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鉴 卷之十

明·龚信
来源:古今医鉴

卷之十

心痛

沉弦細動,皆是痛證。心痛在寸,腹痛在關,下部在尺,脈象顯然。堅實不大便者下之,痛甚者脈必伏。陽微陰弦短而澀者,皆心痛也。脈沉細而遲者,易治。浮大弦長,皆難治。

夫心痛者,即胃脘痛也。其種有九:曰飲,曰食,曰風,曰冷,曰熱,曰悸,曰蟲,曰疰,曰去來痛。名雖不同,未有不由清痰食積鬱於中,七情九氣觸於內之所致也。治法須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氣,口得寒物,而病於初傳之時,當以溫散,或溫利之藥。若得稍久,則成郁矣。鬱則成熱,又當以溫散藥內加苦寒之藥,溫治其標,寒治其本也。由是古方多用山梔為君,熱藥為之嚮導,則邪易伏而病易安。若縱恣口腹,不謹調食,則病復作,必難治也,此病日久,不食亦不死。若痛方止,便吃還痛,必須三五服藥後,漸而少食,庶獲痊愈。其有真心痛者,因太陽觸犯心君,或汙血衝心而痛極,手足青過節者,旦發而夕死,非藥所能治也。

諸痛不可用補氣,氣旺不通,而痛愈甚。故云: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也。

一、凡痛在心,連兩脅至兩乳下,牽引背板、匙骨下而痛者,實熱也。

一、凡痛在小腹,連臍左右上下㽲痛,手足厥冷者,虛寒也。

一、凡心痛以物拄按則痛止者,挾虛也,以二陳湯加炒乾姜和之。

一、凡心痛因平日喜食熱物,所以致流於胃口作疼痛,用桃仁承氣湯下之,若輕者用韭汁、桔梗能提氣,血藥中兼用之。

一、凡心膈大痛,攻走腰背,發厥嘔吐,諸藥不效者,就吐中以鵝翎探之,出痰積碗許,而痛即止。

一、蟲痛者,必面上白斑唇紅,又痛後便能食,時作時止是也,用二陳湯加苦楝根皮煎服。上半月蟲頭向上易治,下半月蟲頭向下難治。或曰痛而久臥不安,自按心腹時大叫,或青,或黃唇緩目無精光者,蟲痛也。又曰:腹痛肚大青筋者,取蟲丸主之。

一、心痛卒急無藥,以鹽置刀頭,燒紅淬入水中,乘熱飲之,吐痰而愈。此法治攪腸痧,大痛已死者,立效。

謹按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夫胃脘、心脾痛者,或因身受寒邪,口食冷物,內有鬱熱,素有頑痰、死血,或因惱怒氣滯,蟲動作痛,種種不同,若不分而治之,何能愈乎?余曰:是寒則溫之,是熱則清之,是痰則化之,是血則散之,是氣則順之,是蟲則殺之,庶乎臨證不眩惑矣。

清熱解鬱湯(西園公方) 治心痛,即胃脘痛,一服即止。

山梔仁(炒黑,一錢半) 枳殼(麵炒,一錢) 西芎(一錢) 黃連(炒,七分) 陳皮(五分) 蒼朮(米泔浸,七分) 香附(一錢) 乾薑(炒黑,五分) 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熱服。服後戒飯食大半日,渣再煎服。

倉卒散(秘方)

山梔仁(炒黑,五錢)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煎服。一方加川芎一錢,尤妙。

一方單用梔子炒,為末,每服二三匙。心痛、腹痛薑湯調下。痢作肚痛,黃酒調下 四肢浮腫,米飲調下;小便淋瀝,白湯調下。

平氣散(劉孟門傳) 治心痛。

蒼朮(一錢五分) 梔子(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 青皮(一錢) 陳皮(一錢) 枳殼(一錢) 木香(一錢,臨熟時入木香再煎)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一大碗,煎至七分,通口服。

清郁散 〔批〕(按此方治心胃鬱火作痛調和之劑) 治胃中有伏火,膈上有稠痰,胃口作痛,及噁心,嘔吐清水,或作酸水醋,心煩悶。

陳皮(一錢) 半夏(一錢,香油炒) 白伏苓(一錢) 蒼朮(一錢,米泔浸炒) 川芎(六分) 乾薑(五分,炒黑) 香附(童便炒,一錢) 神麯(炒,一錢) 黃連(薑汁炒,一錢) 梔子(薑汁炒一錢)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煎服。嘔吐甚,加藿香四分,砂仁四分。此方為丸服亦妙。

宣氣散(嚴發十傳) 治心胃刺痛,牽引胸膈疼痛,內有實熱,脈數有力者。

梔子仁(鹽酒炒) 滑石 大黃 木香

上先將梔子以生薑煎湯,余藥入湯內濃磨溫服。在上必吐痰,在下必瀉,其痛立止。外以蘿蔔子炒,絹包頻熨痛處。

利氣丸(方見諸氣門) 治心胃氣滯、食積,鬱熱作痛。

加減柴胡湯(西園公制) 治實熱湊上,心腹作痛,發熱不止。

柴胡(一兩) 黃芩(七錢半) 半夏(七錢半) 枳殼(一兩) 赤芍(一兩) 山梔子(去殼,四兩,半生半炒)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煎服。

利氣保安湯(西園公制)〔批〕(按此方治心胃實熱作痛清熱之劑) 治氣痛,已服通利之藥,下後餘熱作痛,或痛在小腹者。

柴胡 青皮 枳殼 香附 鬱金 木通 赤芍 山梔仁(各等分,炒)

四聖散(段千戶傳) 治心痛、肚腹痛,陰證絞腸痧神效。

五靈脂(炒出煙) 桃仁(麵炒黃色,去皮尖) 草烏(水泡,一日一換,浸七日,去皮尖,切作片,用新瓦焙乾,各用一兩) 青黛(二錢,入藥八錢,為末)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或十七丸,用艾葉七片炒出煙,陳酒一鍾,入鍋去艾,溫艾湯送下。

一用倉卒散 治氣自腰腹間攻心,痛不可忍,腹中冰冷自汗,如洗手足,攣急厥冷。

山梔子(大者四十九個,連皮搗爛炒) 大附子(一枚,泡,去皮)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煎八分溫服。

丁胡三建湯 〔批〕(按此方治心胃冷氣作痛辛溫之劑) 治冷心疼,面青唇黑,手足厥冷。

丁香 良薑 官桂(各一錢五分)

上銼一劑,水一碗,煎七分,用胡椒五十粒,炒黃色為末,調入湯藥內,頓服。

救急奇方 治男婦心疼,禁了牙關欲死者。

隔年老蔥白三五根,去皮、須、葉,搗成膏,將病人斡開口,用銅匙將膏送入喉中,用香油四兩灌送,但得蔥膏下喉。少時將腹中所停蟲病等物化為黃水,微利為佳,永不再發。

追蟲丸 治蟲咬心痛。

乾漆(五錢,炒去煙) 雄黃(二錢五分) 巴豆霜(一錢)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二三丸,有子苦楝根皮煎湯送下。

小金丹 〔批〕(按此方治心胃蟲攻作痛追逐之劑) 治蟲之作痛,時痛時止,痛則攻心,口吐清水,人中鼻唇一時青黑者是。

雄黃(一錢) 薑黃(一錢) 巴豆(去油,一錢) 三奈(一錢) 丁香(二十五個) 人言(三分)

