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疼門
論諸痛治肝
〔凡人〕手痛,足痛,心腹痛,一身而眾處皆痛,將何以治?治肝為主。蓋肝氣一舒,諸痛自愈。不可頭痛救頭,足痛救足也。方用:
當歸(二錢) 白芍(五錢) 柴胡(一錢) 茯苓(五錢) 蒼朮(二錢) 甘草(一錢) 薏仁(五錢) 梔子(一錢) 陳皮(一錢)
水煎服。
此方逍遙散之變方也,舒肝而又去濕,去火,治一經而諸經無不愈也。
肩背痛
兩臂肩膊痛
〔臂與肩膊痛,〕乃手經之病,肝氣之郁也。方用:
當歸(三兩) 白芍(三兩) 柴胡(五錢) 陳皮(五錢) 白芥子(三錢) 羌活(三錢) 半夏(三錢) 秦艽(三錢) 附子(一錢)
水六碗,煎沸,取汁一碗,入黃酒服之,一醉而愈。
此方妙在用白芍為君以平肝〔舒〕木,不來侵克脾胃之氣,而羌活、柴胡又善去風,直走手經之上;秦艽亦是風藥,而兼附子攻邪,邪自退出;半夏、陳皮、白芥子祛痰聖藥;風邪去而痰不留;更得附子無經不達,而其痛如失也,〔自然一醉而愈〕。
背骨痛
此症乃腎水虛耗,不能上潤於腦,則河車之路,乾澀而難行,故作痛也。方用:
熟地(一兩) 山萸(四錢) 黃耆(一兩)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麥冬(二錢) 五味子(一錢) 防風(五分) 附子(一分)
水煎服。
(二劑膀胱之水道通,而背脊之痛亦失矣。)此方補氣補水,去濕去風,潤筋滋骨,何痛之不愈哉?
胸背手足頸項腰膝痛
筋骨牽引,坐臥不得,時時走易不定,此是痰涎伏在心膈上下,或令人頭痛,夜間喉中如鋸聲,口流涎唾,手足重,腿冷。但用控涎丹,不足十劑,其疾如失矣。
脅痛
脅痛
此乃肝病也,故治脅痛者,必須平肝,平肝必須補腎,腎水足而肝氣有養,不治脅痛而脅痛自平也。方用肝腎兼資湯:
熟地(一兩) 山萸(五錢) 當歸(一兩) 白芍(二兩) 白芥子(三錢) 黑梔子(一錢) 甘草(三錢)
水煎服。
左脅痛
左脅痛,肝經受邪也。方用:
黃連(三錢,吳茱萸炒) 柴胡(一錢) 青皮(一錢) 桃仁泥(一錢) 枳殼(一錢) 當歸(一錢) 川芎(八分) 紅花(五分)
水煎食遠服。
有痰加陳皮、半夏。
右脅痛
右脅痛,邪入肺經也。方用:
片薑黃(二錢) 枳殼(二錢) 桂心(二分) 陳皮(五分) 半夏(五分) 炙草(五分)
水煎服。
左右脅俱痛
〔左右脅俱痛者〕,方用:
柴胡 青皮 當歸 川芎 白芍 龍膽草 枳殼 香附 砂仁 甘草 木香
姜水煎服。(原缺分量)
兩脅走注痛
兩脅走注痛而有聲者,痰也。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去甘草,加:
枳殼 砂仁 木香 青皮 蒼朮 香附 茴香
水煎服。(原缺分量)
兩脅有塊痛
左肋有塊作,是死血也。右脅有塊作痛;是食積也。遍身作痛,筋骨尤甚,不能伸屈,口乾目赤,頭眩痰壅,胸膈不利,小便短赤,夜間殊甚。又遍身作癢如蟲行,人以為風也,而不知肝、腎氣虛而熱也,用六味地黃湯(熟地、山萸、丹皮、山藥、茯苓、澤瀉)加梔子,柴胡,是乃正治也。三劑後見效。
脅痛身熱
脅痛身熱者,勞也。用補中益氣湯(人參、白朮、陳皮、柴胡、升麻、當歸、黃耆、甘草)加川芎、白芍、青皮、砂仁、枳殼、茴香,去黃耆,水煎服。(原缺分量)
脅痛咳嗽
咳嗽氣急,脈滑敉者,痰結痛也。方用:
栝蔞仁 枳殼 白芥子 青皮 茴香
水煎服。(原缺分量)
心腹痛
心痛辨
心痛之症有二,一則寒邪侵心而痛,一則火氣焚心而痛。
寒氣侵心者,手足反溫;火氣焚心者,手足反涼;以此辨之最得矣。心不可使痛,或寒、或火,皆衝心包耳。
