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嗣紀要 卷之十 妊娠傷寒

明·万全
来源:万氏家传广嗣纪要

卷之十 妊娠傷寒

凡十五論十二方。

丹溪活套:婦人胎前感冒風寒,頭痛發熱,或身體疼痛,用四物湯合小柴胡湯,或更加細辛、白芷、羌活、防風等藥。

河間云:大抵胎病天行從增損柴胡,雜症從增損四物。然春夏須從柴胡,秋冬必用四物,藥性寒熱,病症虛實,不可不察也。又云:治產前寒熱,小柴胡去半夏,謂之黃龍湯。

密齋云:妊娠傷寒,專以清熱安胎為主,或汗,或下,各宜隨其五臟表裡所見脈症主治,勿犯胎氣。故在表發汗,以香蘇散為主方;半表半裡則和解之,以黃龍湯為主方;在裡則下之,以三黃解毒湯為主方。此吾家傳之秘,活人甚多。如古方六合湯,雖分治詳明,猶不及此切當。

凡娠婦傷寒,勿論日數,但見惡寒頭疼,宜香蘇散主之。

紫蘇(二錢) 香附子(炒黑,二錢) 陳皮(一錢) 甘草(半錢)

姜三片,蔥五根,煎服。

頭痛加川芎、白芷各一錢,名芎芷香蘇散。

假令得肝脈,其外症善潔面青,善怒,其三部脈俱弦而浮,惡寒,里和,謂清便自調也,本方加羌活、防風各一錢,謂肝主風,是膽受病也。

假令得心脈,其外症面赤口乾,善笑,其三部脈俱浮而洪,惡寒,里和,謂清便自調也,本方加黃芩、石膏各錢半,謂心主熱,是小腸受病也。

假令得脾脈,其外症面黃善噫,善思,其尺寸脈浮而緩,惡寒,里和,本方加白朮、防己各錢半,謂脾主濕,是陽明受病也。

假令得肺脈,其外症面白善嚏,善悲不樂,欲哭,其尺寸脈俱浮而澀,惡寒,里和,本方加黃耆、防風各一錢,謂肺主燥,是大腸受病也。

假令得腎脈,其外症面黑,善恐,其尺寸脈俱浮而濡,惡寒,里和,本方加附子(炮)一錢,謂腎主寒,是膀胱經受病也。(附子犯胎,用吳茱萸溫之可也。)

河間云:解利傷寒,不問何經所受,皆能解之。謂不犯各經之受病,雖不能解盡,亦無壞症。羌活湯尤益妊婦。

羌活(二錢) 防風 川芎 黃芩 甘草(炒,各一錢) 細辛(三分半) 白芷(一錢) 白朮(錢半,無汗用蒼朮)

水煎服,無時。

其妊婦傷寒,得之三五日後,有惡寒發熱,內有煩渴引飲,小便赤澀之症,此邪在半表半裡也,宜黃龍湯主之。

柴胡(二錢) 黃芩(錢半)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薑棗引。

如寒熱往來,無汗口乾,加葛根二錢,去棗,入蔥白三根。

如頭疼不止,加川芎、白芷各一錢,去棗,加蔥白三根。

如發熱有汗,口渴,加白朮、瓜蔞根各錢半。

如脈浮大有力,大熱大渴,本方合人參白虎湯,去薑棗。

如心煩不得臥,本方加白茯苓、麥門冬各一錢。

如嘔噦,加半夏(制)、白茯苓各一錢,去棗。

如胸脅滿痛,加枳殼(炒)、香附子(炒黑)、川芎各一錢。

如大便秘,本方初加大黃五分,得利則止,不利加一錢,以利為度。

其娠婦傷寒五六日後,表邪悉罷,並無頭疼惡寒之症,止煩躁發熱,大渴,小便赤,大便秘,或利下赤水,六脈沉實,此病邪在裡也,宜三黃解毒湯主之。

黃柏 黃芩 黃連 山梔 大黃(等分)

水煎。更隨五臟脈症加減。

假令得肝脈,其內症煩滿消渴,溲便難,尺寸脈沉弦有力,是肝經本臟受病也,本方加當歸錢半,甘草五分,倍山梔。

假令得脾脈,其內症腹脹滿,譫妄,其脈沉緩有力,是脾經本臟受病也,本方加枳實(炒)、厚朴(薑汁炒)各錢半,倍大黃。

假令得心脈,其內症煩躁,心痛,掌中熱而噦,尺寸脈沉數有力,此心經本臟受病也,本方加麥冬一錢,竹茹一團,倍黃連。

假令得肺脈,其內症喘咳胸滿,尺寸脈沉澀有力,是肺經本臟受病也,本方加葶藶(炒)一錢,桔梗五分,倍黃芩。

假令得腎脈,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尺寸脈沉而石,是腎經本臟受病也,加乾薑(炮)五分,熟地黃錢半,倍黃柏。

其娠婦傷寒,發汗後,汗流不止,胎氣損者,加減當歸六黃湯。

歸身 黃耆 生地黃 黃芩 白朮 阿膠珠 炙草(各等分)

