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要略 第三章·兒科特徵

吴克潜
来源:儿科要略

第三章·兒科特徵

第一節·臍風

一、臍風之原因

嬰兒生下,斷臍之時,必須謹慎,若水濕寒氣,因斷臍不慎而由臍侵入,或手術不潔,當時附有微生物類,混入血中,或斷臍之後,包紮不慎,以致受邪,或臍帶脫落過早受傷,其結果皆足以成臍風,若不速為救治,則邪毒走竄,致命甚速,然初起即力圖救治,亦頗有不易保全者,故俗有臍風難治之說,而知接生斷臍之不可不謹慎將事也。

二、臍風之症狀

臍風將作,初起時無端啼叫,顯不安之狀,若驗其腹部,略有膨脹而臍部作腫者是矣。是時眼之兩角及鼻準略有黃色,吮乳不緊,便更進一步矣。其變象之來,亦有痰涎壅盛,氣高喘急者,亦有身體壯熱,面赤口乾者,亦有曲腰而啼,而青嘔吐者,甚則撮口噤口,手足抽搐,少腹青筋一道,由肚腹發生兩丫叉直透心胸,臍邊青黑者,多危急難治。

三、臍風之治法

臍風初起,發熱多啼者,治宜解散其邪熱,以驅風散主之,實症大便不通而壯熱者,可用大黃、玄明粉、黑白醜之屬攻下之;痰涎壅盛,臍腫肢搐,日夜多啼,不能吮乳者,宜天麻丸或定命丹、朱銀丸之類斟酌用之;實症有似急驚,眼閉口噤,啼聲不出,口吐白沫者,宜量與辰砂膏,此為內服之方,須視病情而對證用之。尚有外治之方,灸法最妥:一方臍風危急,可搗蒜安臍上,以熟艾灸蒜上,至口中有蒜氣方止,仍以蒜汁滴鼻中;一方用燈火灸之,初起灸之,可免危急,危急灸之,可以回生,方為夏氏所傳。夏禹鑄曰:臍風初發,吃乳必較前稍松,或啼哭無時,速抱兒於亮處看兩眼角及眉心,有黃色宜急治之,極易愈,黃到鼻準,治之仍易,至人中承漿,治之稍難,口不撮而微有吹噓,猶可治之。若唇口鎖緊,舌頭強直,必不治矣。一見眼角、鼻準有黃色而唇不鎖緊者,曲兒小指,揉外勞宮(手背之正對掌心處為外勞宮)即用粗燈草蘸好麻油點火於囟門、眉心、人中、承漿、兩大指少商各穴灸一燋,臍輪灸六燋,臍帶未落,於帶口火燃,既落,於臍心灸一燋,臍風便止而黃即退矣。病未痊愈,仍照前治。此火靈應無比云云(編者按:臍風多因舊式穩婆,毫無消毒常識,以致斷臍不慎所造成,現在產科醫生接生,較少此弊,然疏忽從事者,亦所難免,則宜監視其斷臍,庶可認真,至灸法之效,全在藉其暖氣以溫通殺菌,故頗適於用,若邪毒滋蔓,則亦難圖矣)。

附:撮口噤風

撮口噤風,亦同於臍風之類,蓋患臍風之後多見之,或素有胎毒而生下感受風寒以發者亦有之。撮口之狀為直啼、舌強、不乳,噤風之狀,為口噤牙關緊閉,皆屬危症。撮口初起用辰砂殭蠶散,手足抽搐甚者用撮風散,噤風初起用龍膽湯,藥不能入口者宜開關散以開其牙關,實者均可微利之,治宜參照臍風諸方,而灸治之法,亦可通用。

附方

(一)驅風散 治小兒風熱。

蘇葉 防風 陳皮 厚朴 枳殼 木香 殭蠶 鉤藤 甘草(各等分)

生薑為引,水煎服。

(二)天麻丸 治小兒食癇有痰,及吊腸、鎖肚、撮口等證。

天麻 白附子 馬牙硝 川靈脂 全蠍(焙。各一錢) 天南星(炮,二錢) 輕粉(五分) 巴豆霜(去油,二錢五分)

研為細末,水煮稀麵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丸至十丸。

(三)定命丹 通利痰熱。治急驚、天吊、撮口。

全蠍(七個) 天麻 南星(炮) 白附子(各二錢五分) 硃砂 青黛(各一錢五分) 輕粉 麝香(各五分) 龍腦(一字)

研為末,粟米煮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丸,荊芥薄荷湯調下,先研半丸,吹入鼻中。

(四)朱銀丸 治小兒胎風,壯熱痰盛,眼翻口噤。

硃砂 水銀(蒸棗研如泥。各一錢) 白附子(一錢五分) 全蠍 天南星(各一錢) 天漿子 蘆薈 牛黃(各五錢) 鉛霜(五分,和水銀煅研) 龍腦(一字) 麝香(少許) 白殭蠶(炒,七個)

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薄荷湯送下。

(五)辰砂膏 治口噤目閉,啼聲不出,吐乳不化。

辰砂(三錢) 硼砂 馬牙硝(各一錢五分) 玄明粉(二錢) 全蠍 珍珠末(各一錢) 麝香(三分)

細微為末,和棗肉,好絹包起,自然成膏。

(六)辰砂膏 治慢脾風,冷痰壅滯,手足冷而微搐者,撮口危急,臍風痙掣,不因實熱者可酌用。

黑附子(一枚,重一兩以上者,去皮臍,頂上挖一孔,入辰砂末一錢,仍用附子塞之,炭火燒存性) 牛膽南星(五錢) 白附子(炮) 五靈脂 蠍稍(各二錢五分)

共研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錢,生薑汁泡湯送下。

(七)辰砂殭蠶散 治初生小兒撮口。

辰砂(水飛,五分) 殭蠶(去絲嘴,炒) 蛇蛻皮(炒。各一錢) 麝香(另研,五分)

研為極細末,每用少許,蜜調敷唇口。

(八)撮風散 治撮口。赤足蜈蚣(炙,半條) 鉤藤(二錢半) 硃砂 直殭蠶(焙) 全蠍稍(各一錢) 麝香(少許)

共為末,每服少許,竹瀝湯調下。

(九)龍膽湯 治小兒初生,血脈盛實,寒熱溫證,四肢驚掣,發熱吐哯,臍風撮口,及已能進哺,中滿食不消,壯熱變蒸,客忤魃氣,並諸驚癇。

龍膽草 鉤藤 柴胡(去蘆) 黃芩(炒) 桔梗(去蘆炒) 赤芍(炒) 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五錢) 蜣螂(去翅足,炙,二枚) 大黃(紙裹煨,一分)

上研合為極細末,用大棗去核煎,食前調服一錢。如有客忤及魃氣者,可加人參 當歸各二錢五分。

(十)開關散 治口噤。

南星末(五分) 冰片(少許)

研和,以中指蘸藥末,揩齒二三十度,其口自開。

第二節·丹毒

一、丹毒之原因

小兒一歲以內,身發赤遊風者,皮如塗丹之狀,而其原多由血中熱毒之壅滯,故謂之丹毒。溯其遠因,胎兒先天血中之伏毒,總由妊母血熱流於胎中,熱毒蘊於腠理,此生下之後,發動而宣泄,即為丹毒,亦謂之遊丹。以其遊走甚速,重者頃刻可以致命也。有時發動之因,為乳母好酒嗜辛,喜啖炙爆,或烘曬熱衣,即與包裹,柔嫩肌膚,感受熱毒所致。發於四肢者易治,由四肢入腹入囊,皆為難療也。故嬰孩初生,最宜服解毒之藥,後天飲食,更須令乳母食清淡之味。起居方面,亦小心謹慎,則丹毒自無由發生,即發生亦不甚為患矣。

二、丹毒之症狀

丹毒之輕者,多發於臀部及四肢,皮膚略有浮脹焮赤之狀,或片片如紅雲,愈重者色愈紫赤,脹亦愈堅,尤重者熱毒凝壅,堅硬成塊,謂之丹瘤。大凡發於頭面胸背者重,而能漸退以走入四肢者亦尚易治,如發於四肢而倏忽走入頭面胸背者必不易治,發時身如火灼,煩躁脹悶者亦重,古人謂入心必死。蓋熱毒最忌走竄,若頃刻蔓延,壅塞心經,心失其主,必為不救也。

三、丹毒之治法

丹毒之原因,既由於血中熱毒之壅滯,故其治法總不外涼血解毒,初起之輕者,臀部或足部有紫脹之狀,可以針沿足之兩旁、腿之兩側微刺之,擠去瘀紫之血,脹必漸退。較甚者初刺無血,僅流黃色之汁,宜再刺之,使見血為度。如刺後多時,脹復,作者,則再刺一次,數日之後,脹即松而丹即退。此種刺去惡血之法,蓋即所以泄去血中之熱毒而不使壅滯也。重者結塊瘀脹,宜砭去惡血,如在頭面等處,則不可砭,外治之藥,用朴硝、大黃、青黛為末,新汲水調敷,或芭蕉根搗汁塗,干則再塗,冬月畏冷,則燉稍溫塗上、或用井底泥塗之亦妙。無論赤白丹毒,若用寒涼之品,塗之不效者,將伏龍肝為極細末,以熟雞子黃熬油調塗之,必可見效(按寒涼之品既不效,必非完全熱毒,蓋小兒皮膚嬌嫩,其接觸尿片之處,因摩擦而發腫如丹者亦有之,則宜用此法塗治,或用密陀僧研細末調白蜜濃茶塗之亦可),內服之方,宜犀角解毒飲、藍葉散之類。

附方

(一)犀角解毒飲 治小兒赤遊風,發於頭面四肢,皮膚赤而腫,色若塗朱,遊走不定者。

犀角 牛蒡子(炒) 荊芥穗 防風 連翹(去心) 金銀花 赤芍藥 生甘草 川黃連 生地黃(各等分)

燈芯為引,水煎服,或研細末煉蜜為丸,名犀角解毒丸。

(二)藍葉散 治小兒月內發丹毒。

藍葉(一兩) 黃芩 犀角屑 川大黃(銼,微炒) 柴胡(去蘆) 梔子 仁(各一分) 川升麻 石膏(各一分五釐) 甘草(五釐)

研為粗未,每服一錢,清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加竹瀝五勺,再煎二三沸,不拘時溫服。元氣怯弱者去大黃。

第三節·口症

一、口症之原因

初生小兒為純陽之體,甚少虛症,其由胎中火旺,或胃中有熱者,嬰孩生下,多患口症。蓋胎毒發動,最易上攻,而胃中火邪,亦最易凌上也,惟口症發生,種類甚多,治法亦因之各異。茲將各證證狀治法分志如下。

二、口症之症狀

口症之最著者,有雪口、懸癰、乳蕈、牙疳、重齦、重齶、重舌、木舌、弄舌、痄腮、滯頤、螳螂子等。雪口又名鵝口白屑,小兒患之最為普遍,嬰孩初生百日中,口中有白點旋拭旋生,滿口纏遍,內竄入喉,甚至有啼哭不能乳者是也。懸癰一名垂癰,凡喉里上齶腫起,如蘆籜盛水狀者是也。乳蕈者,口中有肉腫起,高如菌狀者是。馬牙疳者,牙齦處生白泡者是也,又有走馬牙疳者,則牙床腐爛,崩潰甚速,若已出牙,牙齒能依次脫落,此為險惡之症。重齦、重齶,又名齦腫、齶腫,頰裡及上齶牙床浮腫,或腫如水泡者是也。重舌之狀,為舌底作脹,如重出一舌之狀,舌根之肉,壅腫疊出,短小如舌者是也。木舌之狀,舌尖腫大,塞滿口中,或僵硬如木,不能轉掉者是也。弄舌之狀,舌出掉弄如蛇也。痄腮之狀,小兒兩腮腫硬有核,或在一邊,兒面常現黃色,鼻端起黑瘰,令吮乳困難,啼哭無度。滯頤者,涎自口角流出,滯於頤間,故名。螳螂子者,月內小兒多患之,兩內腮腫硬,口噤不乳,啼聲難出,其狀與痄腮大同小異,惟痄腮面部之外面高腫,而螳螂子則口內腫硬。此口症各種證象之一斑也。

三、口症之治法

雪口多由於先天胎毒,及脾胃二經之積熱,故治法宜以清熱解毒為主,內服宜三黃湯及梔子、石膏、生地之屬,外治宜用甘草、黃連等分煎湯,以帛裹指輕輕拭去白屑,取桑皮中汁塗之即愈。或用枯礬、硃砂各二錢半,馬牙硝五錢,研極細,再以水攪取汁,調塗舌上頤頰內亦可。《簡易方》用鵝口中水一鍾,作數次服之亦效。然未悉其何所取義也。

懸癰由胎毒而肺胃之熱上蒸,故發生於喉間,治法宜以針刺破之,流出毒血,泄去毒氣,即可自愈。若一日未消,來日又刺之,不過三刺,自能消盡,若延久不刺,令毒聚而皮亦難破,故不可姑息從事也。刺後宜用鹽湯洗拭,急用如聖散或一字散摻刷之。

乳蕈、馬牙疳多因腸胃之火而發生,治法宜清涼消毒,內服可用三黃湯及石膏、知母之屬,外治宜以指摘去其頭,倘有血出,以帛或藥棉拭去之,輕者京墨搽之即愈,重者以直殭蠶三條去絲嘴炒,人中白四分,冰片少許,研細擦患處,略停片刻,用藥棉花蘸苦茶洗淨,再擦,日三四次自愈。如未愈加硼砂、血竭、青黛各三分,兒茶分半,藥珠一分為細末和入前藥,每日洗擦三四次無不愈者。《簡易方》以馬齒莧根瓦上焙,少加雄黃研末擦。至於走馬牙疳,則其病勢凶險,又迥乎不同,蓋其發生之因,由於胃中毒火燎原,而其崩潰齒落之時,每已不及救也。內服宜以綠豆煎濃汁頻飲,使化毒從小便而出,外以人中白四分,醋製銅綠、杏仁各二分,冰片少許,為細末敷患處。此症痧後餘毒不消,最易發生,即或得治,常有唇缺腮穿之禍也(參看第四章)。

重齦、重齶,由胃中有熱,熏蒸而作,治宜先用針頭刺破,流去紫血,以鹽湯拭淨,外敷牛黃散或一字散,內服清胃散。

重舌、木舌、弄舌三者,多由心脾積熱所致,重者皆能殞命,宜急治之。重舌用竹瀝浸黃柏一宿點舌上,木舌用蓖麻子油蘸紙捻,點火吹滅,以煙燻之即消。若舌下有如螻蛄或如臥蠶,急於腫處砭去血,以鹽醋調釜底煤或井花水調釜底煤厚敷之,脫去再敷,用真蒲黃頻刷舌上亦愈。弄舌輕者燈芯煎湯與服,重者黃連煮湯與服。

痄腮治法,用蜒蚰一條,硃砂錢許同研爛,搽腫硬處,勿令擦去,即消,或用染坊靛青花敷之亦消。內服初起宜柴胡葛根湯,口渴便秘者宜四順清涼飲,勢將成膿者宜托裡消毒散托之。

