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疽門

民国·陆锦燧
来源:䱐溪秘传简验方

癰疽門

癰瘍初起,焮赤腫痛。 花粉、赤豆等分。醋詞,圍之。

又方:木芙蓉花葉根皆可用。杵爛,乾者研末,蜜調。圍之,中間留頭,干則頻易。初起即消,已成即膿聚而潰。已潰者易斂生肌。或加赤豆末同圍,功更大。

癰疽、發背,初起未成者。 苧根。熟搗,敷,日夜數易。

腫毒初起。 醋或豬膽汁磨墨。厚塗。

又方:灶心土。搗蒜和,敷。

又方:搗大蒜。加麻油,厚敷,干則易。

又方:馬齒莧。搗敷。

又方:木芙蓉花或葉或皮。搗,敷。

初起敷腫拔毒。 金銀藤(大者,燒存性)、葉(焙乾為末)各三錢,大黃(焙為末)四錢。以水酒調,搽四圍。

毒生要害。 以雄黃(飛面)、蚯蚓屎。共研細。醋調。塗,漸漸逼近,毒即移過要害處。

又方:以藤黃、銀硃等分。醋和。敷毒之半圈,即移他處出毒。

癰腫。 豌豆。研末。塗。

又方:未成膿者。耳垢封之,即散。

癰疽未腫。 米酢和蚌蛤灰。塗,干即易。

一切癰瘍。 麥粉陳久者。炒焦,醋熬成膏。塗。

又方:浸胖大黃豆。研,塗。

又方:赤小豆。生,研,入苧根杵勻。雞子清調敷。

又方:蓴菜。搗,敷。未成即消,已成即毒散。

又方:赤小豆四十九粒。為末。和雞蛋白、野苧根,敷。

癰疽發背。 生地、與歸各一兩。麻油二兩,煎至枯黑,去滓,白蠟溶化,攪勻,貼。

無名腫毒。 小粉。銅鍋炒淡紅,勿使焦黃,隨攤地下,去火毒,收入瓶,勿泄氣。麻油調敷,已破者乾摻。

又方:鮮桑枝火熱向患處,熏。

又方:蔥白。和生蜜,搗爛,塗。此二物相反,勿入口。

又方:用生豆腐渣。於砂鍋內焙熱,看紅腫大小,量作餅子。貼之,冷即易,以愈為度。

又方:煙管中油。塗之,立散。

又方:野苧根搗汁。醇酒和服,渣敷,患處露,蓋被出汗,即出膿水而愈。雖發背、對口亦可治。

又方:大芋頭。生,杵爛。敷之。

又方:龍眼核。為末,水調,塗之。

一切奇瘍惡毒。 生肥皂。去子弦及筋,搗爛,入醋和,敷。

無名惡瘡,不識名者。 用死蜣螂。杵汁,塗。

多年惡瘡。 鉛粉、硃砂等分。為末。蜜和,塗。

又方:諸藥不效。馬齒莧。搗爛,敷。

瘡腫焮熱大痛。 以大黃末醋調,敷之。燥即易,驗。

癰瘍,不論已成未成。 牛皮膠。水漬軟,當頭開孔,貼之。未膿自消,已膿潰出。

癰成不潰。 雀屎堅硬者。酒調,塗之,即破。

疽毒深遠,膿難直取,或患人畏用刀針者。 膿熟時,以驢蹄皮(炒),蕎麥麵各一兩,草烏(去皮)四錢。共研勻,加食鹽五錢,水調和成薄餅,瓦上炙微黃,再研細,醋調,攤紙上。貼患處,膿即從毛孔出,或從塗藥旁另潰一孔而出。

瘡久不愈。 棗膏三升。煎水,頻洗。

積年惡瘡、反花瘡、漏瘡不瘥者。 牛蒡根。搗,和臘月豬脂,日日封之。

又方:多年石灰。研末,雞子清和成塊,煅過,再研,薑汁調,敷。

溫毒外腫。 水仙花根。剝去老赤皮與根鬚,入石臼搗如膏。敷腫處,留孔出氣,干即易。以肌膚上生黍米大小黃瘡為度。過敷則痛甚而爛,以大黃、黃連、黃柏各一兩,乳香、沒藥各五錢。為末。細茶汁調敷。

