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孕類
胎脈
《平人氣象論》曰:「婦人手少陰動甚者,任子也。」
《陰陽別論》曰:「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腹中論》曰:「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脈經》曰:「尺中之脈,按之不絕,法妊娠也。」
滑伯仁曰:「三部脈浮沉正等,無他病而不月者,妊也。」
凡婦人懷孕者,其血留氣聚,胞宮內實,故脈必滑數倍常,此當然也。然有中年受胎,及血氣羸弱之婦,則脈見細小不數者亦有之。但於微弱之中,亦必有隱隱滑動之象。此正陰搏陽別之謂,是即妊娠之脈,有可辨也。
又胎孕之脈數,勞損之脈亦數,大有相似。然損脈之數,多兼弦澀,胎孕之數,必兼和滑,此當於幾微中辨其邪氣、胃氣之異,而再審以證,自有顯然可見者。
凡辨男女之法,自古及今,無不以陰陽二字為綱領。然言多矛盾,悉屬疑似。茲余以坎離之象定之,庶得其要。蓋坎為天一之卦,坎中滿,陽在內也。離為地二之卦,離中虛,陰在內也。得坎象者為男,得離象者為女。所以男脈多沉實,沉實者中滿之象。女脈多浮虛,浮虛者中虛之象。無論人之老少強弱,脈之部位大小,但因象察象,無不如響之應。然尤於兩尺為最也,足稱捷法。
《脈訣》云:「欲產之婦脈離經,沉細而滑也。同名夜半覺痛應分旦,來日日午定知生。」質疑:謂離經之脈,即歇至者是也。
《啟蒙》曰:「欲產之婦脈離經,離經之脈認分明,其來大小不調勻,或如雀啄屋漏應,腰疼腹痛眼生花,產在須臾卻非病。」
胎候
巫方氏《顱囟經》云:一月為胞胎,精血凝也。二月為胎形,始成胚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四月陰靈為七魄。五月五形分五臟也。六月六律定六腑也。七月睛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元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定生人也。十月受氣足,萬象成也。
《五臟論》有耆婆論曰:一月如珠露;二月如桃花;三月男女分;四月形象具;五月筋骨成;六月毛髮生;七月遊其魂,男能動左手;八月遊其魄,兒能動右手;九月三轉身;十月受氣足。
孫真人曰:凡兒在胎,一月胚,二月胎,三月有血脈,四月形體成,五月能動,六月諸骨具,七月毛髮生,八月臟腑具,九月谷入胃,十月百神備則生矣。生後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應和人;百五十日任脈成,能自反覆;百八十日髖骨成,能獨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扶伏;三百日髕骨成,能行也。若不能依期者,必有不平之處。
《巢氏病源論》曰:妊娠一月名胎胚,足厥陰脈養之;二月名始膏,足少陽養之;三月曰始胎,手心主脈養之。當此之時,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儀,因感而變。欲子端正莊嚴,常口談正言,身行正事;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賢能,宜看詩書。是謂外象而內感者也。四月始成其血脈,手少陽脈養之;五月始成其氣,足太陰脈養之;六月始成其筋,足陽明脈養之;七月始成其骨,手太陰脈養之;八月始成其膚革,手陽明脈養之;九月始成毛髮,足少陰脈養之;十月五臟六腑關節人神皆備。此其大略也。
陳臨川曰:嘗試推巢氏所論,云妊娠脈養之理,若足厥陰肝脈也,足少陽膽脈也,為一臟一腑,表裡之經,余皆如此。且四時之令,必始於春木,故十二經之養,始於肝膽,所以養胎在一月二月。手心主,心胞絡脈也,手少陽,三焦脈也,屬火而旺夏,所以養胎在三月四月,手少陰手太陽乃心脈也,以君主之官,無為而專也。足太陰脾脈也,足陽明胃脈也,屬土而旺長夏,所以養胎在五月六月。手太陰肺脈也,手陽明大腸脈也,屬金而旺秋,所以養胎在七月八月。足少陰腎脈也,屬水而旺冬,所以養胎在九月。又況母之腎繫於胎,是母之真氣,子之所賴也。至十月兒於母腹之中,受足諸臟氣脈所養,然後待時而生。此論誠有至理,世更有明之者,亦未有過於巢氏之論矣。余因述其說。
胎有男女之辨,易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顱囟經》曰:三陽所會則生男,三陰所會則生女。葛仙翁曰:男從父氣,女從母氣。《聖濟經》曰:天之德,地之氣,陰陽之至和,流薄於一體,因氣而左動則屬陽,陽資之則成男;因氣而右動則屬陰,陰資之則成女。是以胎有男女,則成有遲速,體有陰陽,則懷有向背。故男動在三月,陽性早也。女動在五月,陰性遲也。女胎肖母而懷,故母之腹軟;男胎面母而懷,故母之腹硬。此皆得理之談,所當察也。至若褚氏以精血之先後言男女;《道藏經》以一日、三日、五日得者為男等說,總屬臆度渺茫,非有確見也。余不敢遵信,故別有微論,列「子嗣類」。
安胎
凡妊娠胎氣不安者,證本非一,治亦不同。蓋胎氣不安,必有所因,或虛、或實、或寒、或熱,皆能為胎氣之病。去其所病,便是安胎之法。故安胎之方,不可執,亦不可泥其月數,但當隨證、隨經,因其病而藥之,乃為至善。若謂白朮、黃芩乃安胎之聖藥,執而用之,鮮不誤矣!