上為末,用紅棗煮熟去核為丸,如粟米六。每服四、五丸,五六歲兒用六、七丸,或八、九丸,艾葉煎湯,入醋少許,不拘時送下。

心紅散(徐薊川傳) 治心痛氣痛,及治孕婦心疼。

銀硃 雞糞(炒焦乾,為末)

上二味,各等分,和一處。每服一錢,熟黃酒調服,即出冷汗立止。

治一切心腹胸腰背疼痛和錐刺(秘方)

花椒為細末,醋和為餅,貼痛處,上用艾搗爛鋪上,發火燒艾,痛即止。

加味枳朮丸 治清痰,酒積、食積、茶積、肉積,在胃脘當心而痛,及痞滿噁心嘈雜,噯氣吞酸,嘔吐脾痰等證,其效如神。

白朮(三兩) 枳實(麵炒黃色) 蒼朮(米泔浸三宿,焙) 豬苓(去黑皮) 川芎 麥蘖面(炒黃色) 神麯(炒微色) 半夏(湯泡透,各一兩) 澤瀉(去毛) 赤茯苓(去皮) 黃連(陳壁土炒) 白螺螄殼(炮,各七錢) 縮砂仁 草豆蔻 黃芩(陳壁土炒) 青皮(去白) 萊菔子(炒) 乾生薑(各五錢) 陳皮 栝蔞子 香附子(童便炒) 厚朴(薑汁製炒) 檳榔(各三錢) 木香(二錢) 甘草(二錢)

吞酸,加吳茱萸湯泡,寒月五錢,熱月二錢五分;久病挾虛,加人參、白扁豆、石肉各五錢。時常口吐清水,加炒滑石一兩,牡蠣五錢。

上為細末,用青荷葉泡湯浸,晚粳米研粉,作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多至一百丸,清米飲送下。

腹痛

心腹痛不得息,脈細小遲者,生;脈大而急者,死。腹痛,脈反浮大而長者,死。臍下忽大痛,人中黑者,皆死。尺脈弦則腹痛。

凡腹痛,有寒有熱,有死血,有食積,有濕痰,有虛有實。若綿綿痛而無增減者,是寒也;時痛時止者,熱也;每痛有處不行移者,死血也;痛甚欲大便,利後痛減者,食積也;痛而小便不利者,濕痰也。經云:腹滿按之不痛為虛,按之痛者為實。

凡腹中痛甚,飲涼水一盞,其痛稍可者,屬熱痛,當用涼藥清之;清之不已,而或繞臍硬痛,大便閉實煩渴,用涼藥下之,利氣丸之類。若飲水愈加作痛,屬寒痛,用溫藥和之;和之不已,而或四肢厥冷,腹痛嘔吐瀉痢,急服熱藥救之,附子理中湯之類,須詳脈力有無。

腹痛,氣用氣藥,如木香,檳榔、香附、枳殼之類;血用血藥,如當歸,川芎、桃仁、紅花之類。

如腹中常覺有熱,而暴痛暴止者,此為積熱,宜調胃承氣湯下之。

如腹痛全不思飲食,其人本體素弱,而復冷痛者,以人參養胃湯加肉桂、木香、吳茱萸,或理中湯加良薑、吳茱萸。

如飲食過傷而腹痛者,宜利氣丸下之,並食鬱氣滯作痛。

凡人腹痛,至於腹中有塊起,急以手按之便不見,五更心嘈,牙關矯硬,噁心而清水出,及夢中齧齒者,此謂之蟲痛,宜服化蟲丸加使君子。

開鬱導氣湯(西園公制)〔批〕(按此方治腹痛有熱者,並一切腹痛之總司也) 治諸般肚腹疼痛,一服立止。

蒼朮(米泔浸製,一錢) 陳皮(五分) 香附(童便浸炒,一錢) 白芷(一錢) 川芎(一錢) 茯苓(一錢) 乾薑(炒,五分) 滑石(一錢) 山梔子(炒,一錢) 神麯(炒,一錢) 甘草(少許)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行氣香蘇飲 〔批〕(按此方治腹痛有寒者) 治因氣惱,或感寒,或傷食,一切肚腹疼痛。方見傷食。

四合飲(雲林制)〔批〕(按此方治痰積而氣滯,而腹痛者)

陳皮 半夏 茯苓 紫蘇 厚朴 香附 枳殼 鬱金 甘草(各等分)

上銼一劑,生薑煎服。

消瘀飲(秘方)〔批〕(按此方治瘀血而腹痛者)

當歸 芍藥 生地黃 桃仁 紅花 蘇木 大黃(三錢) 芒硝(三錢) 甘草

上銼一劑,水一鍾半,煎至八分,入大黃煎,再入芒硝,溫服。

肚腹疼痛如錐剜不可忍者,用白芍、黃連、甘草各三錢,金華酒一鍾,水一鍾,煎服。

腰痛

腰痛之脈,皆沉弦。沉弦而緊者,為寒;沉弦而浮者,為風;沉弦而濡細者,為濕;沉弦而澀者,為閃挫。澀者惡血,大者腎虛,滑者、浮者是痰也。

夫腰者,腎之外候,一身所恃以轉移闔闢者。蓋諸經皆貫於腎而絡於腰脊,腎氣一虛,腰必痛矣。腰痛有五,所感不同:一曰陽氣不足,少陰腎衰,是以腰痛;二曰風痹,風寒濕著腰而痛;三曰腎虛,勞役傷腎而痛;四曰墜墮險地,傷腰而痛;五曰寢臥濕地而痛。又有三因而分之,蓋太陽、少陰多中寒,少陽、厥陰多中風,陽明、太陰多中濕,此六經腰痛者,為外因也;若失志傷腎,鬱怒傷肝,憂思傷脾,若此腰痛,為內因也;墜墮險地,傷腰而痛,為不內不外。當以五種三因而推之。不過從其所由,汗下補瀉之法以療之,風則散之,寒則溫之,濕則燥之,熱則清之,氣則順之,血則和之,此治之法也。

因寒而痛,見熱則減,遇寒愈增,宜五積散,每服加茱萸五分。

一、因風傷腎而痛者,或左或右,痛無常處,引兩足,五積散加防風、全蠍。

一、因濕而痛者,遇天陰,或久坐而發,蓋腎屬水,久坐濕地,或為雨露所著,濕流入腎,以致腰痛,宜滲濕湯,或腎著湯。

一、因濕熱,宜操濕行氣,用蒼朮,黃柏、杜仲、川芎之類,或當歸拈痛湯。

一、因挫閃勞役而痛者,五積散加黑牽牛一錢,桃仁炒九枚,陳酒煎服,神效。

一、因瘀血而痛者,日輕夜重,宜行血順氣,丹溪補陰丸加桃仁、紅花,外用三稜針於委中穴出血,以其血滯於下也。

一、瘀血在足太陽、足太陰、足少陽三經腰痛,宜川芎肉桂湯。

一、瘀血腰痛,以四物湯加桃仁、紅花、酒蘇木。

一、因痰而痛者,宜南星、半夏,加快氣之藥佐之,使痰隨氣運。

一、因腎虛者,痛之不已,用安腎主之。

一、腎著為病,體重,腰冷如水,飲食如故,小便自利,腰以下冷痛如帶五千錢,治宜流濕兼溫散,腎著湯主之。

一、腰軟者,腎肝伏熱,治用黃柏、防己。

一、因氣滯而痛,或俯仰挫閃,宜烏藥順氣散加炒桃仁,酒煎服。

一、因腎氣虛弱,為濕所乘,流注腰膝,或攣拳掣痛,不可屈伸,或緩弱冷痹,行步無力,以獨活寄生湯主之。

補腎湯(西園公制) 治一切腰痛。

破故紙(酒炒) 小茴(鹽酒炒) 玄胡索 牛膝(去蘆,酒洗) 當歸 杜仲(酒炒) 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

