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鹤医案十七、瘧疾

佚名
来源:孤鹤医案

十七、瘧疾

(案1)脾陽中虛,氣弱則寒,土不生金,肺氣亦弱,向患喘咳,痰滯上膈,本症如此。春夏以來,感受外邪,曾發寒熱,元虛未復,餘邪歸於三陰,從少陽發,起患陰瘧,驟不能止,色青略瘦,邪不甚重,正氣已虛,脈澀略弦,右部未和,胃氣漸復。此方補氣和營,參以辛溫。另開方專治瘧。

人參(一錢) 生綿耆(二錢) 法半夏(一錢半) 炒於術(一錢半) 酒炒白芍(一錢半) 茯神(三錢) 酒當歸(二錢) 細桂枝(五分) 新會皮(一錢) 川貝母(一錢半) 制香附(七分) 生薑(二片) 棗(四枚)

又方 風寒外感,深入陰分,寒熱發瘧,從少陽出,營衛不和,現已深秋,陰氣漸旺,驟不能止。此方和解,參小柴胡法。

人參(一錢) 制川樸(一錢) 法半夏(一錢半) 煨草果(六分) 炒柴胡(八分) 茯苓(三錢) 酒炒當歸(二錢) 細桂枝(四分) 新會皮(一錢) 川貝母(二錢) 炒枳殼(一錢半) 生薑(二片) 棗(四枚)

(案2)陰瘧,寒熱已不準期,營氣並虧,驟不能復,面黃體軟,舌乾少液,納減時嘔,脈形濡弱。當用培補。

生綿耆(二錢) 炒於術(一錢半) 制香附(七分) 炒枳殼(一錢半) 乾薑(五分) 茯苓(三錢) 酒炒當歸(二錢) 煨草果(六分) 焦白芍(一錢半) 大腹皮(一錢半) 新會(一錢) 大棗(四枚)

(案3)始由暑濕鬱蒸,寒熱發疹,以致結毒潰膿,真元已虧,自後連次發瘧,至今未止。瘧歸少陽,而寒熱則由營衛,日久脾虛,色黃而浮。肢節痠麻,汗出不禁,嘈雜能食,脈隨寒熱為緊數,總之虛弦而促。氣弱而營液亦耗,有虛無實,急宜培補。

人參(一錢) 於術(一錢半) 生耆(二錢) 炙草(五分) 茯苓(三錢) 歸身(二錢) 桂枝(五分) 棗仁(二錢) 新會(一錢) 大棗(四枚)

(案4)向患咳嗆,去秋由寒熱轉陰瘧,至今未止。冬春感寒,嗆亦加劇。入夏來,諸恙略減,胃氣能納,即發熱時亦不疲乏。惟金不生水,腎陰先虧,水不生木,肝陰亦弱。瘧為少陽之邪,與厥陰同部,久瘧必虛,勢不可散,惟有和理營衛而已。再將柔潤之品滋養金水,待其自復,脈形濡細,左部略數,並無虛急之象。總之,宜補不宜攻。

參本體以合見症,不能執古也。

熟地(五分) 川貝(一錢) 生耆(二錢) 當歸(二錢) 丹皮(二錢) 茯神(三錢) 麥冬(二錢) 鱉甲(四錢) 桂枝(四分) 橘紅(一錢) 荷葉(一角) 枇杷葉(二片)

(案5)少陽瘧邪,因腠理致密,汗不得泄,失表內陷,寒熱每日遞遲,發則煩躁,胃不納穀,延至二十餘日,伏邪漸深,胃中津液被爍,舌苔乾紅脫液,邪未出而正先傷矣。汗下二法既不能施,又無實熱可清,擬先補氣生陰,進生脈法。雖尚未平安,而舌苔不化,瘧亦不減,診脈左關尺微弦,右關見弱,穀氣太少。方書云:有胃氣則生。目前惟以養胃為主,有胃氣,然後能生津液,亦可攻邪。擬方候高明酌用。

人參(一錢) 桂枝(四分) 麥冬(二錢) 鮮斛(三錢) 茯苓(三錢) 白芍(一錢半) 柴胡(六分) 甘草(五分) 橘白(一錢)

荷葉露、藿香露和河水煎八分服。

又方 瘧後營氣二虧,心、肝、脾三臟失養,浮陽上升,清濁倒置,症見心煩健忘,頭痛耳鳴,左脈虛弦,右關較大。心藏神,肝藏魂,虛則神魂不安,擬以養心為主。

人參(一錢) 遠志(一錢) 川連炒丹參 鹽水炒懷膝 桂心 棗仁(三錢) 橘紅(一錢) 辰砂拌麥冬炒黑歸身 龍眼

另服珠粉五分,琥珀屑五分。

(案6)暑濕外感,寒熱發瘧,初起間日,後轉三陰,現在外象已輕,神倦色黃,舌光脫液,痰隨氣湧,胃不思納,右脈少衝和之氣,左更濡弱。正氣先虧,久而津液亦耗。濕傷脾,暑傷氣。古人於暑症皆用生脈,即治濕亦用健脾升陽。姑擬數味,高年虛乏過甚,恐難為力耳。