浮小麥一撮,煎湯盞半,去麥,每服五錢,煎七分,溫服。

其娠婦傷寒,下後,協熱而利不止,胎氣損者,宜加味黃芩湯。

黃芩(二錢) 白芍 白朮 白茯苓 炙甘草 阿膠(各一錢)

水盞半,煎一盞,後入阿膠,再煎八分服。

其娠婦汗下後,熱不除者,虛也,加味竹葉湯主之。

人參 麥冬 炙草 阿膠 生地黃(各一錢)

竹葉十二,粳米合引。

其娠婦傷寒,差後發熱者,宜黃龍湯、四物湯主之。因於食者,本方加枳實。

其娠婦傷寒,熱極發斑,狀如錦紋者,宜四物湯去川芎,加黃芎、人參、知母、石膏、玄參、大青葉主之。

其娠婦熱病護胎法。夫妊娠感非時之邪,熱毒之氣,侵損胞胎,遂有動胎漏血,致害子母之命,用白藥子不拘多少,為末,以雞子清調,攤於紙上,如碗大,貼臍下胎存處,干則以溫水潤。又方:以灶心土研細,水調塗臍下,干又易之。又方:以井底泥敷心下,令胎不傷。又方:用干浮萍、朴硝、大黃(炒)、蛤粉、板藍葉,共為末,水調貼臍下,安胎,解燥熱,和臟腑。

其娠婦值天行熱病,壯熱,百節疼痛,不急治,即墮胎。

柴胡 知母 葛根 石膏(各六錢) 大青葉(八錢) 梔仁(一兩) 升麻(八錢) 蔥白(切,半盞)

水七盞,煎三盞,分四服,服之。

其妊娠熱病六七日,極者傷胎,兒死腹中,身冷不能自出,須用暖胎藥,服黑神散,溫酒調,暖胎自出。評此不若用催生湯。

蒼朮(二兩) 桔梗(一兩) 橘仁(六錢) 白芷 桂心(去皮,各二錢) 炙草(二錢) 乾薑(炮) 當歸 厚朴(制) 芍藥 半夏(洗) 川芎 枳殼(炒,各四錢) 杏仁(炒) 木香(各一錢)

水盞半,薑棗引。

妊娠霍亂

一論一方。

霍亂者,陽明經病之別名也。陽明者,胃也。蓋因平日五味肥膿,腐積成痰,七情菀結,氣盛為火,停蓄胃中,乍因寒熱之感,邪正交爭,陰陽相混,故令心腹絞痛,吐利並作,揮霍變亂,故名霍亂。如邪在上胃脘,則當心而痛,其吐多。邪在胃脘,則當臍痛,其利多。邪在中脘,腹中痛,吐利俱多。吐多則傷氣,利多則傷血,血氣受傷,不能護養其胎。況邪氣鼓擊,胎氣震動,壽未有不殞者矣。此危惡之症,不可不亟治也,宜前香蘇散加藿香葉治之。

香蘇散一劑 藿香葉 縮砂(炒,各五分)

如轉筋加木瓜一錢,胎動不安加白朮錢半。

如夏月得之,加黃芩錢半,黃連一錢,香薷二錢。

如冬月得之,加人參、白朮各一錢,乾薑(炮)五分。

妊娠風痙

又名子癇。一論三方一案。

痙,俗作痓,乃太陽膀胱病之別名也。論曰:妊娠中風,頸項強直,筋脈攣急,言語謇澀,痰涎壅盛,或發搐不省人事,名曰子癇。亦有臨月發風痓,或暈悶倒地不識人,吐逆如癇,亦名子癇。治各有方。

其因中風,腰背強直,時復反張無汗者,宜防風葛根湯主之。

防風 葛根 生地黃 川芎(各二錢) 杏仁(去皮尖) 麻黃(去節,各錢半) 桂枝(少許) 獨活 甘草 防己(各一錢)

上㕮咀,分二帖,每水盞半,煎麻黃去沫,入藥煎八分,溫服,以安為度,不安連服勿間。

其有汗者,或發搐不省人事者,宜羚羊角散主之。

羚羊角(鎊) 川獨活 酸棗仁(炒) 五加皮(各半錢) 薏苡仁 防風 當歸 川芎 茯神 杏仁(去皮尖,各四分) 木香 甘草(各二分半)

水鍾半,姜三片,煎服如上法。

其臨月發者,宜葛根湯主之。

葛根 貝母 陳皮 防風 防己 川芎 當歸 白茯苓 桂枝 澤瀉 人參 獨活 石膏 炙草(各等分)

每帖七錢,水二盞,煎八分,不拘時。貝母令人易產,未臨月用升麻代之。

密齋師在鄖陽時,值鄖陽知縣一婢,臨月患此病,口眼喎斜,腰背反張,手足攣曲,不省人事,請師治之。用黃連解毒湯方,加硃砂末,斡開口灌之,稍定,其夜生一男。主謝曰:以一劑之藥,活二人之命,其功大矣。產後病,尤昏迷不醒,以七珍湯與之,即安。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