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諸驚論治
第一節·驚風概說
驚風之名,不見於古,迨至近世,其說始盛,後之附會者,益廣增名目,巧立治法,於是今日之兒科,驚風一證,遂占重要之位置矣。嘗考驚風之立名,其初不過就其病狀,信手拈取,既未探其病源,亦未明定範圍,故於驚啼作哭,名之曰驚,手足抽掣,亦名之曰驚,譫語悶亂,名之曰驚,角弓反張,亦名之曰驚,痰湧喘急,名之曰驚,目痙斜視,亦名之曰驚,其證既非盡因驚得,亦非悉由風來,以其形之似驚而狀之如動風者,則概加以驚風二字,於是世俗之醫,遂妄立七十二種之名,以炫世而欺人,狂藥亂治,誤人不淺。其實即以所謂手足抽掣,角弓反張之驚風而論,亦只有虛實二種,實證即急驚風,虛證即慢驚風是也。其他如驚之狀,則凡小兒發熱之甚者,或發熱過久者,不論何證,皆每每見之,若果悉以為驚風,則百病皆為驚風矣,此驚風二字之所以不可不辨也。本章所述,既以世人對於驚風之證,確認已久,則為便利起見,姑仍沿其名,別為急驚風、慢驚風兩證,分論其治法,其後則增入類驚一證,以資與急慢驚風相比量而參看,若繁雜不當之名,概無取焉。
第二節·急驚概要
一、急驚起源
小兒臟腑薄弱,氣血未充,內因飲食之所傷,外受時邪之所侵,正氣偶衰,邪從虛襲,初由口鼻以潛入,繼由經絡以傳布,病勢鴟張,熱自內生,熱甚侵肝,肝升風動,於是發為驚狀,此為驚風之起因。驚風之作,既由肝升風動,故其勢剽疾,筋受熏灼,則驟見四肢瘛瘲,抽搐無定;風循脊背,則驟見角弓反張,脊硬項強;風升巔頂,則驟見頭痛如劈,目痙神昏;痰隨風升,則驟見喘息不勻,喉中鳴響。病勢既疾,病狀至急,此急驚風之所由名也。顧何以別於慢驚風乎?曰:急驚風之證狀,全由邪實所致,邪勢益實,正氣益亟,不治其邪,病必不愈;慢驚則得之也漸,元氣早虧,動見虛象。無實可攻,無熱可清,自與急驚風有天淵地隔之別矣。至近今有所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者,雖成人亦有感染,而患者究以小兒為多,病之急者,不過一二日而亡,此蓋急驚風之尤重者,歲時不正,時邪必盛,一經感染,不易施治。此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證之所以多死亡累累也。雖然,驚風之起源既明,則觸類旁通,活法在人,因勢利導,病非必不可痊者,是在司命者之審慎從事耳!
二、急驚病理
小兒為純陽之體,諸邪感受,化熱至速。小兒又多血氣未充,肝虛易為邪乘。準是二因,故急驚之病理,率為肝升太過,肺失清降,昔人所謂木旺無制,金氣不伸也。因肝升之太過,故熱勢上炎,病多面紅目赤,下肢反冷;因肺失清降之權,故關竅不通,邪無泄路,郁久化火,上侵腦府,中爍肺胃,當其初起之時,邪循太陽之經,故多惡寒項強,寒熱無汗,繼則由少陽而轉屬陽明,或徑襲陽明之經,故或由發熱惡寒而漸見壯熱,或驟見壯熱不清之證,此時雖有汗出,邪已內傳,故患是症者,恆多有汗而熱不解者。邪既內傳,肝升風動,輕者痰升嘔吐,肺胃受病,重者神志昏瞶,心君為蒙,故患是症者,恆見發熱而渴,有痰,及神昏不語之狀也。至於頭痛項強,角弓反張,四肢抽掣,目竄或痙,則以太陽經脈所屬,由目內眥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絡腎,下屬膀胱,循髀外,下至踝,終足小指,此諸證狀之所以疊現也。劇者太陽之本病未解,邪反愈趨愈深,熱勢不退,津液告竭,神氣不續,終至虛脫。輕者邪從汗解,熱從溲泄則霍然以愈。此急驚風病理之大概也。