諸瘡腫痛。 杏仁。去皮,研,濾取膏,入輕粉、麻油調搽,效。

濕毒成瘡。 梧桐子。燒灰,和菜油塗。

疽毒自髒髮,外不焮赤腫,陰症也。 獨蒜。杵爛,麻油和,厚敷之。

疽毒不起。 極細鐵屑。將好醋煎二三沸,撈醋中鐵屑鋪於患處,將上好活磁石一大塊,頻頻吸之。

陰疽。 艾葉一斤,硫黃、雄黃各五錢。煮半沸,搗爛,候溫敷,冷再易,知痛可生。

諸瘡潰爛不愈。 木耳(焙乾,研末)、白砂糖等分。用溫水調敷。

瘡爛成孔。 糯米甑上氣水。以瓷盤承滴,頻搽。

癰疸、發背大如盤,具不可近。 桐葉。酢蒸,貼上。退熱止痛,漸漸生肉,極驗。

潰癰作癢。 以鹽摩其四圍,即止。

一切癰疽、金瘡,破爛生蛆,諸藥不效者。 用海參切片,焙乾,研。敷。蛆皆化黃水流出,再用生肌藥收口即愈。

諸瘡生蛆。 綠礬。研末,摻,生麻油渣貼之,綿裹,當有蟲出。

諸瘡成管。 大蒜梗。燒灰。搽,即脫。

癰瘡胬肉。 烏梅肉。燒,研。敷惡肉上,一夜可消大一半。

胬肉不退。 硫黃。研細末。敷上即退。再用泡過茶葉五兩,烏梅三個。燒存性,共研。敷之,即收口。

擠膿用力太過,致胬肉如梅如慄,久不縮入,乃損傷氣脈使然。 大熟地(炒枯)一兩,烏梅肉(炒炭)三錢。研細,摻膏藥上。貼之,再用粉霜收口。

疽瘡骨出。 黃連、牡蠣等分。研末。先以鹽酒洗過,敷。

瘡久敗壞成骨疽。 剝鼠皮一塊。貼腫上,即膿出。

附骨疽漏。 蜣螂七枚。同大麥搗,敷。

骨疽膿出黑色。 鯽魚一個。去腸,入白鹽令滿,扎定,以水一盞,石器內煮至乾焦,為末。豬油調搽,作痛忍之。

瘡口乾燥。 以醋淬自然銅、白芷名二錢,黃連、白蘞各一錢,麝香少許。再以自死竹蘸豆油點著,以碗承取滴下油瀝,調前藥末。雞羽蘸塗,膿汁自止。

長肉收口生肌。 血竭、象皮、蚌殼灰、大貝母、龍骨各一錢,赤石脂、熟石膏各二錢,兒茶八分,乳香六分。研末。摻。

膿淨不合。 先以槐枝、蔥白。煎湯洗。後用瓦松陰乾,為末敷。

又方:濃煎棗湯。洗。再以鱉甲,煅,研,摻。

瘡口不斂。 絲瓜藤根。煎水。塗。

又方:鯽魚。燒灰。和醬塗。

又方:石膏(燒,研)二兩,黃丹五錢。摻。

又方:秦艽。為末。摻。

又方:經霜桑葉。研末。敷。

癰疽不斂,瘡口太深。 絲瓜。搗汁,頻抹。

又方:斂瘡生肌。黃柏末。麵糊調塗。

癰疽不斂,不拘發背,一切瘡。 鱉甲。燒存性,研。摻,甚效。

眉疽。 載眉門。

對口。 活鯽魚一尾。去腸、鱗,搗爛,加發垢四兩,白蜜少許,攪勻,從瘡外圈入,敷,須極厚,留孔出氣。

又方:雄豬眼梢肉三錢。剁爛,加滑石末四錢,和勻,敷患處,頂上似膏藥蓋之,拔去僵肉,出黃水,愈。兼分載頸項門。

肺風瘡。 酒磨鹿角尖。濃塗,久之自愈。

腸癰。 馬蹄灰。以雞子白和,塗腹上,拔氣。

老鼠瘡。 用死貓頭。燒灰,棉油調搽。

繞指毒瘡,生手足指上。 以活田螺一枚。生用,搗碎。敷,愈。

瘡如人面。 以小葦撬其口,煎貝母灌之。

誤服附桂,必生癰疽,名曰附毒。 勿取敗毒涼藥,任其腐潰。止用六一散,摻之,自腐去收功。

石癰如石,堅硬不作膿者。 生商陸根。搗,擦之。燥即易,取軟為度。

天行斑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頭,漿水逐次隨生,不急治必死。 蜜水,通搽瘡上。再以蜜煎升麻,拭之。內以蘆根湯煮粥食。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