬者。
人參大黃丸(一名大簇丸)
大黃10克,黃芩、人參各5克。
上三味,各別為末,糊丸,用法用量同前。
【主治】治心下痞硬,大便難者。
鐵砂大黃丸
剛鐵砂、蕎麥各6克,大黃12克。
上三味,各別為末,糊丸,用法用量同前。
【主治】治發黃,短氣者(求真按:「發黃,非黃疸,是一種貧血也」)。
薏苡仁圓
大黃5克,土茯苓20克,薏苡仁10克。
上三味,各別為末,蜂蜜為丸,用法用量同前。
【主治】治小兒頭瘡及胎毒諸瘡,大人亦可用之(瘡毒楊梅,發於頭上及於一身者,加輕粉1.6克或2克,用之數人,有奇效。又小兒頭瘡胎毒者,加輕粉0.4克或0.8克而全治之,不可不知)。
平水丸(或名蕤賓丸)
甘遂1~2克,芒硝、芫花各3克,商陸4克,吳茱萸5克。
上五味,各別為末,糊丸,頓服2克。
【主治】治水腫,小便不利,胸中煩而喘及下疾者(見一方曰:「治腳氣腫滿,不大便者」)。
先輩之論說
《春林軒丸散便覽》曰:「蕤賓丸,治腳氣而痛,小便不利,不大便者。此方所謂平水丸,專去臍以下水之藥也。故陰囊腫,或足大腫腰重者,皆用之。但用此方,則必腹痛,宜於其先預告之。」
滾痰丸(或名南呂丸)
甘遂2克,大黃8克,黃芩、青礞石各5克(燒礞石法:「以礞石、芒硝各等分,置於土鍋,自下燒之,見黃金星為度。火力當熾,否則效劣。今藥鋪稱金礞石者尤良,《萬病回春》稱金星礞石者」)。
【主治】治胸中苦煩痰喘者。
先輩之論說
《春林軒丸散便覽》曰:「此方加減所謂滾痰丸之方也(求真按:『指萬病回春之滾痰丸也』)。用姑洗丹時,其飲(求真按:『飲謂水毒也』)雖不劇,然凝滯於心下,有痞硬之氣味,而不痞硬也。雖凝滯,然無掣痛也,唯以凝拒心下而喘咳者為目的。」
控涎丹(或名姑洗丹)
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分)。
上三味,各別為末,蜂蜜和為丹,用法用量同前。
【主治】治痰喘,胸中不了了,或背痛者。
先輩之論說
《春林軒丸散便覽》曰:「姑洗丹,治有毒在胸膈,喜吐涎沫,咳唾掣痛者。」
此藥所謂控涎丹,亦去胸膈間有毒之藥也。其證喘急,或胸膈間掣痛,或心下硬滿,或咽喉如水雞聲,吐涎沫,如反胃者,皆飲所作,故此方亦可用於水腫也。水氣多集,則必發喘,故喘者未必皆可主以此方。但用此方之證,必以吐痰為的,則用藥有效也。不吐者亦能速吐其痰,最易吐痰而喘或咳為的,故哮喘亦用之。
如神丸(或名仲呂丸)
大黃6克,牽牛子、甘遂各3克。
上三味,各別為末,糊丸,用法用量同前。
【主治】治腹脹水腫,小便不利者。
先輩之論說
《春林軒丸散便覽》曰:「仲呂丸,治腫滿,小便不利,不大便,腰痛者。」
此方所謂如神丸也,用於實腫之脹滿,腹部有物,二便不通,或有腰痛等證者。普通水腫,多屬實腫,腹部有物,大便十日不通者,用此方下之,有功。然腹不痛,不得已急欲拔其水時,先用姑洗,腹痛甚用蕤賓,或用此方亦佳。故婦人轉胞,用此方甚佳也。
五物解毒湯
大黃、川芎、桂枝、地黃、甘草各7.2克。
上五味,細銼,以水四合,煮取二合。一半,一日三回分服,一半,浸指(去甘草、川芎,加茯苓、黃芩、桔梗、石膏,能治口舌腐爛或牙齒疼痛者,甚有奇效。或云去大黃,名六物桂枝湯)。
【主治】治世俗所謂瘭疽者。
桃花大黃湯
桃花8克(宜用今年者,去年者不宜用之),大黃4克。
上二味,細銼,以水一合,煎五勺,去滓,頓服。
【主治】治水氣有停滯,小便不利,身腫脹者。
先輩之治驗
《生生堂治驗》曰:「一男子,年五十餘,身體浮腫,短氣,小便不通,脈沉有力,與桃花加芒硝湯,瀉下如傾。翌日,腫減過半,三十餘帖而痊愈。」
求真按:「桃花加芒硝湯者,不過本方之大黃代以芒硝也,以是可以推想本方之治效矣。」
一婦人年七十餘,患脹滿五年,其硬如石,彈之有聲如鼓。師診之,沉緊,乃與桃花加芒硝湯,下利二十日,滿稍平。為俗醫所間而停藥,五日脹滿如故。於是初信師,謹服不已。五六月許,腹皮漸作皺。
