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門
崩經漏血 一
《經》曰:心生血,肝藏血,脾統血。夫血者,陰也,隨氣而為升降。升降調適,則月事下止依時。苟有戾乖,斯崩或漏矣。崩者,血卒大下,若山崩難遏之勢;漏乃不時淋漓,綿綿弗已之謂。致此之由,或思慮傷脾,中氣困餒,則不能統攝歸源;忿恚傷肝,火動於中,迫血無藏納之所;悲哀太過,心胞系損,因而血乏主宰;房欲不謹,腎命日虧,以致閉藏失權。此皆犯其臟者也。更或向有瘀停,因新血沖激而始泄,或熱傷陰結,為火搏擊而妄行。治療之法,在乎詳審。若果有瘀有火,清之逐之為宜。倘涉虛候,當從升補,不得肆用寒涼攻克,反伐生氣之源,為害匪細。《經》曰:血脫益氣。東垣云:大夫血後,須用四君輩以收功,可謂得經旨之奧矣。
若崩漏去血過多者膠艾四物湯止之;血熱者,知柏四物湯清之;熱微者,荊芩四物湯和之;漏血澀少,間有淤塊者,桃紅四物湯加香附破之。崩血初起,腹脅脹痛,色紫成塊者,屬瘀凝也,琥珀散攻之;崩漏日久,去血過多,而氣隨血去,衝任損傷,因見肢體倦怠,脈息沉弱細濡之類,大虛之候,當恃溫補,宜膠艾八珍湯、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尺脈微加附子。若色黑如豆汁,清稀者,此敗血也,尤宜前藥。思慮勞倦,致脾不能統血歸源者,歸脾湯;脾經鬱火者,加味歸脾湯;忿恚傷肝者,逍遙散加香附青皮;怒動肝火者,加味逍遙散。房勞傷腎,以致衝任失守,當鎮固命門為主,左尺脈細弱者,六味地黃湯加續斷阿膠;右尺脈微細者,八味地黃湯,不可以肉桂動血執泥,此余屢用屢驗者。崩血已多,其色紫黯清稀,腹痛無時者,姜附芎歸湯。悲哀太過者,補中益氣湯,或日久脾傷食少,中氣下陷,不能載血者,亦宜是方。中氣不固,不能提攝者,益胃升陽湯。崩漏夾水,或日水瀉一二次,形氣不甚弱者,調經升陽除濕湯,以風先勝其濕,然後補益中州。形氣虛弱者,補中益氣湯加風藥一二味,如防風桂枝之屬,補中以勝濕也。崩血補之,仍然不止者,須防滑脫,宜地榆苦酒煎以止之。止後隨證施治可也。
膠艾四物湯 見月經門四
知柏四物湯 本門一
荊芩四物湯 本門二
桃紅四物湯 見月經門六
琥珀散 見月經門二七
膠艾八珍湯 見月經門十三
人參養榮湯 見月經門二二
十全大補湯 見月經門二四
歸脾湯 見月經門十四
加味歸脾湯 本門三
逍遙散 見月經門九
加味追遙散 見月經門十
六味地黃湯 見月經門十五
八味地黃湯 見月經門十六
姜附芎歸湯 本門四
補中益氣湯 見月經門四八
益胃升陽湯 本門五
調經升陽除濕湯 本門六
地榆苦酒煎 本門七
殺血心痛 二
崩血而心痛甚者,名曰殺血心痛。由亡血過多,心脾無所榮養,間有淤血凝結不散者,必有形跡可徵。若因小產去血太甚,以致心痛者,緣由雖二,其致一也。
若因血滯不散者,失笑散,先定其痛,後隨證施治。如因去血過多,歸脾湯、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等,乃治此之神劑。
失笑散 本門八
歸脾湯 見月經門十四
人參養榮湯 見月經門二二
十全大補湯 見月經門二四
崩漏門匯方
知柏四物湯 一
生地(四錢,酒洗) 當歸頭(錢五分) 白芍(三錢,酒炒) 川芎(錢五分) 知母(酒炒) 黃柏(各一錢,酒炒)。
水煎溫服。
荊芩四物湯 二
生地(三錢,酒洗) 當歸(酒洗) 白芍(各二錢,酒炒) 川芎 荊芥 黃芩(酒炒) 香附(各一錢,醋炙)。
水煎溫服。
加味歸脾湯 三
人參(一二錢,去蘆) 白朮(二錢,土炒) 茯苓(一錢) 黃耆(二錢,蜜炙) 棗仁(二錢,炒) 遠志(六分,甘草水浸去骨炒) 當歸(錢五分) 木香(三分) 炙草(八分) 龍眼肉(一錢) 柴胡(五分) 山梔子(一錢) 丹皮(一錢)。
加薑棗水煎食遠溫服。
姜附芎歸湯 四
當歸(四五錢,酒洗) 川芎(二錢) 薑炭錢(五分) 附子(錢五分,炮)。
水煎溫服。
益胃升陽湯 五
黃耆(二錢,蜜炙) 人參(一錢) 白朮(三錢,土炒) 神麯(錢五分,炒) 當歸(酒洗) 陳皮(炙草各一錢) 升麻 柴胡(各五分) 生黃芩(二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或五錢,如食添再加之,如食減只服三錢,或減之,不可多服。水煎去滓熱服。熱者用黃芩,寒者減芩加肉桂一錢,腹痛加白芍,有嗽去人參。
調經升陽除濕湯 六
黃耆 蒼朮 羌活(各錢五分) 防風 藁本 升麻 柴胡炙草(各一錢) 獨活(五分) 蔓荊子(七分)。
水五盞煎一盞,去滓稍熱服,空心服畢,待少時以蚤膳壓之。
地榆苦酒煎 七
地榆(一兩,炒),醋煎露一宿,次早溫眼立止。止後隨證調治之。苦酒即醋也。
失笑散 八
五靈脂 蒲黃各等分。
上為末,先用釅醋調二錢熬膏,入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前熱服,良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