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熱真假辨門

清·傅山著,何高民编考
来源:傅青主男科重编考释

寒熱真假辨門

真熱症

真熱症:口乾極而呼水,舌燥極而開裂生刺,喉痛日夜不已,大熱烙手而無汗也。方用:

麻黃(三錢) 當歸(五錢) 黃連(三錢) 黃芩(三錢) 生石膏(三錢) 知母(三錢) 半夏(三錢) 枳殼(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愈。

真寒症

真寒症:手足寒,久而不回。色變青紫,身戰不已,口噤出聲而不可禁也。方用:

附子(三錢) 肉桂(一錢) 乾薑(一錢) 白朮(五錢) 人參(一兩)

水煎服,急救之。此乃真中寒邪,腎火避出軀殼之外,而陰邪之氣直犯心宮,心君不守,肝氣無依,乃發戰發噤,手足現青色。然則用桂、附、乾薑逐其寒邪足矣,何用參、術,即用何至多加?蓋元陽飛越,只一線之氣未絕,純用桂附、乾薑一派辛辣之藥,邪雖外逐而正氣垂絕,若不多加參、術,何以反正氣於若存若亡之際哉?

假熱症

假熱症:口雖渴而不甚,舌雖干而不燥,即燥而無芒刺紋裂也。方用:

黃連(三錢) 當歸(三錢) 白芍(三錢) 半夏(三錢) 茯苓(三錢) 柴胡(二錢) 梔子(二錢) 枳殼(一錢) 菖蒲(三分)

水煎服。此方妙在用黃連入心宮,佐以梔子,提刀直入,無邪不散;柴胡、白芍,又塞敵運糧之道;半夏、枳殼,斬殺黨余。中原既定,四隅不戰而歸。然火勢居中,非用之得法,則賊勢彌張,依然復入,又如菖蒲之辛熱,乘熱飲之,則熱喜熱,不致相反而更相濟也。

假寒症

假寒症:手足冰冷,而有時溫和;厥逆身戰,亦未太甚;有時而安,有時而搐是也。方用:

附子(一錢) 肉桂(一錢) 人參(三錢) 白朮(五錢) 豬膽汁(半個) 苦菜汁(三匙)

先將水二碗煎藥,熟後以藥並器,放冷水中激涼,再入膽汁,菜汁調勻,一氣服之。方中全是熱藥,倘服不如法,必然虛火上衝,將藥吐出。必熱藥涼服,已足順其性,況下行又有二汁之苦,以騙其假道之防也哉。

真熱假寒

如人身外冰冷,身內火熾,發寒發熱,戰慄不已,此真熱反現假寒之象以欺人也。法當用三黃湯加石膏、生薑,趁熱飲之。再用井水以撲其心,至二、三十次,內熱自止,而外之戰慄亦若失矣。後用元參、麥冬、白芍各二兩,煎湯與服,任其恣飲,後不再甚矣。

真寒假熱

如人下部冰冷,上部大熱,渴欲飲水,下喉即吐,乃真寒反現假熱之象以欺人也。法當用八味湯大劑,探涼與服。再令一強有力者,以手擦其足心,如火之熱,不熱不已,以大熱為度。後用吳茱萸一兩、附子一錢,共為末,麝香三分,以少許白麵入之,打糊作膏,貼在足心之中。少頃,必熟睡,醒來,下部身熱,而上部之火息矣。

上熱下寒

此症上焦火盛,吐痰如湧泉,面赤喉痛,上身不欲蓋衣,而下身冰涼,此上假熱而下真寒也。方用:

熟地(半斤) 山萸(四兩) 丹皮(三兩) 茯苓(三兩) 澤瀉(三兩) 附子(一個) 肉桂(一兩) 麥冬(一兩) 五味子(一兩)

水十碗,煎至三碗,探冷與服。二渣再用水三碗,煎一碗,一氣服之,立刻安靜,此上病下治法也。

乍熱乍寒

病有灑淅惡寒,而後發熱者,蓋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何謂陽不足?寸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於陽中,則惡寒也。何謂陰不足?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陰中,則發熱也。

凡治寒熱,用柴胡升陽氣,使不陷於陰中,則不熱也。用黃芩降陰氣,使不升入陽中,則不寒也。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