滯頤之治法,因於脾虛不能攝津者,宜用白朮、陳皮、青皮、炮姜各五分,熟半夏、丁香、木香各一錢,為末麵糊丸黍米大,一歲每下十丸服之。由於脾熱津泛者,宜用白朮、滑石各五分,扁豆、茯苓、石斛各三分,黃連二分,葛根一分半,甘草一分為末,燈芯湯調下,每服一錢。

螳螂子之治法,俗尚割治,手術宜清潔靈敏,乃可無礙,然割不得其法,反致危殆。宜用青黛、硼砂各一錢,玄明粉三錢,薄荷五分,冰片一分,同研,細擦口內兩頤,一日四五次,治之可愈。一方用斑蝥三個,蠍尾五個俱炙脆存性(不可太焦,致藥無力),研極細,麻黃一錢煎湯少許去渣,入棗肉一粒收干,麻黃汁打爛和斑、蠍末丸如桐子大,放小膏藥上貼兒印堂及左右兩頤,一周時三處皆起泡,毒泄即愈。至於一般口症通治之法,內服俱宜清涼解毒如黃連、生地、木通、當歸、石膏、玄明粉、甘草、連翹、梔子、黃芩、黃柏、大黃、丹皮、赤芍之屬斟酌用之,外治則兒茶、薄荷、冰片、人中白、甘草、硼砂、青黛、馬牙硝、石膏、黃連、黃柏、犀黃、麝香之屬斟酌配合為末調敷之。

附方

(一)如聖散 治小兒口症,時時摻之。

鉛霜(鉛合水銀製成) 牛黃 太乙玄精石 硃砂(水飛曝乾。各二錢五分)

研為極細末,和勻,入白龍腦五分,再研勻即成。

(二)一字散 治口內白腐。

硃砂 硼砂(各五分) 龍腦 朴硝(各少許。)

研為極細末,每用少許,蜜調,鵝翎蘸刷口內,嚥下無妨。

(三)三黃湯 治三焦實熱,煩躁便秘,脈浮,狐惑,疹痢。

黃連(酒煮) 黃芩(酒炒) 大黃(酒浸。各等分)

每服一錢五分,清水煎服,或不用酒製俱生用,為小兒落地常用之方,或以大黃易黃柏。

(四)牛黃散 療口瘡。

牛黃 白龍腦 硃砂(各一分) 鉛霜(五錢) 太乙玄精石(一兩)

研為細末,先於腫處以鈹針刺出血,鹽湯洗淨,然後摻藥。

(五)清胃散 治脾胃濕熱,中脘作痛,唇口腫痛,齒齦潰爛,痛引頭腦,或惡寒發熱,飲冷作渴,口舌生瘡,或滿面發熱大痛,喜寒惡熱,小兒重舌馬牙,吐舌流涎。

升麻(五分) 生地黃(酒洗) 當歸(酒洗。各四分) 川黃連(炒) 丹皮(各三分)

研為細末,清水煎至一半,去滓,候冷細細呷之。如痛未止,可量加石膏;若因脾胃氣虛,寒涼克伐,或虛熱上行,口舌生瘡,弄舌發熱,飲食少思,或嘔吐困睡,大便不實,流涎齦爛者,則宜用五味異功散。雖證狀相類,而虛實判然,其治法不同如此。

(六)柴胡葛根湯 治傷寒及痄腮。

柴胡 葛根 石膏 天花粉 黃芩(各二錢) 生甘草(五分) 牛蒡子(炒研) 連翹(去心) 桔梗(各一錢) 升麻(三分)

清水二鍾,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七)托裡消毒散 治瘡瘍氣血俱虛,腫不能潰,潰不能斂。

人參 生黃耆 白朮(炒) 茯苓 白芍 當歸(酒拌) 川芎 金銀花(各一錢) 白芷 甘草(炙) 連翹(各五分)

一方無川芎,一方有陳皮一錢,皂角針、桔梗各五分。此為外科內服之要方,有加減應用法甚多。

(八)四順清涼飲 治小兒血脈壅實,臟腑蓄熱,頰赤作渴,五心煩熱,睡臥不安,四肢驚掣,及腸胃不調,大小便澀,欲發驚癇,或風熱結核,頭面生瘡,目赤咽痛,瘡疹餘毒,泄瀉不止。

赤芍 當歸 甘草(炙) 大黃(酒蒸。各一錢五分)

銼碎,加薄荷葉煎八九沸,去滓,不拘時服。

(九)當門子塗頂法 預防螳螂子。

當門子 硃砂

共研細末,用水調和,塗小兒囟門(即頭頂跳躍處),惟須於產後五小時內塗用,可防螳螂子發生。

第四節·變蒸

昔人云:變者易也生五臟,蒸者熱也養六腑,輕則發熱似驚,重則壯熱煩躁,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一蒸,至五百七十六日變蒸即畢,兒乃成人也。其說似以為小兒自幼而長,必經變蒸,故有發熱似驚,壯熱煩躁之象並非病象,而屬於自然之現象,此未可盡信者也。考小兒平時保護得宜,至長無病,惟當出牙之時,則常有自然之發熱,出牙一次,發熱一次,牙出之後,其熱自退,此殆變蒸之說之由來也。又人身本有抵抗疾病之能力,小兒亦然,往往小兒因起居不慎,飲食不節,感染小恙,隨即發熱,其後因自身抵抗之力,而將疾病消滅於無形,故小兒常有似病非病之象,不久即霍然而愈者,此殆變蒸之又一說也。准此則變蒸之治法,宜就以上之情狀而為相當之治療,決不可漫不注意而貽小兒以後患也。

一、出牙發熱之治法

小兒第四個月至第十個月內,齒牙漸次出生,最初出生之二齒,為下牙床之門齒,繼則出生上牙床之門齒一對,若上牙床門齒先出,或先出一枚者,皆為不良之現象。其出生之遲早,亦因人而異,早則四五月出生,遲則至十月方出,亦有落地時已有牙者,亦有一周歲方出牙者,則百人中偶有一二也。至於出牙之時,最普通之徵象,常為身體發熱,胃口不良,甚則睡眠不安,時時驚惕,或兼有泄瀉,或兼有嘔吐,此時可驗其牙床微脹或作浮腫,漸露白色齒頭者,即出牙證也。牙齒頂穿牙床而露頭之時,因生長之力較速,故現發熱之狀,發熱雖非病徵,然引起他種之病恙,則不得依法治之。譬如因發熱則消化為之遲鈍,胃中失其常序,而嘔吐之證見矣,腸中失其常序而泄瀉之證見矣,皆宜酌用清涼退熱及輔助消化之劑。體實者多佐以退熱、消痰、清火之藥,體虛者多佐以健脾、扶氣、化積之藥,雖見證治證,與一般疾病之治相同,然切忌過於苦寒克伐香竄之品,以暗耗其生長之氣,此於出牙時之所宜注意者也。

二、感冒發熱之治法

小兒無端發熱,若不因於內傷者,非屬感寒,即屬傷風,非屬受濕,即屬受熱,均宜按證治之。發熱無汗者宜微汗之,發熱有汗者宜和之,熱輕者輕清解表,熱重者清涼退熱,因寒因風因濕因熱,俱於成法之中,酌為變通,用其小劑,蓋小兒臟腑嬌嫩,不耐過劑之藥,若投藥中病,則體力恢復甚易,輕微小恙,自必退除,所謂平淡有奇功,於此恆最適用也。

第五節·弱症

昔人謂小兒有五軟、五硬、五遲等證,又有雞胸、龜背、解顱、囟陷諸名,揆其原因,皆由營養不足,化育之力薄弱所致。無論其為胎中缺乏營養,生而先天不足以成此病,或為生後乳食不足,後天失調,因循誤事以成此病,病狀有不同,其為積弱則一也,故此等疾病,統可名之曰弱症,亦可名之曰軟症。屬於此類者,當俟其病未全成之時,力加調護,時進藥石,則病可逐漸以退,若任其遷延,則鮮有不終身成為廢人者。嘗考小兒軟弱之成,以先天性者為較多,亦較為難治,譬如父母皆為積弱之體,雖能幸而受胎,然所生之兒,必伶仃弱質,數歲不行,或父老母少,陰陽懸殊,所生之兒,必細小嬌弱,動輒致病,或父母曾患梅毒,或父母皆嗜鴉片,所生之兒,非患軟證,即患硬證。凡此之類,中途之夭折最易,即他日幸而長成,則智力體力,兩不如人,徒寄於世,無裨家國,此世所謂低能之兒,各國皆所深切注意而為預防取締之謀也。編者於此,敢敬告吾國人曰:人之欲求生育,小之為家庭嗣續,大之為國家種族,責任綦重,則於選擇配偶之時,以及種子求嗣之夕,切勿苟且以造成低能之兒,實為至要,即不幸而成矣,則宜為之多方醫治以使其儕於常人,如是方無負於家,無負於國,無負一己,無負小兒,若惟欲念之是圖,一任低能兒種之增加,於國於家,皆為罪人,寧僅一身受害而已哉。茲將各種弱證逐一述其證治如下,深望國人側重其病源而加以注意,俾於種族上謀偉大之補救則幸甚。

一、五軟

五軟者,頭軟、項軟、四肢軟、肌肉軟、口軟是也。小兒身體嬌嫩,過硬本所不宜,略軟應非所忌,惟軟而至過於其度,或當逐漸發育之時而仍綿軟無力者,是則病象顯然矣。頭軟者,頭骨不固,囟門虛大;項軟者,頸項無力,東倒西歪;四肢軟者,手臂無力,足難行立;肌肉軟者,皮肉寬軟,如絮如綿;口軟者,口齒俱柔,唇薄無力。之五證者,雖病狀不同,而其源則初無大異也,蓋非屬骨胳痿軟,即肌肉柔弱,氣血不充,不足以資長養也。先天性者,由於稟賦之不足,後天性者,屬於乳期之失養。茲將其治法述下。

二、五軟之治法

頭軟、項軟、四肢軟之類,多屬於骨胳不強,治宜補其骨髓,俾之堅壯,可用鹿角、牛骨髓、骨碎補、牛膝等加以補氣養血之劑。肌肉軟、口軟之類,多屬於筋肉不強,治宜健脾扶胃,俾其充實,可用白朮、山藥、人參、巴戟等加以補氣養血之劑。通治之方有六味地黃丸加鹿茸、五味及扶元丸等。

三、五硬

五硬又名五鞕,小兒仰頭、哽氣、手足心堅、口緊、肉硬也。夫小兒身體,本屬柔軟,今硬過其度,是病象顯然矣。仰頭者,項頸硬直也;哽氣者,氣壅作痛也;手足心堅者,四肢僵木也,口緊者,環口拘急也;肉硬者,皮肉乾硬也。之五證者,雖病狀不同,而其源則亦初無大異,蓋非屬骨胳中缺少柔嫩之質,即為皮肉不能吸收營養也。先天性者,亦由於稟賦之不足,後天性者,亦屬於乳期之失養。常按之生理學所載,凡人之骨胳,為礦物質及動物質二者所組成,礦物質主骨胳之堅,動物質主骨胳之柔,堅柔相濟,骨之發達乃不至偏欹。其有過軟者,則礦物質之過少也,其有過堅者,則動物質之過少也,總由營養不良,故成此偏欹之狀,浸假久之,軟者益軟,硬者益硬,即無法以挽此沉疴矣。茲將其治法述下。

四、五硬之治法

五硬之證,既屬於骨胳過堅,筋肉失榮所致,故證之初起為津耗陰傷,漸成獨陽無陰之候,陽無陰則失所依附,再至陰陽俱傷,元氣不續,則為不治。當初起時,宜急進養血補陰之劑,使其血足氣旺,陰陽無偏勝之患,硬症自漸歸消失。及其既成之後,則宜宣通行氣為導,庶幾使氣血得灌溉於骨胳皮肌,再加補虛扶弱之品。硬症亦可由重而輕,由輕而痊也,惟此際飲食起居之調護,最宜遵循醫者之諄囑,必須合乎攝生之法,乃能漸奏功效。通治之方,有六味地黃丸及加味六君子湯,腹筋青急者宜六味丸加麥冬、五味,風邪內襲者宜小續命湯去附子。

五、五遲

五遲者,小兒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是也。小兒達適當之時期,均應逐步發育而無所遲滯,有一於此,即為身體方面,有所虧損。立遲、行遲者,腰膝無力,骨胳空虛;齒遲者,骨氣不充,皆屬腎氣過弱,先天不足所致,由於後天者,則乳食不良(如乳母有宿疾及年老)或過少,亦有以致之;發遲者,血分不充,不能上華;語遲者,氣血衰弱,舌本無力。凡此徵象,雖無五軟、五硬之甚,然足以喪失健康,危及將來則一也。茲將其治法述下。

六、五遲之治法

立遲、行遲、齒遲之證,其病根由於腎氣不足,骨髓不充,有類於軟,故治法宜加味地黃丸以補腎養血,身體過弱者可用八味丸。發遲者宜養血,用苣勝丹。語遲者,氣血不足,心肺俱怯,用菖蒲丸。總之,五遲之證,俱屬於虧弱之類,用藥切勿伐其生生之氣,當可免釀大患也。

七、雞胸

雞胸者,胸骨彎出,胸前高脹,形如雞胸,故名。龜背者,脊柱彎折,背部突出,其形高尖,形如龜甲,故名。此二證者,雖可保其生命,然終身不治,考其病源,約有三端,一為生前稟賦不足,骨質柔弱,生後調護失宜,積漸以成,一為大病之後,本元驟虧,起居不慎,亦能致此,一為跌撲受傷,坐立過早,漫不注意,亦能致此。而雞胸與龜背,二者常相併而起,龜背漸高,雞胸常被累而成,雞胸方作,龜背常被累而成。亦有雞胸而不龜背,龜背而不雞胸者,則猶此中之幸也。原其所以相累成病,實以小兒胸骨脊柱,兩俱柔弱,此傾則彼折,彼折則此傾,幸而得免,固弱中之強而治之亦較早者也。夫胸前之骨與背後之脊,因人身之俯仰靈捷,不能生成過堅之骨以阻礙之,因是胸骨雖支持身前之重,而硬中帶軟,在小兒尤易彎曲,脊柱雖支身後之重,而每節連串疊置,在小兒尤易脫榫,此小兒之所以易成雞胸龜背,亦固其宜,惟是證一成,最難復原,乃早提防,庶乎可免。茲將其治法述下。

八、雞胸之治法

雞胸之為病,在胸骨及肋骨之失其常形,病因種於先天之衰弱者為多,法宜先用正骨夾板夾持之,阻其外突之勢,再服補益之劑,以培其本。其由於後天者,則痰濕停飲,積聚心胸,復感風熱,肺熱脹滿,因而胸骨高起,宜用五苓散合寬氣飲,入薑汁蔥湯調服,次用清肺飲、雄黃散、碧玉丸、如意膏之屬,或乳母過食膏粱厚味五辛之品,以致胸中漸高者,宜以清胃散母子並服,其他有龜胸丸、聖惠大黃丸、百合膏之類均可斟酌施用。然必須視其病之由於本者,或由於標者,如因熱脹標急者,則宜先治其標,如標去而胸仍高者宜治其本,此不可不慎重將事者也。