胎氣有寒而不安者,其證或吞酸、吐酸,或嘔惡脹滿,或喜熱畏涼,或下寒泄瀉,或脈多沉細,或絕無火證,而胎有不安者,皆屬陽虛寒證。但溫其中而胎自安矣。宜用溫胃飲、理陰煎之類加減主之。亦當以平素之臟氣,察其何如,酌而用之。
溫胃飲(見血虛經亂)
理陰煎(見血寒經遲)
胎氣有熱而不安者,其證必多煩熱,或渴或躁,或上下不清,或漏血、溺赤,或六脈滑數等證,宜涼胎飲、保陰煎之類主之。若但熱無虛者,如枳殼湯、一母丸、黃芩散之類皆可擇用。清其火而胎自安矣。
涼胎飲(見《新方八陣·因陣》)治胎氣內熱不安等證。
生地 芍藥(各二錢) 黃芩 當歸(各一、二錢) 甘草(生七分) 枳殼 石斛(各一錢) 茯苓(錢半)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如熱甚者,加黃柏一二錢。
保陰煎(見血熱經早)
枳殼湯(見《婦人規古方》)治胎漏下血,或因事下血,亦進食和中,並治惡阻。
枳殼(炒) 黃芩(炙各半兩) 白朮(炒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前四證若因脾胃虛弱,宜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若因脾胃虛陷,宜用前湯倍加升麻、柴胡。若因晡熱內熱,宜用逍遙散。
一母丸(見血熱論外方)
黃芩散(即子芩散。見血熱論外方)
胎氣有虛而不安者,最費調停。然有先天虛者,有後天虛者,胎元攸系,盡在於此。先天虛者,由於稟賦,當隨其陰陽之偏,漸加培補,萬毋欲速,以期保全。後天虛者,由於人事,凡色欲、勞倦、飲食、七情之類,皆能傷及胎氣,治此者,當察其所致之由,因病而調,仍加戒慎可也。然總不離於血氣之虛,皆當以胎元飲為主。若心脾氣虛於上者,宜逍遙飲、歸脾湯、壽脾煎之類主之。若肝腎不足於下者,宜左歸飲、右歸飲、固陰煎主之。若氣血俱虛者,宜五福飲、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若脾腎氣虛而兼帶濁者,宜秘元煎、菟絲煎之類主之。若多嘔惡者,當隨前證、前方各加二陳湯之類以和之。凡治虛證,貴在隨機應變,誠有不可以鑿執言者。
胎元飲(見《新方八陣·因陣》)治婦人衝任失守,胎元不安不固者,隨證加減用之。或間日、或二三日,常服一二劑。
人參(隨宜) 當歸 杜仲 芍藥(各二錢) 熟地(二、三錢) 白朮(錢半) 炙甘草(一錢) 陳皮(七分,無滯者不必用。)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如下元不固而多遺濁者,加山藥、補骨脂、五味之類。如氣分虛甚者,倍白朮加黃耆,但耆朮氣浮,能滯胃口,倘胸膈有飽悶不快者,須慎用之。如虛而兼寒多嘔者,加炮姜七八分或一二錢。如虛而兼熱者,加黃芩一錢五分,或加生地二錢,去杜仲。如陰虛小腹作痛,加枸杞二錢。如多怒氣逆者,加香附無妨,或砂仁亦妙。如有所觸而動血者,加川續斷、阿膠各一二錢。如嘔吐不止,加半夏一二錢,生薑三五片。
逍遙飲(見腎虛經亂)
歸脾湯(見經不調)
壽脾煎(見血虛經亂)
左歸飲(見腎虛經亂)
右歸飲(見腎虛經亂)
固陰煎(見腎虛經亂)
五福飲(見血熱經早)
八珍湯(見經不調)
十全大補湯(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秘元煎(見血虛經亂)
菟絲煎(見《新方八陣·固陣》)治心脾氣弱。凡遇思慮勞倦即苦遺精者,宜此主之。
人參(二、三錢) 山藥(炒二錢) 當歸(錢半) 菟絲子(制炒四五錢) 棗仁(炒) 茯苓(各錢半) 炙甘草(一錢或五分) 遠志(制四分) 鹿角霜(為末、每服加入四五匙)
上用水一鍾半,煎成,加鹿角霜末調服,食前。或加白朮一二錢。
《局方》二陳湯(見《古方八陣·和陣》)治痰飲嘔惡,風寒咳嗽,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因生冷,或飲酒過多,脾胃不和等證。
陳皮 半夏(制各三錢) 茯苓(二錢) 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姜三五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胎氣有實滯氣滯,凡為惡阻、為脹滿而不安者,惟其素本不虛,而或多鬱滯者乃有之,但察其所由,而開之、導之,諸治實者,固無難也。嘔吐不止者,二陳湯加枳殼、砂仁主之,或用人參橘皮湯亦妙。食滯脹滿不安者,小和中飲加減主之。肝氣滯逆,脹滿不安者,解肝煎主之。怒動肝氣兼火者,化肝煎主之。脾肺氣滯,上攻作痛者,紫蘇飲主之。氣滯兼痰者,四七湯、二陳湯加當歸主之。氣滯兼火,為脹為煩者,枳殼湯、束胎丸之類主之。
人參橘皮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脾胃虛弱,氣滯惡阻,嘔吐痰水,飲食少進,益胃和中。一名參橘散。
人參 陳皮 麥門冬 白朮(各一錢) 厚朴(制) 白茯苓(各五分) 炙甘草(三分)
上加淡竹茹一塊,姜水煎,溫服。若因中脘停痰,宜用二陳、枳殼。若因飲食停滯,宜用六君加枳殼。若因脾胃虛,宜用異功散。
小和中飲(見《新方八陣·和陣》)治胸膈脹悶,或婦人胎氣滯滿等證。
陳皮(一錢五分) 山楂(二錢) 茯苓(一錢半) 厚朴(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扁豆(炒二錢)
水一鍾半,加生薑三五片煎服。如嘔者,加半夏一二錢。如脹滿氣不順者,加砂仁七八分。如火鬱於上者,加焦梔子一二錢。如婦人氣逆血滯者,加紫蘇梗、香附之屬。如寒滯不行者,加乾薑、肉桂之屬。
