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調理胎疾
仁齋安胎之法有二:或因母病以致動胎者,但療母病,其胎自安;或胎氣不堅,因觸動以致母病者,則安胎而母自愈。以膠艾湯、當歸湯各半,縮砂佐之為良。
丹溪云:天行不息,所以生生而無窮。產前當清熱養血為主。茺蔚子活血行氣,有補陰之妙,命名益母,以其行中有補也,故曰產前無滯,產後無虛。黃芩乃安胎之聖藥,俗以為寒而不敢用,反用溫熱藥,謂能養脾,殊不知胎孕宜清熱養血,使藥循經而不妄行,乃能養胎,必擇條實者用之。縮砂安胎,以止其痛,行氣故也,非八九個月不可多用。
《金匱要略》云:婦人妊娠,常服當歸散主之。
當歸 川芎 白芍(各一兩) 白朮(半兩) 條芩(一兩)
或散,或酒糊丸,或湯。
妊娠墮胎
丹溪云:陽施陰化,胎孕乃成,血氣虛乏,不足以榮養其胎則墮。譬如枝枯則果落,藤萎則花墜。又有勞恐傷精,內火便動,亦能墮胎。譬如風撼其木,人折其枝也,火能消物,造化自然。《病源》所謂風冷傷子臟而墮,此未得病情者也。予見賈氏婦,但有娠至三個月必墮,診其脈,左手大而無力,重則澀,知其血少也。以其壯年,只補中氣,使血自榮。時正初夏,教以濃煎白朮湯,下黃芩末一錢,與數十帖,得保全而生。因而思之,墮於內熱而虛者,於理為多。曰熱、曰虛,蓋孕至三月,正屬相火,所以易墮。不然,何以黃芩、熟地黃、阿膠等為安胎妙藥耶?
王節齋云:婦人墮胎,多在三五個月、七個月而墮者,除跌僕損傷不拘外,若前次三個月而墮,則下次必如期復然,蓋先於此時受傷,故後於至期必應,乘其虛也。遇有半產者,產後須多服養氣血、固胎元之藥,以補其虛損。下次有胎,先於兩個半月後,即服固胎藥十數同帖,以防三月之墮。至四個半月後,再服八九帖,防過五月。又至六個半月後,再服五七劑,以防七月。及至九個月內,服丹溪達生散數十帖,可保無虞。其連墮數次,胎元損甚者,服藥須多,久則可以留。方用四物湯,倍加人參、白朮、阿膠、陳皮、茯苓、甘草、艾葉、條芩。氣加香附、縮砂,痰加薑製半夏調理。
丹溪固胎飲 常墮胎者宜服之。
熟地黃(五分) 歸身 人參 白芍(各一錢) 白朮(錢半) 川芎(五分) 陳皮(一錢) 條芩(五分) 甘草(二分) 黃連(少許) 黃柏(少許) 桑木上羊兒藤(七葉,圓者即桑絡也,真寄尤妙)
水二盞,糯米五七十粒,煎服。血加阿膠,胎氣痛加縮砂。
茭山云:孕而多墮者,男子貪淫情縱,女子好欲性偏,兼以好食辛酸熱物,暴損衝任,故有墮胎之患。其膏粱與藜藿婦人不同,欲之多寡故也。有一等婦人,有胎似乎無胎,痰氣疼痛發熱,醫者不明脈理,妄施耗氣退熱之劑,不知胎氣宜養,病氣宜攻,若有胎反用攻藥,豈不誤矣!故養胎者血也,護胎者氣也。或有婦人小產太多,及至中年設法服藥保全,但欲心不絕,其性情不改,百凡上氣,逆損衝任,因而殞命者有之。故昔人有言:飛禽抱卵,走獸懷胎。物類尚能保全產育,人為萬物之靈,反不及此,何耶?且小產甚於大產,瓜果生而摘之,豈不傷其枝蔓,養生可不慎哉?