九、龜背

龜背,以其狀名其病也。其原因已見前述,在小兒多患之,則以小兒髇骨未堅,強令獨坐,或由風寒之侵襲,或由大病之未復,均易委頓而成此病。若在成人,則骨質堅韌,罕有此病矣。百日以內生者不治,背已折者亦不治,世稱雞胸龜背,無法可施,蓋有由也。茲將其治法述下。

十、龜背之治法

龜背初起,法宜先用正骨夾板夾持之,先阻其外突之勢,然後再用藥調治。由於虛者,宜服補益之劑,由於熱者,宜服清熱之劑。外治有灸法,灸肺腧、心腧、膈腧三穴,各三五壯,艾炷如小麥大。有摩法,取龜尿點骨節間,摩之使其內透(雞胸亦可通用)。通治方有松蕊丹,可斟酌用之。

十一、解顱

小兒囟門開大,頭縫不合,如開解之狀,謂之解顱。此證屬於稟賦薄弱,氣血不足,腦髓虧少所致。患此者必難養育,即能長大,亦往往成為廢人,蓋人無腦髓,如草木之無根,雖有良方,亦難奏效,惟神氣充足,能飲能食,投補藥即應者可治。茲將其治法述下。

十二、解顱之治法

解顱因父體怯弱,稟賦不足者,宜服錢氏地黃丸加鹿茸,因乳母氣血俱虛者宜四君子湯或四物湯,有熱者加黃連、甘草。通治宜調元散、張渙玉乳丹、狗腦丸之屬。外治宜天南星散、王氏封囟散、三辛散之屬,或以帛束顱,用白蘞末敷之,或防風一兩五錢,柏子仁、白芨各一兩,為末,乳和敷囟上。

十三、囟陷

小兒囟門微陷,本不足為病,其有囟門過期猶未長足(大概小兒漸長,則囟門漸縮,至一歲半而全合),或竟低陷不平者,則屬於虛弱之證,或因先天不足,血氣虛弱,不能上充腦髓,或由泄利慢驚,病後氣虛,以致囟門陷下,病原雖有不同,其總因實由於虛則一也。早為調治,自易復原,若因循坐誤,亦可漸成不治之證。茲將其治法述下。

十四、囟陷之治法

囟陷一證,治宜培本養元,使其氣足血旺。外治宜用烏附膏貼之,或狗頭骨炙令黃,搗篩細末,雞子清調塗,內服宜金液丹、固真湯、聖惠生乾地黃丸之屬。至於囟門突起,則有實有虛,實者因胎熱或外感受邪,虛者因乳哺不節,寒熱不勻,贓腑不調,氣虛浮腫,各宜因證治之。

附方

(一)六味地黃丸 治腎精不足,虛火上炎,面生雀斑,頭目眩暈,咽喉燥痛,口舌瘡裂,耳聾齒搖,腰膝痿軟,骨熱痠痛,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遺精夢泄,水泛為痰,自汗盜汗,亡血消渴,尺脈虛大,婦人經事不調,小兒虛損,腎疳腦熱,瘡毒。

熟地(砂仁酒拌九蒸九曬杵膏,八兩) 山萸肉(酒潤炒) 乾山藥(炒。各四兩) 丹皮(酒洗微炒) 白茯苓(人乳汁制焙) 澤瀉(淡鹽酒拌炒。各三兩)

研為細末,和地黃膏加煉蜜為丸,如梧子大。作湯服即六味地黃湯。

(二)扶元丸 治小兒先天不足,後天羸弱。

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 熟地 茯神 黃耆(蜜炙) 山藥(炒) 炙甘草 當歸 白芍 川芎 石菖蒲(各等分)

薑棗水煎服。

(三)加味六君子湯 治傷寒病後,脾胃虛弱,腸滑泄瀉,發熱微痛,小兒脾疳泄瀉。

人參 白朮 茯苓 黃耆 山藥 甘草 縮砂仁(各一兩) 厚朴 肉豆蔻(麵裹煨。各七錢五分)

研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飯湯調下。痰多者加陳皮、半夏。

(四)六味丸 六味地黃丸之簡稱。

(五)小續命湯 治中風不省人事,喎斜癱瘓,麻木眩暈,涎鳴反張,暗啞厥冷,及風痹腳氣,外顯六經形證者。

麻黃(去根節,泡) 桂枝 甘草(炙) 杏仁(去皮尖,研) 白芍(酒洗) 川芎 防風 人參 黃芩(各一錢四分) 防己(二錢) 大附子(炮,去皮臍,七分)

除附子、杏仁外,搗為粗末,後入二味和勻,分作二劑,加薑棗清水煎服。如無汗惡寒,倍麻黃、杏仁;有汗惡風,倍桂枝、白芍;無汗身熱不惡寒,去附子倍甘草加知母、石膏;有汗身熱不惡風,倍桂枝、黃芩加葛根,無汗身涼脈沉而細,倍附子加乾薑;有汗無熱,畏寒脈沉,倍桂枝、附子、甘草;肢節攣痛,麻木不仁,脈緩,加羌活、連翹。尚有其他種種加減應用之法不備錄。

(六)加味地黃丸 治腎水枯竭,虛火上炎,咳嗽煩渴,食減形悴,小便頻數,白濁陰痿,或黑夜晴明,口瘡齦爛喉痛,或吐瀉日久,津液虧耗,口乾作渴,或五臟俱損,寢汗發熱,或痰氣上湧,手足厥冷,腿腫腳瘦,癰疽等證,常服除渴疾,壯氣血。

熟地(八兩) 山藥(四兩) 山萸肉(五兩) 白茯苓 牡丹皮(各四兩) 澤瀉(三兩) 肉桂(六兩) 五味子(三兩)

一方加炙鹿茸二兩,研為細末,入熟地膏煉蜜或米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七)八味丸 治命門火衰,腎虛火炎,小便秘澀,流注鶴膝,口舌生瘡,或耳聵虛鳴,腳氣入腹等證。

熟地(八兩) 乾山藥 山萸肉(各四兩) 白茯苓 牡丹皮 澤瀉(各三兩) 肉桂 附子(各一兩)

研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若乳母命火衰,兒飲其乳致病者,子母同服。一方無肉桂加五味子。若虛寒過甚,宜去丹皮、澤瀉,加杜仲、牛膝、五味、鹿茸之屬。

(八)苣勝丹 治發不生。

苣勝(一合) 當歸(洗,焙乾) 生乾地黃 芍藥(各一兩) 胡粉(鉛粉,五錢)

先以苣勝、胡粉研細,次入諸藥搗籮為細末,令勻,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煎黑豆湯送下。

(九)菖蒲丸 治小兒心氣不足,不能言語。

石菖蒲(三錢) 人參(五錢) 丹參(二錢) 天門冬 麥門冬(各一兩) 赤石脂(三錢)

一方無赤石脂,有赤苓、遠志、甘草。

(十)菖蒲丹 治小兒數歲不能語。

菖蒲(九節者,一寸) 遠志(去心) 桂心(各一兩) 酸棗仁 人參 黃連(各五錢)

研為細末,煉蜜和丸,如芡實大。

(十一)五苓散 治水分有熱,小便不利,煩渴,或水飲內停,臍下悸。

茯苓 豬苓 白朮(土炒) 澤瀉 肉桂

(十二)寬氣飲 消痰,逐水,進食,通利關節,除胸膈痞結,治蓄氣而成搐,傳變急慢驚風,氣逆不和,精神昏倦。

枳殼 枳實 人參 甘草

驚風發搐,薑汁蔥湯同調服。

(十三)清肺飲 補肺氣,養脾胃,定心氣,治仲夏暑邪。

白芍(五分) 人參 升麻 柴胡 甘草(各四分) 天門冬 麥門冬(各三分) 陳皮(三分半) 黃芩 黃柏(各二分)

(十四)雄黃散 外用治癰疽發背,紫暈疼痛不止。

雄黃 黃丹 乳香 沒藥(各五錢) 粟米小粉(三兩) 草烏頭 天南星 絡石 百合(各一兩) 白芨(二兩)

研為細末,溫水調敷。

又方:雄黃 黃柏 檳榔 川大黃 麒麟竭(各七錢五分) 麝香(一錢) 川連(一兩) 白芷 木香 川芎 桂心(各五錢) 當歸(三錢)

研為細末,臘豬脂調令勻,塗於絹上,治癰疽赤腫疼痛,未得膿潰(貼腫處,候膿潰後,用膏藥搜膿生肌)。

(十五)碧玉丸 治痰嗽,氣喘胸滿,飲食減少,睡不得寧,煩躁有熱。

青黛 生明礬 生南星 滑石(各二錢五分) 輕粉(五十貼) 全蠍(十五尾,去尖毒) 巴豆(四十九粒)

研為細末,薑汁煮糯米粉為丸。

(十六)如意膏 治痰喘。

半夏(炮製) 天南星(炮製,各一兩五錢)

研為末,生薑汁和勻,炙乾,再和薑汁,候乾,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至二丸。

(十七)龜胸丸 治龜胸高起。

川大黃(酒煨) 麻黃(去節) 百合 桑皮(薑汁炒) 木通 枳殼 甜葶藶(微炒) 杏仁(炒黑) 芒硝(各等分)

研為細末,以杏仁、芒硝同研如脂,煉蜜和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蔥白湯化下。

(十八)聖惠大黃丸 治龜胸,肺熱壅滯,心膈滿悶。

大黃(七錢五分) 天門冬(焙) 百合 苦杏仁(麩炒) 木通 桑白皮 甜葶藶(隔紙炙紫) 朴硝(各五錢)

研為細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

(十丸)百合膏 潤腸去積。

百合(一兩) 朴硝 杏仁(湯浸去皮尖) 桑白皮根 木通 川大黃 天門冬(去心。各五錢)

研為極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飲送下。

(二十)水龜溺 即龜尿,治耳聾(滴入)口啞,中風舌喑(點舌下),龜胸龜背(摩患處),亦治小兒驚風口閉,此物走竅透骨,故為治喑聾之品。取尿法:用三腳竹架頂起龜腹,令足無著,不得爬動,置大盆中以受其尿,若尿不出,以麝香或冰片細末滲其鼻,自下。

(二十一)松蕊丹 治龜背。

松花(洗焙乾) 枳殼(麩炒) 獨活 防風(各一兩) 川大黃(炮) 前胡 麻黃(去根節) 桂心(各五錢)

研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粥飲送下。

(二十二)四君子湯 治嘔吐泄瀉,氣短面白,聲微肢困,食少不化,口舌生瘡,吐血便血,以及胎前產後諸病,凡屬於脾胃虛弱細軟脈象者皆可治。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二十三)四物湯 治一切失血體弱,或血虛發熱,肝邪升旺,或癰疽潰後,晡熱作渴,及婦人月經不調,臍腹㽲痛,腰中疼痛,或崩中漏下,或胎前腹痛下血,產後血塊不散,惡露不止,凡屬於血液虧少之病皆可治。

熟地(血熱換生地) 當歸 白芍 川芎

(二十四)調元散 治小兒先天不足,顱解肌瘦,腹大神昏,及五遲等證。

乾山藥(五錢) 人參 白茯苓 茯神 白朮 白芍藥 熟地黃(酒洗) 當歸(酒洗) 黃耆(蜜水炙。各二錢五分) 川芎 甘草(炙。各三錢) 石菖蒲(二錢)

研為末,每服二錢,加姜二片,棗一枚,水煎服。

(二十五)玉乳丹 治嬰兒頭縫開解。

鍾乳粉(依古法制煉者) 柏子仁 干熟地黃(依法蒸焙者) 當歸(洗焙乾。各五錢) 防風 補骨脂(炒。各一分)

共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乳食前茴香煎湯送下。

(二十六)狗腦丸 治小兒喜搖頭,解顱。

狗腦(一個) 五加皮 甘草(炙) 白朮 防風 鐘乳石 乾地黃(各一分) 牛黃(二分)

以狗腦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米飲送下。

(二十七)天南星散 外用,治產後吹奶,小兒重齶,重齦,囟開,鼻塞。

天南星(大者微泡去皮)

研為細末,溫湯調,以鵝翎蘸塗患處,小兒米醋調塗緋帛上,貼囟上,炙手頻熨之,立效。

(二十八)王氏封囟散 外用,治囟腦開張,咳嗽鼻塞。

柏子仁 防風 天南星(各四兩)

研為細末,每用一錢,豬膽汁調勻,稀稠得所,攤在緋絹帛上,看囟子大小剪貼,一日一換,不得令乾,時時以湯潤動。

(二十丸)三辛散 外用,治小兒解顱。

細辛 桂心(各五錢) 乾薑(七錢五分)

研為末,薑汁和敷貼顱上,面赤即愈。

(三十)烏附膏 外用,治囟門陷。

生川烏 生附子(各五錢) 雄黃(二錢)

研為末,用生蔥和根葉細切,爛杵,入前藥末同煎,作成膏,貼陷處。

(三十一)金液丹 治陰極發躁,厥冷脈伏,爪甲唇青,自汗吐利,小便不禁,或陰結畏寒,二便不通,及小兒脾胃虛寒,吐利,肢厥,神昏,多睡露睛,口鼻氣冷,將成慢驚。

舶上硫黃(五兩)

研細水飛,入沙罐內,鐵盞蓋定,鐵線纏口,鐵釘旋緊,水調赤石脂封口,鹽泥固濟,候乾埋地坑,以三足釘釘於地,將罐置釘上,另用一盞,盛水置罐上,再用鹽泥固濟,慢火燒養七日夜,再加頂火,用炭十斤為度,候冷取出,用柳木槌於乳缽中研細,每末一兩,用蒸餅(小麥面加酵糟蒸成之物品)一兩,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腹時熟湯或薑湯或米飲送下。

(三十二)固真湯 治吐瀉痢後,胃虛脾慢,四肢口鼻氣冷,沉困不省人事。

人參 附子 茯苓 白朮(各二錢五分) 黃耆(蜜炙) 山藥 肉桂 甘草(濕紙裹煨透。各二錢)

每服二三錢,清水加薑棗煎服。

(三十三)生乾地黃丸 治小兒十歲不行。

生地黃 當歸(焙) 防風 酸棗仁(微炒) 赤苓 黃耆 川芎 羚羊角 羌活 甘草(炙微赤) 桂心(各等分)

