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汗
(案1)氣虛表弱,不時自汗,仿玉屏風法。
生綿耆(二錢) 炒於術(一錢半) 茯神(三錢) 炙草(五分) 青防風(一錢半) 白芍(一錢半) 棗仁(三錢) 五味(三分)
(案2)陽氣素虛,中氣虛則痰濕日積,表氣虛則衛不固而多汗,素體如此。茲因外感風邪,郁久化熱,由陽明傳及少陽,漸次入里,但熱不寒,入夜為甚。自汗,陽明本症也。譫語為陽明裡症。耳鳴為少陽里症。邪已去表,故不頭痛,恐其傷厥陰,致見昏厥之象。右脈尚和,左脈大而見浮,知為風熱無疑。
葛根(二錢) 山梔(一錢半) 黃皮(一錢半) 豬苓(三錢) 全瓜蔞(三錢) 羚羊(一錢半) 赤苓(三錢) 陳皮(一錢) 半夏(一錢半) 薑汁炒枳實(一錢)
加鮮荷葉一角,另沖人參七分。
又方:
風溫化熱,由陽明傳入少陽之裡,不可用表,乃擬泄清。外熱退則內熱自清。木火無形,故不渴。
照前方加犀角(七分) 酒炒白芍(一錢半) 去葛根、枳實、豬苓,人參(減三分)
又方:
少陽郁邪已解,先擬淡劑,養胃清肝。
鮮荷葉(二片) 鮮石斛(三錢) 鮮藿梗、葉(一錢半) 茯苓(三錢) 橘白(一錢)
沖人參。
又方:
熱勢已退,所有餘邪可用淡滲從小便出,不必清矣,轉過清恐礙胃。惟脾胃本虛,多痰多濕,邪退之後,正氣未能驟復,加之表虛,際此炎令,天氣鬱蒸,汗多不止,自當酌進培補,峻補又恐壅氣,脈浮遲而濡,擬六君法益氣,參用和陰,冀胃納漸增,夜得安寐,日就平復矣。
人參(八分) 半夏(一錢半) 廣藿(一錢半) 陳皮(一錢) 穀芽(三錢) 荷葉(一角) 於術(一錢半) 姜皮(二錢) 苡米(三錢) 白芍(一錢半) 茯苓(三錢)
(案3)脾陽中虛,表氣亦弱,盜汗過多,外不能固,神倦脈濡。專主滋補。
炙黃耆(三錢) 冬朮(一錢半) 新會(一錢) 茯苓(三錢) 官桂(四分) 生棗仁(二錢) 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半) 牡蠣(四錢) 防風根(一錢半) 紅棗(四枚)
(案4)脾胃氣虛,氣即火也,虛則陽弱。脾陽根於命火,表陽根於中氣。症患嘈雜,善飢,腹堅,氣隨火升,發則膚脹,多汗,四末不舉,皆陰盛而陽不能運也,脈澀而弦。治法宜補不宜攻,宜溫不宜涼,擬方培進。
黨參(六錢) 於術(二錢) 棗仁(五錢) 乾薑(七分) 澤瀉(一錢半) 沖沉香(五分) 生耆(五錢) 杞子(三錢) 香附(三錢) 肉桂(四分) 新會(一錢半)
(案5)營液內虧,鬱火時升,潮熱召汗,色赤發瘰,脈形浮數,兼之咳嗆。從肝肺胃三經清理。
生地(四錢) 當歸(二錢) 山梔(一錢半) 茯神(三錢) 川斛(三錢) 象貝(三錢) 棗仁(三錢) 丹皮(二錢) 決明(四錢) 橘紅(一錢) 懷膝(一錢半) 柴胡(一錢) 蔗汁(乙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