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二 妊娠吐瀉
凡二論五方。
吐利並作者,霍亂也。常吐者,惡阻也。治法在前。惟忽然嘔吐者,勿認惡阻,須詳審之。如吐清水,同食物出者,寒也,宜理中湯主之。
人參 白朮(各一錢) 炙草(三分) 乾薑(炮,五分) 藿香葉(五分)
水盞半,煎七分,入薑汁一匙。
如吐酸水,同食物出者,熱也,宜加味二陳湯主之。
陳皮(錢半) 白茯苓 半夏(炒,各一錢) 甘草(三分) 黃連(薑汁炒) 吳茱萸(炮,去皮,三分)
水鍾半,姜五片,煎服。
妊娠多食瓜果生冷,及當風取涼,則令胎冷,腹脹虛疼,腸內虛鳴,臍下冷痛,大便滑瀉,宜安胎和氣飲主之。
訶子(麵煨,去核) 白朮(各二錢) 陳皮 良薑(炒) 木香 白芍(炒) 陳粟米(炒) 炙草(各錢半)
分二帖,水二鍾,姜五片,煎服。
如瀉久不止,恐其傷血,無以養胎,宜加減八珍湯主之。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炙草 當歸 生地 白芍 阿膠(各等分)
水鍾半,煎一鍾,入阿膠,煎八分,食前服。
如不止,兼服三物桃花丸。
赤石脂 白龍骨(等分) 乾薑(炒焦,減半)
上為末,粥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米飲下。
妊娠痢疾
一論五方一案。
病屬濕熱,努貢之時,胃氣下陷,胎氣墜,不亟治之,恐其傷胎。
初病腹中脹痛,裡急後重,宜下之,三黃解毒湯主之。(方見前。)
腹中微痛,裡急後重,用河間行氣,後重自除,養血則下利自止,法宜芍藥湯主之。
白芍(一錢) 當歸 黃連(各五分) 檳榔(二分) 木香(二分) 桂(少許) 大黃(三分) 黃芩(一錢) 炙草(二分)
上㕮咀,水盞半,煎八分,食前服。
又,芍藥柏皮丸常服。
白芍 黃柏(各二兩) 黃連 當歸(各半兩)
上為末,水丸,小豆大,每五十丸,陳米飲下。
大抵妊娠痢疾,以清熱解毒為主,此治濕熱之聖藥也。
妊娠下利赤白,腸鳴後重,穀道疼痛,黃連阿膠丸主之。
黃連 砂仁 歸身 阿膠(炒) 白朮(各一兩) 乾薑(炒,二錢半) 枳殼(炒,五錢) 炙甘草(三錢)
上為末,鹽梅肉三兩,入少醋,同杵丸,陳米湯下。
妊娠膿血下痢,狀如魚腦,小腹絞痛難當。
地榆 黃連 阿膠(另煎) 酸石榴皮(等分)
水煎。
臨產痢疾,用梔子燒存性,末之,空心熱水調下一匙,甚者不過五服。或用四物湯調枳殼散服,效。
羅田典史熊鏡妻有娠,先於五月病熱,請女醫朱廷和治之,變瘧;又請萬元獻壬子舉人治之,加痢;至八月瘧痢並作,請師調治。診其脈,左手沉實有力,右脈浮大而虛,此乃男娠內傷病也。用補中益氣湯加條芩,倍白朮,連進十餘服,瘧痢俱止,後以胡連丸調理而安,次年春果生一男。
妊娠喘嗽
凡一論四方。
妊娠喘嗽,當分二症。有風寒外感者,有胎氣內壅者,須詳審之。其風寒外感者,必發熱,鼻塞聲重,初病之時,宜發散之,桔梗散主之。
天門冬 茯苓(各一錢) 杏仁(去皮尖) 人參 甘草 桑白皮(蜜炒) 紫蘇葉 桔梗(各五分) 麻黃(去節,七分)
姜三片,水煎。
久嗽不止,謂之子嗽,引動胎氣,胎必不安,宜紫菀湯主之。
天門冬 紫菀(各二錢) 桔梗(五分) 甘草 杏仁(去皮尖) 桑白皮(蜜炒,各二分半) 防風(五分)
上㕮咀,水二盞,竹茹一塊,煎八分,入蜜半匙,再煎一沸服。
如服上藥不止,或痰中有血者,宜門冬清肺飲主之。
天冬 麥冬(各一錢) 桑白皮(蜜炒) 杏仁(去皮尖) 黃芩 五味子 阿膠 桔梗 甘草(各五分) 蘇葉(五分) 烏梅肉(半個)
水煎服。
痰甚加陳皮五分,淡竹瀝一合。有血加生地黃一錢,大薊根、茅根汁各一二匙。
妊娠七八月以後,受肺與大腸之氣,胎氣壅盛,咳嗽喘急,宜馬兜鈴散主之。
馬兜鈴 桔梗 枳殼(炒) 甘草 陳皮 大腹皮 蘇葉(各一錢) 五味子(七粒)
姜三片,水煎。
妊娠子淋
(附:不禁)
凡三論六方。
子淋之病,須分二症:一則妊母自病,一則子為母病。然妊母自病,又分二症:或服食辛燥,因生內熱者,或自汗自利,津液燥者。其子為母病,亦分二症:或胎氣熱壅者,或胎形迫塞者。症既不同,治亦有別也。大抵熱則清之,燥則潤之,壅則通之,塞則行之,此治之之法也。
娠婦奉養太厚者,喜食炙煿酒面,辛燥之物,以致內熱,小便赤澀作痛者,宜加味木通湯主之。
木通 生地黃 赤芍 條芩 甘草梢(等分)
淡竹葉十二片 水煎。
妊婦嘗病自汗,或因下痢後,小便短少,不痛者,此津液不足也。
麥冬 通草 滑石(各三錢) 當歸 甘草(各五錢) 人參 細辛(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燈心煎湯,空心服。
娠婦素淡滋味,不嗜辛酸,病小便赤澀而痛者,此胎熱也,宜冬葵子湯主之。
冬葵子(一兩) 赤芍 條芩(各半兩) 赤茯苓 車前子(各三錢)
上末,每二錢米飲調服,不拘時。如小便不通,恐是轉胞,加發灰少許極妙。
娠婦八九月,胎形肥碩,小便短少,小腹脹,身重,惡寒,起則暈眩欲倒,此胎氣迫塞,膀胱之氣不行也,宜大腹皮散主之。
枳殼(炒) 大腹皮 甘草(炙,各一錢) 赤茯苓(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濃煎蔥白湯下,不拘時。一方有黃芩一錢。
一娠婦淋瀝,小便不通,醫作轉胞治之,不愈,後用檳榔、赤芍藥二味研末,順取長流水煎湯調服,效。此方治男婦一切血淋,及淋澀水道疼痛,用之無有不效。
娠婦九個月後,多小便不禁者,胎下墜也。凡見小便頻數,或自出不覺,其勢將產,不須治之。如九月以前,遺尿不知出者,此病也,用真桑螵十二個,炙焦,為末,空心米飲調下。又方:用白薇、白芍藥等分,為末,酒調方寸匕,日三服。
《要略》云:娠婦小便難,飲食如故,歸母苦參丸主之。
當歸 貝母 苦參(各四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米飲下,三丸加至十丸。
婦人懷胎有傷,腹滿不得小便,從腰以下重,如有水氣狀,懷身七月,太陰當養不養,此心氣實,當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微利則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