寒痛
寒痛方用:
良薑(三錢) 肉桂(一錢) 白朮(三錢) 草烏(一錢) 貫仲(三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熱痛
熱痛方用:
炒梔子(三錢) 白芍(五錢) 柴胡(一錢) 半夏(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心口痛
〔此症方用〕:
大棗(一個,去皮核) 胡椒(七個)
共搗爛和勻,米湯送下即愈。
又方:
一個烏枚兩個棗,七個杏仁一塊搗,男酒女醋送下去,不害心痛直到老。
久病心痛
〔心痛,人以為病在心也。不知〕心乃神明之君,一毫邪不可干犯,犯則立死。〔人病心痛〕,終年累月而不愈者,〔非心痛也〕,乃邪犯心包絡也。但邪有寒熱之辨:〔寒邪之犯〕必惡寒,見水如仇讎,火慰之則快。方用:
蒼朮(二錢) 白朮(五錢) 當歸(一兩) 肉桂(一錢) 良薑(一錢)
水煎服。
〔此寒邪犯包絡之方也。〕
〔更有熱邪來犯包絡者,熱邪之犯〕,見水喜悅,手按之而轉痛也。方用:
白芍(一兩) 炒梔子(三錢) 當歸(三錢) 生地(五錢) 陳皮(八分) 甘草(一錢)
水煎服。
寒熱二症,皆責之於肝也。肝屬木,心屬火,木衰不能生火,則包絡寒矣,是宜補肝而邪自退。若包絡之熱,亦由於肝經之熱也,瀉其肝木,而火自消矣。
火結腹痛
人有腹中痛不可忍,按之愈痛,口渴,飲以涼水,則痛少止,少傾,依然大痛,此火結在大小腸也。若不急治,一時氣絕,方用定痛如神湯:
梔子(三錢) 白芍(五錢) 茯苓(一兩) 蒼朮(三錢) 大黃(一錢) 厚朴(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此方舒肝經之氣,利膀胱之水,瀉火逐瘀。
冷氣腹痛
冷氣心腹痛,方用火龍丹:
硫黃(一兩,醋製) 胡椒(一錢) 白礬(四錢)
醋打蕎麥麵為丸,桐子大,每日服二十五丸,米湯下。
痞塊腹痛
腹中有痞塊,一時發作而痛,不可手按者,方用:
枳實(一兩) 白朮(二兩) 馬糞(五錢)
炒焦酒煎服。
〔蓋馬糞最能安痛,又不傷氣,且能逐邪而化物,況又與枳實同用,則積塊日消,然而徒消其積,未免恐傷脾陰,又佐以白朮二兩,大健其脾氣,則馬糞與枳實,可以施其祛蕩之功,此墮治之妙法也。
胃氣痛
人病不能飲食;或能飲食而不消化,作痛作滿,或兼上吐下瀉,此肝木來克脾土也。〔平其肝木,則脾胃之土得養,而前症俱愈矣。〕方用:
當歸(二錢) 白芍(三錢) 柴胡(二錢) 茯苓(三錢) 白朮(三錢) 甘草(一錢) 白芥子(一錢)
水煎服。
有火加梔子二錢,無火加肉桂二錢,有食加山楂三錢;傷米食加枳殼一錢、麥芽一錢;有痰加半夏一錢。(方中雖有白朮、茯苓,乃脾胃之品,然其性亦能入肝。白芍、當歸、柴胡,則純是肝經之正藥,有此三味直入肝經,則各藥無不盡入肝以平木,木平則脾胃之土安然,遂有食則化食,有痰則祛痰,有火則散火,有寒則去寒,有不功效立奏者乎?此右病而左治之一法也。)
食生冷心脾痛
治食生冷心脾痛,方用:
用陳吳茱萸五、六十粒,水一大盞,煎取汁去滓,入平胃散三錢,再煎熱服。
腰腿痛
濕氣腰痛
腰痛而不能俯者,濕氣也。方用:
柴胡(一錢) 澤瀉(一錢) 豬苓(一錢) 防己(二錢) 白朮(五錢)肉桂(三分) 白芥子(一錢) 山藥(三錢) 甘草(五分)
水煎服。
此方妙在入腎而去濕,不是入腎而補水,初痛者,一二劑可以奏功。日久者,必多服為妙。
風寒腰痛
腰痛而不直者,風寒也。方用逍遙散加防己二錢,一劑可愈。若日久者,當加杜仲一兩,改用白朮二錢,酒煎服,十劑即愈。
腎虛腰痛
腎經之病,如腰之痛,方用:
熟地(三兩) 白朮(三兩) 胡桃仁(二錢) 杜仲(一兩,鹽水炒) 破故紙(一兩,鹽水炒)
蜜丸,每日空心白水送下一兩,服完自愈。如未痊愈,再服一料可愈。
又方
腎虛腰痛,方用:
杜仲酒浸透,炙乾為末,無灰酒調下。每服一、二錢。
脾濕腰痛
凡痛不止者,腎經之病,乃脾濕之故。方用:
白朮(四兩) 薏仁(三兩) 芡實(二兩)
水六碗,煎一碗,一氣飲之。
此方治夢遺之症,亦神效。
〔此方之妙,在用白朮以去腰臍之濕氣,而薏仁,芡實又為去濕之味,濕去而腰臍自利,自無痛楚矣。〕
腰腿筋骨痛
此症方用養血湯:
當歸(一錢) 生地(一錢) 肉桂(一錢) 牛膝(一錢) 杜仲(一錢) 破故紙(一錢) 茯苓(一錢) 防風(一錢) 山萸(二錢) 土茯苓(二錢) 核桃仁(二個) 川芎(五分) 甘草(三分)
水酒煎服。
腰痛足亦痛
腰痛,足亦痛,方用:
黃耆(半斤) 防風(五錢) 茯苓(五錢) 薏仁(五錢) 杜仲(一兩) 車前子(三錢) 肉桂(一錢)
水十碗,煎二碗,入黃酒內,〔一醉而愈。以上皆風入四肢、頭上、背間、腰以下也。借黃酒一味,無經不達,弘其藥味,而直入病中也。此所謂完全治法也。〕
腰足痛,明系是腎虛而氣衰,〔不能運動〕,更加之濕,自必作楚。〔此方〕妙在不補腎而單益氣,蓋氣足則血生,血生則邪退。又助之茯苓、薏仁、車前之類去濕,去濕而血活矣。況又有杜仲之健腎,肉桂之溫腎,防風之盪風乎?〔相畏而相使,相佐而相成,必然之理也。〕
寒濕腿痛
此症身不離床褥,傴僂之狀可掬,乃寒濕之氣侵也。方用:
白朮(五錢) 芡實(三錢) 茯苓(一兩) 蓽薢(一兩) 肉桂(一錢) 杜仲(三錢) 薏仁(二兩)
水煎服。
日日服之,不必改方,久之自奏大功。
〔此方之妙,妙在薏仁能入骨而去水,加芡實健脾以去濕,不使濕以增濕,而牛膝、蓽薢又是最利雙足之品;且加肉桂引經,直入骨中,濕有不去,痛有不止者乎?〕
傷風腿痛
〔此症〕方用:
蒜瓣(三錢) 荊芥(三錢) 防風(三錢) 紅花(三錢) 地骨皮(三錢) 川烏(三錢) 草烏(三錢) 乳香(三錢) 沒藥(三錢)
透骨草錢半煎湯洗畢,火干,覆被見汗即愈。如未效,再洗二、三次。
腰腿痛
〔此症〕方用木耳丸:
萵苣子(四兩) 枸杞子(四兩) 白木耳(半斤) 蜜丸(每服二錢)。
此方《方論》有,《男科》無。
手足痛
〔手足之痛者,人以為脾經之熱,不知非脾熱也,乃肝木之鬱結也。散其鬱氣,則手足之痛自去矣。〕方用逍遙散加:
梔子(三錢) 半夏(二錢) 白芥子(二錢)
水煎服。
二劑其痛如失。蓋肝木作祟,脾氣不敢當其鋒,氣散於四肢,結而不伸,所以作楚。今一旦平其肝氣,則脾氣自舒矣。〔脾氣舒而痛在手足,有不盡除者乎?〕
足弱
此病不能步履,人以為腎水之虛,誰知由於氣虛而不能運動乎?方用補中益氣湯加:
牛膝(三錢) 石斛(五錢) 黃耆(一兩) 人參(三錢)
水煎服。
〔三劑即足生力,四劑可以步履矣。蓋人參、耆朮,皆補氣之聖藥,而牛膝、石斛,亦健足之神劑,所以用之而歷成也。〕
筋縮
凡人一身之筋脈,不可有病,病則筋縮而身痛,脈澀而體重矣。然筋之舒在於血和,而脈之平則於氣足。故治筋必須先治血,而治脈必須先補氣。人若筋急拳縮,傴僂而不能立,俯仰而不能直者,皆筋病也。方用:
當歸(一兩) 白芍(五錢) 薏仁(五錢) 生地(五錢) 元參(五錢) 柴胡(一錢)
水煎服。
此方奇在用柴胡一味,入於補血藥中,蓋血虧則筋病,用補血藥以治筋宜矣,何以又用柴胡以散之?不知肝為筋之主,筋乃肝之餘,肝氣不順,筋自縮急,〔甚而傴僂〕,今用柴胡以舒散之,鬱氣既除,而又濟之大劑補血之品,則筋自得其養〔而寬,筋寬則諸症悉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