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胎動不安
凡二論八方。
丹溪云:胎動者,因火逼動胎,逆上作喘,急用條芩、香附之類。夫黃芩乃安胎之聖藥。安胎飲:胎成之後,覺胎氣不安,或腹微痛,或腰間作疼,或飲食不美,宜服;或五六個月常服甚好。(此丹溪方也。)
白朮 當歸 白芍 熟地黃(各一錢) 人參 川芎 條芩 陳皮 甘草 砂仁 蘇葉(各三分)
生薑三片,水煎。
密齋云:胎動不安,其因有七:或因墜跌舉重,觸動胎氣者;或因縱慾無度,觸動胎氣者;或因七情失節,觸動胎氣者;或因誤食辛熱,觸動胎氣者;或因觸冒寒暑,衝動胎氣者;或因修造移徙,觸犯胎氣者;或因母多疾病,胎失其養而不安者。當各求之,勿妄治也。
如因自高墜下,或為重物所壓,觸動胎氣,腹痛下血,宜用安胎散主之。
縮砂不拘多少,和皮略炒,勿令焦黑,去皮取仁,為末,以當歸、川芎等分,水煎作湯調服。如覺胎中熱,其胎即安矣。此方甚驗,大抵妊婦不可缺此,常服安胎易產。
如因夫婦貪歡,不知避忌,縱恣情欲,以致衝任傷損,觸動胎元,胎動腹疼,或為漏胎者,宜如聖散主之。
鯉魚皮(鮮者) 當歸 熟地黃 阿膠(麵炒為珠) 白芍 川續斷 川芎 炙草(各等分)
水一盞,苧根少許,姜三片,煎服。
如因喜怒憂思,恐懼失節,觸動胎氣不安者,宜加減四物天香湯主之。
當歸 川芎 香附 陳皮 蘇葉
因於怒,加黃芩、甘草、人參以緩其中,使肝氣平。因於憂者,加枳殼、大腹皮以理其氣,使脾氣平,飲食進。因於喜者,加黃芩、黃連、麥門冬以瀉其火,使心氣平。因於恐者,加茯神、益智以安其神,使腎氣平,則胎自安矣。
如因恣食酒面,炙煿厚味,及誤服辛燥毒藥者,以致邪火薰蒸,胎動不安,宜加味枳殼湯主之。
枳殼(半兩) 黃芩(一兩) 白朮(一兩) (加)黃連 黃柏(各二錢,炒) 生甘草 青竹茹
水煎服,三錢一劑。
如因起居不時,沖寒冒暑,動其胎者,宜《金匱》當歸散加減。因寒,加蔥白、蘇葉、生薑。因暑者,加黃連、人參、知母。
如因修方動土,移徙堆垛,觸犯日月胎神,以致不安者,宜服前安胎散,更請道高者,於胎神所佔之方作符,使禳之。
如因母疾病,氣衰血少,不能護養其胎,以致不安者,宜十聖散主之。(即十全大補加減也。)
人參 白朮 地黃 砂仁(炒) 黃耆(各五分) 炙草 川芎 歸身 白芍(炒,各一錢) 川續斷(八分)
水煎服。
以上胎動不安者,諸症如有腹痛下血者,各就本方加阿膠、艾葉。
妊娠聚積
(附:鬼胎)
凡七論三方。
六元正紀大論:帝曰:婦人身重,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
王太僕云:故有堅大癥瘕,痛甚不堪,則治以破積愈痛之藥。是謂不救必死,盡死救之,蓋存其大也,雖服毒不死也。上無殞言母必全,下無殞言子亦不死也。
又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
河間云:藥之性味,本以治疾,誠能處以中庸,與疾適當,且如半而止之,亦何疑於攻治哉。
《要略》云: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下血者,後斷三月下血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去皮尖,炒) 芍藥(各等分)
上五味,為細末,煉蜜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止,加至三丸。溫水下。
《脈經》云:設令宮中人,若寡婦無夫,曾夜夢寐,交通邪氣,或懷作久癥瘕,急當治下。
斬鬼丹 治婦人鬼胎如抱甕。
吳茱萸 川烏頭 白姜蠶(炒) 秦艽 柴胡 巴戟(去心) 巴豆(不去油) 芫花(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蜜酒吞,取去惡物,取愈。
寸口脈洪而澀,洪則為氣,澀則為血。氣動丹田,其血則濕,澀則於下,胎冷若冰。陽氣活胎,陰氣必凝,故必陰陽,其下心僵。假令陽經蓄血若杯。(陰為死血,陽為蓄血。)
問:婦人雙胎,其一獨死,其一獨生,醫其生,下其死者,其病則愈。然後竟免軀,何脈以別之?師曰:寸口脈衛氣平和,榮氣緩舒,陽施陰化,精盛有餘,陰陽俱盛,故知雙胎。今少陰微緊,血則濁凝,經養不周,胎則偏大,少腹冷滿,膝臏疼痛,腰重起難,此為血理。若不早去,害母失胎,宜芎歸湯。
川芎 當歸(各等分)
每服三五錢,加蘇葉數莖,酒水合煎。死者即下,未者即安。
妊娠惡阻
凡三論五方二案。
惡阻者,謂有娠而噁心,阻其飲食也。按《內經》:精化於氣,氣傷於味。注云:精肉內結,郁為穢腐,攻胃則五味居然不得入也。女人重身,精化百日,皆傷於味也。其斯惡阻之謂歟?
