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聚門
積聚癥瘕痞瘀血血蠱名義 一
五臟氣積名曰積,故積有五。六府氣聚名曰聚,故聚有六。《難經》有心肝脾肺腎五臟之積,而無六聚。蓋以積為血病,而聚為氣病耳。故東垣有五積丸方治法,巢氏《病源》載七症八瘕。但有八瘕名證,而無七症病形。其他方書亦不概見,大抵又以症為氣病,而瘕為血病也。夫病皆起於氣,必氣聚而後血凝,不必過泥於黃、青、燥、血、脂、狐、蛇、鱉等名,但以牢固不移,有定處者為症為積;推移轉動,忽聚忽散者為瘕為聚可也。若夫痞者,痞悶不通,氣道壅塞之謂。瘀血者,血瘀腹中未成堅塊之形;蓄之既久,必成血蠱矣。凡此諸證,皆由新產之後與經行之時,不謹調避,以致風冷外襲,邪正相傳,結於腹中而成也。
癥瘕證治 二
症者,有所徵驗。瘕者,聚散無常。由飲食失節,脾胃虧損,邪正相傳,結於腹中,因氣上下攻築疼痛也,大七氣湯主之;脾胃虧損者,芎歸六君湯。
大七氣湯 本門一
芎歸六君湯 本門二
食症證治 三
婦人經行產後,臟府虛弱,脾胃既虧,貪食生冷之物,不能消化,與臟氣互相摶聚,結成堅塊,牢固不移,口漸長大者,宜先開滯消積,繼固脾氣可也,烏藥散主之。
烏藥散 本門三
血症證治 四
婦人產後經行之時,臟氣已虛。或被風冷相干,或為飲食所傷,與血摶結,遂成顆塊,牢固不移,腹脅脹痛,內熱心煩,食少善忘,但頭汗出者、血症也,血竭散主之。
血竭散 本門四
痞證治 五
痞者,胸膈窒塞,痞悶不通也。由中氣壅滯,阻礙舒布而然。當寬宣氣道,繼培中州,助氣丸主之。
助氣丸本門五
積聚證治 六
積者,著而不移;聚者,忽散忽凝。乃痰飲宿食與氣血摶結也。皆由脾胃虛弱,不能輸運,當健脾消食,化痰滲飲,理氣和血,則積聚未有不愈音矣。開鬱正氣散主之。
開鬱正氣散 本門六
瘀血血蠱證治 七
婦人經行之際,或產後惡露未盡,調攝不謹,風冷乘客血室,血得冷則凝,停留個久,未成堅塊者,故名瘀血也,其人必面色痿黃,臍腹脹痛,內熱哺熱,乃其候也。若不速治,則必經閉。蓄留既久,變為血蠱。血蠱之狀,腹脹大,筋紅起,危惡可畏者也。
惡露未盡,失笑散。瘀血凝聚,致經不通者,玉燭散。血蠱腹脹者,桃奴散。
失笑散 見崩漏門八
玉燭散 見月經門五三
桃奴散 本門七
痃癖證治 八
婦人臍之兩旁,有筋突起,發則疼痛,大者如臂,小者如指,狀類弓弦,名曰痃。僻在兩肋之間,有時而痛者,名曰癖。二者皆陰陽不和,經絡否隔,飲食停滯,不得宣流,風冷之邪,與氣血摶結而成形也。若再受風冷,發則形見,疼痛益甚,風冷弭釋,則平復如初矣。蔥白散兼烏雞丸主之。
蔥白散 本門八
烏雞丸 本門九
疝病證治 九
婦人少腹疼痛,牽連腰脅高起,名曰疝。或因產後,或因經水往來,風冷乘客胞中,接並吁氣。故脅腹牽引刺痛也。法當疏攻厥陰,當歸散主之。
當歸散 本門十
治諸積大法 十
《經》曰:邪之所湊,其正必虛。故凡治諸症積,宜審形體之壯弱,病勢之緩急,詳分施治,庶無虛虛之禍。如身形壯盛,脈證俱實者,則直攻其積,《經》所謂堅者削之也。倘遇虛怯之輩,氣血衰弱,不任攻伐,病勢雖盛,當先扶正氣,俟正氣漸長,再攻其病。蓋實者邪氣也,虛者正氣也。若不養正辟邪,鮮有不誤者。《經》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上.過者死。潔古云:養正積自除。可謂得經旨者矣。
積聚門匯方
大七氣湯 一