三、急驚症狀
小兒初起,有惡寒微熱之象,繼則驟然四肢抽掣,牙關緊閉,項背強硬,漸至壯熱無汗,面紅目赤,痰升氣促,此急驚風也。甚者頭痛如劈,起臥不安,角弓反張,手足厥冷,其間或兼嘔吐,或兼泄瀉,或大便堅結,或小溲不利,則因人而互異,亦有僅見搐搦之狀,而無口噤反張之象者,則感寒、傷風、痧痘將發每多有之,非急驚風也。急驚風最重之證,狀見目睛翻轉,手足攣急,頭反至背,口噤不開者,多屬不救。此急驚風症狀之一斑也。
四、急驚治法
急驚風之原因及病理,既如上述,則急驚風之治法,固可推想而知,要不外解表祛邪,清熱平肝而已。昔賢有云:小兒急驚,屬肝木風痰有餘之症,宜平肝鎮心,驅風消痰,降火勢,清內熱。寥寥數字,亦足以盡急驚風之治法也。惟病有淺深,治有先後,初起宜發表以祛邪,寒重則辛以兼溫,熱重則辛以兼涼,繼則熱勢內盛,宜內清外澈,表裡並治。重證神昏痙厥,宜平肝鎮心;危證邪深津耗,宜解毒生津,此其綱也。至於自始至終,病變繁複,臨機應變,則有下列諸法:
(一)初起表邪頗重,形寒,熱不壯,手足抽掣,項強或頭痛,苔薄白者,宜葛根湯。
(二)初起發熱惡寒,驚風煩悶,痰熱作搐者,宜參蘇飲。
(三)驚風一二日,寒微熱甚者,宜葛根湯去麻黃、生薑之辛溫,易豆豉、蔥白之辛涼。肝膽熱甚,心肺受灼者加黃芩;熱而作嘔者,加竹茹、黃連;濕滯身重者加蒼朮、茯苓。
(四)驚風形寒壯熱,便阻腹脹,抽掣口噤,表裡俱實者,宜防風通聖散。寒熱如瘧者,宜達原飲;疫癘之氣,流行頗盛者,酌加玉樞丹。
(五)驚風數日,壯熱欲狂,大便秘結者,宜用調胃承氣湯。熱盛口渴,灼筋成痙,不宜遽下者,宜葛根湯、白虎湯合治之。
(六)驚風發表祛邪無效,其人血虛內寒者,手足冷,脈遲細,宜當歸四逆湯。其人體實者,汗出不解,內熱仍蒸,宜葛根湯、白虎湯合治之。
(七)驚風角弓反張,神識似明似昧者,宜梔豉湯中加開鬱發表之劑,熱重者再加清熱之劑。
(八)驚風昏厥者,宜辛涼解表,清涼退熱,加羚羊角以平肝鎮心。痰多者加鮮菖蒲、竹茹;便堅者加天花粉、栝蔞;血熱者加鮮生地、犀角;邪重勢盛者,犀角宜磨服多用,庶能有效。其他開泄之劑如至寶丹、紫雪丹之類,解毒之劑如玄參、板藍、菊花之類,均可量症酌加。
(九)抽掣略減,神識略清者,宜天麻、鉤藤以熄風鎮痙,生地、丹皮以養血清熱,羚羊、白芍以清熱舒筋,玄參、麥冬以養陰退火,他如石決明、西洋參、知母、石斛之類,皆可量症酌加。
(十)急驚搐搦之時,不可把持不令動,宜放臥地上,任其動作。
(十一)病後餘邪不清,血中有熱,朝涼夜熱者,宜青蒿鱉甲湯清之。其有急驚重證,僥倖得愈,往往筋絡偏廢或變成癡呆者,終身不治。至於用藥大體,初起不可輕易即用走竄開泄之劑,病之中期,不可過用消導攻下之劑,病後不可過用滋膩之劑,此其大端也。
附方
(一)通關散 治小兒驚風搐搦,關竅不通。
天南星(炮) 殭蠶(炮。各一錢) 麝香(少許) 豬牙皂角(一枚) 赤腳蜈蚣(炙,一條)
共研細末,以手點薑汁蘸藥少許,擦牙。