上銼一劑,生薑煎服。

屠尚書方 治腰痛。

破故紙(五錢) 杜仲(酒炒,一兩) 巴戟(五錢,淨) 葫巴戟(五錢) 當歸(五錢) 桃仁(四十九個)

上銼一劑,酒煎,入乳香、沒藥各三錢,調熱服。

壯本丹(秘方) 治腎虛腰痛,久則寒冷,此藥壯筋骨,補元陽,利大小,養丹田,治腰痛之妙劑。

杜仲(酒炒,一兩) 肉蓯蓉(酒洗,五錢) 巴戟(酒浸,去骨,五錢) 破故紙(鹽水炒,一兩) 茴香(一兩) 青鹽(五錢)

上為末,將豬腰子分開,入藥在內,縫住,紙包煨熟。每一個一服,用黃酒送下。

加味青莪丸 〔批〕(按此方治腎虛腰痛之劑) 治腎虛腰痛或風寒乘之,血氣相搏為痛。

杜仲(薑汁浸炒,十二個) 破故紙(水淘,十二兩,芝麻同炒變色,去芝麻,瓦上焙乾,為末) 沉香(六兩) 胡桃(去皮膈,另研,六兩黃) 沒藥(另研) 乳香(另研,各六兩)

上為末,用肉蓯蓉十二兩,酒浸成膏,和劑搗千餘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任下。

立安散 〔批〕(按此方治閃挫腰痛之劑) 治氣滯腰痛,並閃挫腰痛,腎虛腰痛。

當歸(一兩) 官桂(一兩) 玄胡索(炒,一兩) 杜仲(姜炒,一兩) 小茴(炒,一兩) 木香(五錢) 牽牛(一錢,半生半熟)

上為末,每服二匙,空心陳酒調下。一方去牽牛,以酒煎服。

川芎肉桂湯 〔批〕(按此方治寒濕腰痛之劑) 治露宿寒濕之地,腰痛不能轉側,兩脅搐急作痛。

當歸尾(一錢) 川芎(一錢) 桃仁(五個,去皮尖,研) 肉桂(一錢) 防己(三分) 蒼朮(一錢) 羌活(一錢半) 獨活(五分) 柴胡(一錢) 防風(三分) 神麯(五分,炒) 甘草(炙,一錢)

上銼一劑,陳酒煎,食遠稍熱服。

追風通氣散(方見癰疽) 治經年腰痛,以本方加川萆薢、玄胡索,陳酒煎服。

脅痛

脈雙弦者,肝氣有餘,兩脅作痛。

夫脅痛者,厥陰肝經為病也。其病自兩脅下痛引小腹,亦當視內外所感之邪而治之。若因暴怒傷觸悲哀氣結,飲食過度,冷熱失調,顛仆傷形,或痰積流注於血,與血相搏,皆能為痛,此內因也;若傷寒少陽,耳聾脅痛,風寒所襲而為脅痛,此外因也。治之當以散結順氣,化痰和血為主,平其肝而導其氣,則無有不愈矣。

脅痛者,肝火盛,木氣實也。有死血,有痰流注,有肝急者。

一、木氣實,用蒼朮、川芎、青皮、柴胡、芍藥、甘草,水煎服。

一、痛甚者,肝火盛,以當歸龍薈丸薑湯下,瀉肝火之要藥也。

一、死血作痛,用桃仁去皮留尖,紅花酒拌焙乾,川芎,香附童便浸,青皮,水煎服。

一、肝苦急,食辛以散之,川芎、蒼朮,血病入血藥中,苦者,惡也、嫌也。或小柴胡湯亦效。

一、凡脅痛皆是肝木有餘也,用小柴胡湯加青皮、川芎、芍藥、龍膽草。

一、凡脅痛用青皮,必須用醋炒過。

一、凡瘀血作痛,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加桃仁、紅花、乳香、沒藥煎服,痛甚而元氣實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枳殼散 治脅間如物刺,是氣實也。

枳殼(麵炒黃,一兩五錢) 甘草(炙,七錢五分)

上為末,每二錢,濃煎蔥白湯下,不拘時服。

當歸龍薈丸 治瀉肝火盛之要藥,因內有濕熱,兩脅痛甚,伐肝木之氣。

當歸 龍膽草 山梔子 黃連 大黃(酒濕火煨) 蘆薈 青黛(各五錢) 木香(二錢五分) 麝香(五分,另研) 加柴胡(五錢) 青皮(一錢)

上為細末,神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薑湯下。

治婦人脅痛。

香附子(四兩,醋一碗,鹽一兩煮乾) 白芍藥(二兩) 肉桂(二兩) 玄胡索(炒,二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空心滾湯調。

治諸痛熨法

韭菜根,搗爛,醋拌炒,絹包熨痛處。

臂痛

臂為風寒濕所搏,或睡後,手在被外,為寒邪所襲,遂令臂痛,及乳婦以臂枕兒,傷於風寒,而致臂痛者,悉依後三方內選用。

一、有血虛作臂痛者,蓋血不榮於筋故也。

一、因濕臂痛,蠲痹湯加蒼朮、酒防己。

一、因痰飲流入四肢,令人肩背痠痛,兩手軟痹,導痰湯加木香、薑黃。

五積散(方見中寒) 治臂痛因於寒者。

烏藥順氣散(方見中風) 治臂痛因於氣者。

蠲痹湯(方見痹痛) 治臂痛因於濕者。

加減茯苓丸 〔批〕(按此方臂痛因於痰者) 治濕痰壅滯,經絡不通,兩臂作痛,不能梳洗,及治手足疼痛麻痹,行步艱難,服之神效。

陳皮(鹽水炒,二兩) 半夏(二兩,用白礬、牙皂、生薑各一兩,煎湯浸七日) 白茯苓(去皮,一兩五錢) 風化硝(一兩三錢) 海桐皮(酒洗,一兩) 片子薑黃(一兩) 木瓜(一兩) 薄桂(去皮,五錢) 甘草(炙,四錢) 白芍(酒炒,二兩) 黃耆(鹽水炒,二兩)

上為細末,薑汁、竹瀝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湯下。

三合散 治背心一點痛。

用烏藥順氣散合二陳湯、香蘇散,加蒼朮、羌活。

禦寒膏 治體虛人,背上惡寒,或夏月怕脫衣,及婦人產後,被冷風吹入經絡,故常冷痛,或手足冷痛至骨。又治腰痛,及一切冷痹痛。又治濕氣。用生薑半斤,取自然汁,入牛膠三兩,乳香末、沒藥末各一錢五分,銅杓內煎化,就移在滾湯內燉,以柳條攪至成膏,又入花椒末少許,再攪勻,用皮紙將紙作殼子。看痛處闊狹,貼患處,用鞋履烘熱熨之,候五七日脫下,或起小癮不妨。