人參(一錢) 生綿耆(二錢) 橘紅(一錢) 炒懷膝(一錢半) 麥冬(二錢) 五味子(三分) 茯神(三錢) 沉香片(三分)

(案7)陰瘧寒熱,肝陰內傷,絡熱動血,脈弦而數。參一柴胡法。

生地(四錢) 小樸(一錢) 柴胡(六分) 羚角(一錢半) 茯神(三錢) 當歸(二錢) 黃芩(一錢半) 新會(一錢) 丹皮(二錢) 荷葉(一角) 茅根

(案8)久瘧傷脾,色黃而脈虛弦,陽弱則陰無所附。擬用溫補,不心專治少陽。

熟地(五錢) 生耆(二錢) 附子(七分) 新會(一錢) 杜仲(二錢) 黨參(二錢) 當歸(二錢) 桂枝(四分) 澤瀉(一錢半) 大棗(四枚) 胡桃(二枚)

(案9)陰瘧淹久,脈形濡弱。陽衰不能衛外,中氣亦弱。擬用溫理。

黨參(二錢) 當歸(二錢) 柴胡(八分) 半夏(一錢半) 枳殼(一錢半) 小樸(一錢) 桂枝(四分) 陳皮(一錢) 茯苓(三錢)

加薑、棗。

(案10)肝陰內虧,瘧久不止,血隨火升,舉動鼻衄,左脈略弦,右濡。擬用填補,不專治瘧。

熟地(五錢) 歸身(二錢) 鱉血炒柴胡(六分) 炒丹參(二錢) 小樸(一錢) 茯苓(三錢) 制首烏(三錢) 炒白芍(一錢半) 威靈仙(二錢) 黃芩(一錢) 新會(一錢)荷葉 毛根(四錢)

(案11)陰瘧淹久,現雖截止,而餘邪未清。營液素虧,肝脾失養,瘧後氣弱,而營益耗。舌中脫液,宿痞作痛,甚則嘔逆,肌削色黃,脈形濡細。恐其中滿,培中為主,參用疏達。

黨參(二錢) 香附(三錢) 小樸(一錢) 新會(一錢) 蜜炙乾姜(五分) 歸身(二錢) 柴胡(六分) 廣藿(二錢) 茯神(三錢) 穀芽(三錢) 刀豆子(二粒)

(案12)陰瘧淹久,肝陰內虧,寒重熱輕,心跳頭痛,脈來弦細。和營兼泄少陽。

高麗(一錢) 柴胡(六分) 當歸(一錢半) 黃芩(一錢半) 茯苓(三錢) 炒白芍(一錢半) 制小樸(一錢) 陳皮(一錢) 首烏(三錢)

加薑、棗。

(案13)瘧久傷陰,膈脹煩渴。

青蒿(一錢) 藿香(一錢半) 赤苓(三錢) 新會(一錢) 瓜蔞皮(三錢) 鬱金(一錢) 白芍(一錢半) 山梔(一錢半) 通草(一錢) 冬瓜子(三錢)

接方:

青蒿 鱉甲(四錢) 新會(一錢) 藿梗(一錢半) 半夏(一錢半) 赤苓(三錢) 石斛(三錢) 白芍(一錢半) 米仁(三錢) 桑葉(二錢)

(案14)惡寒內熱,不時自汗。症屬類瘧,培本為要。

生耆(二錢) 牡蠣(四錢) 煨姜(二片) 川石斛(三錢) 陳皮(一錢) 制烏(三錢) 白芍(炒)(一錢半) 紅棗(四枚)

(案15)久瘧不已,咳逆盜汗,色脈少神。殊非輕候。

生耆(二錢) 牡蠣(四錢) 麥冬(二錢) 川貝(二錢) 茯神(三錢) 橘紅(一錢) 首烏(三錢) 棗仁(三錢) 桑葉(一錢半) 沙參(二錢) 紅棗(四枚)

(案16)瘧後作瀉,脘痞腹痛,此屬暑濕,穢濁內傷氣分。議與正氣法。

藿香(一錢半) 炙草(五分) 蘇梗(一錢半) 半夏(一錢半) 赤苓(三錢) 厚朴(一錢) 白芍(一錢半) 澤瀉(一錢半) 廣皮(一錢) 佩蘭葉(二片)

(案17)暑濕傷氣,寒熱,腹痛兼脹,脈不條達。太陰瘧也。

藿香(一錢半) 大豆卷(四錢) 澤瀉(一錢半) 米仁(三錢) 半夏(一錢半) 厚朴(一錢) 瓜蔞皮(三錢) 赤茯(三錢) 陳皮(一錢) 六一散(三錢)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