一人年三十餘,兩腳以下發紫斑,一醫灸下廉等穴,兩腳麻木,紫斑不退,懼而告之,乃謂瞑眩也。灸火益不止,遂不能立。延師治之,與桃花湯三帖,峻瀉數行。翌日省之,則已病愈出外矣。
一男子,年三十,病下血旬餘,其人常嗜酒,身體尤肥豐。師脈之,頗有力,按其心下悸,乃使服桃花湯一帖,瀉三五行而瘥。
求真按:「甘遂,主治瘀血已全化水,而凝結於一處也。桃花,主治未全化水,而散漫於全身也。此本方之治下血兼肥胖病之理由,所以不與甘遂也。」
石膏黃連甘草湯
石膏20克,黃連4克,甘草3.2克。
上細銼,以水一合五勺,去滓,頓服。
【主治】治心煩大渴者。
先輩之治驗
《建殊錄》曰:「一老婦人胸中煩悶,短氣而渴,且其脊骨自七椎至十一椎痛不可忍。眾醫皆以為虛,作獨參湯使飲之,凡六日,無效。先生診之,作石膏黃連甘草湯使飲之(每帖重三十五錢),一服盡,痛即已。出入五十日許,痊愈。」
某男,年三十許,發狂叫喚,妄走不避水火,醫生皆盡其術救之,無效。於是聞先生名,詳錄證候,懇求治方。其略曰:「胸膈煩悶,口舌乾燥,欲飲水,無休時。」先生乃作石膏黃連甘草湯及滾痰丸贈之,服百餘劑而痊愈。
《成績錄》:「某婦人胸中熱如烙,發作有時,發則如狂,貯水以漬胸,須臾即覺水暖矣。先生診之,與石膏黃連甘草湯而愈。」
蓖麻子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蓖麻子
【氣味】甘辛平,有小毒。
【主治】水癥,以水研二十枚,服之,則吐惡沫。加至三十枚,三日一服,瘥則止。又主風虛寒熱,身體瘡癢浮腫,尸疰惡氣,榨取油塗之。(《唐本》)
研敷瘡痍疥癩,塗手足心,催生。(大明)
治瘰癧,取子炒熟,去皮,每臥時嚼服二三枚,漸加至十數枚,有效。(宗奭)
主偏風不遂,口眼喎斜,頭風耳聾,舌脹喉痹,齁喘腳氣,毒腫丹瘤,湯火傷,針針入肉,女人胎衣不下,子腸挺出,開通經絡關竅,能止諸痛,消腫,追膿,拔毒。(時珍)
本草原料不外於蓖麻子油,有瀉下作用也明矣。然由上說觀之,則更兼有刺激誘導,殺蟲殺菌作用矣。
黑胡麻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
胡麻
甘平,補肺氣,益腎氣,潤五藏,填精髓,堅筋骨,明耳目,耐饑渴,利大小腸,逐風濕氣,涼血解毒。生嚼敷小兒頭瘡,麻油滑胎,療瘡,熬膏多用之(涼血、止痛、生肌)。皮肉俱黑者,勝。
由上說觀之,則本藥為強壯性黏滑藥,兼有緩下解毒作用,外用之則有消炎治創之能力。
輕粉之醫治效用
本藥不外於格魯兒化水銀,故有殺蟲、殺菌、解凝、驅梅作用也明矣。
牛膝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
牛膝
苦酸而平。…益肝腎,強筋骨。治腰膝骨痛,足痿筋攣,陰痿失溺,久瘧下痢,傷中少氣。生用則散惡血,破癥結,心腹諸痛,淋痛尿血,經閉產難,喉痹齒痛,癰腫惡瘡,金瘡傷折(以上皆散惡血之功)。…然性下行滑竅,夢遺失精及因脾虛下陷,腿膝腫痛者禁用。
由上說觀之,則本藥為一種之驅瘀血藥矣。
土茯苓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
土茯苓
甘淡而平,為陽明(胃大腸)之主藥,健脾胃,去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除,則筋骨利。利小便,止泄瀉,治筋骨拘攣,楊梅瘡毒,瘰癧瘡腫。
由上說觀之,則本藥為解凝性利尿藥矣。
水銀之醫治效用
本藥有殺蟲、殺菌、解凝、驅梅作用,無俟辨矣。
砒石及綠礬之醫治效用
砒石之主成分,為砒素、綠礬,不外於硫酸銅,宜就《藥物學》,可知其作用。
食鹽之醫治效用
宜參考《藥物學》。
梅肉之醫治效用
本藥之作用與烏梅大同小異,宜參考之。
龍葵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龍葵苗
【氣味】苦,微甘滑,無毒。
【主治】食之解勞,少睡,去虛熱腫。(《唐本》)
治風,補益男子元氣,婦人敗血。(蘇頌)