搗爛,和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食前溫酒送下,量兒大小加減。

第六節·疳證

小兒腸胃受傷,變生諸證,以疳證為最劇,亦最為複雜難治。推其起因,實由初生調護無方,其後飲食失節所致。一由小兒一面吃乳,一面恣食肥甘,積鬱既久,熱傷腸胃;一由小兒食不運化,積久生蟲,蟲既內生,雖能食而不肥;一由小兒數歲,猶戀乳食,生養不足,脾胃之氣暗耗;一由小兒吐瀉之後,妄施攻伐之藥,津液枯竭,腸胃疲憊;一由乳母喜怒失常,飲食乖度,或交合之後以乳哺兒,均足致此。疳證之初起,常現身體發熱、面黃肌瘦之象,及時治之,十愈八九;其已成者,多見頭皮光急,毛髮焦稀,腮縮鼻乾,口饞唇白,兩眼昏爛,揉鼻撏眉,脊聳體黃,鬥牙咬甲,焦渴自汗,尿濁瀉酸,腹脹腸鳴,癖結潮熱,酷嗜瓜果、鹹酸、炭、米、泥土等物,諸般證狀,此時按證施治,亦可十愈六七。若因循坐誤,或治失其法,則生生之氣日薄,未有不由重而危,由危而不救者。或日在大人為癆,在小兒為疳,疳者干也,明為精血敗竭之病,故疳之一證,其造因雖為腸胃受傷,而其流所及,變化無窮,若病至腳指觸物不知痛,手足垂軃無力,身無暖氣,瀉青涎或沫不止,項筋舒展無力者,均屬不治。茲將疳之類別如五疳、疳積、雜疳各證,條列於後。

一、五疳

疳證名目繁多,而治法總不離乎脾胃。曰五疳者,有心疳、脾疳、肝疳、肺疳、腎疳等症,其病狀雖間有出入,而其源初無大異也,心疳者,多見身體壯熱,面赤唇紅,口舌生瘡,胸膈煩悶,口渴飲冷,喜眠於地,下痢膿血,時有盜汗、齧齒、虛驚等狀;脾疳者,多見面色痿黃,頭大項小,喘促氣粗,多啼咳逆,困倦喜睡,乳食懶進,目生白膜,唇赤發焦,口鼻常干,胸膈壅滿,喜暗憎明,晝涼夜熱,口渴引飲,腹脹腳弱,吐逆乏力,水穀不消,泄下酸臭,喜食泥土,合面覆臥等狀;肝疳者,多見搖頭揉目,流汗遍身,合面而臥,面色青黃,發竦頭焦,筋青腦熱,周身瘡癬,腹中積聚,膈上伏熱,痰涎壅塞,下利頻仍,或下鮮血,或下青苔,若肝風入目,則赤腫翳生,眵淚爛眶,昏暗雀盲,痛癢揉擦等狀;肺疳者,多見咳嗽氣逆,皮毛乾焦,多涕時啼,咽喉不利,壯熱憎寒,唇邊赤癢,腹內氣脹,乳食漸稀,口有腥氣,面色㿠白,手足枯細,皮膚起粟,腸胃不和,頻頻泄利,鼻下生瘡等症;腎疳者,多見肌骨消瘦,齒齦生瘡,寒熱時作,口鼻乾燥,腦熱如火,腳冷如冰,遍身瘡疥,喜臥冷地,乳食減少,瀉利頻仍,肛門潰爛,或生濕瘡,牙縫潰爛,傳為走馬疳等狀。茲將其治法述下。

二、五疳之治法

疳證之治法,初起宜健脾消積,清熱殺蟲,及其已成,體實者宜正本清源,先用攻下殺蟲之劑,後用培本養元之法,體虛者宜攻補兼施,慎用峻利之藥,此中消息,則寒熱之辨別,以及虛多實少、實多虛少之分,尤宜詳察。大概健運以扶持脾胃之劑,宜用白朮、雞內金、豆蔻、木香、砂仁之類;消積之劑,宜用莪朮、三稜、檳榔、厚朴、麥芽、神麯之類;清熱之劑,宜用川黃連、胡黃連、淡芩、青皮、柴胡之類;殺蟲之劑,宜使君子、蕪荑、川楝子、蘆薈之類;補益之劑,宜人參、潞黨、山藥、扁豆、蓮心、生地、熟地、萸肉、當歸、阿膠之類。通治之方有集聖丸加減、五疳保童丸、五疳消積丸、萬應丸之屬。至於心、脾、肝、肺、腎五疳,各因腸胃受傷,脾運不健,而致五臟交受其病,兼病於心者,即謂之心疳,治宜安神丸以治心,異功散以補脾,余如張渙參黃丹及真珠散、茯苓丸、茯神湯、桃花丸,均可酌用。大凡心經有實熱之見象者宜酌加黃連、犀角、羚羊、牛黃、天竺黃之類;心經有虛熱之見象者,宜加茯神、遠志、棗仁、玄參、人參之類。心疳而至驚啼口渴,嗜食辛味,耳邊有脈,舌下有黑靨者不治。兼病於脾者,謂之脾疳,治宜四味肥兒丸以治疳,五味異功散以養脾,余如錢氏益黃散、參苓白朮散、神效換肌丸、大胡黃連丸、蘆薈丸、張渙木香散均可酌用。大凡脾經有熱者,宜加黃連、地黃、三稜、莪朮之類;脾經有濕者,宜加半夏、白朮、陳皮、苡米、甘遂、商陸之類;脾氣虛寒者,宜加於朮、補骨脂、乾薑、肉豆蔻、肉桂之類。脾疳而至腹大如鼓,唇無血色,人中平滿,下痢無度者不治。兼病於肝者,謂之肝疳,治宜地黃丸,耆歸湯、天麻丸、生熟地黃湯、熊膽天麻丹、蘆薈丸均可酌用。大凡肝經有實熱之見象者,宜加龍膽草、菊花、柴胡、連翹、梔子、青皮、白芍之類;肝經有虛熱之見象者,宜加川芎、天麻、熟地、牡蠣、龍骨、萸肉、五味之類。肝疳而至目有青脈,左脅硬痛,多吐涎沫,眼角左右有黑氣者不治。兼病於肺者,謂之肺疳,治宜先用地黃清肺飲以治肺,次用益氣丸以補肺,余如益黃散、化䘌丸、補肺散、張渙麝香丹、阿膠散、胡黃連丸之類,均可酌用。大凡肺經有熱者宜加桑皮、桔梗、前胡、鮮生地、竹茹、竹瀝、麻黃、杏仁之類;肺氣虛寒者,宜加人參、黃耆、黨參、麥冬、山藥、熟地之類。肺疳而至頻瀉白沫,身有黑斑如粟米大者不治。兼病於腎者,謂之腎疳,治宜錢氏地黃丸或生脈散多加黃耆以調肺,余如調元散、九味地黃丸、張渙熊膽散之類,均可酌用。大凡腎經有熱者,宜加車前、茯苓、澤瀉、通草、豬苓、木通、黃柏之類;腎氣虛寒者,宜加附子、熟地、山萸肉、胡盧巴、巴戟、黃耆之類。腎疳而至嗜食酸鹹,飲水無度,小便如乳,牙齒青黑,耳腦幹燥,肩聳骨枯者不治。此五疳證治之一斑也。

三、疳積

疳積者,因疳而成積也。夫疳證之遠源,起於腸胃之受傷,腸胃既傷,食不易化於是乎成積至易。動輒成積,疳證非但有難愈之望,抑且有加重之勢,是故疳積一證,為患亦深,輕治之則積不能行,重攻之則每致泄瀉,或變化為疳痢,或變化為疳脹,身體益瘦,脾胃益疲,亦可積漸以成不治,故非可忽視也。疳積之證狀,面色青黃,身瘦脘脹,發立身熱,腹中微痛,疳痢則瀉痢赤白,或青色如凍,日久不愈,腹痛或脹。疳脹則身體日瘦,腹大不行,發豎發熱,氣短而急。之數證者,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稍不中病,即無益而反增其害。茲將其治法述下。

四、疳積之治法

疳積成於運化不良,故治法宜化積行滯而不傷其正,積重者雖宜峻攻,然宜佐以保脾胃之藥,造積滯既下仍宜常服健脾扶胃之藥,俾食不再停積不再聚,方可有效,否則徒事攻伐,則旋行旋積,固無濟於事也。通治方宜先用勻氣散或醒脾散調補,後用青金丹取下疳積,並宜常服保童丸、醒脾散或疳積散之屬。疳痢由積聚腐化,腸中受病益深而致,治宜先以殺蟲行滯,次則保養脾胃,滯未全行,礙難兜塞,通治方有青黛散、殺疳丸、肉豆蔻丸、蕪荑丸、白龍骨丸等。痢行無度者,《簡易方》用樗根白皮、倉粳米、蔥白、甘草、豆豉煮服極妥;腹痛不已者,宜白朮散或胡黃連丸,《秘方》有用龍眼肉一枚,包入苦參子七粒,日日吞之,治疳痢有效,再以保脾胃之品加而用之,尤為妥善。疳脹由積滯既久,濁氣凝聚,因而成脹,治宜行氣化滯,溫中去積,通治方有肥兒丸、六神丸、褐丸、五疳保童丸、肥氣丸、分氣飲等,但方藥中有攻伐過峻者,宜慎用之,或一用即止。初起以胡黃連二錢,阿魏一兩,神麯、黃連各二錢,麝香一錢,為末,每服少許,白朮湯送下,亦妥。

五、諸疳

小兒疳證之重要者為五疳疳積,然有因疳病之後,發為其他合併之病者,以病狀之互異,或部位之不同,遂有種種之名稱。至論其治法,固與五疳等無大差別也。合而並之,固屬一類,惟進一層言之。昔人既為之特立一名,則於治法方面,亦屬不厭求詳之意,立意既屬可取,方亦未可偏廢,爰特摘錄蛔疳、脊疳、乾疳、內疳、口齒疳、鼻疳、眼疳、腦疳、無辜疳、丁奚疳、哺露疳、癖病等諸疳逐條述之,以便治疳者得為鄭重之考查。

(一)蛔疳 因小兒飯食太早,或多食甜膩,停蓄腸胃,以致腹中化生蛔蟲,證狀多見皺眉多啼,嘔吐清沫,腹中作痛,外見青筋,齒癢鼻癢,唇口紫黑。

(二)脊疳 因蟲食脊膂所致。證狀多見身熱羸黃,擊背如鼓鳴,脊骨如鋸齒,或十指皆瘡,頻齧爪甲,煩渴下痢。

(三)乾疳 因胃火過亢,消爍津液所致。證狀多見身體壯熱,時或憎寒,舌澀口乾,睡多盜汗,皮膚枯燥,發立毛焦,乳食雖多,肌肉消瘦,四肢無力,好睡昏昏。大抵憔悴少血,舌乾多啼者,其病在心;目不轉睛,雖啼無淚者,其病在肝;身熱尿干,手足清冷者,其病在腎;聲焦皮燥,大便乾結者,其病在肺;閉口酣睡,胸脘乾渴者,其病在脾。

(四)內疳 因蟲蝕肛腸所致。疳之在內者,所以別於疳之在外者(外疳如走馬疳、口齒疳、鼻疳、眼疳等),證狀多見眼目澀癢,體熱皮枯,腸胃不調,乳食不化,心腹虛脹,痢下五色,久而不止,日漸羸瘦。

(五)口齒疳:即走馬牙疳之輕者(走馬牙疳見本章第三節及第四章第三節),因脾胃傳化失常,熱毒蘊蓄,血分不清所致。證狀多見唇口癢痛,牙齒焦黑,齦肉赤爛,頰腫舌痛,口多臭氣。

(六)鼻疳 固乳食不調,上焦壅滯,疳蟲上蝕所致。證狀多見鼻中赤癢,連唇生瘡,壯熱多啼,皮毛乾焦,肌膚消瘦,咳嗽上氣,下痢不已。

(七)眼疳 因臟腑風熱壅滯,不得宣通,或乳食過多,胸膈痰結,邪熱上攻於目所致。證狀多見腦熱目癢,或赤爛生瘡,或生翳膜,漸漸遮睛。

(八)腦疳 因胎中稟受風熱所致。證狀多見頭皮光急,滿頭生瘡,腦熱如火,髮結如穗,遍身多汗,腮腫囟高,哺乳越常,睡喜合面。

(九)無辜疳 因小兒衣席,夜露不收,沾染邪氣,或因飲食不節,寒暖不勻所致。證狀多見腦後有核如彈丸,按之則動,初生時軟而不痛,中有蟲如米粉,得熱氣則漸長大,蟲隨氣血流散,子母相生,侵蝕臟腑,令兒肌肉作瘡,便泄膿血,頭大發豎,手足細弱。

(十)丁奚疳 因脾胃受傷,不能運化,血衰氣滯所致。證狀多見腫脹而腹無青筋,面色慘淡,潮熱往來,手足細小,項長骨露,尻臀無肉,腹脹臍突。

(十一)哺露疳 因臟氣虛冷所致。證狀多與丁奚疳相似,食則吐逆,泄瀉無度,糞中有蟲。

(十二)癖病 因飲食失節,傷及脾胃,積滯不化,久而成癖,其形堅結,藏於隱癖。證狀多見生於脅下,堅硬成塊,初作之時,午後潮熱,口渴飲冷,腹大筋青,漸如雞卵,不時作痛。

此諸疳之證狀也。此外因疳而發為瘡疥者謂之疳瘡,亦同類而附入之。茲將其治法述下。

六、諸疳之治法

(一)蛔疳 因積滯化蟲,治宜使君子散、蘆薈丸以取蛔蟲,後用益黃散之屬以調脾胃,余如張渙三根散、下蟲丸之屬,均可酌用。

(二)脊疳 因蟲食脊膂,治宜聖惠金蟾散、地骨皮丸、殺疳丸、蘆薈丸、青黛丸之屬。瀉血不止者,用定粉少許,大棗十枚,頭髮少許,共聚一處,火煅通赤,細研,每服五分,米飲下。

(三)乾疳 因水津虧耗,熱自內生,治宜聖惠天竺黃散、青黛丸、牛黃丸、胡黃連丸之屬。

(四)內疳 因蟲蝕肛腸,治宜使君子丸以殺蟲,余如東垣厚腸丸、聖惠木香丸、蘆薈丸、胡粉丸之屬,俱可酌用;或神麯、麥芽、三稜、青皮、香附、山楂、厚朴、甘草、藿香、枳實、地黃、砂仁、黃連、棗子各等分,研為末,熟湯調服。

(五)口齒疳 因熱毒蘊蓄,血分不清,治宜清血解毒,內服用清胃散、甘露飲等,外敷用青霞散、黃礬散之屬;或百藥煎、胭脂各等分,為細末摻之;或用米泔水洗瘡,以黃丹(飛過)、乳香、白礬(飛過)、胭脂各一錢,輕粉、麝香,各少許,共為細末,挹乾摻之。

(六)鼻疳 因疳熱熏蒸,鼻癢生瘡,治宜湯氏五福化毒丹、澤瀉散、枇杷葉散之屬,外用甘草白礬湯洗淨,後以蘆薈、黃連、黃柏為末敷之,或青金散敷之,或蟬殼散吹之,或青黛一錢,麝香少許,熊膽末五分,臨睡時摻之。