㿗疝

疝脈弦急,積聚在裡,牢急者生,弱息者死。沉遲浮澀,疝瘕寒痛,痛甚則伏,或細,或動。

夫疝者,小腹引卵,腫急絞痛也。有痛在睪丸者,有痛在五樞穴者,皆是厥陰肝之經也。或無形無聲,或形如瓜,有聲如蛙。自《素問》而下,皆以為寒,蓋寒主收引,經絡得寒,則引而不行,所以作痛,理固然也,亦有踢水涉水,終身不病此者,無執在內故也。大抵此症始於濕熱,在經郁遏至久,又得寒氣外來,不得疏散而作痛。若只作寒論,恐為未備,或曰厥陰一經,鬱積濕熱,何由而致?予曰:大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本經火積之久,母能令子虛,濕氣便盛,濁液凝聚,併入血隊流於厥陰。厥陰屬木,繫於肝,為將軍之官,其性急速,火性又暴,為寒所束,宜其痛之太暴也。有以烏頭、梔子作湯飲之,其效亦敏,後因此方隨病加減與之,無有不驗。但濕熱又須分多少而治,濕則多腫,㿉病是也。又有挾虛而發者,當以參、術為君,而以疏導藥佐之。脈甚沉緊而豁大無力者也,其痛亦輕,惟覺重墜牽引耳。

經有七疝:寒、水、筋、血、氣、狐、㿉。

一、寒疝者,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引睪丸而痛,得於寒濕也,使內過勞也,宜以溫劑下之,禹功散、加味五苓散、下清木香丸,或五積蟠蔥之類。

一、水疝者,腎囊腫痛,陰汗時出,囊或腫如水晶,或癢而搔出黃水,或小腹按之作水聲,得於飲食醉飽,使內過勞也,汗出而遇風寒濕氣聚於囊中,故多水也,宜禹功散、三花神佑丸、導水丸逐中之劑下之。

一、筋疝者,陰莖腫痛,或濃或痛,裡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得於房室勞倦,及邪術所使,以降心火之劑下之,瀉心湯主之。

一、血疝者,狀如黃瓜,在小腹兩旁,橫骨兩端紋中,俗云便癰也。得於春夏,重感大燠勞於內,氣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又或強制情欲,當泄不泄,亦成此疾。宜玉燭散和血之劑下之。

一、氣疝者,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則氣鬱而脹,以針出氣而愈,然針有得失,宜散氣藥下之,宜蕩疝丸,或蟠蔥散主之。或小兒亦有此疾,俗云偏墜,氣得於其父,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宜灸築賓一穴,在內上五寸、腨分肉中,灸五壯。

一、狐疝者,狀如仰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則晝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此疝與狐相類,亦與氣疝大同小異,令人帶鉤鈴是也,宜以逐氣流經之劑下之。

一、㿉疝者,陰囊腫墜如升斗,不癢不痛,得之地氣卑濕,故江淮人多有之,宜去濕之劑下之,三花神佑丸之類。如女子陰戶突出,雖亦此類,乃熱不禁故也,不可便認為虛寒,而溫之補之,名曰瘕。

一、元神虛弱,受寒作小腸疝氣滾痛,以蟠蔥散加故紙、小茴、川楝子、木香之類。

一、體壯實,小腸氣痛,或小便不通,以八正散加破故紙、小茴、川楝子。

一、小腹下毛際邊,或左或右,生氣核如桃狀,按之則散,時伏時見,以五苓散加川楝子、小茴香、蔥白、燈心煎湯,下青木香丸五十七粒。

一、治陽明受濕熱,傳入太陽,惡寒發熱,小腹連毛際結核,悶痛不可忍者,以梔子炒、枳殼炒、桃仁炒、山楂各等分,生薑三片,水煎服。

禹功散 治寒疝。

黑牽牛(頭末,一錢) 小茴香(二錢五分) 加木香(一錢)

上共為末,每服三錢,薑汁調下。

五積散 治醉飽後色欲過度,觸傷小腹,致成疝氣。其症自小腹痛連兩脅下,心頭吊痛,額上汗出。依本方加玄胡索。

蟠蔥散 治脾胃虛寒,氣滯不行,攻刺心腹,痛連脅胸,及膀胱、小腸疝氣,又治婦人血氣痛。

丁皮(一兩) 砂仁(一兩) 莪朮(一兩五錢) 三稜(一兩五錢) 檳榔(一兩) 玄胡索(七錢五分) 蒼朮(一兩) 青皮(一兩五錢) 乾薑(五錢) 肉桂(五錢) 茯苓(一兩五錢) 甘草(一兩)

上銼一劑,生薑、棗子、蔥白,水煎熱服。臍下極冷痛,加吳茱萸、木香、小茴香等味。

加味五苓散

依本方加木香、小茴香、川楝子、檳榔、黑牽牛、故紙、木通、青皮、三稜、莪朮等味。

上銼一劑,水煎服。

橘核丸 治四積㿗疝,卵核腫脹,偏有大小,或堅硬如石,或引臍腹絞痛,腎囊腫脹,或成瘡毒,輕則時出黃水,甚則成癰潰爛。

橘核(炒) 海藻(鹽酒炒) 昆布(鹽酒炒) 桃仁(麵炒,去皮尖) 桂心(五錢) 川楝肉(炒) 海帶(鹽水洗,一兩) 枳實(麵炒) 厚朴(薑汁炒) 玄胡索(炒) 木香(五錢) 木通(五錢)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陳酒、鹽湯下。如虛寒甚,脈沉細,手足冷者,加川烏一兩。如堅脹久不消,加硇砂二錢,醋煮旋入。

蕩疝丸

黑牽牛(取頭末) 破故紙(炒) 小茴香(炒) 川楝子(去核,炒,各一兩) 青皮(三錢) 陳皮(三錢) 莪朮(四錢) 木香(四錢)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青木香丸

黑牽牛(炒,取頭末,二兩) 檳榔(二兩,粟米飯裹煨,去飯) 青木香(一兩五錢) 破故紙(二兩,炒) 蓽澄茄(二兩)

上為末,水煮稀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滾湯送下。

行氣香蘇散 治偏墜氣初起疼痛,憎寒壯熱,依本方加小茴香,木香、三稜、莪朮、木通。

加減香苓散 治偏墜氣初起,憎寒壯熱,發表分利藥,輕者,一服而愈。

枳殼 陳皮 香附 蒼朮 麻黃 香薷 豬苓 澤瀉 木通 滑石 車前子 三稜 莪朮 川楝子 玄胡索 甘草

上銼一劑,生薑、蔥白,水煎熱服。

文蛤散 治偏墜氣神效。

五倍子(五、六個,燒存性)

上為末,陳酒調服,以醉為度。

神消散(秘方) 治諸般疝氣,外腎腫脹疼痛。

山梔子(鹽水炒黑色,一兩) 益智仁(炒,七錢) 橘核(炒,一兩) 青皮(香油炒,六錢) 檳榔(一錢) 荔枝核(八錢) 小茴香(鹽水炒,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燒酒調服。如不用酒,以燈心草煎湯,加鹽少許,調服立效。