(二)神效搐鼻散 治番痧臭毒,腹痛如絞,氣閉神昏。
燈芯灰(一兩) 羊躑躅(三錢) 北細辛 蟾酥 牙皂(各二錢) 牛黃 梅片 麝香(各一錢)
共研極細,瓷瓶緊裝,毋令泄氣,每用少許,吹入鼻中,得嚏則生。
(三)嚏驚散 打嚏,醒睡,急救卒死。
半夏(一錢) 豬牙皂角(五分)
研為末,每用如一豆許,以管子吹入鼻,立醒。
(四)葛根湯 治太陽與陽明合病,或利,或嘔,或小便少,或發熱無汗,或喘滿不食,或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
葛根 麻黃 桂枝 白芍 甘草 生薑 大棗
(五)參蘇飲 治感冒風寒,頭痛,發熱憎寒,驚風煩悶,脘悶嘔惡,痰熱作搐,咳嗽氣逆,涕唾稠黏,脈弱無汗。
人參 紫蘇梗葉 乾葛 前胡 半夏 赤苓 枳殼 陳皮 桔梗 甘草 加生薑 大棗
(六)防風通聖散 治一切風濕暑濕,飢飽勞役,內外諸邪,氣血怫鬱,表裡三焦俱實,憎寒壯熱,頭目昏運,目赤睛痛,耳鳴鼻塞,口苦舌乾,咽喉不利,唾涕稠黏,咳嗽上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瘡瘍腫毒,折跌損傷,瘀血便血,腸風痔漏,手足瘛瘲,驚狂譫妄,丹斑癮疹等證。
防風 川芎 當歸 白芍(酒炒) 大黃(煨) 蘇薄荷葉 麻黃 連翹 芒硝 石膏 黃芩 桔梗 滑石 生甘草 荊芥穗 白朮 梔子 加蔥白 生薑
(七)達原飲 治時疫邪氣,初犯募原,及疫瘧壯熱,多汗而渴者。
黃芩(錢半) 甘草 白芍 厚朴 草果(各一錢) 知母 檳榔(各二錢) 加生薑 大棗
柴胡、桂枝、葛根、豆豉、菖蒲、蔥白等,可量證酌加。
(八)玉樞丹 治一切喉毒,時痧時疫。
山慈菇 五倍子(各二兩) 大戟 千金子(去油用淨末,各一兩) 蚤休 雄黃(各五錢) 麝香(三錢)
共為末,每服三五分。
(九)調胃承氣湯 治太陽證汗後惡熱,譫語心煩,中滿脈浮者。
大黃 甘草 芒硝
(十)白虎湯 治陽明證汗出,渴欲飲水,脈洪大浮滑,不惡寒,反惡熱,及中暍煩熱而渴。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十一)梔豉湯 開暢胸膈。治虛煩懊憹。
梔子 豆豉
(十二)至寶丹 見第四章第一節。
(十三)紫雪丹 見第四章第一節。
(十四)青蒿鱉甲湯 治溫病,夜熱早涼,熱退無汗,熱自陰來者。
青蒿(二錢) 鱉甲(五錢) 細生地(四錢) 知母(二錢) 丹皮(三錢)
(十五)礞石滾痰丸 治實熱老痰結核異證。小兒急驚熱痰上潮,阻塞欲死。
青礞石(煅飛) 沉香 百藥煎 川大黃 黃芩
共為細末,水泛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錢。
(十六)已風丹 祛諸風,退驚。
天竺黃 防風 鉤藤 白殭蠶 干全蠍 白附子(各五錢)
研為細末,煉蜜和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二丸。
第三節·慢驚概要
一、慢驚起源