(七)眼疳 因疳熱熏蒸,上攻於目,治宜瀉肝散、殺疳散。退翳丸、羚羊角丸、消疳無價散,外用蕤仁膏之屬。

(八)腦疳 因疳熱熏蒸,上侵及腦,治宜龍腦丸、龍膽丸之屬,或用吹鼻龍腦散,或用黃葵花、菊花、釜下墨、硝石、柏葉各等分,共為散,吹入鼻中,良久,鼻中有惡物似泥者泄下數條,此即病根,下後可愈。

(九)無辜疳 因熱生蟲,頸項生瘡,治宜柴胡飲先清其熱,蘆薈肥兒丸再消其積,或聖惠鱉甲散、張渙蠍虎丹、藍葉湯、漏蘆散之屬,頸項有核內有蟲如米粉者宜破取之,再以蘆薈、黃連、黃柏粉末敷患處。

(十)丁奚疳 因脾胃氣虛,大腹膨脹,治宜先投萬應丸,次投參苓白朮散,並以醍醐散進食,食後下烏犀丸三五粒以殺蟲化積,並間投醒脾散、沉香檳榔丸、木香莪朮丸之屬,次第調理之。

(十一)哺露疳 因臟氣虛冷,治法與丁奚疳大略相似,惟宜加養臟湯服之,余如麝香進食丸、聖惠人參丸等俱可酌用。

(十二)癖病 因積滯不化,久而成癖,治宜千金消癖丸、木香硇砂丸,外用紅花膏,或阿魏保生膏攤貼。

此外有因疳而成之瘡疥,謂之疳瘡,不甚痛癢,常有汁出,汁所流處,旋即成瘡,宜分其經絡治之。如面青寒熱,或白翳遮睛者屬肝經;面赤身熱,作渴驚悸者屬心經;面黃體瘦,作渴泄瀉者屬脾經;面白咳嗽,鼻間生瘡者屬肺經;面黧體瘦,喜臥濕地者屬腎經。內服之劑,宜因其寒熱虛實,分別進之;外治方有蘭香散、白粉散、熊膽膏之屬。此諸疳治法之一斑,可與五疳之治法相參看者也。

附方

(一)集聖丸 治冷熱新久一切疳症,以此為主,其有五臟兼證,照後開加減(此方不熱不寒,補不至滯,消不致耗,頗屬穩妥)。

蘆薈(酒蒸) 五靈脂(洗淨泥砂,微炒) 夜明砂(炒) 廣皮(酒炒) 青皮(醋炒) 蓬莪朮(煨) 使君子肉(煨) 木香 川芎 當歸 砂仁(酒炒。各二錢) 潞黨參 川連(薑汁炒) 乾蟾蜍(酥炙。各三錢)

上為細末,公豬膽二枚取汁和藥,粟米糊丸龍眼大,米飲化服。

咬牙舒舌,舌上生瘡,愛飲冷水,唇紅面白,喜伏地臥,此心疳也,本方去蓬莪朮、砂仁、青皮、廣皮、川芎、木香六味,加生地、茯苓、膽星各二錢,辰砂、甘草各一錢。面青,目生白膜,泄瀉夾水或青色,此肝疳也,本方去蓬莪朮、砂仁、廣皮、木香,加膽星、甘草、梔子仁、防風、天麻、蟬蛻各二錢。青黛錢半,食泥土冷物,面身俱黃,發稀作穗,頭大項小,腹脹腳弱,泄瀉肌瘦,晝涼夜熱,不思飲食,此脾疳也,專用本方。鼻下赤爛,手足枯細,口中腥臭,右腮㿠白喘嗽,此肺疳也,本方去蓬莪朮、砂仁、青皮、川芎、木香,加桑皮、桔梗、蘇葉、阿膠、炙甘草各二錢。耳內外生瘡,腳如鶴膝,頭縫不合,或齒鼻爛變成牙疳,此腎疳也,本方去蓬莪朮、砂仁、青皮、廣皮、木香、五靈脂,加熟地、茯苓、山藥、萸肉各二錢。久瀉不止,胃虛成疳,本方去蘆薈、五靈脂,加茯苓、冬瓜、肉果、訶子各二錢,黨參倍用。久痢不止,脾虛成疳,本方去蓬莪朮、蘆薈、青皮、五靈脂,加訶子、蓮肉各三錢。久瘧不止,脾虛成疳,本方去蘆薈、五靈脂,加黃耆、鱉甲、柴胡、製半夏、神麯各三錢,黨參倍用。食積成疳,形瘦腹緊潮熱,見生人則哭,本方去蘆薈、五靈脂,加黃耆、茯苓、冬朮、製厚朴、製半夏、枳實、神麯、麥芽、三稜、鱉甲各二錢。腦疳本方去蓬莪朮、砂仁、青皮、廣皮,加羌活、防風、膽星、甘草、升麻各二錢。脊疳、蛔疳本方去蓬莪朮、砂仁、青皮、廣皮、當歸、川芎,加苦楝皮、貫眾、蕪荑、檳榔各二錢。丁奚疳、哺露疳專用本方。無辜疳本方去蓬莪朮、砂仁、五靈脂,加黃耆、鱉甲、檳榔各二錢。

(二)使君子肉 健胃殺蟲,預防諸疳。

使君子肉(一半炒一半生)

每當夏季伏日,令小兒服使君子肉,一歲一生一熟,至七歲則服七生七熟,每年三伏,共服三次,則小兒無疳積之患。且使君子健脾殺蟲,性質和平,無病有病,均可服用,洵妥法也(惟食後忌飲熱湯,否則或呃逆或作瀉,然亦無大害)。

(三)五疳保童丸 治小兒乳食無節,生疳。

青黛 苦楝根皮 夜明砂(布裹洗) 五倍子 蘆薈 黃連 龍膽草 白蕪荑仁 乾蟾(酥炙去皮。各一分) 麝香(少許) 蟬蛻(去嘴爪土) 豬膽(五個,拌諸藥焙)

研為末,水煮粟米糊和丸,如麻子大,一歲兒每服三丸,不拘時米飲送下,每日三次。忌食豬肉。

(四)五疳消積丸 治小兒五疳十積,面黃肌瘦,牙疳口臭,青筋腹大。

川黃連 蕪荑 龍膽草(各三錢) 焦麥芽 山楂肉 廣陳皮 神麯(炒焦。各一兩)

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服二三錢,熟湯送下。

(五)萬應丸 治腹內有蟲,及食積氣塊痛,小兒疳病。

檳榔(一兩) 三稜(醋炒) 蓬莪朮(醋炒) 陳皮(麩炒黃色) 橘紅 雷丸 乾漆(炒煙盡) 使君子肉 麥糵面(炒) 神麯(炒黃色。各五錢) 蕪荑(二錢五分) 高良薑(陳壁土炒) 縮砂仁(去殼。各二錢) 鶴蝨(微炒) 木香(不見火) 胡黃連(炒) 甘草(炙。各三錢)

共研細末,醋打米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空腹時淡薑湯送下。

(六)安神丸 治心疳。

麥冬(去心,焙) 馬牙硝 茯苓 山藥 寒水石 甘草(各五錢) 硃砂(飛,一兩) 龍腦(二分)

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

(七)異功散 溫中,和氣,治久咳不已,面腫氣逆,脾胃虛弱,飲食少思。

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 陳皮

(八)參黃丹 治驚疳挾熱,夜臥驚悸。

人參 胡黃連(各一兩) 乾蠍(二十一個) 天漿子(乾者,微炒,十四個) 天竺黃(五錢) 青黛 硃砂(各一分) 龍腦(一錢)

研為細末,拌勻,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人參湯送下。

(九)珍珠散 治心疳。

真珍末 麥冬(去心) 茯神(各五錢) 天竹黃 胡黃連 羚羊角屑 川大黃(炒) 當歸(微炒) 犀角屑(各三錢) 牛黃 雄黃(各一錢) 硃砂 甘草(炙。各二錢) 金箔 銀箔(各五十片) 麝香(少許)

共和勻為散,每服五分,茵陳煎湯調下。

(十)茯苓丸 治小兒心疳驚疳。

赤苓 茯神 蘆薈 琥珀 黃連(各三錢) 鉤藤皮 遠志肉(薑製焙乾) 蝦蟆灰(各二錢) 石菖蒲(一錢) 麝香(少許)

研為末,粟米糊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送下。

(十一)茯神湯 治心氣不足,驚悸頻哭,小兒生下,羸瘦多驚。

茯神(一兩) 人參 當歸(酒洗。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

清水煎服。

(十二)桃花丸 治小兒心臟積熱生疳。

寒水石(一兩,炭火燒熱,研為細末) 硃砂(飛,五分)

和勻,水浸蒸餅(見第三章第五節第三十一方)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五丸,冷水送下。

(十三)四味肥兒丸 治小兒嘔吐不食,腹脹成疳,或作瀉不止,或食積脾疳,目生雲翳,口瘡,齦爛,發熱瘦怯,遍身生瘡,及一切疳證。

黃連(炒) 蕪荑 神麯(炒) 麥芽(炒。各等分)

研為末,水煎米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十丸。

(十四)五味異功散 即異功散。

(十五)益黃散 治小兒脾胃虛寒,乳食不化,腹痛泄利,婦人妊娠嘔吐泄瀉,產後泄瀉。

陳橘皮 青橘皮 訶子肉(煨) 甘草(炙。各五錢) 丁香(二錢)

研為細末,每服二三錢,清水煎服。

(十六)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多困少氣,胸中痞滿,噫嘔腹逆,喘嗽消渴,大便不實及久瀉,癰疽潰後不思食者。

人參 茯苓 於朮 山藥 石蓮肉 白扁豆 桔梗 砂仁 薏苡仁 甘草 一方有陳皮、神麯,無桔梗。

(十七)神效換肌丸 治脾疳。

川黃連(炒) 鱉甲(酒炙) 肉豆蔻(煨) 使君子(麵裹煨) 神麯(炒) 麥芽(炒。各五錢) 訶子肉(二錢五分) 麝香(五分)

研為末,丸如芥子大,每服二三錢,米湯送下。

(十八)大胡黃連丸 殺蟲,進食。治小兒驚疳腹脹,肌瘦發黃,煩熱飲水,多睡吼啀,大便或瀉或秘,好食泥土、生米等物,療瘡癬。

胡黃連 黃連 苦楝子(各一錢) 白蕪荑(五錢) 蟾頭(燒存性研,一分) 麝香(另研,一錢) 青黛(另研,一錢五分) 蘆薈(另研,一分)

先將前四味研為細末,豬膽汁和丸如胡桃大,中置巴豆仁一枚,外用油紙裹之,同米一升許蒸,至米熟為度,再入後四味,少加曲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或十五丸。

(十九)蘆薈丸 治疳氣羸瘦,面色痿黃,腹脅脹滿,頭髮作穗,揉鼻咬甲,好食泥土,痢色無定,寒熱往來,目澀口臭,齒齦爛黑,遍體生瘡,及婦人熱結經閉作塊上衝梗痛,常服長肌,退黃,殺疳蟲,進乳食。

蘆薈 麝香 硃砂(水飛。各一錢) 干蝦蟆(一兩,同皂莢燒存性) 青黛(二錢五分) 大皂角(去皮弦子,一兩)

共研末,令勻,湯浸蒸餅為丸,如麻子大,三歲兒每服二十丸。

(二十)木香散 治食疳,下痢無度。

南木香(銼) 肉豆蔻(去殼。各一兩) 乾蟾(酥炙,二個) 胡黃連 使君子(去殼) 五靈脂(各一兩) 巴豆(七個) 麝香(一分)

研為細末,拌勻,滴水於石臼中,搗一二百下,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丸至三丸。

(二十一)地黃丸 治小兒腎虛囟不合,體瘦骨露,及腎疳,天柱倒。

熟地黃(洗焙,八錢) 澤瀉(洗,二錢) 牡丹皮(去心) 白茯苓(各三錢) 山茱萸肉 牛膝 鹿茸(酥炙) 山藥(各四錢)

研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二十二)耆歸湯 治小兒稟賦素弱,痘瘡出不快,及肝虛目視不明。

黃耆(蜜水塗炙,一兩) 全當歸(酒洗焙) 白芍 川芎(各五錢) 甘草(炙,三錢)

每服二錢,清水煎服。

(二十三)天麻丸 治肝疳,風疳,疳眼。

天麻 青黛 川黃 五靈脂 夜明砂(微炒) 川芎 蘆薈(各二錢) 龍膽草 防風 蟬蛻(去足,各一錢五分) 全蠍(焙,二枚) 麝香(少許) 乾蟾頭(炙焦,三錢)

研為細末,豬膽汁浸糕和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送下。

(二十四)生熟地黃湯 治疳眼內有朦霧。

生地 熟地(各五錢) 川芎 赤苓 枳殼(炒) 杏仁(水浸,去皮尖) 川黃連 半夏曲 天麻 地骨皮 甘草(炙) 當歸(各二錢五分)

銼散,每服二錢,加生薑三片,黑豆十五粒,清水煎服。

(二十五)熊膽天麻丹 治風疳羸瘦,搖頭揉目,百般拘急。

熊膽 天麻 羌活 蟬蛻 使君子(去殼) 胡黃連(各一兩) 蘆薈 乾蟾(酥炙黃。各五錢)

搗籮為細末,粳米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

(二十六)蘆薈丸 治疳癖,肌肉消瘦,發熱潮熱,不思飲食,口乾作渴,或肝疳食積,口鼻生瘡,牙齦蝕爛。

蘆薈 胡黃連 黃連(炒焦) 木香 白蕪荑(炒) 青皮(各五錢) 當歸 茯苓 陳皮(各一兩五錢) 甘草(炙,七錢)

共研細末,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

(二十七)地黃清肺飲 治小兒肺熱疳䘌,咳嗽多啼,壯熱惡寒。

生地黃 紫蘇 北前胡 防風 赤苓 黃芩 當歸 天冬(去心) 連翹 桔梗 甘草(炙。各二錢五分) 桑白皮(炒,五錢)

銼散,每服二錢。

(二十八)益氣丸 治少氣,氣極。

人參 麥冬(各七錢) 陳皮 甘草(炙。各五錢) 五味子(二十一粒)

研為細末,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

(二十九)化䘌丸 治諸疳生蟲,不時啼哭,嘔吐清水,肚腹脹痛,唇口紫黑,腸頭濕癢。

蕪荑 蘆薈 青黛 川芎 白芷梢 胡黃連 蝦蟆灰(各等分)

研為末,豬膽汁浸粉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

(三十)補肺散 治久患咳嗽,肺虛氣促,有痰噁心。

阿膠(一兩五錢,銼炒) 白茯苓 馬兜鈴 糯米(各五錢) 甘草(炙,四錢) 杏仁(二十一粒,湯泡去皮尖)

研為末,每服二錢,清水煎服。

(三十一)麝香丹 治小兒肺疳,皮毛枯燥,咳嗽上氣。

胡黃連(一兩) 半夏(五錢) 蘇子(微炒) 五味子(各一分) 乾蟾(一枚,塗酥炙微黃色) 麝香(細研) 蘆薈(細研) 硃砂(細研。各一分)

