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症門

清·傅山著,何高民编考
来源:傅青主男科重编考释

厥症門

寒、熱厥辨

寒厥者,手足必青,飲水必吐,腹必痛,喜火熨之。

若熱厥,手足雖寒而不青紫,飲水不吐,熨則腹必痛。不可不辨也。

熱厥

一時手足厥逆,痛不可忍,人以為四肢、手足之風症也,不知乃心中熱蒸,外不能泄,故四肢手足則寒,而胸腹皮熱如火。方用:

柴胡(三錢) 當歸(二錢) 荊芥(一錢) 黃連(二錢) 炒梔子(二錢) 半夏(一錢) 枳殼(一錢)

水煎服,二劑愈。

〔蓋厥症多是火病,厥之甚則熱之甚也。故舒其內熱,而四肢手足自溫矣。方中妙在用柴胡為君,諸寒涼之藥,直入心、肝之內,又不凝滯於胸膈之間。蓋柴胡能散半表半裡之邪,又善淺祛鬱悶之氣,故不治四肢手足,而專治其心胸也。〕

又方:

白芍(一兩) 炒梔子(三錢) 陳皮(一錢) 柴胡(一錢) 天花粉(二錢)

水煎服。

此方以白芍為君,取其入肝而平木也。

寒厥

〔厥症雖多是火,然亦有非火厥者,乃直中陰經也。陰寒直入於腎宮,則必挾腎水上犯心君之火,若不急用大熱之藥,急救心君,則危亡頃刻。〕方用:

人參(三錢) 白朮(一兩) 附子(一錢) 肉桂(一錢) 吳茱萸(一錢)

水煎服。

屍厥

〔如人死厥,不省人事,中風不語,或中邪卒倒,此等之病,乃邪氣中之,痰迷心竅也。怪病多起於痰,不必驚惶,治其痰而病自愈。然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用祛痰之藥加入於補正之中,則病去如掃,死者重生。雖同是中邪,乃有陽邪、陰邪之分。〕

陽邪屍厥

此症乃痰厥,方用:

人參(三錢)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南星(三錢) 白芥子(一錢) 附子(五分) 生薑(一塊,搗汁)水、酒各一半,煎服。

屍厥又方:

蒼朮三兩,水煎灌之必吐,吐後即愈。蓋蒼朮陽藥,善能祛風,故有奇效。凡見鬼神用之更效。

陰邪屍厥

此症乃氣虛也,方用:

人參(一兩) 白朮(五錢) 茯苓(五錢) 半夏(五錢) 陳皮(五分) 菖蒲(一錢)

水煎服。

按:《方論》、《男科》中均無,據《石室秘錄》「死治法」補。此方乃六君子湯去甘草、加菖蒲之變方也。

厥症

人有忽然發厥,閉目撒手,喉中有聲,有一日死者,有二、三日死者。此厥多犯神明,然亦素有痰氣而發也。治宜攻痰而開心竅,方用起迷湯:

人參(五錢) 半夏(五錢) 菖蒲(二錢) 菟絲子(一兩) 茯神(三錢) 皂夾(一錢) 生薑(一錢) 甘草(三分)

水煎服。

氣虛猝倒

凡人猝然昏倒,迷而不悟,喉中有痰,人以為風也,誰知是氣虛乎?若作風治,未有不死者。蓋因平日不慎女色,精虧以致氣虛,又加不慎起居,而有似乎風者,其實非風也。方用:

人參(一兩) 黃耆(一兩) 白朮(一兩) 茯苓(五錢) 半夏(三錢) 白芥子(三錢) 菖蒲(二錢) 附子(一錢)

水煎服。

此方補氣而不治風,消痰而不耗氣,一劑神定,二劑痰清,三劑痊愈。

陰虛猝倒

此症有腎中之水虛,而不上交於心者;又有肝氣燥,不能生心之火者;此皆陰虛,而能令人猝倒者也。方用再蘇丹:

熟地(二兩) 山萸(一兩) 元參(一兩) 柴胡(一錢) 麥冬(一兩) 五味子(一兩) 茯苓(一兩) 菖蒲(一錢) 白芥子(三錢)

水煎服。

此方補腎水,滋肺氣,安心通竅,瀉火散痰,實有神功。一方茯苓為五錢,十劑可愈。

陽虛猝倒

人有心中火虛,不能下交於腎而猝倒者,陽虛也。方用全生湯:

人參(一兩) 白朮(一兩) 茯神(五錢) 甘草(一錢) 生半夏(三錢) 生棗仁(一兩) 附子(三錢)

水煎服。

藥下喉則痰靜而氣出矣。連服數劑,則安然如故。

胃熱猝倒

又有胃熱,不能安心之火而猝倒者,亦陽虛也。方用:

人參(一兩) 元參(一兩) 生石膏(五錢) 天花粉(五錢) 麥冬(三錢) 菖蒲(一錢)

水煎服。

一劑心定,二劑火清,三劑痊愈。

腎虛猝倒

人有口渴索飲,眼紅氣喘,心脈洪大,舌不能言,不可作氣虛治,此乃腎虛之極,不能上滋於心,心火亢極,自焚悶亂,遂致身倒,有如中風也。法當補腎,而佐以清火之藥,方用水火兩治湯:

熟地(一兩) 山萸(五錢) 當歸(一兩) 生地(五錢) 元參(一兩) 麥冬(五錢) 五味子(三錢) 茯神(五錢) 黃連(三錢) 白芥子(三錢)

水煎服,連服數劑而愈。

大怒猝倒

人有大怒跳躍,忽然臥地,兩臂抽搦,口眼歪邪,左目緊閉,此乃肝火血虛,內熱生風之症,當用八珍湯加丹皮、鉤藤、山梔。

若小便自遺,左關脈弦、洪而數,此肝火血燥,用六味(地黃)湯加鉤藤、麥冬、五味子、川芎、當歸。愈後須改用補中益氣湯,加丹皮、山梔、鉤藤,多服。

如婦人得此症,服逍遙散加鉤藤及六味地黃丸,最效。

中風不語

凡人跌倒昏迷,或自臥而跌在床下,〔或中風不語者,〕,此皆正氣虛而痰邪犯之也,〔似宜治邪為是。然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急宜固其正氣,而少佐以祛痰之藥,〕方用三生飲:

人參(一兩) 生半夏(三錢) 生南星(三錢) 生附子(一個)

水煎,急灌之。

此症又有因腎虛而得之者。夫腎主藏精,立下焦地道之生育,沖、任二脈系焉。二脈與腎之大絡,同出於腎之下,起於胞胎之中,其衝脈因稱胞絡,為經脈之海,遂名海焉。衝脈之上行者,滲諸陽,灌諸經;下行者,滲諸陰,灌諸絡,而溫肌肉,別經絡,結於跗。

因腎虛,而腎絡與胞內絕,不通於上則瘖,腎脈不上循喉嚨挾舌本,則不能言。二絡不通於下,則痱厥矣。六用地黃引子:

熟地(一兩) 巴捷(一兩) 山萸(一兩) 茯苓(一兩) 麥冬(一兩) 五味子(五錢) 石斛(六錢) 肉蓯蓉(一兩) 菖蒲(五錢) 附子(五錢) 肉桂(三錢) 加薄荷、薑、棗。

水煎服。

口眼歪邪

此症人多治木、治金固是,而不知胃土之為尤切。當治胃土,且有經、脈之分。

經云:「足陽明之經,急則口目為僻,眥急不能視」,此胃土之經為歪邪也。又云:「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口歪唇邪」,此胃土之脈為歪邪也。

二者治法,皆當用:

黃耆 當歸 人參 白芍 甘草 桂枝 升麻 葛根 秦艽 白芷 防風 黃柏 蘇木 紅花

水、酒各半煎,微熱服。如初起有外感者,加蔥白三莖同煎,取微汗自愈。

又口眼歪斜

〔人病口眼歪斜,人以為胃中之痰,不知非也。〕乃心中虛極,不能運於口目之間,輕則歪斜,重則不語。方用:

人參(三錢)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 當歸(一兩) 白芍(三錢) 菖蒲(三錢) 肉桂(二錢)

水煎服。

一劑少愈,二劑痊愈。〔此方之妙,全不去祛風祛邪,一味補正,而歪斜自愈矣。〕

半身不遂

此症宜於心、胃而調理之。蓋心為天真。神機開發之本;胃是後腑,充大真氣之標。標本相得,則心膈開之,膻中、氣海,所留宗氣盈溢,分布五臟、三焦,上下中外,無不周遍。

若標本相失,則不能致其氣於氣海,而宗氣散矣。故分布不周於經脈則偏枯;不周於五臟則瘖。即此言之,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也。

法宜用黃耆為君,參歸、白芍為臣,防風、桂枝、鉤藤、竹瀝、薑汁、韭汁、葛汁、梨汁、乳汁為佐使,治之而愈。

若雜投烏附、羌活之類,以涸榮而耗衛,如此死者,是醫殺之也。

半身不遂口眼歪邪

方用:

人參(五錢) 白朮(五錢) 當歸(五錢) 黃耆(一兩) 半夏(三錢) 乾葛(三錢) 桂枝(錢半) 紅花(二錢) 甘草(一錢) 水(二樽) 姜(三片) 棗(二枚)

煎服。

此症人多以風藥治之,殊不見功。此藥調理氣血、故無不效。

癇症

〔羊癲之症〕,忽然臥倒,作羊馬之聲,口中吐痰如湧者,乃痰迷心竅也。蓋因寒而成,感寒則發也。方用:

人參(三錢) 白朮(一兩) 茯神(五錢) 山藥(三錢) 薏仁(五錢) 肉桂(一錢) 附子(一錢) 半夏(三錢)

水煎服。

(此方助其正氣以生心血,又加桂附以祛寒邪;加半夏以消痰,逐去其水,自然氣回而癲止也。一劑痊愈,永不再發,幸珍視之。)

又方:

人參(一兩) 茯神(一兩) 白朮(五錢) 半夏(一錢) 南星(一錢) 附子(一錢) 柴胡(一錢) 菖蒲(三分)

水煎服。

此本治寒狂之方,治癇亦佳。

又方:

人參(三兩) 白朮(五兩) 甘草(一兩) 陳皮(三錢) 生南星(一兩) 半夏(一兩) 附子(一錢)

蜜丸,須病發前服之,則永不再發矣。〔蓋健其胃氣,自不生痰。況又佐之祛痰斬關之將,以此方治之自愈。〕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