消熱,散血。(時珍)
由上說觀之,則本藥為一種之強壯性消炎藥矣。
甘汞及金硫黃之醫治效用
二者皆可據《藥物學》而知其效用,唯金硫黃,即五硫化安質母尼(Antimony)。砒素與之同屬,略與安質母尼(Antimony)之硫化物同效異質,不可不記。
反鼻霜之醫治效用
由余之經驗,本藥為興奮強壯性之溫藥,兼有鎮痛鎮痙,止瀉止血,排膿治創等諸作用,應用範圍頗廣。然本屬溫藥,有炎證助長性,於其外表,暫置之。內臟有急性炎證(有舌苔、發熱等候)必須禁用。
鼴鼠及鹿角霜之醫治效用
此二藥之治效,與反鼻霜雖大同,然其作用比較的緩弱,為小異耳。
雄黃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
雄黃
辛溫有毒。…殺百毒,辟鬼魅,治驚癇痰涎、頭痛眩暈、暑瘧澼痢、泄瀉積聚。又能化血為水,燥濕,殺蟲,治勞疳、瘡疥、蛇傷。
本藥不外於硫化砒素,其作用與砒石雖無大異,然較彼則毒性稍微弱,為小異。而以上記之治效為主者,為其殺蟲、殺菌作用之歸結也。
爐甘石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爐甘石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止血,消腫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濕,除爛,與龍腦同點,去目中一切諸病。(時珍)
由上說觀之,則本藥為收斂性消炎藥矣。
浮石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
浮石(一名海石)
鹹潤下,寒下火。色白,體輕入肺,清其上源(肺為水之上源),止渴,止嗽,通淋,軟堅,除上焦之痰熱,消癭瘤結核。為水沫日久結成。海中者,味鹹更良。
由上說觀之,則本藥為一種之消炎性利尿藥矣。
鐵砂之醫治效用
參考《藥物學》可知。
蕎麥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
蕎麥
甘寒,降氣寬腸,治腸胃沉積,泄痢帶濁。…脾胃虛寒人,勿服。
由上說觀之,則本藥為冷性緩下藥矣。
青礞石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
礞石
甘鹹,有毒,體重沉墜,色青入肝。製以硝石,則為平肝、下氣、治驚、利痰之聖藥。氣弱脾虛者禁服。
由上說觀之,則本藥為沉降性利水藥(由消化管)矣。
白芥子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
白芥子
辛溫入肺,通行經絡,發汗散寒,溫中開胃,利氣豁痰,消腫止痛(痰行則腫消,氣行則痛止)。治咳嗽反胃,麻木腳氣,筋骨諸痛。久嗽肺虛者禁用。
由上說觀之,則本藥為溫性刺激藥而兼有利尿作用者。
牽牛子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
牽牛
辛烈有毒,屬火善走,入肺經,瀉氣分之濕熱。…通下焦之鬱遏及大腸之風秘、氣秘,利大小便,逐水消痰,殺蟲墜胎,治水腫喘滿,痃癖氣塊。濕熱在血分者及脾胃虛弱之人禁用。
由上說觀之,則本藥為峻下藥(主瀉水)兼有利尿作用者。
桃花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桃花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殺疰惡鬼,令人好顏色。(《本經》)
悅澤人面,除水氣,破石淋,利大小便,下三蟲。(《別錄》)
治心腹痛及禿瘡。(孟詵)
利宿水痰飲積滯,治風狂。研末,敷頭上肥瘡、手足瘍瘡。(時珍)
由上說及余之經驗觀之,則本藥為峻下劑(主以瀉水)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