解肝煎(見《新方八陣·和陣》)治暴怒傷肝,氣逆脹滿陰滯等證。如兼肝火者,宜用化肝煎。
陳皮 半夏 厚朴 茯苓(各一錢半) 蘇葉 芍藥(各一錢) 砂仁(七分)
水一鍾半,加生薑三五片煎服。如脅肋脹痛,加白芥子一錢。如胸膈氣滯,加枳殼、香附、藿香之屬。
化肝煎(見崩淋經漏不止)
紫蘇飲(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失調,胎氣不安,上㽲作痛,名曰子懸。或臨產氣結不下等證。
大腹皮 川芎 白芍藥 陳皮 蘇葉 當歸(各一兩) 人參 甘草(各半兩)
上每服一兩,薑、蔥水煎服。一方有香附無人參。若肝脾氣血虛而有火不安,宜兼逍遙散。若脾氣虛弱而不安,宜用四君、芎、歸。
《局方》四七湯(見《古方八陣·和陣》)治七情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情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痰飲嘔惡,皆治之。
半夏(湯泡錢半) 茯苓(一錢二分) 蘇葉(六分) 厚朴(薑製九分)
水一鍾半,生薑七片,紅棗二枚,煎八分,不時服。
枳殼湯(見胎氣有熱而不安段)
束胎丸(見《婦人規古方》)懷胎七八個月,恐胎氣展大難產,用此扶母氣、束兒胎,易產。然必胎氣強盛者乃可服。
條黃芩(酒炒,勿太熟,冬月一兩,夏月半兩) 白朮(三兩) 陳皮(二兩) 白茯苓(七錢半)
上為末,粥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王節齋曰:調理妊婦,在於清熱養血,白朮補脾為安胎君藥,條實黃芩為安胎聖藥,清熱故也,暑月宜加用之。此一說也。雖若有理,而實有大病(即很大的毛病,亦即很大的缺點),不可不辨也。夫孕之胎氣,必隨母之臟氣,大都陰虛者多熱氣,陽虛者多寒氣。寒之則寒,熱之則熱者,是為平氣。今以十人言之,則寒者居其三,熱者居其三,平者居其四,此大較(即大概)也。若謂受胎之後,必增內熱,自與常人不同,則何以治惡阻者必用二陳、六君、生薑、半夏之屬而後效,其果增熱者乎?故治熱宜黃芩,寒則不宜也,非惟寒者不宜,即平氣者亦不宜。蓋凡今之胎婦,氣實者少,氣虛者多。氣虛則陽虛,而再用黃芩,有即受其損而病者;有用時雖或未覺,而陰損胎元,暗殘母氣,以致產婦羸困,或兒多脾病者,多由乎此。奈今人不能察理,但以「聖藥」二字,以為胎家必用之藥,無論人之陰陽強弱,凡屬安胎,無不用之,其害蓋不少矣。至若白朮雖善安胎,然或用不得善,則其性燥而氣閉,故凡陰虛者非可獨用,氣滯者亦當權宜。是以用藥之難,當如盤珠(即靈活),有不可膠柱而鼓瑟也。
立齋曰:「妊娠若元氣不實,發熱倦怠,或胎氣不安,用當歸散。因氣惱,加枳殼;胸膈痞悶,再加蘇梗;或作痛,加柴胡。
當歸散(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若飲食不甘,或欲嘔吐,用六君加紫蘇、枳殼。若惡阻嘔逆,頭眩體倦,用參橘散。未應,用六君子湯。若惡阻嘔吐,不食煩悶,亦用參橘散之類。
參橘散(又名人參橘皮湯。見前段)
六君子湯(見經期腹痛)
「若頓僕胎動,腹痛下血,用膠艾湯。未應,用八珍加膠艾。若頓僕、毒藥,腰痛短氣,用阿膠散。未應,再送知母丸。若頓僕胎傷,下血腹痛,用佛手散。未應,用八珍送知母丸。
良方膠艾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頓僕,胎動不安,腰腹疼痛,或胎上搶,或去血腹痛。
阿膠(炒一兩) 艾葉(數莖)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八珍湯(見經不調)
《良方》阿膠散(見《婦人規古方》)或頓僕、或因毒藥,胎動不安,或脅痛腹痛,上搶短氣。
阿膠 艾葉 當歸 熟地 川芎 白芍 黃耆 炙 甘草(等分)
上每服四錢,薑、棗水煎。
知母丸(即一母丸。見血熱論外方)
佛手散(又名芎歸湯。見殺血心痛)
「若心驚膽怯,煩悶不安,名子煩,用竹葉湯。未應,血虛佐以四物;氣虛佐以四君。
竹葉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心驚膽怯,煩悶不安,名曰子煩。一方有當歸、防風、梔子仁。
白茯苓 麥門冬 黃芩(各三兩)
上每服四錢,竹葉五片,水煎服。若因血虛煩熱,宜兼用四物;若因中氣虛弱,宜兼用四君。
四物湯(見經不調)
四君子湯(見血虛經亂)
「若下血不止,名胎漏。血虛用二黃散,血去過多用八珍湯。未應,用補中益氣湯。
二黃散(見血熱論外方)
八珍湯(見經不調)
補中益氣湯(見經不調)
「若因事而動下血,用枳殼湯加生、熟地黃。未應,或作痛,更加當歸。血不止,八珍加膠艾。若不時作痛,或小腹重墜,名胎痛,用地黃當歸湯。未應,加參、朮、陳皮。或因脾氣虛,用四君加歸、地。中氣虛,用補中益氣湯。
枳殼湯(見胎氣有熱而不安段)
地黃當歸湯(見《婦人規古方》)一名內補丸。治妊娠衝任脈虛。補血安胎。
熟地(二兩) 當歸(一兩)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為丸法:以當歸炒為末,熟地搗膏和丸桐子大,每服百餘丸,溫酒或滾湯下。
許學士曰:大率妊娠惟在抑陽助陰,然胎前藥最惡陰陽雜亂,致生他病。惟枳殼湯所以抑陽,四物湯所以助陰耳。然枳殼湯其味多寒,若單服恐致胎寒腹痛,更以內補丸佐之,則陽不致強,陰不致弱,陰陽調和,有益胎嗣。此前人未嘗論及也。
