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三 妊娠轉胞
仲景曰:婦人本肌肥盛,頭舉自滿,反羸瘦,頭舉中空,胞系了戾,亦多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服腎氣丸。按此方以中有茯苓故也,地黃為君,功在補胞。(方見上卷。)
丹溪曰:轉胞之病,胎婦之稟受弱者,憂悶多者,性急躁者,食味厚者,庸或有之。古人皆用滑利疏導藥鮮有應效,因思胞不自轉,為胎所壓,展在一邊,胞系了戾不通耳。胎若舉起,居於其中,胞系自通,水道自利。然胎之墜下,必有其由。近吳宅寵人患此,遂用四物湯加參、術等藥,空心飲,隨以指探喉中,吐出藥汁,俟少頃氣定,又與一帖,次早亦然,如是與八帖而安。此法未為的確,恐偶中耳,後又歷用數人皆效,未知果何如耶?方名參朮散:四物湯加人參、白朮、半夏、陳皮、甘草。入姜煎,空心服。
吳宅寵人患轉胞,兩脈似澀,重則弦,左稍和。予曰:此得之憂患。澀為血少氣多,則胎氣弱而不舉,弦為有飲。血少則胎弱,氣多有飲,中焦不清而隘,則胞知所避而就下。乃以參朮散與服,去八帖而安。
妊娠便秘
凡一方。
便難之病蓄熱,屬血虛,宜潤腸丸主之。
火麻子(去殼,取淨仁,二兩,淨研) 桃仁(去皮尖,另研,一兩,生用)
上和勻,研極細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空心,枳殼湯下。
妊娠雜症
凡十三症十三方三案。
娠婦冬月中寒,宜理中湯加細辛主之。
娠婦夏月中暑,宜人參白虎湯加黃連主之。
娠婦傷食,香蘇散加白朮、枳實(炒)、黃連主之。
娠婦夏秋之間中濕,宜平胃散加黃柏主之。
娠婦胎不長者,血氣不足也,五六月脾胃脈養之時,宜十全大補湯去桂,加陳皮,薑棗引。
娠婦胎肥者,八月以後,胎氣壅盛,宜常服枳殼散,易產。
商州枳殼(五兩,炒) 炙粉草(一兩) 香附(炒黑,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沸湯調服。一方有糯米半斤(炒),同為末,令兒易產。初生胎氣微黑,百日後肥白,此為古方之冠。若娠婦稍弱者,單服恐胎寒腹痛,胎弱多驚,王隱君於內加當歸一兩,木香半兩,不見火,如此用之,則陽不致強,陰不致弱,二氣調和,有益胎嗣。
湖陽公主胎肥難產,方士進瘦胎散,用枳殼四兩,和甘草二兩,為末,空心服六錢匕,茶調服。
妊娠胎驚者,七八月以後,胎形既成,或因氣悶,或因喧呼,心神脈亂,致令子驚,使母心神忪悸,睡里多驚,坐臥不寧,氣急逼迫,宜服大聖散,保安胎孕,子母無虞。
白茯苓 川芎 麥冬 炙草 當歸 木香 人參 炙耆(等分)
上㕮咀,每服七錢,水鍾半,姜三片,煎服。
妊娠胎熱者,皆因娠婦多居火間,衣著太暖,伏熱在裡,又食酒面炒煿,熱物太過,致令胎熱,頭旋眼暈,視物不見,腮項腫核,若加涎壅,命在須臾,此肝臟毒熱上攻也,宜消風散主之。
石膏(炒) 菊花 當歸 羌活 防風 芥穗 川芎 白芷(各錢半) 羚羊角(半錢) 炙草(半錢) 茗苦茶(一錢) 大黃豆卷(一錢)
分二帖,水煎。
一娠婦將臨月,兩眼忽然失明,不見燈火,頭痛眩暈,項腮腫不能轉,諸醫治療不瘥,轉加危困,偶得消風散服之,病減七八獲安。分娩,其眼吊起,人物不辨。有人云:只服四物湯加荊芥、防風,更服眼科天門冬飲子,但以此方間服,目漸稍明。大忌酒面煎炙,雞魚鵝鴨豆腐,辛辣熱毒物並房勞,不然,則眼不復明也。
天門冬飲子:
天門冬 茺蔚子 知母(各二錢四分) 茯苓 羌活 五味子 人參(各一錢八分) 防風(二錢一分)
㕮咀,分二帖,每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服。
妊婦七八月,忽然無故悲傷欲哭,狀如神靈所作,數欠伸者,此名臟躁,乃肺也,宜甘麥大棗湯主之。(出《要略》。)
甘草(二兩) 小麥(一升) 大棗(十枚)
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妊娠失音不語,奇病論:帝問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者,何也?岐伯對曰:胎之絡脈絕也,胎絡者,繫於少陰之脈,貫腎,絡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無治也,當十月復。
婦人有娠,故服毒藥攻胎,藥毒衝心,外症牙關緊急,口不能言,兩手強直握拳,頭低自汗,身微熱,與中風子癇相似,其脈浮數,十死一生。醫者不識,作中風治之,更不審問,必致損絕。宜用白雹豆一味,研末,新汲水調,斡開口灌之。(此症不正之婦有之。)
妊娠兒在腹中哭,宜黃連湯主之。
黃連(三錢) 甘草(一錢)
濃煎二味,令母呷之。
又一方:用半年空屋下鼠穴中土一塊,令母含之,即止。
一云:臍帶上疙瘩,乃兒口中含者,因娠婦登高取物,脫出兒口,以此作聲,令娠婦曲腰在地拾物,使兒復得入口,即止。
密齋云:此症臨月將產婦人有之。師母錢氏,嘉靖戊子有娠九個月,兒在腹中哭,錢大驚,令作男子拜而止之,過二十日生師兄邦孝也。
娠婦日月未足而腹痛,如欲產者,用知母一味,為末,蜜丸,雞頭實大,酒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