先以前五味搗籮為細末,次入後三味,共作一處,拌勻,棗肉和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丸至七丸。

(三十二)阿膠散 治肺虛有火,嗽無津液,咳而哽氣者。

阿膠(一兩五錢,麩炒成珠) 牛蒡子(炒香) 甘草(炙。各二錢五分) 馬兜鈴(焙,五錢) 杏仁(去皮尖麩炒,七個) 糯米(一兩) 加生黃耆(五錢)

研為末,每服一兩,小兒一二錢。

(三十三)胡黃連丸 治肺疳不欲乳食,時腹痛。

胡黃連 當歸 訶子皮 木香(各五錢) 青橘皮 蘇子 杏仁(炒微黃。各一分) 麝香(一錢,研入)

研為細末,粟米飯和丸,如綠豆大,小兒三歲以下,每服三丸,粥飲送下。

(三十四)錢氏地黃丸 見前節。

(三十五)生脈散 治熱傷元氣,肢體倦怠,氣短懶言,口乾作渴,汗出不止,腳欹眼黑,津枯液涸。

人參(五錢) 麥冬(去心,三錢) 五味子(二錢)

長流水煎,不拘時溫服。

(三十六)調元散 見前節。

(三十七)九味地黃丸 治腎疳。

熟地黃(四錢五分) 赤苓 山茱萸肉 川楝子 當歸 川芎 丹皮 山藥 使君子肉

研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

(三十八)熊膽散 治走馬疳。

熊膽(細研) 莨菪子(炒令微黑) 蝦蟆灰 白礬(各五錢) 生硫黃 麝香(細研) 雄黃(細研) 蘆薈(細研。各一分)

研為末,拌勻,再研為細末,每服一字,荊芥煎湯調下,如有瘡處,宜薄敷之,如鼻癢,取少許吹入,一日二三次。

(三十九)勻氣散 治小兒驚,膈嗽,冷疝,內吊,腹痛,氣滯。

枯梗(五錢) 甘草(二錢) 砂仁 茴香 陳皮(各一錢) 白姜(一分)

研為細末,每服五分,或一錢。

(四十)醒脾散 調理百病。

木香 白朮(濕紙裹煨) 人參 茯苓 草果 炙甘草 陳橘皮 厚朴(縮砂水煮) 紫蘇子

研為末,每服一錢,加薑、棗清水煎服。

(四十一)青金丹 治小兒諸積病。

滑石 白丁香 天南星(各二錢七分) 青黛(五分) 輕粉 水銀(各二錢) 川巴豆(七十二個)

同拌合用,軟飲為丸,如綠豆大。

(四十二)保童丸 消滯進食,長肌肥兒,治五疳腹脹。

胡黃連 草龍膽(炒。各五錢) 使君子 木香 蘆薈(細研,各一錢) 大麥糵(巴豆三七個去皮心,同麥糵炒令紫色,去巴豆不用,以糵為末,五錢) 川苦楝(炒紫色,一分)

研為細末,醋煮米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

(四十三)疳積散 治小兒鬾病,病乳,夾乳,夾食,或病後飲食失調,或平居飲食過飽,致成疳積,面黃腹大,小便如泔,大便瀉黃酸臭,頭皮乾枯,毛髮焦穗,甚至目澀羞明,睛生雲翳,形體骨立,夜熱晝涼,及丁奚、哺露等證。

厚朴(厚而紫色有油者佳,一兩) 廣陳皮(去白) 甘草(去皮) 蘆薈(淨末。各七錢) 青黛(三錢) 百草霜(二錢) 蕪荑(五錢) 旋覆花(一錢五分)

共為細末,和勻,每一歲用藥一分,空腹燈芯湯調下,服後病即愈,當用肥兒丸調理,如脾氣未實,用啟脾丸。

(四十四)啟脾丸 治脾積,五更瀉,消疳,黃脹腹痛,常服生肌,健脾,益腎。

人參 白朮 茯苓 山藥 蓮肉(各一兩) 陳皮 澤瀉 山楂 甘草(炙,各五錢)

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

(四十五)青黛散 治小兒疳痢不止,下部發癢。

青黛 蟾灰 胡粉(微炒) 黃連(微炒) 麝香(細研。各二錢五分) 赤石脂(五錢) 訶梨勒皮(一兩,微煨)

搗籮為散,每服五分,乳汁調下。

(四十六)殺疳丸 治疳痢不止。

雄黃 麝香 牛黃 蘆薈 硃砂 龍骨(燒令赤色) 密陀僧(燒紅) 胡黃連(各二錢五分) 青黛(五錢) 金箔(十片) 肉豆蔻(二枚) 蟾酥(熱水化如泥、一錢二分五釐)

共為細末,入蟾酥研令勻,湯浸蒸餅和丸,如黃米大。

(四十七)肉豆蔻丸 治疳痢,不吃乳食,四肢瘦弱。

肉豆蔻(一枚) 木香(五錢) 人參 訶子肉(煨) 硃砂 麝香(各二錢五分)

研為細末,令勻,軟飯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米飲下。

(四十八)蕪荑丸 治小兒疳痢久不瘥。

蕪荑(五錢研末) 羊肝(一具)

先以羊肝切片,以蕪荑末摻在肝內,線纏合,米泔水中煮令熟,搗爛,糯米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粥飲送下。

(四十九)白龍骨丸 治小兒疳痢不止。

白龍骨 白石脂 雞屎礬(燒令汁盡) 黃連(微炒) 胡粉(微炒) 白茯苓 阿膠(搗碎炒令黃燥。各五錢)

共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粥飲送下。

(五十)白朮散 治小兒疳痢,腹脹疼痛,日夜二三十行。

白朮(微炒,一兩) 當歸(微炒) 地榆(微炒) 木香 赤芍 甘草(炙。各五錢)

為粗末,每服一錢,清水煎服。

(五十一)胡黃連丸 治疳痢腹痛。

胡黃連(五錢) 沒藥 木香(各二錢五分)

共為末,糯米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

(五十二)肥兒丸(甲)消蟲,進食。治小兒食積,五疳。

肉豆蔻(煨) 使君子肉(焙) 麥芽(炒) 黃連(薑汁炒黑色) 神麯(炒。各五錢) 檳榔(二枚) 木香(二錢) 一方加白朮(五錢) 山楂肉 枳實(各二錢)

研為細末,蒸餅調和,稍加白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

(五十三)肥兒丸(乙)治小兒脾疳。

人參(二錢五分) 白朮(土炒) 胡黃連(各五錢) 茯苓(三錢) 黃連(二錢) 使君子肉(四錢) 神麯(炒) 麥芽(炒) 山楂肉(各三錢五分) 甘草(炙) 蘆薈(各一錢五分)

共研末,黃米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

(五十四)肥兒丸(丙)殺蟲,退熱。治小兒脾虛疳積,面黃體瘦,肚脹腹大,一切積滯。

厚朴 雞內金 茯苓(各四兩) 新會皮 青皮(各二兩) 五穀蟲 縮砂仁 胡黃連(各三兩) 白朮(炒,六兩) 麥冬(炒) 白扁豆 山楂肉(炒焦。各八兩) 檳榔(一兩五錢) 乾蟾(炙,十一具) 六神麯(十二兩)

共研末,煉蜜為丸,每丸重二錢五分,每服一丸,米湯化下。忌食油膩濕面生冷。

按:肥兒丸之名,為疳熱腹脹羸瘦而設,蓋因疳而瘦,疳除則兒自肥也,若本無疳熱之病,而誤以為常服可以肥兒,則損削元氣,流弊頗大,不可不知。

(五十五)六神丸 治疳瀉渴飲無度。

木香 丁香 肉豆蔻 使君子肉 訶子(各五錢) 蘆薈(一兩)

煨熟,研為末,棗肉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食前溫米飲送下。

(五十六)褐丸子 治疳氣,腹脹如鼓,及乳癖食癖。

蘿蔔子(炒,一兩五錢) 黑牽牛(炒,一兩) 胡椒(二錢五分) 木香 蓬莪朮(濕紙裹煨,切作片子。各五錢)

共研細末,麵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二十丸。

(五十七)肥氣丸 治肥氣。

當歸頭 蒼朮(各一兩五錢) 青皮(炒,一兩) 蛇含石(火煅醋淬,七錢五分) 三稜 蓬莪朮 鐵華粉(與三稜,蓬莪朮同入醋煮。各三兩)

研為末,醋煮米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四十丸。

(五十八)分氣飲 治小兒腫脹作喘。

桔梗 赤茯苓 陳皮 桑白皮 大腹皮 枳殼(炒) 半夏曲 紫蘇 蘇子(微炒) 甘草(炙,各二錢) 草果仁(一錢)

銼散,每服一錢五分,加生薑、大棗清水煎服。

(五十九)使君子散 治蛔疳。

使君子(瓦上炒,十個) 甘草(膽汁浸一宿) 白蕪荑(各一分) 苦楝子(炮去核,五個)

研為末,每服一錢,清水煎服。

(六十)蘆薈丸 治蛔疳。

蘆薈 安息香 胡黃連 枳殼(麩炒。各一錢) 使君子(炒,三七枚) 蕪荑(一分) 定粉(即鉛粉一名粉錫,一錢五分) 麝香(少許)

共研細末,獖豬膽汁和米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至七丸。

(六十一)三根散 治蛔疳蟲動,啼叫不止,每至月初間,尤甚,狀如神祟。

貫眾根 棠梨根 酸石榴根(各一兩) 慄刺 故綿 乾漆(各五錢)

燒灰存性,搗籮為細末,每服一錢,清水煎服。

(六十二)下蟲丸 追蟲,取積。

苦楝根白皮(酒浸焙) 貫眾 木香 桃仁(浸去皮焙) 蕪荑(焙) 雞心 檳榔(各一錢) 鶴蝨(炒) 輕粉(各五分) 干蝦蟆(炙焦,三錢) 使君子肉(五十個,煨)

研為末,飛麵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天明時清肉汁送下。

(六十三)金蟾散 治脊疳積疳。

乾蟾(大者塗酥炙令焦黃,一枚) 夜明砂(微炒) 桃白皮 樗根白皮 地榆 黃柏 訶梨勒 百合 白蕪荑(微炒) 人參 黃連 川大黃(各三分) 胡粉(三錢) 丁香(三七粒) 檳榔(一分)

共為細末,每服五分,粥飲調下。

(六十四)地骨皮丸 治脊疳。

地骨皮 紫參 黃耆 大黃(微炒) 郁李仁(湯浸去皮尖微炒。各五錢) 龍膽草 子芩 枳殼(麵炒) 木香 豬苓 海蛤(細研。各等分為末)

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

(六十五)殺疳丸 治脊疳羸瘦,腹中有蟲。

沒石子 瓜蒂 鶴蝨 蟾頭(炙令焦黃) 蘆薈 青黛(各五錢) 麝香 膩粉(一作汞粉,一作鉛粉。各一分)

搗籮為末,糯米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五丸,粥飲送下。

(六十六)蘆薈丸 治脊疳。

蘆薈 青黛 硃砂 麝香 熊膽 胡黃連 貫眾 地龍(微炒) 黃連 蟬殼(去足微炒) 雷丸(各五錢) 蝦蟆(塗酥炙令焦黃,一枚)

搗籮為末,蝸牛肉研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

(六十七)青黛丸(甲) 治脊疳。

青黛 硃砂 夜明砂 定粉(各一分) 蟾酥 熊膽 羚羊角屑 犀角屑(各五釐) 黃連(五錢) 麝香(一錢)

搗籮為末,軟飯和丸,如綠豆大,每一歲服二丸。

(六十八)青黛丸(乙) 治乾疳。

青黛(三錢) 牛黃 蘆薈 硃砂 麝香 雄黃 胡黃連 蛇蛻(燒灰) 龍膽草 蟬蛻(微炒。各一分) 蟾(一枚,塗酥炙焦黃)

搗籮為末,令勻,水煮麵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丸,粥飲送下。

(六十九)天竺黃散 治小兒乾疳。

天竺黃 牛黃 雄黃 硃砂 蘆薈 麝香 蟾頭(炙令焦黃) 胡黃連 犀角屑 木香 甘草(炙微赤。各一分) 龍腦(一錢)

搗細籮為散,研令勻,每服五分,溫湯調下。

(七十)牛黃丸 治乾疳。

牛黃(五分) 雄黃 黃連 蘆薈 天竺黃(各一分) 龍腦 麝香(各一錢) 甘草(五釐,炙微赤)

搗籮為末,研勻,糯米飯為丸,如綠豆大,一歲兒每服一丸,粥飲送下。

(七十一)胡黃連丸 治乾疳。

胡黃連末(五錢) 硃砂 波斯青黛 蘆薈(各三分) 麝香(一分) 蛇蛻皮(燒灰,一條) 蟾酥(一杏仁大)

研為末,用豬膽汁一枚酒一盞,熬膏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

(七十二)使君子丸(甲) 治腹內蟲痛,口吐清水。

使君子肉(瓦上焙) 檳榔 酸石榴根皮(東向者佳) 大黃(半生半泡。各七錢五分)

除檳榔銼曬不過火,餘三味再焙,共為末,砂糖水煮麵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

(七十三)使君子丸(乙) 治小兒臟腑滑瀉,疳瘦下痢,腹脅脹滿,不思乳食,常服安蟲補胃,消疳肥肌。

使君子肉(麵裹煨,一兩) 陳皮(去白,一分) 厚朴(薑汁塗炙,五錢) 甘草(炙、銼) 訶子(半生半煨去核) 青黛(非兼驚及帶熱渴者不用。各五錢)

研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小雞頭米大,每服一丸。

(七十四)厚腸丸 治小兒哺食,不能克化,腹脹體瘦,便色無常。

陳皮 半夏 蒼朮 人參(各三分) 麥芽 枳殼 神麯末(各五分) 青皮 厚朴(各二分)

研為細末,水煮麵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

(七十五)聖惠木香丸 治內疳。

木香 蟬殼(微炒去足) 麝香 黃連 黃丹(微炒) 熊膽 夜明砂(微炒) 乾蟾(塗酥炙微焦。各一分) 赤石脂(五錢) 肉豆蔻(一顆,去殼) 田父(炙令微黃,五錢)

共為末,水浸蒸餅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丸。

(七十六)蘆薈丸 治內疳,疳痢,時作時止。

蘆薈 雄黃 沒石子 蟬殼(微炒去足) 丁香 熊膽 蛇蛻(各一分) 麝香 蟾酥(各一錢) 黃連(五錢)

共為細末,煉蜜和丸,如米粒大,每服三丸。

(七十七)胡粉丸 治內疳下痢,昏沉多睡。

胡粉(微炒) 青黛(各五錢) 黃連末(一兩) 麝香(一錢)