「若面目虛浮,肢體如水氣,名子腫。用全生白朮散,未應,用六君子湯。下部腫甚,用補中益氣倍加茯苓。或因飲食失宜,嘔吐泄瀉,此是脾胃虧損,用六君子湯。若足趾發腫,漸至腿膝,喘悶不安。或足趾縫出水,名水氣。用天仙藤散。脾胃虛弱,兼用四君子湯。未應,用補中益氣,兼以逍遙散。
全生白朮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面目虛浮,四肢腫如水氣,名曰胎腫。
白朮(一兩) 生薑皮 大腹皮 陳皮 白茯苓(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如未應,佐以人參、甘草。
天仙藤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三月之後,足趾發腫,漸至腿膝,飲食不甘,狀如水氣,或腳趾間出黃水,名曰子氣。
天仙藤(洗略炒) 香附(炒) 陳皮 甘草 烏藥(等分)
上每服三、五錢,加生薑、木瓜各三片,紫蘇三葉,水煎,食前日進三服。若因脾胃虛弱,宜兼六君子;中氣下陷,須用補中益氣湯。
逍遙散(見經期腹痛)
「若胎氣上攻,心腹脹滿作痛,名子懸。用紫蘇飲。飲食不甘,兼四君子;內熱晡熱,兼逍遙散。
紫蘇飲(見胎氣有實滯氣滯不安段)
「若小便澀少,或成淋瀝,名子淋。用安營散。不應,兼八珍湯。腿足轉筋,而小便不利,急用八味丸,緩則不救。
安營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小便澀少,遂成淋瀝,名曰子淋。甚妙。
麥門冬 通草 滑石 當歸 燈心 甘草 人參 細辛(等分)
上,水煎服。一方:人參、細辛加倍,為末,每服二錢,麥冬湯調服。若因肺經鬱熱,宜用黃芩清肺飲。若因膏粱厚味,宜用清胃散。若因肝經濕熱,宜用加味逍遙散。
八味丸(見經不調)
若項強筋攣,語澀痰盛,名子癇。用羚羊角散。
羚羊角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虛風,頸項強直,筋脈攣急,語言蹇澀,痰涎不利,不省人事,名曰子癇。
羚羊角(鎊) 川獨活 棗仁 五加皮 薏苡仁(炒) 防風 當歸 川芎 茯神 杏仁(去皮尖各五分) 炙甘草 木香(各一分)
上,加姜五片,水煎服。若因肝經風熱,或怒火所致,須用加味逍遙散。
「或飲食停滯,腹脹嘔吐,此是脾胃虛弱,而不能消化。用六君子湯。不應,用平胃散加參、苓。或胎作脹,或脹作痛,此是脾胃氣虛,不能承載,用安胎飲加升麻、白朮。不應,用補中益氣湯。
東垣平胃散(見《古方八陣·和陣》)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嘔噦噁心,吞酸噫氣,體重節痛,自利霍亂,噫膈反胃等證。
厚朴(薑製炒) 陳皮(去白各五兩) 蒼朮(去皮、米泔浸炒八兩) 炙甘草(三兩)
本方加人參、茯苓各二兩,即名參苓平胃散。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鍾,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渣溫服。或去薑、棗,入鹽一小捻,單以沸湯點服亦可,如小便不利,加茯苓、澤瀉。如飲食不化,加神麯、麥芽、枳實。如胃中氣痛,加木香、枳實或枳殼。如脾胃困倦,加人參、黃耆。如有痰,加半夏。如便硬腹脹,加大黃、芒硝。如脈大內熱,加黃連、黃芩。
安胎飲(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五七個月,用數服可保全產。
人參 白朮 當歸 熟地 川芎 白芍藥 陳皮 甘草(炙) 紫蘇 炙黃芩(各一錢)
上用姜水煎服。一方有砂仁。
「或臍腹作脹,或小便淋閉,此是脾胃氣虛,胎壓尿胞。用四物加二陳、參、術,空心服後,探吐。藥出氣定,又服又吐,數次必安。
「或因勞役所傷,或食煎炒,小便帶血,此是血得熱而流於胞中,宜清膀胱,用逍遙散。或遺尿不禁,或為頻數,此是肝火血熱,用加味逍遙散。若胸滿腹脹,小便不通,遍身浮腫,名胎水不利,用鯉魚湯。脾胃虛,佐以四君子。
逍遙散(見經期腹痛)
加味逍遙散(見經不調)
《千金》鯉魚湯(見《婦人規古方》) 治妊娠腹脹,胎中有水氣,遍身浮腫,小便不利,或胎死腹
中,皆效。
當歸 芍藥(各一錢) 白朮(一錢) 茯苓(一錢半) 橘紅(五分) 鯉魚(一尾,不拘大小)
上作一服,將鯉魚去鱗臟,白水煮熟,去魚,用汁鍾半,入藥加生薑五片,煎一鍾,空心服。當見胎水下。如水未盡,胎死腹中,脹悶未除,再製一服,水盡脹消乃已。
「病名同而形證異,形證異而病名同,聊見本方。凡用見證之藥,不應,當分月、經治之。」
徐東皋曰:胎有不安而腰疼、腹痛,甚則至於下墜者,未必不由氣血虛,無所營養而使之然也。夫胎之在腹,如果之在枝,枝枯則果落,固理之自然。婦人性偏恣欲,火動於中,亦能致胎不安而有墮者,大抵不外乎屬虛、屬火二者之間。清熱養血之治盡之矣。此外有二因動胎者,又不可不知也。有因母病動胎者,但療母病則胎自穩;有因觸傷動胎者,當以安胎藥二三劑,而胎自安。
安胎論外方
茯苓丸(見《婦人規古方》)溫胃安胎。治妊娠煩悶頭暈,聞食吐逆,或胸腹痞悶。
赤茯苓 人參 桂心 乾薑(炮) 半夏(泡洗炒黃) 橘紅(各一兩) 白朮(炒) 甘草(炒) 枳殼(麩炒各二兩)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日三服。上原方仍有葛根二兩,似非所宜也,用者當酌之。
《良方》黃耆湯(見《婦人規古方》)治氣虛胎動,腹痛下水。
糯米(一合) 黃耆(炒) 川芎(各一兩)
上水煎,分三服。
