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痰門(二十一方)

清·顾文垣
来源:顾氏医案

五、痰門(二十一方)

(案1)肝風痰火擾亂神明。

羚羊角 石決明 橘紅 薑汁 鉤藤鉤 川貝母 竹瀝

(案2)脾虛生痰,木火擾胃。

丸方:於術 半夏 川樸 茯苓 陳皮 川連 竹瀝為丸。

(案3)內風痰中衝擾。

羚羊角 石決明 膽星 薑汁 鉤藤鉤 天麻 竹瀝

前診付藥十劑,才越三日,又來問治,如此性急,因何病纏半載,今且服完前藥四劑,接近指迷茯苓丸一月再診。痰之為病,莫作怪治。

三子養親湯合二陳湯去甘草,加天竺黃、杏仁

(案4)痰之為病,變怪不測,心緒不寧,痰熱擾亂。

指迷茯苓丸

(案5)中虛積飲。

六君子湯加乾薑、附子

諸氣膹郁,皆屬於肺。濁氣在上,則生䐜脹,必有痰氣阻痹,上焦不得宣化。前所服藥姑緩。

枇杷葉 橘紅 米仁 川貝母 杏仁 蘇子 通草

(案6)中下陽微,痰氣上泛,神憊脈緩。

六君子湯加乾薑、附子

(案7)脾為生痰之源,肺為置痰之器。脾肺同病,治當兼顧。

二陳湯去甘草,加於朮、沙參、藿斛、枇杷葉、海石

(案8)午後嗆甚痰稠,脈弦滑數,是肺火上浮。以輕劑清苦降之。

川貝 知母

申刻復診,咽癢則嗆甚,覺有冷氣上衝,肺雖有火,痰性本寒也。前方加蘇子,使其降氣滌痰。

夜來痰咳小緩,寐亦少安,仍從昨法稍為損益。

桑葉 甜杏仁 元參 茯苓 枇杷葉 阿膠 瓜蔞霜 米仁 沙參 川貝母 蘇子

(案9)飲食之後,舌蹇,言語不清,脈弦數,是水穀之氣挾痰火上升。法宜養胃並治,再仿溫膽之意。

竹瀝 霞天曲 茯苓 瓜蔞仁 枳殼 陳皮 蘇子 枇杷葉

(案10)肝家風火挾痰擾亂,若心神不定,恐成癲癇。

黃連溫膽湯

(案11)肝升肺不降,脾胃痰上泛。

化肝煎加蘇子、旋覆花

(案12)中下陽微,陰濁寒痰上升,嘔吐涎沫,心中嘈雜,脈濡細舌白。序屆冬至,陰陽交潛之時,恐其不相維繫。世兄方甚合,僭加附子一錢。

人參 茯苓 橘紅 紫石英 熟地 白芍 牡蠣 沉香汁

脈如蛇行,遍體漉漉有聲,胸膺瞀悶,咳嗆不爽。此必痰飲水濕,凝結經絡,補之固屬無益,而峻攻又恐伐元,極難取效者。

六君子湯去人參,加鉤鉤、米仁,用薑汁、竹瀝泛丸,先服控涎丹一錢五分,勻三日,薑湯下。

(案13)高年不憚勤動,從高墜下,趺痛,左肋艱於轉側,脈有歇止,氣喘咳嗽,呃忒頻頻,寢食皆少,是陰虧內熱,肝升肺不降也,最恐呃而致痰塞氣厥。

陳皮 白芍 石決明 薑汁 半夏 白薇 旋覆花 竹瀝

(案14)病後神魂失藏,心中有瘀血惡痰。

白金丸(錢半)

(案15)中氣虛,寒痰凝阻,肝氣升逆。

旋覆代赭石湯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