茴香安腎湯(太醫院傳) 治左邊偏墜,丸如雞、鴨子。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白茯苓(去皮,一錢) 澤瀉(七分) 茴香(一錢,炒) 破故紙(一錢) 黃柏(八分) 木香(五分) 檳榔(一錢) 烏藥(一錢) 香附(一錢,童便浸經宿) 砂仁(一錢) 玄胡索(五分) 升麻(三分) 甘草(炙,五分) 荔枝核(一錢)

上銼一劑,飢時服。

三香酒(秘方) 治偏墜氣。

南木香(三錢) 小茴香(三錢) 八角茴香(三錢) 川楝肉(三錢)

上合一服,鍋內炒四味,入蔥白、蓮鬚五根,水一碗,淬入鍋,將碗罩住,候煎至半碗,取出去渣,加陳酒半碗,合和入炒鹽一茶匙,空心熱服,神效。

四聖散(秘方) 治疝氣,外腎腫脹。

小茴香(炒) 穿山甲(炒) 全蠍(炒) 南木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陳酒調,一服痛止。

木香金鈴丸(嚴憲副傳) 治外腎腫痛,諸般疝氣,一服立效。

木香 乳香 沒藥 大附子(麵裹火煨) 小茴香(鹽炒) 川楝肉 玄胡索 全蠍 人參(各等分)

上為末,陳酒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陳酒送下。

大小茴香丸(長葛李大尹傳) 治疝氣如神。

大茴香(一兩) 小茴香(一兩) 吳茱萸(一兩) 川楝子(一兩) 川椒(一兩)

上共為末,連須蔥頭八兩,同藥搗成餅子,曬乾,用黏米五合,同藥餅研碎,微火炒黃為末,酒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鹽湯,或酒下,忌發氣物。

茴香丸 治疝氣神效。

茯苓(二兩,炒) 白朮(二兩,炒) 山楂(二兩,炒) 枳實(八錢) 八角茴香(一兩,炒) 吳茱萸(一兩,炒) 橘核(三兩,炒) 荔枝核(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重一錢五分大,空心細嚼,薑湯送下。

灸法 治一偏墜氣痛。

用蓖麻子,一歲一粒,去皮研爛,貼頭頂囟上,卻令患人仰臥,將兩腳掌相對,以帶子綁住二中指,於兩指合縫處,艾麥粒大灸七壯,即時上去。

腳氣

腳氣之脈,其狀有四:浮弦為風,宜汗;濡弱濕氣,宜滲;遲澀因寒,宜溫;洪數為熱,宜下。微滑者虛,牢堅者實。結則因氣,散則因憂,緊則因怒,細則因悲。

夫腳氣者,古謂之緩風,又謂之厥者,是古今之異名也。有干、濕之分,其腳腫者,名濕腳氣;其不腫者,名乾腳氣。由脾胃兩經虛弱,行動坐臥之間,為風寒暑濕之氣所侵,或內因飲食厚味所傷,致濕熱下注而成。如得之不便覺,乃因他病發動而知,先從腳起,或先緩弱痹,或行起忽倒,或兩脛腫滿,或足膝枯細,或心下松悸,或小腹不仁,大小便澀,或舉體轉筋,骨節痠痛,或惡聞食氣,見食吐逆,或胸滿氣急,憎寒壯熱,狀似傷寒,是其候也。或經一旬,或半月復作,漸而至於足筋腫大如瓜瓠者。

治之之法,用蒼朮、白朮以治其濕,黃芩、黃拍、知母以治其熱,當歸、芍藥、生地黃以調其血,木瓜、檳榔以調其氣,羌活、獨活以利關節而散風濕,兼用木通、防己、牛膝引諸藥下行,及消腫去濕,以為此證之大法矣。兼用針焫導引其濕熱之氣外出也。東垣曰:濕淫所勝,治以苦溫,以苦辛發之,透關節,勝濕為佐,以苦寒泄之,流濕清熱為臣。故立當歸拈痛湯治之,其效捷於影響,學者更宜詳究焉。

一、凡腳腫,名濕腳氣,用五積散加檳榔、木瓜、青藤、穿山甲。

一、凡足疼痛,皮不腫赤,筋不拘急,遇夜則痛甚,此是氣虛,而血不榮也。宜十全大補湯,加牛膝、木瓜、檳榔、石南藤、五加皮、沒藥、川烏之類,或四斤丸。若兩膝赤腫,強急作熱而掣痛,兩總筋拘急,此血熱也,宜人參敗毒散加赤芍藥、大黃,利氣丸下之。

一、凡腳氣上攻,胸膈悶滿,大便不通,宜三和散。

一、凡腳氣攻注,大小便不通,用水中大螺螄三個,以鹽一小撮,和殼生搗爛,置兩臍下一寸三分,用帛緊緊繫之,立通神效。

一、凡兩膝腫痛,腳脛枯細,名曰鶴膝風,以四物湯加黃耆、人參、白朮、附子、牛膝、杜仲、防風、羌活、甘草。又宜五積散加松節、林節。

羌活導滯湯 治腳氣初發,一身俱痛,或肢節腫痛,便溺阻隔,先用此藥導之,後用當歸拈痛散以徹其邪。

羌活(二錢) 獨活(二錢) 當歸(二錢) 防己(一錢五分) 大黃(四錢) 枳實(炒,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

當歸拈痛散 治濕熱腳氣為病,四肢骨節煩痛,肩背沉重,胸脅不利,兼遍身疼痛,下注足脛腫痛,腳膝生瘡赤腫,及內外生瘡,膿水不絕,或癢或痛,並宜服之。

羌活(一錢) 人參 苦參 升麻 葛根 防風 蒼朮(米泔浸炒,各四分) 甘草(炙) 黃芩(酒炒) 茵陳(酒洗,各一錢) 當歸(酒洗) 豬苓 澤瀉 知母(去毛,酒浸) 白朮(各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

神仙飛步丸(雲林制)〔批〕(按此方治腳氣因濕熱者) 治腳膝疼痛。

當歸(一兩) 川芎(八錢) 白芍(一兩五錢) 生地黃(一兩) 黃柏(酒炒,二兩) 知母(一兩) 蒼朮(一兩) 牛膝(一兩) 木瓜(一兩) 杜仲(一兩) 薏苡仁(一兩) 防風(七錢) 防己(七錢) 威靈仙(七錢) 羌活(七錢) 桃仁(七錢) 紅花(七錢) 黃連(酒炒,一兩) 肉桂(三錢) 黃芩(酒炒,一兩) 陳皮(一兩) 半夏(薑汁炒,一兩) 白茯苓(一兩)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五積交加酒(雲林制) 治諸濕足膝麻木,冷痹緩弱,及腰痛,腳氣下虛之疾。

白芷 陳皮 厚朴 枳殼 桔梗 川芎 白芍 蒼朮 當歸 茯苓 半夏 官桂 乾薑 麻黃 甘草 小茴(酒炒) 牛膝(酒洗) 杜仲(酒炒) 大附子(制) 川烏 吳茱萸 檳榔 木瓜 草果 砂仁 破故紙(酒炒) 羌活 葫蘆巴 威靈仙(各等分)