七味阿膠散(見《婦人規古方》)治胎動腹痛。
阿膠(炒) 白茯苓 白朮(炒) 川芎 當歸 陳皮(各一錢) 甘草(炒三分)
上薑、棗水煎服。
泰山磐石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婦人血氣兩虛,或肥而不實,或瘦而血熱,或脾肝素虛,倦怠少食,屢有墮胎之患。此方平和,兼養脾胃氣血。覺有熱者,倍黃芩,少用砂仁。覺胃弱者,多用砂仁,少加黃芩。更宜戒欲事惱怒,遠酒、醋、辛熱之物,可永保無墮。徐東皋曰:「婦人凡懷胎二三個月,慣要墮落,名曰小產。此由體弱氣血兩虛,臟腑火多,血分受熱,以致然也。醫家又謂:安胎多用艾、附、砂仁,熱補尤增禍患而速其墮矣。殊不知血氣清和,無火煎爍,則胎自安而固。氣虛則提不住,血熱則溢妄行,欲其不墮得乎?香附雖云快氣開鬱,多用則損正氣。砂仁快脾氣,多用亦耗真氣。況香燥之性,氣血兩傷,求以安胎,適又損胎而反墮也。今惟泰山磐石散、千金保孕丸二方能奪化工之妙,百發百中,萬無一失。甫故表而出之,以為好生君子共知也。」(按徐氏此說,見於《胎產須知·治懷胎慣墮之病》。但我認為它是有片面性的。泰山磐石散即聖愈湯合芩、術加川斷、炙草、砂仁、糯米,如氣血虛而兼熱且無陰道流血者則可,若非有熱而又陰道流血者,則非所宜。)
人參 黃耆 當歸 川續斷 黃芩(各一錢) 川芎白芍藥 熟地(各八分) 白朮(二錢) 炙甘草 砂仁(各五分) 糯米(一撮)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服。但覺有孕,三五日常用一服,四月之後方無慮也。
千金保孕丸(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腰背痛,善於小產。服此可免墮胎之患。此即良方杜仲丸,但彼等分用。
杜仲(四兩,同糯米炒去絲) 川續斷(二兩酒洗)
上為末,山藥糊丸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米飲下,忌酒、醋、惱怒。
《良方》白朮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傷寒內熱等證。
白朮 黃芩(炒各二錢)
上用薑、棗水煎服。若陰證者不可用。
《良方》三味白朮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內熱心痛。
白朮(四錢) 赤芍藥(三錢) 黃芩(炒二錢)
上水煎服。忌桃、李、雀肉。
益母地黃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跌墜,腹痛下血。
生地 益母草(各二錢) 當歸 黃耆(炒各一錢)
上姜水煎服。
《良方》鉤藤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胎動腹痛,面青冷汗欲絕。
鉤藤鉤 當歸 茯神 桑寄生 人參(各一錢) 苦梗(一錢半)
上水煎服。如有煩熱,加石膏。
醋附丸(見經痛論外方)
《良方》獨聖散(見《婦人規古方》)順氣安胎。治妊娠有所傷觸,激動胎元,腹痛下血,極效。
砂仁(不拘多少,帶皮同炒,勿令焦黑,取仁為末)
上用熱酒調服四五分或一錢。此物有安胎導滯易產之功,實妊婦之要藥也。
探胎飲(見《婦人規古方》) 婦人經水不來三月,疑似,用此驗之。
川芎(不拘多少,為末,不見火)
空心,煎艾湯調下方寸匕,覺腹中動則有胎也。臍之下動者,乃血瘕也。不動者,血凝也,病也。
《三因》腎著湯(見《古方八陣·熱陣》)治腎虛身重,腰冷如在水中,不渴,小便自利,食飲如故,腰下重痛如帶五千錢。
茯苓 白朮(各四兩) 炙甘草 乾薑(炮各二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空心冷服。一方用姜四兩、術二兩。《良方》每服有杏仁五分,治妊娠腳腫。
《良方》當歸黃耆湯(見《古方八陣·補陣》)治妊娠下痢腹痛,小便澀。
當歸(炒) 黃耆(各一兩) 糯米(一合)
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滑胎枳殼散(見《婦人規古方》)此方能令胎瘦易產。湖陽公主每產累日不下,南山道人進此方。
粉草(炒一兩) 商州枳殼(麩炒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沸湯調,日三服。凡孕六七月宜服之。溫隱居方加當歸、廣木香各等分。或加香附一兩亦可。
惡阻
妊娠之婦,每多噁心嘔吐,脹滿不食。《巢氏病源》謂之惡阻。此證惟胃氣弱而兼滯者多有之。或嗜酸擇食,或肢體困倦,或煩悶脹滿,皆其候也。然亦有虛實不同,所當辨而治之。
凡惡阻多由胃虛氣滯,然亦有素本不虛,而忽受胎妊,則衝任上壅,氣不下行,故為嘔逆等證。及三月餘而嘔吐漸止者,何也?蓋胎元漸大,則臟氣僅供胎氣,故無暇上逆矣。凡治此者,宜以半夏茯苓湯、人參橘皮湯之類,隨宜調理,使之漸安,必俟及期,方得貼然也。若中脘多痰者,用二陳湯加枳殼,或用半夏茯苓湯。若飲食停滯作脹者,宜小和中飲加減主之。若氣逆作脹者,宜半夏茯苓湯加枳殼、蘇梗、香附。
《良方》半夏茯苓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脾胃虛弱,飲食不化,嘔吐不止。
半夏(炮炒黃) 陳皮 砂仁(各炒一錢) 白茯苓(二錢) 甘草(炒五分)
上用薑、棗、烏梅,水煎,服一二劑,後用茯苓丸。
人參橘皮湯(即參橘散。見安胎)
二陳湯(見安胎)
小和中飲(見安胎)
