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痢疾門(十八方)
(案1)女,伏邪痢疾,慮其妨胎。
白芍 黃芩 白朮 桔梗 黃連 炙草 枳殼 荷蒂
(案2)伏邪為痢,纏綿五旬,近因寒熱而痢頓減,脈細數,唇紅舌白,形削色㿠。暑去濕存,中陽式微矣。急急扶正,惟恐不及。
補中益氣湯
(案3)脾腎兩虧,痢紅不痛。
黑地黃丸加地榆
(案4)久痢腹痛,舌白,穀食艱運。濕熱下著,中氣大虧。
白朮 炙草 木香 白芍 炮姜 茯苓 川連 楂炭
又方:白頭翁湯加木香、炮薑、茅朮
(案5)伏邪身熱,自寒露纏自小雪,既瘧既痢。正氣不勝,則恐其脫。
人參敗毒散
(案6)復痢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五苓散
(案7)身熱腹痛,塊攻下痢頻頻,脈微神倦。邪從下陷,正氣不守,頗為棘手,勉擬逆流挽舟法。
人參敗毒散
(案8)脾腎兩虧,濕熱下著。若不戒酒,痢無止期。
白頭翁湯 四神丸
(案9)痢久中虛,而濕熱尤復,下著。
白頭翁湯加木香、炮姜
(案10)暑濕食滯釀痢,腹痛,後重裡急,其勢猛烈。
敗毒散加黃芩
(案11)高年休息久痢,恐非陰藥所宜。
連理湯(即理中加連)加木香、秦皮
(案12)夏秋病後,元未恢復,輒而動勞,更受秋涼,似瘧似痢,正氣欲脫,全不進谷。將何療治?(清暑益氣意,分兩須輕。)
葛根 陳皮 白芍 川黃柏 蒼朮 神麯 甘草 黨參 升麻 補骨脂
(案13)伏邪瘧後,自不慎守,里陷為痢,形脈皆虛,飲食減少,將何恃而不恐?
黨參理中湯加熟地、歸身、煨木香、菟絲子、茯苓。
(案14)素居陰虧營熱,肝氣抑鬱,秋初半產之時,以後寒熱如瘧,邪傳太陰,則腹脹消而變痢。痢無休息,復又寒熱互作,骨瘦如豺,脈微如絲,舌光如鏡,皺紋如紗,此屬陰液乾涸、陽氣外脫、營衛分爭之勢。正秋冬之交,歷歷危懼竭蹶。擬方:
人參 炙草 生薑 白朮 歸身 大棗 阿膠 橘白 稻葉
(案15)由瘧變痢,起自半秋,纏綿休息,近冬不瘳,腹中微痛,面黃不澤,舌苔白膩,脈左關弦右濡,下痢紅白相兼,大便不實。此因濕暑傷中,氣分有濕,血分有熱,脾虛肝盛所致。治以扶中養肝,清熱利濕。
四君子湯加白芍、陳皮、楂炭、藕節炭、荷蒂,焦鍋巴代水
(案16)古方痢疾名曰滯下。滯者,言其濕熱之邪蒸釀為痢也。若不清理濕熱,則漫無止期。陽藥既多,自當以丸劑圖之。
炒焦茅朮(一兩) 煨木香(五錢) 炒地榆(八錢) 大白芍(一兩) 土炒於術(兩半) 六神麯(一兩) 川黃連(五錢) 北秦皮(一兩) 福建澤瀉(一兩) 南楂炭(兩半) 烏梅肉(三錢) 炙甘草(三錢) 白雲茯苓(兩半) 炮薑炭(三錢) 川黃柏(七錢)
炒黃米湯泛丸,每日服五錢,參湯送下。午後服東引臭椿根皮去木洗潔,曬乾切片,磨粉炒糯米粉,黑糖拌服。
(案17)女,久痢命門酸墜,脈細數,舌紅,腹痛後重。恐陰虧氣陷,暑濕黏著,最恐妨胎之險。
焦白朮 白芍 黃芩 穀芽 雲茯苓 炙草 川連 荷蒂
(案18)酒醴濕熱,蒸傷臟腑,夕陽在山之象。
葛花 川連 茯苓 雞距 秦皮 神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