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鹤医案九、腫脹

佚名
来源:孤鹤医案

九、腫脹

(案1)泄瀉、浮腫,寒濕傷管也。仿苓蔞術桂法。

生毛術(一錢半) 赤苓(三錢) 廣陳皮(一錢) 製厚朴(一錢) 淡乾薑(五分) 細桂枝(四分) 澤瀉(一錢半) 法半夏(一錢半) 車前子(三錢)

(案2)腹脹食減,四肢不暖,脾腎陽微也。法當溫補。

制白朮(一錢半) 上肉桂(三分) 制川附(五分) 茯苓(三錢) 車前子(三錢) 炒白芍(一錢半) 廣木香(五分) 菟絲子(二錢) 澤瀉(一錢半) 赤小豆(一錢半)

(案3)統體浮腫,便溏尿澀,陽微挾濕也。法當溫理。

生茅朮(一錢半) 生於術(一錢半) 炮姜(四分) 法半夏(一錢半) 赤苓(三錢) 粉萆薢(二錢) 川椒目(四分) 澤瀉(一錢半) 炒車前子(三錢)

加冬瓜子二錢。

(案4)腹脹氣喘,脈不應指,此脾腎陽衰也。仿金匱腎氣法。

炒鬆熟地(五錢) 制於術(一錢半) 上肉桂(三分) 制香附(三分) 赤苓(三錢) 炒懷牛膝(一錢半) 炒車前子(三錢) 法半夏(一錢半) 新會皮(一錢)

沖沉香末三分。

(案5)腹鳴作脹,脈來弦軟,脾陽衰也。法當溫補。

炒黃黨參(二錢) 制毛術(一錢半) 上肉桂(三分) 薑製半夏(一錢半) 新會皮(一錢) 蜜水炒於術(一錢半) 槐雲苓(三錢) 益智仁(一錢半) 醋炒紫石英(二錢)

磨沖鬱金葉一匙。

(案6)周,左。命陽下衰,火不生土,脾陽亦弱,痰濕阻滯,胱節作腫,連及腎囊,隨氣之所別為轉移,肺虛咳嗆,時或喘急,高原亦不行矣。左脈濡澀,右尺亦弱。擬從下焦溫補。

浮石炒熟地(五錢) 附子(四分) 萸肉(二錢) 澤瀉(一錢半) 橘紅(一錢) 紫河車(一錢半) 高麗參(一錢) 桂肉(三分) 懷膝(一錢半) 車前(三錢) 牡蠣(四錢)

沖沉香末三分。

(案7)蔣,左。素體陰虛,肝木失養,時或侮土,脾陽已弱,土不勝濕,腹脹足腫,漸至飢削,營液亦虧,鬱蒸絡熱。現在腫勢略減,胃能納而艱於化,脈虛弦而數。恐其虛不能復,擬方以扶胃為主。

高麗參(一錢) 白芍炭(一錢半) 橘白(一錢半) 木香(五分) 山楂炭(三錢) 冬瓜皮(二錢) 於術(一錢半) 茯苓(三錢) 澤瀉(一錢半) 木瓜(一錢半) 金石斛(三錢)

加玫瑰花二朵。

(案8)脾主中州,腎為水臟,火弱則無以生土,陰水不行,腹脹作腫,兩足連囊,舉動喘急,脈澀,左略見虛弦。擬從中下二焦溫理。

熟地(六錢) 茅朮(一錢半) 懷膝(一錢半) 澤瀉(一錢半) 陳皮(一錢) 地膚子(二錢) 川椒目(四分) 肉桂(三分) 附子(七分) 車前(三錢) 茯苓(三錢) 牡蠣(四錢) 沉香片(三分) 胡蘆巴

(案9)邱,左。大腹屬脾,少腹屬厥陰之部,類瘧淹久,肝脾失調,氣阻經腠之間,水道不暢,腹脹納減,大便溏而小便短澀,右脈滑浮,左虛數略弦,重切皆濡。神色、胃氣俱好,當無鼓痰之虞。擬用溫通。

茅朮(一錢半) 乾薑(五分) 木香(五分) 橘紅(一錢) 麥冬(二錢) 地膚子(二錢) 生耆(二錢) 吳萸(三分) 澤瀉(一錢半) 車前(三錢)

加佛手五分,冬瓜皮三錢。

又 脘次已舒,大腹之堅實如舊,繞臍為甚,明系脾虛木亢,氣滯於中,水道有阻也。惟脈來左虛弦,右數動,直來直往。此則營氣二虧,中無涵蓄,似於此症不符。恐其脹滿,始擬培土柔肝,溫疏下焦,冀其漸復,攻補皆須斟酌。

沉香炒熟地(六錢) 肉桂(三分) 香附(三錢) 茯神(二錢) 澤瀉(一錢半) 制於術(一錢半) 杞子(二錢) 車前(三錢) 新會(一錢)