若脾胃氣虛者,宜五味異功散、六君子湯、人參橘皮湯之類主之。若胃虛兼寒多嘔者,宜六味異功煎、溫胃飲之類主之。若肝腎陽虛作嘔者,宜理陰煎主之。
五味異功散(見《古方八陣·補陣》)治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嘔吐或久患咳嗽,面浮氣逆腹滿等證。
人參 白朮(炒) 茯苓 炙甘草 陳皮(各一錢)
上加薑、棗,水煎服。
六君子湯(見經期腹痛)
六味異功煎(見《新方八陣·熱陣》)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而兼微滯者。
此即五味異功散加乾薑也。
溫胃飲(見血虛經亂)
理陰煎(見血寒經遲)
立齋曰:半夏乃健脾化痰滯之主藥也。脾胃虛弱而嘔吐,或痰涎壅滯,飲食少思,胎不安,必用茯苓半夏湯,倍加白朮。以半夏、白朮、茯苓、陳皮、砂仁,善能安胎氣,健脾胃,予常用驗矣。
惡阻論外方
《良方》四味白朮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胃虛惡阻吐水,甚至十餘日漿粥不入。
白朮(炒一錢) 人參(五分) 甘草(炒) 丁香(各二分)
上姜水煎服。
茯苓丸(見安胎論外方)
竹茹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孕婦嘔吐不止,噁心少食,服此止嘔清痰。
竹茹(彈子大一丸) 陳皮 半夏 茯苓(各錢半) 生薑(二錢)
水鍾半,粳米一撮,煎七分,溫服。忌羊肉、雞、魚、麵食。
烏附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孕婦噁心阻食。養胃調和元氣。
烏藥 香附(制) 白朮(土炒) 陳皮(各一錢) 人參 炙甘草(各八分)
水鍾半,姜三片,煎七分服。吐甚者加丁香、砂仁各七粒。
胎氣上逼
妊娠將理失宜,或七情鬱怒,以致氣逆,多有上逼之證。若氣逆氣實而脹逼者,宜解肝煎。若胃寒氣實而逼者,宜和胃飲。
解肝煎(見安胎)
和胃飲(見經期腹痛)
若胃火兼滯者,宜枳殼湯。若脾虛兼滯者,宜紫蘇飲。
枳殼湯(見安胎)
紫蘇飲(見安胎)
如脾虛而氣不行者,宜四君子湯,甚者,八珍湯。若脾氣虛而兼寒者,宜五君子煎。若脾腎虛寒不行者,宜理陰煎。若脾腎氣虛兼火者,宜逍遙散,或加黃芩、枳殼、砂仁。
四君子湯(見血虛經亂)
八珍湯(見經不調)
五君子湯(見崩淋經漏不止)
理陰煎(見血寒經遲)
逍遙散(見經期腹痛)
若胎死腹中,冷氣上逼,嘔惡面青者,治如後「胎動欲墮」條。
一方:治胎氣上逼,熱痛下血,或煩悶困篤。用蔥二十莖,水濃煮飲之。胎未死即安胎;已死即下。未效再服。若胎動煩躁,唇口青黑,手足厥冷,須用當歸湯(按:蔥,味辛性平,除能達表和里之外,兼有通陽活血,發汗利尿的作用。本方有加川芎者;有用銀器同米煮粥及作羹服食者,可參考)。
《良方》當歸湯(見《婦人規古方》)治胎動煩躁,或生理不順,唇口青黑,手足厥冷。
當歸 人參(各二三錢) 阿膠(炒) 甘草(炒各一錢) 連根蔥白(一握)
上,水四碗,煎四味至半,去渣,下蔥再煎一碗,分二服。
胎漏
妊婦經血不固者,謂之胎漏。而胎漏之由,有因胎氣者;有因病氣者。而胎氣之由,亦有二焉。余嘗診一婦人,脈見滑數,而別無風熱等病。問其經脈,則如常不斷,而但較前略少耳。余曰:「此必受妊者也。因胎小,血盛有餘而然。」後於三月之外,經脈方止,果產一男。故胎妊之婦,多有此類。今常見懷胎七、八個月而生子者,人但以血止為度,謂之不足月。然其受胎於未止之前,至此而足而實,人所不知也。第此等胎氣,亦有陰陽盛衰之辨。如母氣壯盛,蔭胎有餘,而血之溢者,其血雖漏,而生子仍不弱,此陰之強也,不必治之。若父氣薄弱,胎有不能全受,而血之漏者,乃以精血俱虧,而生子必萎小,此陽之衰也,而亦有人所不知也。凡此皆先天之由,若無可以為力者。然栽培根本,豈果無斡旋之道乎?第見有於無之目,及轉強於弱之手,為不易得,是烏可以尋常語也?至若因病而漏者,亦不過因病治之而已耳。
妊娠血熱而漏者,保陰煎、清化飲,擇而用之。怒動肝火漏血者,保陰煎,甚者化肝煎主之。
保陰煎(見血熱經早)
清化飲(見血熱經早)
化肝煎(見崩淋經漏不止)
脾虛不能攝血者,壽脾煎、四君子之類主之。脾虛血熱氣滯者,四聖散主之。脾腎兼虛者,五陰煎主之。
壽脾煎(見血虛經亂)
四君子湯(見血虛經亂)
四聖散(見《婦人規》古方)治漏胎下血。
條芩 白朮 砂仁 阿膠(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艾湯調下。一方有芍藥無阿膠。按此方若改為湯,砂仁用當減半。
五陰煎(見血虛經亂)
三焦氣血俱虛者,五福飲、七福飲之類主之。
五福飲(見血熱經早)
七福飲(見血虛經亂)
勞倦傷而動血者,壽脾煎、歸脾湯主之。偶因傷觸動血者,五福飲、安胎散主之。
歸脾湯(見經不調)
安胎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卒然腰痛下血。
熟地 艾葉 白芍(炒) 川芎 黃耆(炒) 阿膠(炒) 當歸 甘草(炙) 地榆(各一錢)
上加薑、棗,水煎服。
衝任氣虛不能制約,血滑易動者,固陰煎、秘元煎主之。
固陰煎(見腎虛經亂)
秘元煎(見血虛經亂)
立齋曰:前證若因氣熱,用防風黃芩丸;若因血熱,用加味逍遙散。若因血虛,用二黃散;若因去血太多,用八珍湯。未應,補中益氣湯。若因肝火,用柴胡清肝散;若因脾火,用加味歸脾湯。若因事下血作痛,用八珍湯加阿膠、熟艾。若因脾胃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若因脾胃虛陷,用前湯倍用升麻、柴胡。若晡熱內熱,宜用逍遙散。