妊娠平日喜怒憂思,七情氣滯,以致中脘伏痰留飲。有娠之後,經血既閉,飲血相搏,氣不宣通,遂使心下憒悶,頭旋眼花,四肢倦怠,惡聞食氣,喜啖鹹酸,多臥少起,甚則吐逆,不自勝持。治療之法,順氣理痰,自然安矣。肥人是痰,瘦人是熱。
密齋云:妊娠惡阻者,乃懷孕之常病,不須服藥。惟平日脾胃虛弱,飲食少者,必嘔吐大甚,飲食不入者,恐傷胃氣,有害胎元,必須治之。然治此者,必用半夏,半夏有動胎之性,必須制用。(炒過無妨。)
如肥人惡阻,旋覆花湯主之。
旋覆花 川芎 細辛(減半) 人參(各一錢) 白茯苓 半夏 歸身 陳皮(各二錢) 乾薑(炮,五分) 炙草(一錢)
分作二服,姜五片,煎服。
又方:加味二陳湯,一名小茯苓湯
陳皮 白茯苓(各四錢半) 半夏(三錢) 白朮(二錢四分) 炙草(一錢)
上㕮咀,分作二服,水二盞,姜五片,烏梅一個,煎八分服。
瘦人惡阻,宜人參橘皮湯主之。(一名竹茹湯,一名參補飲。)
橘皮 茯苓(各二錢) 人參 麥冬 白朮 厚朴(薑製) 炙草(各一錢) 竹茹(雞子大一團)
水碗半,姜五片,煎服。
又方,用:
白朮(二兩) 條芩(一兩) 砂仁(炒,五錢)
為末,神麯糊丸,白湯下。
如嘔吐不已者,恐傷胃氣,宜錢氏異功散加藿香主之。
白朮 陳皮 茯苓(各一錢) 藿香葉 人參 砂仁(各半錢) 炙草(三分)
水盞半,姜五片,煎服。或神麯為丸服,尤妙。
一婦孕兩月,嘔吐頭眩,醫以參、朮、川芎、陳皮、茯苓服之,愈重,脈弦,左為甚,此惡阻病,必怒氣所激,問之果然。肝氣既逆,又挾胎氣,參朮之補,大非所宜,以茯苓湯、抑青丸二十四丸,五服稍安。脈略弦,口苦幹,食即口酸,噫其膈間,滯氣未盡行,以川芎、陳皮、梔子、生薑、茯苓煎湯下抑青丸,下十五粒而愈。但口酸易飢,此肝氣未平,以熱湯下抑青丸。愈後兩手脈平和,而右甚弱,此時肝氣既平,可用參朮以防之,服一月而胎不墮。(此丹溪治例也。)
徽州商人吳儼妻汪氏,年三十餘,末子二歲,正食乳,經水未行。一日因與夫爭言激怒,得嘔逆病,食入隨吐,凡所食物,鼻中即作其食臭。請過二醫,俱用反胃之藥,不效,請予治之。其脈左三部沉實搏手,右三部脈平。予曰:此有孕脈也,當生二男。汪曰:我生過三子,皆三歲而後娠,今小兒方二歲,經又未動,不是娠也。只因與我官人講口,便有此病。予曰:身自有娠,且不知之,況醫人乎,宜其服藥而不效。蓋怒傷肝,肝傳心,諸臭皆屬於心,心傳脾,故隨所食之物,即作其物氣出也。嘔逆食臭,皆肝心二臟之火炎上之象也。以黃芩一兩,黃連、白朮、陳皮、香附(童便炒黑)、白茯苓各五錢,砂仁(炒)二錢。共為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五十白湯下。未五日而安,後生雙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