加九香蟲三分。

(案10)朱,右。始因外感宿病作脹,漸致腹滿,近日益劇,腹鳴便泄,肌削色黃,胃能納而脾不能運,納少輟脹,木亢乘土,脾陽大衰,黃為中央正色,虛極則現,非因濕也。舌光脫液,渴不多飲,飲入即不舒,脈濡不弦。補則脹,攻則益虛,寒則傷陽,溫則耗液,處方殊難,而病退,大虛之後亦難言復,況目前不能即退耶。姑擬輕劑,乘間投之,以覘其機,因胃虛不能受重藥也。

人參(一錢) 橘白(一錢半) 茯神(三錢) 澤瀉(一錢半) 麥冬(二錢) 白芍(一錢半) 鬱金(一錢) 肉桂(三分) 於術(一錢半)

以薄荷露、玫瑰露代水。

又 脾主肌肉,肌削色黃;腎主五液,液耗舌乾。肝木獨亢,腹脹而堅,胃能納,食入即脹,症屬虛鼓。脈形濡細。極難理治,姑擬疏補並進。

人參(一錢) 香附(三錢) 沉香炒熟地(五分) 懷膝(一錢半) 車前(三錢) 橘白(一錢半) 麥冬(二錢) 肉桂(三分) 澤瀉(一錢半) 烏梅(三分)

加佛手五分,冬瓜皮三錢。

(案11)胃氣中虛,兼之木鬱,時或嘔逆,左腹漸堅,身熱已減,食物得味,不能多納。擬方培中為主,參用泄木,壯年不虛無陽,當無噎格之虞。

人參(一錢) 薑汁炒山梔(一錢半) 柴胡(七分) 棗仁(三錢) 扁豆(三錢)

加刀豆子二粒,玫瑰花二朵。

(案12)左。《內經》云:諸氣膹郁,皆屬於肺。此言上焦之氣也。今由腹中上升,直從下焦丹田出矣。脾土中虛,肝木不達,其所以鼓動之者,皆由厥陰腹脹便泄,脈形濡細。擬方先宜振定中州,佐以溫疏之品。

於術(一錢半) 乾薑(五分) 香附(三錢) 新會(一錢) 茯神(三錢) 澤瀉(一錢半) 檀香(一錢) 黨參(二錢) 肉桂(三分) 鬱金(一錢) 白芍(一錢半) 懷膝(一錢半)

加沉香末三分。

又 氣之出入,其本在腎,腎主納,而其標則在肺,肺主上氣,固與腎相為管攝者也。其居中而司升降者也,則為脾。水不養肝,木亢乘土,中焦焦阻,機竅不靈,前方從中下理治,此方參用開肺。

生耆(二錢) 福花(一錢半) 桑皮(二錢) 於術(一錢半) 乾薑(五分) 澤瀉(一錢半) 黨參(二錢) 香附(三錢) 橘紅(一錢) 茯神(三錢) 杞子(二錢) 沉香(三分)

又 脾胃氣虛,升降有阻,木亙於中,肺亦不肅。此方於培補中參用開泄。

生耆(二錢) 福花(一錢半) 茯神(三錢) 柏仁(二錢) 杞子(二錢) 黨參(二錢) 橘紅(一錢) 鬱金(一錢) 蔞皮(三錢) 檀香(一錢) 刀豆子(二粒)

(案13)操煩過度,心血先虧,肝脾不滋,木亢侮土,脹而兼痛,隨時發作,木托根於土,土潤澤則發榮,土燥則木槁,按脈右濡澀,左虛弦,亦見澀象,血少則澀,營不行於脈中也。土弱則濡,發時宜溫疏之。時宜甘潤之劑滋養,溫春氣也,木逢春然萌蘖,際此時艱,更須達觀。

砂仁炒熟地(六錢) 杞子(二錢) 棗仁(三錢) 茯神(三錢) 新會(一錢) 龍眼肉(五個) 西潞黨參(三錢) 歸身(二錢) 遠志(一錢) 肉桂(三分) 香附(三錢)

加胡桃肉二錢。

(案14)腎陽下虛,火不生土,氣陷於下,少腹不堅,手足俱腫,舌乾紅少液,真陰亦虧,脈濡細而澀。滋陰則滯氣,補火則爍陰,恐成虛鼓,諸惟善遣為要。

熟地(五錢) 萸肉(二錢) 澤瀉(一錢半) 橘紅(一錢) 香附(三錢) 山藥(二錢) 肉桂(三分) 麥冬(二錢) 車前(三錢) 牡蠣(四錢)

加椒目四分。

(案15)脾腎陽衰,腹脹足腫,隨退隨發,肌削色黃,脈形弦細。症屬虛鼓,正氣旺乃能勝邪,屢經克伐,元氣大傷,驟難見效,惟有溫補一法,參金匱腎氣丸。

熟地(五錢) 白朮(一錢半) 肉桂(三分) 牛膝(一錢半) 車前(三錢) 新會(一錢) 萸肉(二錢) 山藥(二錢) 歸身(二錢) 香附(三錢) 澤瀉(一錢) 茯苓(二錢)