研為細末,豬膽汁一枚和丸如米粒大,每服五丸。

(七十八)清胃散 見前第三節。

(七十九)甘露飲 治胃熱未宣,齦腫出膿,目赤腫痛,飢煩不食,口瘡咽痛,瘡疹已發未發,及脾胃受濕,瘀熱在裡,濕熱成疸,肢腫胸滿,氣短身熱,二便秘澀。

干熟地黃(去土) 天門冬(去心焙) 生乾地黃 麥門冬(去心焙) 枳殼(麩炒) 山茵陳 石斛 甘草(炙) 黃芩 鮮枇杷葉(刷去毛。各等分)

研為末,每服二錢,清水煎。

(八十)青霞散 外用,治小兒口齒疳。

蝦蟆(一個,燒灰) 甘草(炙) 青黛(各一分)

研為細末,加麝香少許,先用鹽湯漱口,拭乾,以雞翎蘸藥敷之。

(八十一)黃礬散 外用,治齒齗宣露,骨槽風,小兒急疳,齗肉爛惡腫痛。

黃礬(一兩,研入坩鍋燒通赤) 生乾地黃 梧桐葉 升麻(各五錢) 干蝦蟆頭(二枚,炙焦)

研為末,每用五分,干貼,良久吐津,甘草湯漱口,一二次立效。

(八十二)湯氏五福化毒丹 清膈,涼血,治上焦壅熱,煩渴,瘡疹餘毒,口齒出血,牙宣口臭,䘌鼻,唇舌生瘡。

玄參(洗焙) 桔梗(各一兩) 赤苓 人參 風化馬牙硝 青黛 甘草(焙。各一分) 麝香(五分)

除馬牙硝 麝香另研外,余共研為細末,次和青黛等煉蜜為丸,如芡實大,金銀箔為衣,每服一二丸,薄荷湯化下,牙宣口臭者,食後生地黃汁化下,瘡疹餘毒,生犀角磨水送下。

(八十三)澤瀉散 治小兒肺積,鼻生䘌瘡,及鼻下赤爛。

川澤瀉 生川鬱金 甘草(炙) 梔子仁(炒。各一分)

研為末,甘草湯調下,外用青金散敷之。

(八十四)枇杷葉散 治鼻疳赤爛。

枇杷葉(去毛陰乾,一兩) 山梔子(五錢) 百部 檳榔(各二錢五分)

研為細末,每服三錢,兒小者二錢,熟湯調下。

(八十五)蟬殼散 外用。治小兒鼻疳癢。

蟬殼(微炒) 青黛 蛇蛻皮(燒灰) 麝香 滑石(各等分)

搗細籮為散,研令勻,每用如綠豆大,吹入鼻中,一日三次,疳蟲盡出。

(八十六)青金散 外用。治小兒疥癬,遍身瘙癢,膿水淋漓,經年不愈。

松香(二兩) 蛤粉(五錢) 青黛(二錢五分)

研為末,油調搽用,或乾摻之,加輕粉 枯礬各三錢,尤效。

(八十七)瀉肝散 瀉肝,通絡。

木賊草 威靈仙 家菊花 羌活 蟬蛻(去足) 生大黃 甘草(炙) 石決明(各等分) 樟腦(或作龍腦,少許)

研為末,每服二錢,獖豬肝一兩批開去膜,摻藥在內,線纏,米泔煮熟嚼下。

(八十八)殺疳散 消疳。

防風 龍腦 牡蠣 白芷 細辛 五味子(各一錢)

研為末,每服一錢,食後粥飲調下。

(八十九)退翳丸 治目生翳膜。

蟬蛻 白菊花 夜明砂 車前子 連翹(各五錢) 黃連(一兩) 蛇蛻(一條,炒)

研為末,米泔煮豬肝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薄荷湯送下。

(九十)羚羊角丸 治肝肺壅熱,眼生胬肉,赤脈澀痛,及赤眼障翳,癢痛羞明,小兒風疳。

羚羊角屑 生甘草 白何首烏 瓦松(各一兩) 生乾地黃 鬱金(各二兩)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

(九十一)消疳無價散 治小兒疳眼。

石決明(一兩五錢,煅) 爐甘石(童便泡一日夜,燒透,以能浮水者為佳) 滑石 海螵蛸(煅去殼,各五錢) 雄黃(二錢) 硃砂(一錢) 冰片(五分)

共為細末,量兒大小,或三四分,或五六分,用不落水雞肝一副,竹刀切破,上開下連,摻藥在內,用線紮好,加淘米水,入砂罐煮熟,連湯食盡,雖疳積眼瞎,可以復明。

(九十二)蕤仁膏 外用。治風熱眼,赤絲亂脈,癢痛無定。

蕤仁(去殼皮心膜油,五錢) 酥(一栗子大)

和勻,研攤碗內,用艾一小團,燒煙出,以碗覆於煙上熏之,煙盡,再研令勻,入硃砂、麝香各五分,瓷器收貯,每用如麻子大,點兩眥頭,一日二次。如點老翳,加硼砂末少許。

(九十三)龍腦丸 治小兒腦疳,羸瘦煩熱。

龍腦 麝香 雄黃(各一錢) 胡黃連末 牛黃 硃砂 熊膽 蘆薈 蝦蟆灰(各一分)

共研為粉,以水化熊膽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

(九十四)龍膽丸 治腦疳,及腦熱瘡。

龍膽草 升麻 苦楝根皮(焙) 赤茯苓 防風 蘆薈 油發灰(各二錢) 干青黛 淨黃連(各三錢)

研為末,獖豬膽汁浸糕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

(九十五)吹鼻龍腦散 外用,治小兒腦疳。

龍腦 麝香(各少許) 蝸牛殼(炒令黃) 蝦蟆(燒灰) 瓜蒂 黃連 細辛(各一分)

共為細末,每取少許,吹於鼻中。

(九十六)柴胡飲 治骨蒸疳氣,五心煩熱,日晡轉盛,口乾無味,渴多身瘦,胸滿痰緊,食減神昏,小便黃色。

北柴胡 人參 當歸 黃芩 赤芍 甘草(炙,各一兩) 生大黃 桔梗 北五味子 半夏(各半兩)

研為末,每服二錢。

(九十七)蘆薈肥兒丸 消五疳,小兒無辜疳。

五穀蟲 蘆薈 胡黃連 川黃連(薑汁炒,各一兩) 銀柴胡(一兩二錢) 扁豆 山藥(各二兩) 山楂(二兩半) 蝦蟆(四個) 肉豆蔻(七錢) 檳榔(五錢) 使君子(二錢半) 神麯(二兩) 麥芽(一兩六錢) 鶴蝨(八錢) 蕪荑(一兩) 硃砂(另飛) 麝香(另研)

炒研共為細末,醋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一錢。

(九十八)鱉甲散 治小兒無辜疳,項細腹大,毛髮乾立作穗。

鱉甲(三分,去裙襴塗醋炙黃) 檳榔(三顆) 沉香 漏蘆 牛蒡子(微炒) 使君子 赤芍 訶黎勒皮 甘草(炙微赤。各五錢)

搗籮為散,每服一錢。

(九十九)蠍虎丹 截疳,祛毒。

雄乾蠍虎(微炙,一枚) 蝸牛殼 蘭香根 澱花 麝香 雄黃(各一分) 龍腦(五釐)

研為細末,拌勻,煎米醋打白麵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

(一。。)藍葉湯 治小兒無辜疳,血痢不斷。

藍葉(一兩) 地龍 人參 烏梅肉 冬瓜仁 黃連 赤茯苓 蝸牛殼(微炒。各五分)

搗籮為細末,每服一錢。

(一。一)漏蘆散 治無辜疳,肚脹,或時瀉痢,冷熱不調。

漏蘆(一兩)

搗細籮為散,每服一錢,用豬肝一兩,鹽少許,清水煮熟,空腹時頓服,粥飲下。

(一。二)醍醐散 吐瀉後調脾胃,進飲食,治丁奚哺露虛熱,煩渴氣逆心惡。

陳皮(去白) 縮砂仁 厚朴 麥芽 烏梅(各五錢) 良薑 乾葛 烏藥(各二錢五分) 草果仁(二錢) 甘草(炙,三錢)

碎散,每服二錢,加薑棗鹽各少許,清水煎。

(一。三)烏犀丸 治小兒疳熱,腹內生蟲,肚大,手足疲弱,丁奚尫羸。

黑牽牛 青皮(各二兩) 使君子肉(七錢五分) 苦楝皮 雷丸(各二錢五分) 鶴蝨(五錢)

同入鍋內炒焦,研為末,水煮麵糊和丸,如黍米大。

(一。四)沉香檳榔丸 和脾,助胃,進食,清神,寬胸。快膈,順氣,調中,悅顏色,壯筋骨。治面黃肌瘦,乳癖腹脹痛,吐利瘧腫,諸疳蟲積。

沉香 檳榔 檀香 南木香 丁香皮 三稜 神麯(炮) 蓬莪朮(炮) 麥芽(炒) 厚朴 蒼朮(米泔浸炒) 使君子肉(瓦上焙乾)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縮砂仁 益智仁(薑汁炙) 香附 枳殼(麩炒) 高良薑(各五錢) 甘草(炙,一兩五錢)

共為細末,水煮麵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

(一。五)木香莪朮丸 和脾,益胃,寬膈,快氣,悅色,清神,進食。

莪朮(炮製) 三稜(炮銼) 醋製香附(各四兩) 檳榔(薄銼) 生牽牛(各一兩) 青木香 炒穀芽 青皮(各五錢) 蓽澄茄 丁香 南木香(各四錢)

共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許丸。

(一。六)養臟湯 治泄痢膿血,有如魚腦,後重脫肛,臍腹㽲痛。

人參 白朮(炒焦,各一錢五分) 肉桂 訶子肉 木香 肉豆蔻 罌粟殼(蜜炙。各五分)

清水煎,分兩次服。忌食生冷、魚腥、麵食、油膩等物。夜起不瘥者,加附子五分,不應加一錢。

(一。七)麝香進食丸 治小兒乳食不消,心腹脹滿,煩熱喘急,嘔吐痰逆,腹鳴泄瀉,下痢赤白,腹痛後重,食症乳癖,痃氣痞結。

巴豆霜(一錢二分) 當歸(米汁浸一宿炒) 硃砂(另研) 代赭石(煅醋淬七次) 枳殼(炒) 木香(各五錢) 麝香(另研,五分)

共研末,麵糊為丸,如麻子大,一歲兒每服一丸。

(一。八)聖惠人參丸 治小兒哺露,或失衣當風,或冷水洗浴,以致腹脹瀉痢,或寒熱如瘧,不思食物,或食而不消化,或消化而不生肌肉,四肢羸瘦。

人參 麥冬(去心,焙)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 黃耆 大黃(微炒) 白茯苓 柴胡 黃芩(各三分) 訶梨勒皮(煨) 甘草(炙) 鱉甲(去裙襴塗醋炙令黃。各一兩) 芎藭(五錢)

搗籮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丸。

(一。九)千金消癖丸 治五疳,癖積。

蘆薈 阿魏(另為糊) 青黛 木香 厚朴(姜炒) 檳榔 陳皮 生甘草(各一錢) 使君子肉 胡黃連 山楂肉 香附(醋炒) 三稜(醋炒) 莪朮(醋炒。各二錢) 水紅花子 神麯(炒) 麥芽(炒。各四錢) 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各三錢)

上為細末,將阿魏一錢,麵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

(一一。)木香硇砂丸 治脾胃虛寒,宿食不消,婦人痃癖積聚,血塊刺痛。

木香 硇砂(另研) 丁香 官桂 附子(泡) 乾漆(炒煙盡) 細墨 大黃 乳香(另研) 蓬莪朮 青皮 京三稜 沒藥(另研) 豬牙皂角 乾薑(泡。各等分) 巴豆霜(減半)

研為末,以好醋一升,化開硇砂,去滓置銀器中,慢火熬,次下巴豆霜、大黃,熬成膏,將藥末與膏子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

按:一。九及一一。兩方,俱為攻伐之猛劑,用之中病即止。當服用時,即身體壯實者,亦宜與四君子湯、四物湯等同進,免傷正氣。

(一一一)紅花膏 外用。消癖積。

沒藥(五錢) 血竭 麝香 阿魏(各三錢) 當歸 赤芍(各一錢) 水紅花料(一捆,煎汁去渣,熬膏一碗)

共為細末,入膏內攪勻,青布攤貼患處。

(一一二)阿魏保生膏 外用、治痞塊積聚。

先用麻油二十兩浸榆、桑、桃、槐、柳枝各二十一段,熬枯,再下蓖麻仁、巴豆各一百二十粒,大風子肉、土木鱉、番木鱉各五十個,穿山甲(炙)二十片,白附子、當歸、白芷各五錢,大黃二兩,甘草三錢,核桃肉一斤,熬枯濾去渣,復入淨鍋內,熬至滴水成珠,下飛淨血丹八兩,成膏,再下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兒茶、血竭、阿魏各五錢,冰片一錢,麝香三錢,水紅花(熬膏)四兩,攪勻,老嫩得宜,收貯勿泄氣,每用狗皮攤貼。凡不能服藥者,但將此膏貼心口上,即化痞消積,開胃進食(年老之人亦宜)。

(一一三)蘭香散 外用。治癘風及鼻疳赤爛,牙疳齦爛。

蘭香葉(燒灰,二錢) 銅青 輕粉(各五分)

研為細末,和勻,貼於患處,乾者香油調敷。

(一一四)白粉散 外用。治諸疳瘡。

烏賊骨(三錢) 白芨(二錢) 輕粉(一錢)

為散,漿水洗,拭乾敷之。

(一一五)熊膽膏 外用。治疳瘡不瘥。

熊膽 蚺蛇膽 蘆薈(各五錢) 黃礬(一分) 麝香 牛黃(各一分) 龍腦(一錢)

研為細末,和勻,井華水三合,攪勻,盛銀器中,重湯煮成膏,每用少許,塗患處。

第七節·雜證

兒科特證,種類繁多,就其重要者言之,則已有臍風、丹毒、口證、變蒸、弱證、疳證等類。然此外名目尚多,病情各異,既為小兒所特有者,不得不另闢一節以述之,名之曰雜證。計有臍濕、胎驚、胎風、胎黃、胎毒、夜啼、客忤、哯乳諸項,茲逐條分述於後。

一、臍濕

小兒斷臍不慎,或衣服尿片受濕,侵及臍眼,重則病邪走竄,發為臍風,輕則病於局部,腫濕不幹,遷延日久,亦成危證,故治之不可不早。一見臍濕,即宜以枯礬、龍骨等分,加麝香少許,研為細末,敷於臍中,每二三時看一次,如有稠水流水,即以藥棉收干,換藥再敷,或用乾薑、白石脂煅灰,同胡粉各等分研末,時時敷臍中,或用張渙封臍散,或用紅綿灰、黃牛糞灰、龍骨、發灰、干胭脂各等分,為細末,摻臍,干則油塗。臍濕初起,《簡易方》用粗糙紙燒灰存性敷臍最效。惟宜勤加更換,勿使再受濕氣,乃可逐漸收功也。亦有臍濕之後,焮赤成瘡,以致潰爛,謂之臍瘡,治法與臍濕略同,總宜使局部清潔,不至蔓延擴大,亦不足為患也。瘡上宜用胡粉、龍骨各一錢,川連倍之,共研細末,時時敷用,臍中出血者,白石脂砂研極細末,或龍骨、枯礬為細末,加血竭少許乾摻之,以愈為度。又有臍突一證,通常因小兒過於啼哭,努張其氣,而臍眼不加緊封,以致愈啼而臍眼愈突,因衣服之摩擦,遂致受傷,宜以帛緊束,勿使外露,其有因風濕入內,光浮如吹,捻動微響,驚悸作啼者,內服宜用犀角消毒飲或白芍藥湯加薏仁,外用煅牡蠣五錢、大黃五錢、朴硝一錢共為末,多用田螺(洗淨)浸水,調一二錢敷臍上,其水從小便出即愈。小兒陰囊腫大者,亦可通用。

