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瘧疾門(二十四方)
(案1)瘧用截止乃致壯熱一晝夜。弄巧成拙,可笑可笑。
二陳湯去甘草,加杏仁、川樸、柴胡、桂枝、黃芩
(案2)深秋一瘧,藥難奏功。
鱉甲(五兩) 龜甲(七錢) 穿山甲(七分)
(案3)日瘧轉間,邪伏愈深,何拔松之有?
二陳湯 黃芩 柴胡 鱉甲 姜 棗
(案4)帶瘧煩勞,遂為瘧癆。藥餌難治,當即歸養。
歸芍異功散 姜 棗
(案5)不能忘情,瘧止又來。
四獸飲
(案6)瘧用截止,經至即止,舌絳煩渴,晝明夜語,邪陷血室,最恐陡厥,大險症也。
犀角地黃湯加柴胡、黃芩、豆豉、甘草、澤蘭、楂炭
(案7)邪入三陰,瘧來無定,營衛不和,正不勝邪。
二陳湯 首烏 歸身 鱉甲 姜 棗
(案8)陰瘧淹纏百日,近增咳嗆,形神色脈空虛,項背筋惕,病在沖督。歷來守不服藥,為中醫之戒,恐其因循成怯,不得不為熟籌之。
首烏 龜甲 知母 歸身 鹿角霜 鱉甲 麥冬 (此名鹿首正陽丹)
(案9)積勞傷陽之體,伏邪發在深秋,瘧來有寒無熱,邪在陰分。
鱉甲 半夏 威靈仙 鹿角霜 生草 薑棗
(案10)三瘧邪伏在陰也,便溏脈遲。脾腎之陽已衰,當先溫陽截藥。
真武湯加牛膝
(案11)三瘧淹纏,正氣日漸消磨,脈左弦右滑,舌絳,膚黃,遍身瘙癢。濕熱風痰混伏擾亂。若不疏風滌痰,其正焉能支持?
威靈仙 知母 半夏 茯苓 穿山甲 草果仁 橘紅 姜 棗
(案12)瘧發三陰,纏淹四月,脈細數,胸悶舌紅,神倦形削,正氣已虛,邪又未達,理之不易。
柴胡 炙草 歸身 姜 首烏 陳皮 茯苓 棗
(案13)陰瘧久發,峻劑傷中,上嘔下瀉,最防其脫。
六君子湯 姜 棗
(案14)中陽式微,痰濕困中,邪匿痰中,三瘧不已。仿四獸飲意,淋濁姑置勿論。
四獸飲加姜(即六君子加烏梅、草果、生薑、大棗。)
(案15)陰瘧久發,當搜邪滌痰。
三甲飲(治瘧) 合二陳湯(治痰)
(案16)瘧疾幾及三月,形神色脈皆虛。若再淹纏反復,驟然脫厥可虞。
二陳湯加桂枝、於朮、首烏、歸身、薑、棗
(案17)高年三瘧,而更浮腫,真陽大虧,頗非細故。擬以補正扶陽,兼和營衛。
人參(七分) 附子(一錢) 肉桂(四分) 生薑(一片) 於術(錢半) 茯苓(三錢) 牛膝(一錢) 大棗(二枚)
(案18)暑濕間瘧,臍腹膨滿。邪伏膜原,恐其發厥。
柴胡 草果 川樸 半夏 茯苓 檳榔 淡芩 甘草
(案19)暑風濕熱為瘧,體盛脈小,陽氣虛也。舌如傅粉,胸痞脘悶,其邪未離膜原,惟恐瘧來昏厥。
達原飲加柴胡、半夏、茯苓,去白芍
(案20)暑濕伏於膜原,間瘧發於深秋。
二陳湯去甘草,加柴胡、黃芩、草果、知母、檳榔
(案21)瘧疾變證,邪入血室。其為至重。
柴胡 淡芩 黃連 橘紅 半夏 茯苓 竹茹
(案22)中秋伏邪,瘧後元氣未恢,脈細數,形神削奪,上咳下瀉。肺脾同病,土不生金,恐不成瘧癆。
沙參 山藥 米仁 炙草 於術 麥冬 茯苓 建蓮
(案23)瘧發秋杪,匝月而止,痰邪結痞,左脅有塊,乃受陰藥之累也。必得再來,方有出路。
二陳湯去甘草,加柴胡、黃芩、青皮、薑、棗
(案24)瘧來深秋,三翻四復,延至冬半,左脅結痞,脈弦細數,形神削奪,面色㿠白。伏邪久踞,正虛不敵,洵可畏也。
首烏 沙參 橘白 鱉甲 麥冬 炙草
(案25)瘧不了了,咳嗆脈數。當補肺陰。
沙參 鱉甲 苡米 川斛 麥冬 丹皮 茯苓 麥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