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芳蔚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眼球震颤医案

来源:子阳医馆

 陈××,男,28岁。

 主诉:自幼夜盲,视力不良,曾经中西药物及针灸治疗无效。无家族史。

 检查:二眼视力手动,眼球水平震颤,外眼(一),晶状体及玻璃体亦无异常。

 眼底:视乳头呈腊黄色调,视网膜血管高度狭窄,网膜污秽样,大批骨细胞样色素沉着,黄斑中心窝反向消失。

 视野:视网膜电流图:a、b波均熄灭。

 体征:面色萎黄、四肢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诊断:二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眼球震颤。

 辨证:脾胃气虚。

 治则:健脾益气、养血化瘀。

 处方:党参12g,炒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3g,陈皮3g,赤芍12g,当归12g,川芎10g,生黄芪30g,丹参30g,枸杞子12g,夜明砂30g(包),紫河车粉3g(吞),葛根30g。同时,配合针刺,隔日1次

 治疗经过:经用上法治疗1周后复查视力,右眼前一尺指数,左0.1。继续针刺及上法治疗,於3个月后复查视力,右眼0.06,左0.5,眼底象无明显改变,眼球震颤大为好转。

 视野:右眼仍检不出,左眼基本正常。

 按:本症是一种遗传性进行性眼底病,多于幼年或青春期发现,累及双眼,主要症状为夜盲、视野向心性收缩与眼底视网膜色素沉着。病情发展缓慢,预后不良,最终必至失明,中医称本症为“高风内障”。其主要病机为脾胃阳气下陷,因为脾胃为阳气之原,如果衰竭下陷,则当夜晚阴盛阳衰之时,阳气陷入阴中,不能自振,所以出现夜盲。同时本症发病也与肝肾亏损有关,是可能由于肾元亏损,无法温煦脾土,或者由于肾水亏,肝木横,木旺克土,使脾失去健运与吞噬能力,同时又失去生化之源,致使气血不足,不能禀受脏腑之精气而上达于目,因而出现眼底病变及夜盲等症状。

 鉴于以上病机,调补脾肾是治疗本症的大法。在脾方面最多先於脾虚气弱,可采取健脾益气治则;在肾方面,有或为阴虚,或为阳虚,可分别予以滋阴、温阳之剂;如果由于脾肾二虚,则温补脾肾为主,与此同时,可配合应用活血化瘀法,这是因为“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能”(《内经》),“人之眼耳鼻舌...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若目无所见,...”(《河间六书》),同时亦为本症眼底所见血管细狭与乳头腊黄色而用药。

 围绕辨证拟订方药,如肾阴不足用六味地黄汤、杞菊地黄汤、明目地黄汤、与大补阴丸、左归丸等。脾胃气虚之用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脾肾二虚之用杨氏还少丹、龟鹿二仙胶、河车大造丸等。以上方剂可根据不同体征而选用之。

 在药物方面,如当归、黄芪、丹参、川芎、夜明砂、葛根、紫河车等为临床所常用。河车、当归、黄芪大补脾肾精气血,丹参、川芎、夜明砂活血行气、消瘀散积,并利用川芎、葛根载药上行头目,葛根善于升发阳气,直达病所,共同发挥改善局部营养与消散老废物的双重作用。现代研究,黄芪、当归、丹参、川芎、葛根皆能扩张血营,改善微循环。黄芪、河车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丹参、川芎又具抗血凝、抗血栓形成,而夜明砂含锌量特高。

 现代认为本症属于免疫性疾病,也可能与间脑垂体紊乱有关,因而应用以上药物有可能改善垂体机能障碍,抑制垂体中叶分泌促黑色素激素以作用于色素细胞,并提高血清与眼内锌的含量,激活醇脱氢酶而有利维生素A及视色素的代谢,也有可能增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使不断生长的杆体细胞外段物质减少,从而改善脉络膜供给杆体细胞的营养,延缓变性与萎缩病理变化的形成。

 针刺治疗本症有肯定作用,取穴以球后穴为主,这是因为邻近取穴能更快的发生效应。效应能否发生,则取决于针刺手法,其中以烧山火手法为最佳。针时患者感觉眼部温热,针后视物明亮舒适,可持续较长时间。有人报导,针刺补法在行针时或出针的皮肤温度都比针前明显升高,毛细血管径也比针前有增宽倾向,又有人采用脑血流图观察针刺太阳穴前后的波幅、流入时间、流出时间、流入时间指数、流入容积指数及流出容积速度等6项指标,发现针后各指标皆有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提示针后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则是采取烧山火手法,更有可能扩张局部血管,增加血流量,加速血液循环,兴奋视神经纤维与视网膜的杆体与锥体细胞,从而使视力提高与视野扩大。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