二、胎驚

小兒生下即病,壯熱吐哯,翻眼握拳,咬牙噤口,身腰強直,嘔吐涎潮,搐掣驚啼,囟開腮縮,此胎驚也。病原由妊娠之時,飲酒嗜欲,忿怒驚撲,或外挾風邪,內傷胎氣,致成此狀。視其眉間氣色,赤而鮮碧者可治,青黑而黯者不救。治宜解散風邪為先,再以化痰調氣,方用青金丸、鉤藤飲,甚者銀硃丸利之,或其驚常發者,瘥後宜服太乙散調治。凡小兒百日內發搐,真者二三次必死,假者頻發不為重,宜試其口氣出熱者為假,可治。其驚發痰升不省人事者,宜白金散,啼叫不已者宜祛風散,並用塗頂膏塗於囟門。大抵小兒臟腑脆弱,不可隨便取用硃砂、銀粉之重墜,蜈蚣、蠍尾之毒物,宜疏風行滯、達痰開肺宣竅之品,循序漸進,不效,方可酌議前述之峻劑,則貽誤取咎,庶可免歟(參看第五章)。

三、胎風

小兒生後,身熱皮紅,狀如湯火潑傷者,謂之胎風。病原由妊娠之時,脾胃積熱或父母本有宿疾,遺傳胎兒。治宜清胃散、逍遙散與乳母服之,小兒亦服少許。其身無皮膚而不焮赤者,宜粳米粉敷之;身無皮膚而焮熱發赤者,宜石膏粉敷之。若腦額生瘡,腳上生瘡,未滿月而撮口握拳,腰軟如隨者,此必父母俱患梅毒,胎兒感毒甚深,瀰漫血中,比生則一齊發作,法為不治,亦有幸而得愈者;或肌肉腐潰,常年不痊,或筋骨穿爛,形體不全,固不免終其身為一廢人也(參看第一章第四節第六段)。

四、胎黃

小兒生下後,身體略現黃色者,此生理自然之變化,初無大患者也。若遍體面目皆黃,狀如金色,身上壯熱,大便不通,小便黃如梔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者,此由產婦孕時,濕熱傳於胎兒所致。宜母子同服地黃湯,不自乳食,與乳母服之,甚則犀角散;若色淡黃而兼白者此胃怯也,宜白朮散。微黃者不必服藥,即欲服藥,酌用三黃湯以清胃熱,數日之後,其黃自退矣。又有遍體紅赤者,用生地、花粉、甘草、連翹等分煎服,外用浮萍、藍葉、水苔搗爛,絞汁,調朴硝土砂塗之,其赤亦退。

五、胎毒

小兒生下後,頭上生瘡,或如干癬,或膿水淋漓,或結靨成片,謂之胎毒。此證多由稟受胎熱,或欲火之毒,或飲食之毒所致。發於耳邊髮際,漸延頭面作癢者,此肝膽之實熱,治宜柴胡清肝散;發於眉際,延及遍身四肢,膿水淋漓者,此肝脾之實熱,治宜清胃散、小柴胡湯、立效散之屬;發於頭額者,屬心經之熱,治宜連翹心、梔子仁、川連、牛黃之類;頭面生瘡,作癢出水者,此腎經虛熱,宜地黃丸並解毒散。外治用陳石灰、黃柏、滑石各五錢研細末,桐油調搽;或用紫甘蔗皮一兩,兒茶五錢,血竭二錢,梅花冰片四分共為末,豬膽汁調搽;或用雞蛋二三枚蒸熟,去白留黃,加亂髮一團如蛋大,於鐵器中炭火干煎,初甚乾枯,少時發焦,蛋有油出,俟冷,取油和苦參末搽之,數日即愈。《簡易方》用黃連、黃柏、黃芩等分為末,濕則乾摻,干則油塗之。

六、夜啼

小兒夜啼,多由乳母不善調護,以致俾夜作晝,不能安眠。其有不因於此者則為病,病有寒、熱、驚、滯四因,因寒而啼者,脾氣寒冷,陰盛於夜則腹中作痛,故面青手冷,腰曲而啼,治宜用炙黃耆、當歸、甘草、赤木香等分為末,塗乳頭上令兒吮之;因熱而啼者,心火煩盛,面赤手暖,口中氣熱,仰身而啼,見燈火愈甚,治宜用鉤藤、茯神、甘草、燈芯、辰砂、木通各一錢煎湯服;因滯而啼者,乳食停滯作痛,啼而不哭,直聲來往,淚液殊少,治宜用生麥芽、山楂各一錢煎湯服;因驚而啼者,心氣不足,神不安穩,哭而不啼,連聲多淚,宜從驚治,或服天王補心丹以調之,單方蟬蛻用下半截,不拘多少,研末,薄荷湯送下,治一般夜啼,有效。總之夜啼一類,多由驚熱之相併,愈欲其睡,愈不得睡,非一面服藥,一面使之逐漸改變,固未易奏功也。

七、客忤

小兒神氣虛弱,忽觸非常之物,或見不識之人,與兒神氣相忤,以致口吐青黃白汁,腹中疼痛,水穀不化,面易五色,其狀似癇,但目不上插,脈多弦急而數,甚至心腹脹滿絞痛,氣衝心胸,悶亂欲死,不急治之,亦能殺人。初發時宜視其口中懸雍左右,當有青黑腫核如麻豆大,或赤或白,即以針刺破,或用指爪摘去,以綿裹釵頭拭去血即愈。通治宜備急丸、安神丸、張渙辟邪膏之屬。客忤夜啼者,時生恐懼,睡中驚惕,或兩手抱母,驚啼不已,治宜先用百解散散表,次用蘇合香丸、琥珀抱龍丸之屬以驅邪鎮心。大率客忤之證,必先熱於內,然後忤觸於外,或神氣先虛,忤乃乘之,若健全之小兒,雖偶有所觸,不過略現驚恐,固不足為患也。尚有觸犯穢氣,而現上述證狀者,謂之中惡,治宜芳香化濁,與客忤大率相同。

八、哯乳

哯,不嘔而吐也。小兒吐乳,過飽或動搖之,均足致此,不足為異。惟頻哯不已,則宜治之。因過飽胃弱不化而哯者,宜用麥芽、陳皮、白朮、神麯之類;因熱而哯者,面色多赤,二便微秘,宜用川連、茯苓、陳皮、竹茹之類;因寒而哯者,面色青白,糞清多沫,宜用白豆蔻、半夏、生薑、砂仁之類;胃氣虛弱,傷中頻哯,宜用伏龍肝煎湯飲之,立止。

附方

(一)封臍散 外用,治臍風臍濕。

當歸(五錢,洗焙) 天漿子(三個,微炒) 亂髮(一錢,燒灰存性)

搗籮為細末,用麝香一字,拌勻,每用一字至五分,敷臍上,時時用之。

(二)犀角消毒飲 治痘瘡發疔,胃熱咽腫便秘,小兒斑疹丹毒,因熱作驚。

犀角(七分) 連翹 鼠黏子(各一錢) 荊芥(六分) 甘草 防風(各五分) 忍冬(一錢五分)

清水煎服。

(三)白芍藥湯 治小兒臍突,冷疝腹痛,壞症傷寒。

白芍藥(酒炒,一兩) 澤瀉(五錢) 生甘草(一錢二分) 肉桂(一錢)

共研粗末,每服二錢。誤汗誤下,加人參、南木香各二錢;臍下痛,加生薑一片,食鹽五釐。

(四)青金丸 治小兒胎熱,化痰涎,鎮驚邪。

人參 天麻(煨) 茯神 白附子(炮) 牛膽南星(炒。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五分) 青黛(一錢)

研為極細末,煉白蜜和丸,如梧子大,鉤藤、皂莢子煎湯化服。

(五)鉤藤飲 治小兒胎驚夜啼。

鉤藤鉤 茯神 茯苓 川芎 當歸 木香 甘草(炙) 白芍(各一錢)

研為末,每服一錢,加生薑、大棗,清水煎服。驚啼,加蟬蛻、防風、天麻,驚搐,加蠍尾五分。

(六)銀硃丸 見前第一節。

(七)太乙散 治胎驚。

天漿子(去殼,微炒) 蠍稍(各二十一個) 防風 天麻 硃砂(各五錢) 麝香(一錢)

研為末,每服五分,人乳汁化下。一方有天南星、白附子、茯苓。

(八)白金散 治諸癇潮發不省。

白殭蠶(湯洗,炒微黃) 天竺黃(二錢五分) 牛黃(一錢) 麝香 龍腦(各五分)

研為細末,拌勻,每服五分,薑汁調,放溫灌之。

(九)祛風散 治胎癇多啼。

胡黃連(五錢) 全蠍 犀角 天竺黃 麻黃(去節。各二錢五分)

各研細末,和勻,每服五分,加麝一字,乳汁調下,

(十)塗頂膏 外用。治天釣風。

蕓薹子 生烏頭(去皮臍。各二錢)

研為末,每用一錢,新汲水調,敷頂上。

(十一)清胃散 見前第三節。

(十二)逍遙散 治肝氣抑鬱,血虛火旺,頭痛目眩,頰赤口苦,倦怠煩渴,寒熱咳嗽,兩脅作痛,臍部脹痛,小腹重墜,婦人經水不調,脈弦大而虛。

柴胡(七分) 白朮(蜜水拌蒸) 茯苓 當歸(各一錢) 白芍藥(酒炒,一錢五分) 甘草(炙) 陳皮(各八分) 薄荷葉(五分) 煨姜(三片)

清水煎服。

(十三)地黃湯 治濕熱鬱結,經絡阻滯。

生地黃 赤芍 天花粉 赤苓 川芎 當歸 豬苓 澤瀉 甘草 茵陳(各等分)

銼散,清水煎服。

(十四)犀角散 治小兒胎黃。

犀角 茵陳 栝蔞根 升麻(煨) 甘草 龍膽草 生地黃 寒水石(煅。等分)

清水煎服。

(十五)白朮散 治吐瀉已久,虛熱而渴,並治霍亂煩渴,虛損氣弱,及酒積嘔噦。

白朮 人參 白茯苓 藿香 木香 甘草(炙,各一兩) 乾葛(二兩)

研為末,每服三錢。

(十六)三黃湯 見前第三節。

(十七)柴胡清肝散 治肝膽三焦風熱怒火,憎寒發熱,寒熱往來,耳衄,頭瘡,鬢疽,發脅,陰縱,婦人陰癢等證。

柴胡 黃芩 人參 甘草(各三分) 梔子(炒黑) 川芎(各五分) 連翹 桔梗(各四分)

清水煎服。

(十八)小柴胡湯 治傷寒惡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食,心煩喜嘔,口苦耳聾,脈弦而數,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不渴,身有微熱,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咳,凡屬少陽經半表半裡之證之宜和解者。

柴胡 黃芩 人參 甘草 生薑 半夏 大棗

(十九)立效散 外用。治鬢瘡,耳瘡,瘡疥。

定粉(即粉錫) 松香 黃柏 黃連 枯礬(各一兩)研為細末,用清油調搽。

(二十)地黃丸 即六味地黃丸,見前第五節。

(二十一)解毒散 治癰瘡初起。

犀角屑 川升麻 朴硝 赤芍 木通(各一兩) 石膏(二兩) 玄參 麥冬(去心) 生甘草(各五錢)

每服四錢,清水煎服。

(二十二)天王補心丹 寧心保神,益血固精,壯力強志,清二焦,化痰涎,祛煩熱,除驚悸,治思慮過度,心血不足,神志不寧,津液枯涸,咽乾口燥,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瘡等證。

生地黃 人參 茯苓 遠志 石菖蒲 玄參 柏子仁 桔梗 天門冬 丹參 酸棗仁 甘草 麥門冬 百部 杜仲 茯神 當歸 五味子

研為細末,煉蜜為丸。

(二十三)備急丸 治中惡客忤,鬼擊鬼打,面青口噤,胸腹刺痛,脹滿氣急,卒死暴厥,以及寒氣冷食,稽留胃中,胸腹滿痛,便秘。

巴豆(去皮心膜油,研如脂,一錢) 乾薑(生泡去皮,二錢) 川大黃(濕紙裹煨,三錢)

先以大黃、乾薑搗為細末,入巴豆霜,合搗千杵,和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四丸,未醒,更服三丸

按:此方峻猛,用者宜慎。

(二十四)安神丸 治心經虛熱,睡中驚悸,夜啼。

人參 酸棗仁(炒) 茯神 半夏(各一錢) 當歸(酒洗) 橘紅 赤芍(炒。各七分) 五味子(五粒) 甘草(炙,三分)

研為末,薑汁和丸,如芡實大,每服二三丸。

(二十五)辟邪膏 治小兒客忤,經犯鬼物粗惡暴氣,吐下青黃赤白者。

降真香(銼) 白膠香 沉香 虎頭骨(微炒) 鬼臼(去毛) 草龍膽 人參 白茯苓(各五錢)

搗羅為細末,加水磨雄黃(飛)五錢,麝香一錢,拌勻,煉蜜和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乳香煎湯化下。又另丸如彈子大,用綠絹袋盛貯,佩兒衣帶上,或於臥室常燒之,以辟邪惡之氣。

(二十六)百解散 治胎驚丹毒之火毒攻裡者。

乾葛(二兩五錢) 升麻 赤芍(各二兩) 生甘草(一兩五錢) 黃芩(一兩) 麻黃(七錢五分) 肉桂(二錢五分)

研為粗末,每服二錢,加生薑、蔥白水煎服。

(二十七)蘇合香丸 見前第四節。

(二十八)琥珀抱龍丸 治小兒諸驚,四時感冒,風寒溫疫邪熱,致煩躁不寧,痰嗽氣急,及瘡疹欲出,發搐,常服祛風,化痰,鎮心,解熱,和脾胃,益精神。

琥珀 天竺黃 檀香 人參 白茯苓(各一兩五錢) 生甘草(三兩) 枳殼 枳實(各一兩) 硃砂(飛淨,五兩) 山藥(一斤) 膽南星(一兩) 金箔(一百片)

遵古法為丸如芡實大,用瓦瓶入麝香同收,毋使泄氣,每服一二丸,蔥湯或薄荷湯化下。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