加椒目四分。

(案16)脾主中州,腎為水臟,火弱則無以生土,陰水不行,腹脹作腫而足連囊,舉動氣喘,脈澀,左略見虛弦。擬從中下二焦溫理。

熟地(六錢) 香附(七分) 澤瀉(一錢半) 茯苓(三錢) 陳皮(一錢) 茅朮(一錢半) 懷膝(一錢半) 牡蠣(四錢) 肉桂(三分) 車前(二錢) 地膚(二錢) 沉香(三分) 椒目(五分) 胡蘆巴

(案17)素體陰虧,肝木失養,時或侮土,脾陰已弱,土不勝濕,腹脹足腫,漸致肌削,營液亦虧,鬱蒸終熱。現在腫勢略減,胃能納而艱於化,脈虛弦而數。恐其虛不能復,扶胃為主。

高麗(一錢) 白芍(一錢半) 茯苓(三錢) 橘白(一錢半) 木瓜(一錢半) 於術(一錢半) 金解(二錢) 楂肉(三錢) 木香(五分) 澤瀉(一錢半)

加玫瑰花二朵,冬瓜皮三錢。

(案18)肝脾內傷,宿痞作脹,絡血外溢,色黃足腫。脾不統血,恐其脹滿,擬用溫通。

冬朮(一錢半) 香附(三錢) 旋覆花(一錢半) 歸尾(一錢半) 川郁(一錢) 橘紅(一錢) 茯苓(三錢) 枳殼(一錢半) 川膝(一錢半) 腹皮(一錢半) 木瓜(一錢半) 乾薑(五分)

加冬瓜皮三錢,玫瑰花二朵。

(案19)土不勝濕,歸於肌腠之間,蒸郁成黃,脈形浮濡。溫健為主,參用淡滲。

茅朮(一錢半) 生耆(二錢) 炮姜(五分) 苓皮(三錢) 茵陳(一錢半) 地膚子(二錢) 冬朮(一錢半) 萆薢(二錢) 木瓜(一錢半) 金沙(一錢半) 桂枝(四分) 淡竹葉(一錢半) 冬瓜皮(三錢)

(案20)服溫劑,色黃更甚,黃為土之正色,因濕外現,右脈虛弦。培土為主。脾主肌肉,肺主皮毛,仍擬溫利。

毛術(一錢半) 生耆(二錢) 澤瀉(一錢半) 茯苓(三錢) 川柏(一錢半) 地膚子(二錢) 附子(七分) 羌活(一錢半) 枳殼(一錢半) 陳皮(一錢) 茵陳(一錢半) 冬瓜皮(三錢)

(案21)脾胃中虛,土不勝濕,氣阻作脹,左脹不舒,脈大略滑。培土為主,參用泄木。

毛術(一錢半) 香附(三錢) 乾薑(五分) 茯苓(三錢) 苡米(三錢) 佛手(五分) 黨參(一錢半) 半夏(一錢半) 陳皮(一錢半) 枳殼(一錢半)

加冬瓜皮三錢。

(案22)腎為水臟,真陽下虛,陰翳日積,囊、足腫,脈形浮濡。參腎氣法。

熟地(六錢) 附子(七分) 杞子(二錢) 澤瀉(一錢半) 茯苓(三錢) 炒懷膝(三錢) 生耆(二錢) 肉桂(三分) 鹿角霜(四錢) 新會(一錢) 車前(二錢)

加川椒目四分,冬瓜皮一錢半。

(案23)木鬱乘土,腹脹色黃,近感暑濕,寒熱類瘧,脹勢加劇,舌白而少液,脈細見澀。先疏其氣,然後達邪,否則恐其中滿。

小樸(一錢) 半夏(一錢半) 陳皮(一錢) 楂肉(三錢) 當歸(二錢) 羌活(一錢半) 荷葉(一角) 柴胡(六分) 赤苓(三錢) 吳萸(三分) 枳殼(一錢半) 腹皮(一錢半) 毛術(一錢半) 冬瓜皮(三錢)

(案24)諸症見於下痢之後,其專屬於脾可知,脾主四末,虛則濕滯於絡,而肢節酸楚,氣不行也。脾統血,其陽為氣,當由火化,其陰即血也,所謂土膏也。土為潤澤,故能生髮滋長,若土燥,豈能生物者,以血之潤澤,得氣之和煦,溫分肉,灌百脈,則筋得能養,而肝木亦平,故此症總宜治脾為主,人知脾土宜燥,而不知脾陰即血,往往歧而二之,東垣主脾胃之論,然而但言氣而不及血,其方率皆升陽,取地氣上升之義,而其究終為燥土,則亦未盡善也。擬方主溫健。

於術(二錢) 附子(七分) 炮姜(四分) 木香(五分) 茯苓(三錢) 澤瀉(一錢半) 柿蒂(二枚) 黨參(三錢) 歸身(二錢) 獨活(一錢半) 枳殼(一錢半) 懷膝(一錢半) 升麻(四分) 冬瓜皮(三錢)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