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症門
火症
火症初起,必大渴引渴,身有斑點,或身熱如焚,或發狂亂語,方用:
生石膏(三錢) 元參(一兩) 麥冬(一兩) 甘草(三錢) 升麻(三錢) 知母(三錢) 半夏(三錢) 竹葉(百片)
水煎服,一、二劑可止可安,三劑愈,不必四劑也。(以下據《石室秘錄》初治法「發明」補):〔若初起之時,火勢少衰,減半與之。乘其火勢初起,胃氣未衰,急用此方以止遏之,則火自然驟減而不為害矣。方即竹葉石膏湯,妙在加入元參、麥冬數兩,使石膏不為主帥,而反為稗將,聽麥冬、元參之差遣,則止去火而不損胃中之陰。又妙加入升麻引其外出而不能入,止祛火而不損腎水,所以奏功如神也。倘疑升麻太多而少減之,轉不能奏功之捷,予所以又戒世人之不知用升麻者〕。(按:《石室秘錄》中麥冬為三兩,元參為一兩。此方論在《男科》及《方論》中均無,疑係傅氏晚年所改)。
瀉火
瀉火湯總方:
梔子(三錢) 白芍(五錢) 丹皮(三錢) 元參(三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心火加黃連一錢;胃火加生石膏三錢;腎火加黃柏、知母各一錢;肺火加黃芩一錢;大腸火加地榆一錢;小腸火加天冬、麥冬各一錢;膀胱火加澤瀉三錢。治火何獨治肝經?蓋肝屬木,最易生火。肝火散,則諸經之火俱散。但散火必須有下泄之藥,而使火之有出路也,則得矣。
按:白芍、丹皮、梔子、甘草,不但有清火作用,且有利尿作用,使火從小便利之。
火越
此乃胃火與肝火,共騰而外越,不為丹毒,即為痧疹,非他火也。方用:
元參(一兩) 乾葛(三兩) 升麻(三錢) 青蒿(三錢) 黃耆(三錢)
水煎服。此方妙在用青蒿,肝、胃之火俱平。又佐以群藥重劑,而火安有不滅者乎?治小兒亦效。
火丹
治火丹神方:
絲瓜子(一兩) 柴胡(一錢) 元參(一兩) 升麻(一錢) 當歸(五錢)
水煎服。小兒服之亦效。
消食病
火盛之症,火渴引飲,呼水自救,朝食即飢,或夜食不止,方用:
元參(一兩) 麥冬(五錢) 生地(三錢) 竹葉(三十片) 菊花(二錢) 白芥子(二錢) 丹皮(二錢) 陳皮(五分)
水煎服。
痿症
不能起床,已成廢人者,此乃火盛內熾,腎水熬干矣。治法宜降胃火而補腎水,方用降補湯:
熟地(一兩) 元參(一兩) 麥冬(一兩) 甘菊花(五錢) 生地(五錢) 車前子(二錢) 人參(三錢) 沙參(五錢) 地骨皮(五錢)
水煎服。
又痿症
人有兩足無力,不能立起,而口又健飯,少飢即頭面皆熱,咳嗽不已,此亦痿症,方用起痿至神湯:
熟地(一兩) 元參(一兩) 山藥(一兩) 甘菊花(一兩) 當歸(五錢) 白芍(五錢) 人參(五錢) 神麯(二錢) 白芥子(三錢)
水煎服,三十劑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