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痹症
(案1)四肢痠痛,由風濕襲入經隧也。此屬痹症。
茅朮(一錢半) 防風(一錢半) 歸身(二錢) 片薑黃(一錢) 桂枝(四分) 羌活(一錢) 秦艽(二錢) 赤苓(三錢)
(案2)風濕入絡,四肢浮腫,痹之漸也。及早圖治。
茅朮(一錢半) 防風(一錢半) 生米仁(三錢) 歸身(二錢) 宣木瓜(一錢半) 防己(一錢半) 赤苓(三錢) 五加皮(一錢半) 川斷(二錢) 細桑枝(七錢)
(案3)陰虛挾濕,兩足腫痛。六脈弦數,病勢非輕。
首烏(三錢) 於術(一錢半) 赤苓(三錢) 黃柏(一錢半) 秦艽(二錢) 防己(一錢半) 米仁(三錢) 萆薢(二錢) 木瓜(一錢半)
(案4)風邪入絡,四肢作痛,此屬痹症。治以宣通。
羚羊片(一錢半) 防風(一錢半) 秦艽(二錢) 木瓜(一錢半) 白蒺藜(三錢) 歸身(二錢) 桂枝(四分) 桑皮(二錢)
(案5)下體痹痛,脈來細軟。此屬水中無火,法當溫補。
熟地(六錢) 鹿角霜(二錢) 杜仲(二錢) 懷膝炭(一錢半) 枸杞(二錢) 金狗脊 川斷(二錢) 歸身(二錢)
(案6)風濕化熱,灼及經絡。遊走脹楚,病名行痹。
桂枝(四分) 石膏(二錢) 防風(一錢半) 羌活(一錢半) 片薑黃(一錢) 歸身(二錢) 秦艽(二錢) 白蒺藜(三錢)
(案7)膻中無陽,氣阻上焦。胸膈作痛,此屬氣痹。右脈濡細,左略滑。培中為主,佐以辛溫。
黨參(二錢) 半夏(一錢半) 棗仁(三錢) 乾薑(五分) 薤白(一錢) 香附(三錢) 白檀香(一錢) 於術(一錢半) 當歸(二錢) 茯苓(三錢) 旋覆(一錢半) 新會(一錢) 蔞皮(三錢)
(案8)氣痹即胸痹也。膻中無陽,上焦不運。脘次作痛,連及於背。脈形濡細。靜為陰,氣聚而痛;動為陽,散而痛止。擬培中陽,參用宣絡。
黨參(二錢) 肉桂(三分) 茯苓(三錢) 當歸(二錢) 乾薑(五分) 全福(一錢半) 於術(一錢半) 新會(一錢) 半夏(一錢半) 枳殼(一錢半) 全蔞(三錢) 檀香(一錢)
(案9)肝腎陰虧,初冬患恙。尚未全復,入春感風兼寒,咳嗆潮熱,咯痰帶血,近更咽痛,厥、少二陰之脈循喉。咳則氣升,陰火隨動。右脈弦而略數,左部濡。久恐延成喉痹。不宜過於清潤,酌進養陰,平時更須靜攝。
青鹽炒熟地(六錢) 川貝(二錢) 玉竹(三錢) 橘紅(一錢) 茯苓(三錢) 甘中黃(五分) 洋參(一錢半) 羚角(一錢半) 川斛(三錢) 元參(二錢) 丹皮(一錢) 桑葉(一錢半) 枇杷葉(二片)
(案10)脾胃氣虛,痰濕素積,入夏外感暑濕鬱蒸,發熱隨起,咽痛,近入厥陰之絡。兩足酸楚,艱於舉動。膚色及目俱黃。此屬濕熱,左脈略弦,右較大,重按見澀。恐其成痹,姑擬輕劑宣理。
毛術(一錢半) 枳殼(一錢半) 川柏(一錢半) 羌活(一錢半) 靈仙(二錢) 忍冬藤(五錢) 桑枝(五錢) 當歸(二錢) 木瓜(一錢半) 茯苓(三錢) 萆薢(一錢半) 陳皮(一錢) 川牛膝(一錢半)
又方 濕邪入絡則氣不達,即寒濕亦化為熱矣,素體多濕,兼受外感,脾弱不勝,下歸於足。所謂風寒濕三氣合為痹也。此為培土宣絡為主。
於術(一錢半) 桂枝(四分) 羌活(一錢半) 靈仙(二錢) 川膝(一錢半) 茯苓(三錢) 忍冬藤(五錢) 毛術(一錢半) 木瓜(一錢半) 當歸(二錢) 秦艽(二錢) 半夏(一錢半) 陳皮(一錢) 桑枝(五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