防風黃芩丸(見崩漏論外方)
加味逍遙散(見經不調)
二黃散(見血熱論外方)
八珍湯(見經不調)
補中益氣湯(見經不調)
薛氏柴胡清肝散(見《古方八陣·寒陣》)治肝膽三焦風熱瘡瘍,或怒火憎寒發熱,或瘡毒結於兩
耳、兩脅前後或胸乳小腹,下及股足等證。
柴胡 黃芩(炒各錢半) 山梔(炒) 川芎 人參(各一錢) 甘草(五分) 連翹 桔梗(各八分)
水一鍾半,煎服。
加味歸脾湯(見《古方八陣·補陣》)治脾經血虛發熱等證。
即歸脾湯加柴胡、山梔各一錢。
逍遙散(見經期腹痛)
胎漏論外方
《良方》安胎寄生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下血,或胎不安,或腰腹作痛。
桑寄生 白朮 茯苓(各五分) 甘草(一錢)
上,水煎服。
當歸芍藥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心腹急痛,或去血過多而暈眩。
當歸 白芍藥(炒) 白朮(炒) 茯苓 澤瀉(各一錢) 川芎(二錢)
上,水煎服。
妊娠卒然下血
妊娠忽然下血,其證有四:或因火熱,迫血則妄行;或因鬱怒,氣逆則動血;或因損觸胎氣,胞宮受傷而下血;或因脾腎氣陷,命門不固而脫血。凡此皆動血之最者也。不速為調理,則必致墮胎矣。然治此者,必先察其血去之多少,及於血去之後,尤當察其邪之微甚,如火猶未清,仍當清火,氣猶未順,仍當順氣。若因邪而動血,血去而營虛,則速當專顧元氣,以防脫陷。此中或當治標,或當救本,或當兼標本而調理之。倘不知先後緩急,將恐治標未已而救本無暇也,當詳察之。
若火盛迫血妄行者,當察其火之微甚。火之微者,涼胎飲;稍甚者,徙薪飲;再甚者,保陰煎、子芩散。若肝經有風熱而血下者,宜防風黃芩丸。若怒氣傷肝,氣逆血動而暴至者,宜保陰煎;若氣有未順而脹滿者,四七湯、二陳湯,或加芎、歸之類;若兼肝火者,宜化肝煎。
涼胎飲(見安胎)
徙薪飲(見崩淋經漏不止)
保陰煎(見血熱經早)
子芩散(見血熱論外方)
防風黃芩丸(見崩漏論外方)
四七湯(見安胎)
二陳湯(見安胎)
化肝煎(見崩淋經漏不止)
若觸損胎氣,胞宮受傷而血下者,宜安胎散、膠艾湯;去血多者,倍加人參。若從高墮下,傷動胎氣而下血者,宜益母地黃湯、安胎散;若因驚,氣虛而陷者,仍加人參。
安胎散(見胎漏)
膠艾湯(良方膠艾湯,見安胎)
益母地黃湯(見安胎論外方)
若脾胃素弱,或偶因傷脾下血者,宜壽脾煎、歸脾湯;或中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若血虛微熱,漏血、尿血者,續斷湯。
壽脾煎(見血虛經亂)
歸脾湯(見經不調)
補中益氣湯(見經不調)
續斷湯(見血熱論外方)
以上諸動血證,若去血未多,血無所積,胎未至傷而不止者,宜涼則涼,宜補則補,惟以安之、固之為主治。若血已離位,蓄積胞宮,為脹為痛,而余血未出者,欲與留之有不可得,欲去其血而不傷營氣,則惟四物湯大加當歸為最宜也。若察其胎氣已動,勢有難留,則五物煎、決津煎皆切要之藥。
四物湯(見經不調)
五物煎(見血寒論外方)
決津煎(見經期腹痛)
一方:治頓僕胎動。用川芎末二錢,酒下二三錢。胎生即安胎,死即下。
又方:治同前。用砂仁和皮炒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腹熱即安。
胎動欲墮
妊娠胎氣傷動者,凡跌撲、怒氣、虛弱、勞倦、藥食、誤犯、房室不慎,皆能致之。若因母病而胎動,但治其母,若因胎動而母病,但安其胎。輕者轉動不安,或微見血,察其不甚,速宜安之,用前安胎及卒然下血等法。若腹痛血多,腰痠下墜,勢有難留者,無如決津煎、五物煎助其血而落之,最為妥當。
決津煎(見經期腹痛)
五物煎(見血寒論外方)
若其勢甚而舌青面赤,脹滿嘔惡或冷氣上逼者,兒已死矣。若面青吐沫舌赤,是母死也。若面舌唇吻俱青,口中沫出,是母子俱死也。若胎已死,當速去其胎以救其母。氣血虛者,惟用決津煎最妙。如不應,而脹痛上逼,勢不容緩者,急用平胃散一兩,酒水各半,投朴硝五錢,熱服之。或用朴硝一兩,以童便調服,則逐而下矣。下後隨證調補之。如無脹急,則但用決津煎加朴硝,則死胎自下。
平胃散(見安胎)
凡氣血衰弱,無以滋養其胎,或母有弱病,度其終不能成者,莫若下之,以免他患。宜桂心散,或用下胎小品方。
《良方》桂心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因病胎不能安者,可下之。
桂心 栝蔞 牛膝 瞿麥(各五分或一錢) 當歸(一錢或二、三錢)
上,水煎。
下胎小品方(見《婦人規古方》)
用麥蘖一升,擂碎,水二升,煮一升,服之即下,神效。按:麥蘖能損氣破血如此,故凡脾胃虛弱及飲食不化者不宜用,明矣。又方:用牛膝一兩,酒一鍾,煎七分,作二服,即下。
數墮胎
夫胎以陽生陰長,氣行血隨,營衛調和,則及期而產。若或滋養一有不利,則枝枯而果落,藤萎而花墜。故《五常政大論》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正此謂也。凡妊娠之數見墮胎者,必以氣脈虧損而然。而虧損之由,有稟質之素弱者,有年力之衰殘者,有憂怒勞苦而困其精力者,有色欲不慎而盜損其生氣者,此外如跌撲、飲食之類,皆能傷其氣脈。氣脈有傷而胎可無恙者,非先天之最完固者不能,而常人則未之有也。且胎懷十月,經養各有所主,所以屢見小產、墮胎者,多在三個月及五月、七月之間,而下次之墮必如期復然。正以傷此一經,而再值此經則遇闕不能過矣。況婦人腎以系胞,而腰為腎之府,故胎妊之婦,最慮腰痛,痛甚則墜,不可不防。故凡畏墮胎者,必當察此所傷之由,而切為戒慎。凡治墮胎者,必當察此養胎之源,而預培其損,保胎之法,無出於此。若待臨期,恐無及也。凡胎孕不固,無非氣血損傷之病,蓋氣虛則提攝不固,血虛則灌溉不周,所以多致小產。故善保胎者,必當專顧血虛,宜以胎元飲為主而加減用之;其次則芍藥芎歸湯;再次則泰山磐石散或千金保孕丸,皆有奪造化之功,所當酌用者也。