上共合一斤,用陳酒十壺,姜十斤,棗十格,瓦罐炊熟,每日空心溫服。

趁痛散(秘方) 治濕氣攻注腰腳痛,行步少力。

當歸(酒洗,二兩) 肉桂(二兩) 玄胡索(二兩) 萆薢(二兩) 沒藥(二兩) 杜仲(酒炒,一兩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下。

芙蓉丸(魏憲副傳) 治腳腿疼痛,一服即愈。

啞芙蓉 乳香 沒藥 孩兒茶 鹿茸(去毛,酒蒸) 官桂 玄胡索(酒浸微炒) 烏藥(炙) 陳皮 五加皮 粉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為丸。每服二錢,酒煎葛根湯,臨臥,出微汗。

換腳丸(秘方) 治腎虛,下注腳膝,或當風取涼,冷氣所乘,沉重少力,移步遲緩,筋脈攣痛不能屈伸,腳心隱痛,有礙履地,大治干、濕腳氣,赤腫痛楚,發作無時,呻吟難忍,氣滿喘急,舉步艱難,面色黧黑,傳送秘澀並治。

當歸 天麻 防風 羌活 石南藤 萆薢(炙) 石斛(去根) 黃耆 肉桂 大附子(炮) 南星 續斷 薏苡仁(各一兩) 蒼朮(米泔浸,一兩五錢) 川牛膝(一兩,酒洗) 木瓜(四兩) 檳榔(五錢)

上為末,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或木瓜湯下,日二服。

二仙丹(劉夷門傳)〔批〕(按此方治腳氣因寒濕者) 治腳疾,腫痛拘攣。

川牛膝 威靈仙(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白滾湯亦可,忌茶。

追風通氣散 治腳氣,加檳榔、木瓜、穿山甲,水煎服。

治婦人腳氣,一月一次,足下浮腫,手肢拘攣不伸,頭疼心痛,吐痰脹滿,下元濕熱帶下,行步艱辛。

當歸 川芎 白朮 茯苓 陳皮 香附 木瓜 檳榔 白芷 天麻 牛膝 甘草

上銼一劑,生薑煎服。

痿躄

尺脈虛弱,緩而緊,病為足痛,或是痿病。張子和云:痿因肺熱相傳,四臟其脈多浮而大,不可作寒濕腳氣治。

夫痿者,謂手足痿弱,無力以運動也。《內經》謂諸痿起於肺熱。又曰:治痿獨取陽明。蓋肺經體燥,居上而主氣,畏火者也;脾土性濕,居中而主四肢,畏水也。火性上炎,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木性剛急,肺受熱,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邪,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作矣。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治痿必須戒厚味,節嗜欲,庶可保其全安也。

陳無擇云:痿躄之疾,狀類柔風、腳氣,但柔風、腳氣皆外所因,痿則內臟不足所致也。治之不可混作外因立治。

丹溪曰:有挾濕熱,有痰,有血虛。亦有死血者,有食積妨礙升降者。上文論火起於肺熱,實痿之本,論此云然者,蓋以其發而為所因所挾,或有不同,而主治亦當各著其所重也。

濕熱,用東垣健步丸,加燥濕降火之劑黃柏、黃芩、蒼朮之類。濕痰,用二陳湯,加蒼朮、白朮、黃芩、黃柏之類,入竹瀝、薑汁。血虛,用四物湯加黃柏、蒼朮,下用補陰丸。氣虛,用四君子湯,加蒼朮、黃柏、黃耆之類。食積,用小調中湯,加神麯、麥芽、山楂、枳實之類。色勞,用補陰丸、虎潛丸之類補之。

清燥湯 六七月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而熱旺,濕熱相合,而形庚大腸,故寒冷以救之,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下痿軟癱瘓,不能動一履。

黃耆(一錢五分) 蒼朮(一錢) 白朮 陳皮 澤瀉(各五分) 人參 白茯苓 升麻(各三分) 麥門冬 當歸身 生地黃 神麯末 豬苓(各二分) 黃柏(酒炒) 柴胡 黃連(各一分) 五味子(九個) 甘草(炙,二分)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

滋筋養血湯(雲林制) 專治血氣兩虛,雙足痿軟,不能行動,久臥床褥。

川歸(一錢) 熟地黃(一錢五分) 白芍藥(一錢五分) 川芎(七分半) 人參(八分) 五味子(九粒) 麥門冬(去心,一錢) 黃柏(一錢) 知母(五分) 牛膝(酒浸,一錢) 杜仲(酒炒,一錢) 蒼朮(一錢) 薏苡仁(一錢) 防風(六分) 羌活(三分) 甘草(三分)

筋骨痿軟,加桂枝三分,陳皮八分;如覺心煩,加黃連六分,酸棗仁炒六分,白茯神去木一錢。

上銼一劑,薑、棗煎服。

養血壯筋健步丸(雲林制) 〔批〕(按此方補虛除濕熱之劑) 治證同前。

黃耆(鹽水炒,一兩) 山藥(一兩) 五味子(一兩) 破故紙(鹽水炒,一兩) 人參(一兩) 白芍(酒炒,一兩五分) 熟地黃(四兩) 枸杞子(一兩) 牛膝(酒浸,二兩) 菟絲子(酒炒,一兩) 川歸(二兩,酒洗) 白朮(一兩,炒) 杜仲(薑汁炒,二兩) 虎脛骨(酥炙,一兩) 龜板(酥炙,一兩) 蒼朮(米泔浸,三兩) 黃柏(鹽水炒,二兩) 防風(六錢,酒洗) 羌活(五錢,酒洗) 漢防己(五錢,酒洗)

上為末,用豬脊髓七條,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鹽湯下。

鹿角霜丸(方見中風)〔批〕(按此方補虛除濕熱之劑) 治血氣虛弱,兩足痿軟,不能行動,久臥床褥之症。

蒸法 治腎氣虛弱,肝脾三經,風寒濕停於腿膝,使經絡滯而不行,變成腳痹,故發疼痛,此榮衛通經絡。

川椒(一把) 蔥(三大莖) 鹽(一把) 小麥(面約四五升許) 酒(一盞)

上用醋和,濕潤得所,炒令極熱,攤臥褥下,將所患腿腳就臥熏蒸,薄衣被蓋得汗出勻遍,約半個時辰,撤去炒麩,上就鋪褥中臥,待一兩個時辰,覺汗稍解,勿令見風,立效。

一婦人血氣兩虛,虛中受孕,新血供養胎元,無血健用厥陰、少陰二經,以致兩腿足軟弱,戰慄不能步履,必待生產後,大補氣血,壯筋骨,則行步輕健矣。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炒) 茯苓(一錢) 甘草(五分,炙) 川芎(七分) 當歸(一錢,酒洗) 白芍(二錢,炒) 熟地黃(一錢,薑汁炒) 肉桂(一錢,去皮) 黃耆(一錢鹽水炒) 牛膝(一錢二分,去蘆,酒洗) 杜仲(薑汁炒,一錢二分) 木瓜(一錢,酒洗) 防風(去蘆,八分) 獨活(一錢,酒洗) 薏苡仁(一錢) 大附子(一錢,制) 沉香(三分,研,水入藥服不見火)

