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肝氣門(三十三方)
(案1)肝邪犯胃,寒濕困中。
吳茱萸湯加白芍、茯苓、甘草
(案2)心緒不寧,氣火流入小腸,不通則痛。宜宣通腑陽之郁,不可溫,不可攻。
烏藥 山梔 木香 木通 赤芍 赤苓
(案3)病後邪伏不清,元不復反,煩勞以致肝氣逆胃,不飢不便,色脈皆虛。若不進谷,何恃而不恐?
左金丸(青果二枚泡湯送下)
(案4)陽虛陰痹,氣阻痰凝。
桂枝湯合二陳加瓜蔞、薤白
(案5)胸膺掣痛,經久不愈,必有痰濁凝阻。
三味旋覆花湯加桃仁、湖藕、枇杷葉
又診:文蛤散
(案6)胃氣受寒,脘痛嘔吐,脈遲而滑,老年陽衰所致。
吳萸 蘇梗 陳皮 乾薑 茅朮 甘草
(案7)沖氣陰虧,肝氣悒鬱,左脅痞結絞痛。法當和養肝陰。辛燥剛熱,破氣破血,必然弄成臌脹。
化肝煎加阿膠、生地。
(案8)右腹有形攻痛,此肝氣也。
烏梅 赤苓 山梔 歸鬚 木香 木通 茴香
(案9)血虛氣滯,肝鬱作脹,消補皆礙。古人治肝之病,諸藥不效者,則有雪羹湯,咸涼內沁之法。
雪羹湯
(案10)積勞陽傷,氣血並弱,肝邪攻逆犯胃,痰飲不降。難進疏達,必兼扶正。
吳萸 人參 炙草 半夏 川楝 白芍 橘紅 茯苓
(案11)養陰通絡,脅痛不減,當開肺氣。
枇杷葉 新絳緯 杏仁 湖藕 旋覆花 青蔥 桔梗
(案12)營絡既阻,氣絡亦痹。
三味旋覆花湯加紫菀、桔梗、歸鬚、柏仁、藕汁
(案13)無法了障肚腸痛也。
烏梅 青皮 赤芍 木通 檳榔 木香 丹皮 山梔
(案14)腰痛腹脹,嘔吐酸水,脈弦左小,舌絳苔白,面赤足冷,肝氣貫膈入胃,腎病善脹使然。當與苦辛泄降,咸涼內沁,分頭而治。
左金丸出境 雪羹湯
(案15)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煩勞多飲,陽虛胸痹。
瓜蔞 薤白 桂枝
(案16)陽虛胸痹,背膊作痛,便閉,理之非易。
瓜蔞 桂枝 半夏 檳榔 薤白 川連 枳實
(案17)邪入厥陰,風木擾亂,胃腹中絞痛陣作,蛔上攻也,恐其閉脫。
安蛔丸
(案18)少腹之痛偏左,上逆欲嘔,中氣大虧,肝鬱不舒。補之恐脹,瀉之轉虛,姑與化之。
化肝煎
(案19)肝鬱不疏泄,氣從上逆,則胸膈痞塞,當與化之。
化肝煎加旋覆花
(案20)厥陰之氣衝斥,陽明升逆則病,降則平復。
吳萸 白芍 赤苓 川楝 川牛膝 甘草
(案21)攻藥傷中,肝木乘脾,元氣受戕,以致形神削奪,脈空數,左脅痛引及背,纏綿日久,氣營並虧,又自不能節勞,極難恢復。當和脾養肝。
於術 沙參 白芍 鉤鉤 炙草 茯苓 阿膠 橘紅
(案22)營虛絡痹,不特肝氣。
三味旋覆花湯加歸鬚、柏仁、藕肉
(案23)酒醴濕熱,久阻中焦,肝氣逆胃,脘痛嘔吐,食鴉片者病進,藥每不靈驗。擬丸方。
吳茱萸(三錢) 炙草(四錢) 烏梅(五錢) 延胡索(一兩) 小川連(一兩) 青皮(一兩) 茯苓(三兩) 半夏(一兩五錢) 白芍(三兩) 當歸(二兩) 川楝(一兩) 生術(二兩)
(案24)氣鬱血瘀,思慮傷脾,惱怒傷肝,木乘中土,上衝則嘔,下奪則瀉。法當苦辛泄木,酸甘和陰,病久正虛,必須兼益氣之品。
人參 生白芍 炙草 金鈴子 延胡索
(案25)腹痛欲死,此中虛受寒也。
當歸建中湯
(案26)虛里穴痛,引及胸脅,飲食阻咽,脈芤澀。肝氣抑鬱,營絡空虛,未老先衰,恐成膈症。辛燥開氣,清涼凝滯,皆與病左。
旋覆花 瓦楞子 須歸 湖藕 柏子仁 首烏 阿膠
(案27)心痛徹背,時發時止,脈細澀。中焦營虛,肝氣貫膈入衛。當和營養血,柔肝利絡,不可香燥克氣。擬膏方。
旋覆花(二兩) 柏仁(四兩) 白芍(二兩) 川楝子(二兩) 甘草(五錢) 新絳緯(二兩) 延胡索(二兩) 文蛤殼(八兩) 青蔥(二兩) 阿膠(二兩) 歸身(二兩) 湖藕(八兩)
(案28)脈細數弦滑,肝氣素盛,酒醴濕熱化火化痰。木火橫逆,則脅脹背痠;肺金不肅,則痰塞咳嗆。治當化肝降肺。
化肝煎加蛤殼、麥冬
(案29)怒則氣上,思則氣結。
旋覆花 蘇子 石決明 丹皮 枇杷葉 杏仁 山梔 麥芽
(案30)陰虛肝旺,血少氣多,恣意香燥,必然乾癟癟。
化肝煎加阿膠、橘葉
(案31)肝鬱氣脹,左升太過,右降不及。
枇杷葉 桔梗 白芍 杏仁 青皮 丹皮 枳殼 山梔 麥芽
(案32)心焦營傷,心脘絞痛。
當歸建中湯
(案33)營瘀痹阻,胸脅隱痛。
三味旋覆花湯加歸鬚、桑白皮、丹皮、湖藕
(案34)中虛肝乘,腹膨痹痛。
桂七味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