三稜 莪茂(各煨切) 青皮(去穰) 陳皮(去白) 木香藿香 益智仁 桔梗 肉佳 甘草(各七錢五分,炙)。
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一盞,食前溫服。
芎歸六君湯 二
人參 白朮(土炒) 白苓 橘皮 半夏(薑製) 炙草 川芎 當歸。
姜冬水煎服。
烏藥散 三
烏藥 莪茂 桂心 當歸(炒) 桃仁 青皮 木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
血竭散 四
真血竭(如無紫礦代) 當歸 赤芍藥 浦黃 延胡索(各等分)。
上研極細末,每服一錢,甲童便合好酒半大盞,煎一沸,溫調下方,產下時一服,上床良久再服,其惡血自循經下行,不致衝上,免生百病。
助氣丸 五
三稜 莪茂(各用濕紙包,灰火中煨透,切片,各二斤) 青皮(去穰醋炒) 陳皮(去白) 白朮(各十五兩,土炒) 枳殼(麩炒) 檳榔 木香(各十兩)。
上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空滾水下。
開鬱正無散 六
白朮 陳皮 青皮 香附 山楂 海粉 潔梗 茯苓 砂仁 延胡 麥芽 甘草 神麯(各等分,炒)。
上銼。每服一兩,生薑三片,水煎服。
桃奴散 七
桃奴(炒,即桃樹上未熟不落之干桃子也) 雄鼠糞(炒,兩頭尖者是) 延胡索 肉桂 五靈脂 香附 縮砂仁 桃仁(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
蔥白散 八
當歸 熟地 赤芍 川芎 人參 茯苓 枳殼 肉桂 厚朴 乾薑 木香 青皮 莪茂 三稜 茄香 神麯 麥芽苦楝子(各等分)。
上末,加蔥白三寸,食鹽五分,煎服三錢。大便結燥者,去鹽加大黃,大便自利加訶子。
烏雞丸 九
烏骨雄雞(一隻,要肉毛者) 烏藥 蛇床子 丹皮 人參 白朮 黃耆(各一兩) 蒼朮(一兩五錢,米泔浸切焙) 海桐皮 肉桂(去粗皮) 附子(制) 川烏(制) 紅花 白芍 莪朮 陳皮(各一兩) 延胡索 木香 肉蔻 熟地(焙) 琥珀 草果(各一兩五錢)。
上藥細銼,將雞湯撏去毛及腸肚,放藥於內,用新磁瓶以好酒一斗同煮,令乾,去雞骨,以油單盛,焙乾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胎前產後傷寒,蜜糖酒下;胎前氣悶壯熱,炒姜酒下;赤白帶下,生薑地黃酒下;產後敗血注心,重便炒姜灑下;產後血塊填築,心腹疼痛,延胡酒下;胎前嘔逆,薑湯下;催生,炒蜀葵子酒下;安胎,鹽酒下;室女經脈當通不通,四肢疼痛,紅花酒下;血氣攻刺.心腹疼痛,煎當歸酒下;血暈,棕櫚燒灰酒調吞下;血悶,煎烏梅湯研碳砂下;子宮久冷,溫酒或棗湯下,空心日一服;血風勞,人參酒吞下;小腹㽲痛,炒茴香鹽酒吞下;血散四肢,遍身虛浮黃腫,赤小豆酒下;血邪,研硃砂麝香酒下;常服溫酒醋湯任下,空心食前服。
當歸散 十
當歸 川芎(各二錢) 鱉甲(三錢,醋炙) 吳萸 桃仁(十五粒) 赤芍 肉桂(各一錢) 檳榔 青皮(各八分) 木香 莪茂 川大黃(各七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於胭脂一錢,同煎六分服,食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