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勞門要用方
〔金匱〕桂枝龍骨牡蠣湯:桂枝 白芍 龍骨 牡蠣 生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二兩)本文云: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十全大補湯:人參 白芍 茯苓 肉桂 川芎 黃耆 白朮 甘草 當歸 熟地 為粗末,每服二三錢,生薑三片,棗二枚。此方治虛勞不足,方中肉桂未可為君,審其腎虛腰腹痛者少用肉桂。若營衛之虛,須少用桂枝調之,取為佐使可也。
人參養營湯:白芍(一錢) 人參(一錢蜜炙) 黃耆(一錢) 炙草(一錢) 五味子(炒杵七分半) 遠志(去心十一分) 當歸(一錢) 陳皮(一錢) 桂心(一錢) 白朮(一錢) 熟地(七分半) 茯苓(七分半) 姜(一片) 棗(一枚) 此方補養心脾,而生營血,於婦人科亦宜。
十四味建中湯:當歸(酒浸焙)白芍 白朮 麥冬 炙草 肉蓯蓉(酒浸) 人參 川芎 肉桂 附子(泡) 黃耆 製半夏 熟地(酒浸焙) 茯苓(等分) 生薑(三片) 棗(一枚) 每服三錢,空心服。此方大補脾腎,虛勞門中要方也。但桂、附同用,腎中陽虛宜之。
樂令建中湯:前胡 細辛(淨) 黃耆(蜜塗炙) 人參 桂心 桔皮(去白) 當歸 白芍 茯苓 麥冬 炙草 半夏(各一兩) 每服四錢 姜四片 棗一枚 此方治虛勞發熱,以建其營中之血。方中有前胡、麥冬,意在退熱,亦一法也,留之。
耆附湯:(蜜炙)黃耆 炮附子(等分) 每服四錢,加生薑煎。治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倦怠。
參附湯:人參(半兩) 炮附子(去皮臍,一兩) 分作三服,加生薑煎。治真陽不足,上氣短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
以上二方治陽之法,蓋陰虛之極者陽亦虛,又當以陽為急也。陽虛欲脫,又龍雷之火無制,非此方莫能治也。
保和湯:二母 二冬 冬花(各三錢) 花粉 苡仁 杏仁(炒各二錢) 炙草 紫菀 五味 兜鈴 百合 桔梗(各一錢) 阿膠 生地 當歸 紫蘇 薄荷(各五分) 生薑(三片) 水煎,飴糖一匙,日三服。此方治虛勞肺燥成痿,服之大補。
瓊玉膏:人參(二十六兩,淨為末) 白茯苓(二十四兩,為末) 生地黃(十六斤,搗取汁) 蜜(六斤) 上汁入銀石器內,以油紙包口外,仍以箬轉縛緊,重陽內懸胎煮之,文武火不住三晝夜,入井中浸一日,去火毒,又煮一日出陰毒,取出,空心服,酒或白湯調下。
八味丸:即六味丸加肉桂、熟附子各一兩。此補腎之主方也。腎兼水火,腎水真陰不足,六味丸。腎中真陽不足,八味丸。此定方也。方中去附子,加五味,名都氣丸,能治腎水真陰不足,虛火上炎,咳嗽喘急,面赤足冷,上熱下寒諸症。
丹溪大補丸:黃柏(炒褐色) 知母(酒炒,各三兩) 熟地(酒蒸) 敗龜板(酥炙,各六兩) 共為末,豬脊髓和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淡湯送下。
補陰丸:黃柏(半斤鹽酒炒) 知母(酒浸炒) 熟地(各三兩) 敗龜板(酒浸炙,四兩) 白芍 陳皮 牛膝(各二兩) 瑣陽 當歸(各一兩五錢) 虎骨(一兩,酒浸酥炙) 共為末,酒煮羊肉丸,桐子大,每次服五六十丸,空心鹽湯下,冬加姜半兩。
虛勞之症,陰虛者十常八九,丹溪著陽有餘陰不足之論,而定二方,與東垣補中益氣湯旗鼓相對。氣下陷而不能升則用東垣,火上升而不能降則用丹溪,二老人入理深微,各造其極,無容議也。而丹溪之法,用多不效者,何哉?深推其故,而立法者無過,用法者不得法中之奧,過端四出。蓋陽常不足,陰常有餘,二語未嘗細心分辨耳。夫陽之有餘,得十之七;陰之不足,得十之三;此所謂真有餘真不足也。陽常有餘,一切補陰之藥宜用之而無恐,多用之亦無害,是則補陰在所必需矣。若陰之不足者十存其三,而陽之有餘者十存四五,亦名有餘,而實真不足也。補陰寒涼之品,尚敢恣用乎?不知此義而恣用之,豈非不慮其後,轉成陰盛陽虛、清穀盜汗等症?究竟陰基已壞,即欲更補其氣,其如味之不能載何?故再致叮嚀,俾用昔人法,如持衡在手,較量於輕重之間,可矣。
天真丸:精羊肉(七斤去筋膜脂皮,批開,入下藥末) 肉蓯蓉(十兩) 當歸(十二兩,淨洗) 山藥(濕者去皮,十兩) 天門冬(去心焙乾,一斤) 上四味為末,安羊肉內,縛裹,用無灰酒四瓶,煮令酒盡,再入水二升煮,候肉糜爛,再入黃耆末(五兩) 人參末(三兩) 白朮末(二兩) 熟糯米焙乾作餅,將前後藥末和丸,如梧子大,一日二次,服三百丸,溫酒下。如難丸,用蒸餅五七枚,焙乾,入臼中杵千下,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