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某,女,16岁。湖南省郴州市人。
2018年11月17日诊:右耳廓痰包一个月余,局部红肿灼热,几次穿刺抽液后次日复原。刻下耳廓软骨上部70%部位皮肤潮红肿突膨胀如水饺,局部灼热微痛。患泛酸激酶相关脑神经疾病并小脑萎缩,已四年不能行走,汗多,身体不自主摇摆,饮食可,大便偏结。舌淡红苔薄。治拟益气健脾,清热除痰,活血化瘀。
党参10g 白术10g 法半夏10g 茯苓10g 泽泻12g 车前草12g 陈皮5g 丹参10g 红花5g 柴胡6g 黄芩10g 败酱草10g 金银花10g 黄芪10g 当归10g 麦冬10g 五味子6g
10剂,每天1次,分2次开水冲服。局部用六神丸适量研粉(或六神胶囊几粒去壳),以麻油和醋调,涂局部,每天2次。
11月27日二诊:耳廓肿痛减,大便调,出汗稍减,近几天或舌痛。舌淡红或略偏红苔薄。
法半夏10g 茯苓15g 生地黄12g 车前草12g 陈皮6g 赤芍10g 红花6g 柴胡6g 黄芩10g 败酱草10g 当归10g 僵蚕10g 野菊花10g 紫花地丁10g 胆南星10g 甘草6g 川牛膝10g 全蝎3g
10剂,服法如前。停止局部用药。
12月9日三诊:耳部肿痛显著消减,仍舌痛。舌略偏淡暗。
党参10g 白术10g 法半夏10g 茯苓15g 生地黄12g 车前草12g 陈皮6g 赤芍10g 红花6g 柴胡6g 黄芩10g 当归10g 野菊花10g 紫花地丁10g 胆南星10g 甘草6g 木香10g 丹参10g 没药6g 乳香6g
10剂,服法如前。
12月24日四诊:耳部红肿与皮肤充血基本消失,局部皮肤看似稍厚。睡眠多动,肌张力高时头部出汗,每天大便2~3次,口水多。舌微暗滞淡红。
党参10g 白术10g 法半夏10g 茯苓15g 陈皮6g 赤芍10g 红花6g 柴胡6g 黄芩10g 当归10g 胆南星10g 甘草6g 木香6g 丹参15g 大血藤15g 木瓜15g 葛根15g
15剂,服法如前。耳病愈。
按:本案证属气虚痰聚,热邪侵袭。治以六君子汤益气健脾为主,佐泽泻车前之类利水渗湿,柴胡引经,并酌佐解毒祛邪、活血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