上銼一劑,姜三片,棗一枚,水煎,空心服。

痹痛

脈澀而緊者,痹。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則疼痛如掣。風寒濕氣合而為痹,浮澀而緊,三脈乃備。

夫痹者,手足痛而不仁也。蓋由元精內虛,而為風寒濕三氣所襲,不能隨時祛散,流注經絡,入而為痹。其為病也,寒多則掣痛,風多則引注,濕多則重著。其病在筋者,屈而不能伸,應乎肝,其證夜臥多驚,飲食少,小便數;其病在脈者,則血凝而不流,應乎心,其症令人痿黃,心下鼓暴,上氣逆喘不通,嗌乾善噫;其病在骨者,則重而不能舉,應乎腎,其症手足不遂而多痛,心腹脹滿;其病在皮者,多寒,遇寒則急,遇熱則縱,應乎肺,其證皮膚無所知覺,氣賁喘滿;其病在肌者,多不仁,應乎脾,其症四肢懈怠,發嗽嘔吐,是名五痹。至如白虎歷節風,以其走痛,四肢骨節如虎咬之狀,而以其名之耳,無非風寒濕三氣乘之也。若飲酒當風,汗出入水,亦成斯疾,久而不已,令人骨節蹉跌。

丹溪云:大率因血虛受熱,其血已自沸騰,或加之涉水受濕,血得寒汙濁凝滯,不得運行,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於陰也。治以辛熱之劑,流散寒濕,開通鬱結,使血行氣和而愈,更宜忌口節欲,不宜食肉,肉屬陽,大能助火,如此調治,無有不安者。

大法用蒼朮、南星、川芎、白芷、當歸、黃芩、酒,在上者屬風,加羌活、桂枝、桔梗、威靈仙;下者屬濕,加木通、牛膝、防己、黃柏。

解表升麻湯 治遍身壯熱,骨節疼痛。

升麻(一升) 羌活(一錢) 蒼朮(一錢) 防風(八分) 柴胡(七分) 甘草(七分) 當歸(五分) 藁本(五分) 陳皮(三分) 麻黃(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蔥白水煎熱服,出微汗。

靈仙除痛飲 〔批〕(按此方止痛發散之劑) 肢節腫痛,痛屬火,腫屬濕,兼受風寒而發,動於經絡之中,濕熱流注於肢節之間,而無已也。

麻黃 赤芍(各一錢) 防風 荊芥 羌活 獨活 白芷 蒼朮 威靈仙 片黃芩 枳實 桔梗 葛根 川芎(各五分) 歸尾 升麻 甘草(各等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在下焦,加酒炒黃柏。婦人加紅花。腫多加檳榔、大腹皮、澤瀉,更加沒藥一錢住痛。一云脈澀數者,有瘀血,宜桃仁、紅花、芎、歸及大黃微利之。

疏筋活血湯(雲林制) 患遍身走痛如刺,左足痛尤甚,左屬血,多因酒色所傷,筋脈空虛,被風寒濕熱感於內,熱包於寒則痛,傷經絡則夜重,宜以疏筋活血行濕,此非白虎歷節風。

川芎(六分) 當歸(一錢二分,酒洗) 白芍(二錢半,酒洗) 生地黃(一錢半,酒洗) 羌活(六分) 白茯苓(七分,去皮) 蒼朮(一錢,米泔浸炒) 桃仁(一錢,炒) 牛膝(二錢,酒炒) 漢防己(六分) 陳皮(一錢,去苗) 白芷(六分) 龍膽草(八分,酒洗) 威靈仙(一錢,酒洗) 防風(六分) 甘草(四分,炙)

有痰加南星、半夏各一錢,用薑汁、白礬、皂角煎湯,浸一日。如上體及臂疼,加薄桂三分。如下身並足疼,受風寒濕熱所感,加木瓜、木通鹽炒,黃柏、薏苡仁炒各一錢。如氣虛,加人參、白朮、龜板各七分。

通經妙靈丸(雲林制) 治同前,兼治上下中疼痛。

黃連(酒炒,一兩) 蒼朮(米泔浸炒,二兩) 黃柏(鹽酒炒,二兩) 肉桂(去皮,四兩) 南芎(五分) 當歸(酒洗,一兩) 白芍(鹽酒炒,一兩三錢) 漢防己(酒洗,三錢) 白芷(二錢半) 桃仁(去皮尖,三錢) 威靈仙(一兩,酒浸蒸曬九次) 羌活(酒洗,三錢) 龍膽草(酒洗,一錢) 紅花(酒洗,五錢) 防風(酒洗,五錢) 龜板(酥炙,五錢) 杜仲(薑汁炒,八錢)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陳酒下,鹽湯亦可。

加味二妙丸 〔批〕(按此方止痛養血除濕熱之劑) 治兩足濕痹疼痛,或如火燎,從足附熱起,至腰胯,或麻痹痿軟,皆是濕熱為病,此藥神效。

蒼朮(四兩,米泔浸) 黃柏(二兩,酒浸曬乾) 川牛膝(去蘆,一兩) 當歸尾(一兩酒洗) 防己(一兩) 川萆薢(一兩) 龜板(酥炙,一兩。龜板難得,敗者,市貨者多不效,不若以熟地黃代之,庶幾可也)

上為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鹽湯下。

舒筋立安散 治四肢百節疼痛,名曰白虎歷節風。

防風 羌活 獨活 茯苓 川芎 白芷 生地黃 蒼朮 紅花 桃仁 陳皮 半夏 南星 白朮 威靈仙 牛膝 木瓜 防己 黃芩 連翹 木通 龍膽草(酒浸) 木香(少許) 大附子(少許) 甘草(各等分)

上銼一劑,水煎,入薑汁、竹瀝服。痛甚加乳香、沒藥為末,調服。

神通飲 〔批〕(按此方治白虎歷節風之劑) 治感風濕,得白虎歷節風症,遍身抽掣疼痛,足不能履地者二三年,百方不效,身體羸瘦,服此神效。

川木通二兩,銼細,長流水煎汁,頓服,服後一時許,遍身發癢,或發紅丹,勿懼,遍身上下出汗即愈。

治兩手疼痛麻木(雲林制)

當歸 川芎 白芷 黃芩(酒炒) 黃連(薑汁炒) 蒼朮 羌活 防風 桔梗 南星(薑汁炒) 半夏(薑汁炒) 桂枝 甘草(各等分)

上銼一劑,生薑煎服。

治兩足疼痛麻木(雲林制)

當歸 白芍 白朮 蒼朮 陳皮 半夏 茯苓 黃柏(酒炒) 川牛膝(酒洗) 威靈仙 桃仁 紅花 甘草(各等分)

上銼,生薑五片,水煎,入竹瀝同服。

治四肢百節,流注走痛,皆是濕痰,或死血所致,其病處或腫,或紅。

當歸 川芎 白芷 防己 黃柏 南星 羌活 蒼朮 威靈仙 紅花 桂枝(各等分)

上銼,生薑,水煎服。

行濕滋筋養血湯(雲林制) 治遍身行痛,乃氣血兩虛,有火有濕。

當歸 川芎 白芍 生地黃(一錢,薑汁炒) 人參(六分) 白朮 白茯苓 威靈仙 防己 紅花(七分) 牛膝 黃連 黃柏 知母 甘草(四分) 蒼朮(各等分)

