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某,男,52岁。于1991年4月12日初诊。
病史:双眼夜盲40年,视力下降34年,视野缩小20年。患者12岁发现夜盲,18岁视力减退,以后发现视野缩小,未治疗。近几年来逐渐加重,视野逐渐缩小明显。诊断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经用维生素、血管扩张剂等,无明显效果。现双眼夜盲,视物模糊,视物范围缩小,困倦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频多。
检查:远视力:右眼0.1,左眼0.2。加镜无助。双眼晶体后囊膜轻度混浊,玻璃体丝状混浊,视盘大小正常,颜色蜡黄色,杯/盘比等于0.3,视网膜血管变细,尤其是动脉明显,动静脉比例等于1:3,黄斑部较暗,视网膜呈青灰色,周边部可见大量骨细胞样色素沉着覆盖于血管上。视野:右眼:上方15度,下方12度,颞侧15度,鼻侧12度;左眼:上方12度,下方18度,颞侧20度,鼻侧12度。舌淡红边有齿痕,苔少,脉沉细。
诊断:高风内障(双眼)。
辨证:肾阳不足证。
治法:温补肾阳,活血明目。
方剂: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组成:熟地15g,山药10g,山茱萸6g,枸杞子10g,鹿角胶10g(烊化冲服),菟丝子10g,杜仲10g,当归10g,肉桂3g,制附子6g(先煎),覆盆子10g,牛膝10g,丹参15g。7剂。
煎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针灸:主穴选睛明、上睛明、球后、承泣、攒竹、太阳;配穴选风池、完骨、百会、合谷、肝俞、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每次选主穴2个,配穴4个,每日1次。
医嘱:日光下戴深紫红色眼镜和遮阳帽,以保护眼睛免受光的损害。
二诊~十五诊(4月19日~7月19日):上方先后去肉桂、鹿角胶,加郁金10g,益智仁10g,红花3g,以行气解郁,活血化瘀。又服药91余剂。针灸85次后,视物较前清楚,畏寒肢冷,夜尿多已除。检查:视力:右眼0.2,左眼0.4。双眼晶体后囊膜轻度混浊,玻璃体丝状混浊,视盘大小正常,颜色蜡黄色,杯/盘比等于0.3,视网膜血管变细,尤其是动脉明显,动静脉比例等于1:3,黄斑部较暗,视网膜呈青灰色,周边部可见大量骨细胞样色素沉着覆盖于血管上。视野:右眼:上方20度,下方10度,颞侧20度,鼻侧10度;左眼:上方18度,下方25度,颞侧18度,鼻侧18度。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按:患者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无力温煦,则困倦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瞳神“乃先天之气所生,后天之气所成,阴阳之妙用,水火之精华”。说明瞳神内含阴阳是产生视觉的基础,肾精的滋养、命门之火的温煦是视觉产生的条件。神光发于命门,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神光不能发越则双眼夜盲,视物模糊,视物范围缩小。治宜温补肾阳,活血明目。右归丸加减方中用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滋补肾阴;鹿角胶、菟丝子、杜仲补益肾精;当归、肉桂、制附子、温补肾阳;覆盆子填精缩尿;牛膝、丹参活血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