胎元飲(見安胎)
芍藥芎歸湯(見《婦人規古方》)即芎歸補中湯。治氣血虛半產。
川芎 當歸 黃耆(炙) 白朮(炒) 人參 芍藥(炒) 杜仲(炒) 艾葉 阿膠(炒) 五味子(杵炒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若脾氣虛弱,須用補中益氣湯。若氣虛有火,宜用安胎飲。
泰山磐石散(見安胎論外方)
千金保孕丸(見安胎論外方)
又凡胎熱者,血易動,血動者,胎不安,故墮於內熱而虛者,亦常有之。若脾氣虛而血熱者,宜四聖散。肝腎虛而血熱者,宜涼胎飲。肝脾虛而血熱者,宜固胎煎。
四聖散(見胎漏)
涼胎飲(見安胎)
固胎煎(見《新方八陣·因陣》)治肝脾多火多滯而屢墮胎者。
黃芩(二錢) 白朮(一、二錢) 當歸 芍藥 阿膠(各錢半) 陳皮(一錢) 砂仁(五分)
水一鍾半煎服。
又立齋法:治血虛、血熱數墮胎者,於調補之外,時值初夏,教以濃煎白朮湯,下黃芩末二錢,與數十帖,得保而生,亦可法也。
此外,凡有他證而胎不安者,當於「安胎」條中酌而治之。
胎不長
妊娠胎氣本乎血氣,胎不長者,亦惟血氣之不足耳。故於受胎之後而漏血不止者有之,血不歸胎也;婦人中年血氣衰敗者有之,泉源日涸也;婦人多脾胃病者有之,倉廩薄則化源虧而衝任窮也;婦人多鬱怒者有之,肝氣逆則血有不調,而胎失所養也。或以血氣寒而不長者,陽氣衰則生氣少也;或以血熱而不長者,火邪盛則真陰損也。凡諸病此者,則宜補、宜固、宜溫、宜清。但因其病而隨機應之,則或以及期、或以過月,胎氣漸充,自無不長。惟是年邁血衰而然者,數在天矣,有非可以人力為也。
鬼胎
婦人有鬼胎之說,豈虛無之?鬼氣果能襲人胞宮而遂得成形者乎?此不過由本婦之氣質,蓋或以邪思蓄注,血隨氣結而不散,或以衝任滯逆,脈道壅瘀而不行,是皆內因之病,而必非外來之邪。蓋即血癥氣瘕之類耳。當即以癥瘕之法治之,詳見本條。此外如狐魅異類之遇者,則實有所受而又非鬼胎之謂,亦當於「癥瘕類」求法下之。
又凡鬼胎之病,必以血氣不足而兼凝滯者多有之。但見經候不調而預為調補,則必無是病。若其既病,則亦當以調補元氣為主,而繼以去積之藥,乃可也。然用補之外,而欲於補中兼行者,無如決津煎;欲去其滯而不至猛峻者,無如通瘀煎;既加調補而欲直收其病者,則奪命丹、回生丹皆可酌用。或以當歸紅花煎濃湯送赤金豆亦妙。
決津煎(見經期腹痛)
通瘀煎(見經期腹痛)
《良方》奪命丹(見《婦人規古方》)治瘀血入胞,脹滿難下。急服此藥,血即消,衣即下。按:此方頗有回生丹之功用,下死胎必效,須用當歸方。
附子(炮半兩) 乾漆(碎之,炒煙盡) 牡丹皮(各一兩)
上為細末,另用大黃末一兩,以好醋一升,同熬成膏,和前藥,丸桐子大,溫酒吞五七丸。一方有當歸一兩。
回生丹(見《婦人規古方》)治婦人產後諸疾,汙穢未淨,及一切實邪疼痛,死胎,瘀血沖逆等證。
大黃膏法:用蘇木三兩,河水五碗,煎至三碗,去渣聽用。紅花三兩,炒黃色,用好酒一大壺,煮十餘滾,去渣聽用。黑豆三升,煮熟,存汁三碗,去豆,去皮曬乾為末,俱聽用。大黃一斤為末,用好醋八碗,熬成膏,次下紅花酒、蘇木湯、黑豆汁,攬勻又熬成膏,盆內收盛候用。將鍋焦焙乾為末,同豆皮末俱入之。
人參 白朮 青皮 木瓜(各三錢) 當歸 川芎 元胡 蒼朮 香附(童便炒) 蒲黃 赤茯苓 桃仁泥 熟地(各一兩) 牛膝 三稜 山茱萸 五靈脂 地榆 甘草 羌活 陳皮 白芍(各五錢) 良薑(四錢) 烏藥(二兩半) 木香 乳香 沒藥(各一錢)
上為末,用前大黃膏為丸彈子大,金薄為衣,不拘時,隨證擇用,湯引送下一丸。
赤金豆(見《新方八陣·攻陣》)又名八仙丹。治諸積不行。凡血凝氣滯,疼痛腫脹,蟲積結聚癥堅,宜此主之。此丸去病捷速,較之硝、黃、稜、莪之類過傷正氣者,大為勝之。
巴豆霜(去皮膜,略去油一錢半) 生附子(切,略炒燥二錢) 皂角(炒微焦二錢) 輕粉(一錢) 丁香 木香 天竺黃(各三錢) 硃砂(二錢為衣)
上為末,醋浸蒸餅為丸蘿蔔子大,硃砂為衣。欲漸去者,每服五七丸;欲驟行者,每服一二十丸,用滾水或煎藥或薑、醋、茶、蜜、茴香、使君煎湯為引,送下。若利多不止,可飲冷水一二口,即止。蓋此藥得熱則行,得冷則止也。如治氣、濕、實滯、鼓脹,先用紅棗煮熟,取肉一錢許,隨用七八丸,甚者一、二十丸,同棗肉研爛,以熱燒酒加白糖少許送下。
妊娠藥禁
蚖、斑、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銀並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稜、莪、代赭、芫花、麝,大戟、蛇蛻、黃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乾薑、桃仁通,碙砂、乾漆、蟹甲爪,地膽、茅根莫用好。(出《便產須知》)
妊娠寡欲
妊娠之婦,大宜寡欲。其在婦人多所不知,其在男子而亦多有不知者,近乎愚矣。凡胎元之強弱,產育之難易,及產後崩淋經脈之病,無不悉由乎此。其為故也,蓋以胎神鞏固之日,極宜保護宮城,使不知慎,而多動欲火,盜泄陰精,則藩籬由不固而傷,血氣由不聚而亂,子女由元虧而夭,而陰分之病,亦無不由此而百生矣。此婦人之最宜慎者,知者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