上銼一劑,薑、棗煎服。

乳香定痛丸(秘方)〔批〕(按此方治諸痛,宜對症用之) 治諸風,遍身骨節疼痛,或腿膝痛,及筋骨風。

蒼朮(米泔浸,二兩) 川烏(炮,去皮,一兩) 當歸(一兩) 川芎(一兩) 乳香 沒藥(各三錢) 丁香(五錢)

上為末,棗肉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陳酒送下。

婦人濕痰流注,肩背臂腰脅疼痛,日夜不止,行步不得。

陳皮 半夏(薑製) 茯苓 當歸 川芎 白芷 烏藥 官桂 枳殼 防己 蒼朮 防風 獨活 木香 香附 貝母 甘草(各等分)

上銼一劑,同姜煎服。

一婦人患四肢骨節疼痛,嘔吐心痛,脅脹遍身浮腫,經年不愈

五積散全料,加羌活、獨活、柴胡、前胡。

消渴

心脈多浮,腎脈多弱。經云:陰不足,陽有餘,則為熱中。又云:脈軟散當消渴,氣實血虛也。又云:脈數大者生,沉小者死;實而堅大者生,細而浮短者死。

《內經》曰:二陽結,為之消。又曰:癉成為消中。東垣曰:二陽者,陽明也。手陽明大腸主津液,病消則目黃口乾,乃津液不足也;足陽明胃主血,若熱則消穀善飢,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結者,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燥熱為病也,此因數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當以養血滋陰,生津降火,蘭除陳氣也。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其氣剽悍,能助燥熱也。歧伯曰:實脈,病久可治;脈弦小,病久不可治。當分三消而治之。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叔和云:口乾飲水,多食肌虛,癉成為消中是也,以調胃承氣湯、二黃丸治之。下消者,煩渴引飲,耳輪焦乾,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煩水易虧,此腎消也。以六味地黃丸治之。《總錄》所謂未傳能食者,必發腦疽背癰;不能食者,必傳中滿膨脹。皆不治之證也。潔古老人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倍加乾葛治之。上中既立,不復傳下消矣,先哲用藥,厥有旨哉?然臟腑有遠近,亦宜斟酌,如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腎肝位遠,其制大其劑,皆適其至所為。故如過與不及,皆誅罰無過之地也,如高消、中消制之大急,速過病所,久而無中滿之病,正謂上熱未除,中寒復生者也,非藥之罪,失其緩急之故也。治斯疾者,宜加意焉。

張潔古曰:上消者,肺也,多飲水少食,大小便如常,此心火刑于肺金,而渴生焉。法當降火清金,宜白虎湯加減治之。

軟石膏(二錢半) 知母(一錢) 甘草(五分) 人參(七分) 升麻(一分) 黃柏(一錢)

上銼一劑,粳米一撮,水煎,食後溫服。

中消者,胃也,多飲食而小便黃赤。蓋足陽明胃主血,熱則消穀善飢,血中伏火,則津液消爍而渴矣。治以調胃承氣湯,三黃丸主之。

黃連 黃芩 大黃 石膏(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

下消者,腎也,小便淋濁如膏,煩渴引飲,耳輪焦黑,小便頻數。能食者,必發癰疸背瘡;不能食者,必傳中滿腹脹,須分治之。

若能食而消者,宜加減白虎湯主之。

石膏(二錢半) 知母(一錢) 甘草(三分) 人參(七分) 五味子(十粒) 黃柏(七分) 玄參(五分)

上銼一劑,粳米一撮,水煎,食後服。

若不食而消者,宜加減白朮散主之。

人參 白朮 茯苓 木香 甘草 黃柏 知母(各五分) 乾葛(一錢) 五味子(十粒)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丹溪曰:三消者,多屬血虛不生津液,俱宜四物湯為主治。

上消者,加人參、五味、麥門冬、天花粉煎,入生藕汁、生地黃汁、人乳,飲酒人加生葛根汁。

中消者,加知母,石膏、寒水石以降胃火。

下消者,加黃柏、知母、熟地黃、五味子以滋腎水,又當間飲繅絲湯為上策。

一人被燒酒醉傷成消渴之疾,飲水無度,余以綠豆湯頻頻少飲,用生冬瓜去皮,細細嚼咽,渴則又飲豆湯,不一日而止渴也。

生津養血湯 〔批〕(按此方治上消之劑) 治上消火盛,制金煩渴引飲。

當歸(一錢) 川芎(八分) 白芍(煨,一錢) 生地黃(酒洗,一錢) 知母(五分) 黃柏(蜜水炙,五分) 麥冬門(一錢) 石蓮肉(五分) 天花粉(七分) 黃連(八分) 烏梅(五分) 薄荷(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清涼飲子 〔批〕(按此方治中消之劑) 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乾,自汗,大便結燥,小便頻數。

黃耆(一錢) 當歸身(六分) 生地黃(六分) 龍膽草(酒洗,錢半) 柴胡(一錢) 升麻(四分) 防己(五分) 羌活(一錢) 黃芩(酒洗,一錢) 防風(五分) 杏仁(十個) 生甘草(五分) 炙甘草(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加酒一匙,稍熱服。

人參茯苓散 〔批〕(按此方治下消之劑) 治腎消善飲而食,小便頻數,白濁如膏。

人參(一分) 白朮(二分) 茯苓(五分) 澤瀉(二分) 滑石(一錢半) 寒水石(一錢半) 乾葛(五分) 連翹(三分) 黃芩(五分) 桔梗(二分) 梔子仁(二分) 薄荷(五分) 大黃(五分) 天花粉(二分) 甘草(七分) 縮砂(二分)

上銼一劑,水煎,入蜜服,腎消食前,上消食後服。

繅絲湯 治三消渴如神。

如無繅絲湯,卻以原蠶繭殼絲綿煎湯,皆可代之,無時飲之,大效。蓋此物屬火,有陰之用,大能瀉膀胱中伏火,引陰水上潮於口而消渴也。

玉泉散 治消渴之神藥也。

白粉葛 天花粉 麥門冬 生地黃 五味子 甘草 糯米

上銼一劑,水煎服。

神仙減水法 治三焦虛熱,三消渴疾,日夜飲水無度。

黃耆 人參 麥門冬 黃連 天花粉 知母 苦參 白扁豆 浮萍(照水曬乾,各一兩) 黃丹(二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

神白散(即益元散,方見中暑) 治真陰素被虛損,多服金石等藥,或嗜炙爆咸物,遂成消渴,用溫水調服,或大渴飲冷者,新汲水尤妙。

秘方 〔批〕(按此方總治三消之劑) 治三消。

用退雄雞湯,澄清飲之,神效。

清神補氣湯 消渴症才愈,止有口乾腹不能拿,或者又添舌白滑,微腫,咽喉咽津覺痛嗌痛,時時有渴,喜冷飲,口中白沫如膏。

當歸身(一錢) 生地黃(一分) 黃連(酒,五分) 知母(五分) 石膏(四分) 柴胡(七分) 升麻(一錢半) 防風(一錢) 荊芥穗(一錢) 桃仁(一錢) 杏仁(五個) 紅花(少許) 川椒(二個) 細辛(一分) 生甘草(一分)

腎氣八味丸 〔批〕(按此方治消渴收功之劑) 治心腎不交,消渴引飲。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