又或問予曰:今婦人小產最多,往往服藥保孕鮮有效者,何也?予答曰:婦人縱欲,恣養口體,傷於衝任,故有墮胎之患。醫家不審氣血冷熱,妄施歸、芎、膠、艾香燥之藥,因而墮者有之,永為則例者亦有之。世俗概用濟生寶艾附等丸以為的當,殊不知前品乃溫熱之藥,助火消陰之劑,血熱妄行,故漏胎之患必有。且如果品多生春夏,少結秋冬,既因血漏胎,反為寒治,必致誤人。予特為此參出一方,藥品雖少,其功甚大,但懷胎時,自知慎重避忌,服此藥可以保全。遂名曰千金保孕丸。
杜仲(八兩,去粗皮,以糯米煎湯拌勻,炒斷絲) 煙塵續斷(去蘆,三兩)
上二味,為細末,以山藥五兩,作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空心米飲下。忌酒醋,戒惱怒。一方用棗肉為丸。
又云:胎墮,氣血不足。氣不足,胎無所榮,血不足,胎無所養,榮養失宜,猶木枯果落。其間過傷怒氣,勞佚動胎,內外冷熱,傷於子臟,又當量輕重而治之。
《胎產須知》云:胎氣不固,常小產,用四物湯加炒阿膠、炒黑香附、白朮、黃芩、砂仁、糯米,煎服。
密齋預防墮胎之方,莫有善於所集者。惟《金匱》當歸散方,去川芎,用熟地黃,加阿膠、炙草,若常服之尤穩。更兼安胎丸,一名湖蓮丸。
蓮肉(去心,二兩) 白朮(二兩) 條芩(二兩) 砂仁(炒,半兩)
共為末,山藥五兩,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五十米飲下。
妊娠漏胎
《要略》: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間續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
川芎 阿膠 甘草(各二錢) 艾葉 當歸(各錢半) 白芍 熟地黃(各二錢)
水二盞,酒一盞,煎一盞,去滓,內阿膠,慢火煎,令膠烊,頓服之。
丹溪云:有娠而血,漏下也,屬氣虛血熱,可服固孕之藥。(方見前《胎產須知》條。)
河間二黃散 治胎漏下血。
生、熟地黃(等分)
上為末,煎白朮枳殼湯,下二錢或錢半。
劉宗厚按《良方論》云:婦人有子之後,血蓄以養胎矣,豈可復能散動耶?所以然者,有孕而月信每至,是亦未必因血盛也。若謂榮血有風則經始動,動以其風勝,則有此例。可見胎漏之因,非止一端也,治者宜擴充焉。
如血熱胎漏者,用丹溪治漏下血方。
條芩(五錢) 白朮(一兩) 砂仁(妙) 阿膠(蛤粉炒成珠,各三錢)
為細末,每服二錢,艾葉湯下。
氣血兩虛,下血不止者,秘傳當歸寄生湯,水煎服。
當歸 川芎 艾葉 白朮(各一錢) 人參 寄生 川續斷 熟地黃(各二錢)
《良方論》:妊婦全假血以養胎,或因驚走,或從高墜下,冒涉風邪,觸忤神祟,以致下血,胎奔上心,腹中急動,或血從口出,皆是傷胎。其下血不止,胎上衝心,四肢厥冷,悶絕將死者。
阿膠(炒) 艾(各二兩) 青竹茹(拳大) 白蜜(二合)
上水六升,煮艾、竹茹至二升,去渣,入膠、蜜一二沸,待膠烊,分作三服。
妊血如月信者,若至胞干,非特損子,亦損母矣。
芑(焙) 乾薑(炮,各半兩)
上為細末,酒調服三錢,日夜分三服。
立聖散 治妊娠下血不止。
用雞肝二具,以好酒一升,煮熟,共酒食,大效。
密齋云:女子之血,在下為經水,在上為乳汁,一朝有娠,則經水不動,乳汁不行,聚於子宮,以養其胎也。故胎之有血,如魚之有水,水深則魚得活,水涸則魚困矣。今有娠而復下血,乃氣虛血虛,胞中有熱,不亟止之,但恐血枯,子命難全,母亦隨斃。法當用人參、白朮以補其氣,歸、芎以補其血,黃芩以清其熱,生甘草以瀉其火,阿膠以止其血,未有不安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