莊在田曰:慢驚之症,小兒吐瀉得之居多,或久瘧久痢,痘後疹後,或因寒食積滯,過於攻伐傷脾,或稟賦本虛,誤用涼藥,或因急驚用藥攻降太甚,或失於調理,虛極生風,皆可致此。江筆花曰:俗所稱慢驚風者,脾虛生風也。小兒或吐或瀉,久則脾虛,肝木乘之,面色青白,手足微搐,是內風侮土,非外風也;陽衰神怠,氣息短促,是中氣脫乏,非驚嚇也。是可知慢驚起源,由於內虛,與急驚之為實證迥異。故急驚因關竅不通而噤口咬牙,慢驚則因陽衰陰僭而噤口咬牙;急驚因邪循脊項而角弓反張,慢驚則因脊腦虧乏而角弓反張;急驚因熱侵筋絡而四肢抽掣;慢驚則因筋絡空虛而四肢抽掣,急驚因肝熱生風而兩目扇動,慢驚則因肝虛生風而兩目扇動;急驚因熱痰阻滯而喉中鳴響,慢驚則因津液化涎而喉中鳴響;急驚因熱深厥深而四肢作冷,慢驚則因陽氣衰微而四肢作冷;急驚因協熱下利而大便溏泄,慢驚則因脾損火衰而大便溏泄。虛實之分,至為判然也。又小兒驚風,有一起即為慢驚者,多為吐瀉及瘧、痢、痧、痘之後,元氣不復所致;有一起為急驚而轉成慢驚者,多由其人先天不足,邪無所制,漸成內傷所致,而誤治所致者,亦不在少數也。
二、慢驚病理
小兒慢驚之起源既明,則其病理固可推求而知,要不外脾陽不運,心肝交疲,神衰氣怯,內虛生風諸端是矣。故慢驚之為患,不在病邪之內侵,而在正氣之微弱。若正氣得能漸長,病邪自歸消滅,正氣不能伸張,病邪必永無衰歇之日也。其間病勢雖有似於急驚者,然虛實之辨,究有不同,試比例言之:急驚之噤口咬牙為關竅不通,故搐鼻不易有嚏,嚏出則其噤可減,慢驚之噤口咬牙為陽衰陰僭,故其噤時而自松,並非關竅不通,搐鼻常能噴嚏;急驚之角弓反張因邪循脊項,故反折痙急而有力,慢驚之角弓反張,因脊腦虧乏,故牽引柔弱而無力;急驚之四肢抽掣因熱侵筋絡,故動作較疾而收引甚急,慢驚之四肢抽掣因筋絡空虛,故動作較緩而牽引微搐;急驚之兩目扇動因肝熱生風,故其勢迅疾,或上插或閃閃作動,慢驚之兩目扇動因肝虛生風,故其勢較緩,或斜睨或正圓直視;急驚之喉中鳴響因熱痰阻滯,故熱甚上潮則梗塞欲絕,慢驚之喉中鳴響因津液化涎,故其聲如鋸而無痰可豁;急驚四肢作冷因熱深厥深,故必有壯熱而口氣穢濁,慢驚四肢作冷因陽氣衰微,故多面青額汗而身體微溫;急驚溏泄因協熱下利,故瀉下多臭穢而色黃,慢驚溏泄因脾損火衰,故瀉下多完穀而色青。此就其病理方面,可知其虛實之迥異也。至於病至身冷汗黏,神識全蒙,是內傷至極,真陽外越,屬不治之證矣。
三、慢驚症狀
慢驚風之症狀,初起多因吐瀉之後,發熱不退,睡臥不寧,漸見頭昏腦脹,四肢抽掣,繼則神昏氣喘,眼翻驚搐,或乍寒乍熱,或二便青白,甚至口噤咬牙,角弓反張,腹中氣響,喉內痰鳴,雖口唇開裂出血而口中氣冷,目光昏暗,重者面青額汗,四肢冰冷,或搖頭吐舌,或眼合不開,或睡則露睛。若見身冷黏汗,直臥如屍,喘嗽頭軟,背直口噤,頭搖唇縮,氣粗痰響,面無潤澤之色者,多屬不救。此慢驚風症狀之一斑也。
四、慢驚治法
慢驚初起,證狀尚未盡顯者,僅見吐瀉,時作驚狀,治應和脾鎮肝為主,宜惺惺散。或吐瀉不止,脾困不食,津液化涎,痰聲漉漉者,宜湯氏醒脾散,惟全蠍、蜈蚣、冰、麝、金石之藥,則宜慎用,其有勢急不得不然者,則一用即止。隨用四君子湯、理中湯之類為調治。痰聲不降,虛實參半者,先用滾痰丸以治其標,次則仍以四君子湯加減,為之調治。慢驚病進,現虛寒或假熱之證象者,宜逐寒蕩驚湯,甚者加進加味理中地黃湯。慢驚不已,脾土虛寒,陽氣衰微者,宜六君子湯加炮薑、木香,或加附子以回陽。痰盛者,宜青州白丸子。元氣虧損,馴至昏憒者,可急灸百會穴,或用海藏返魂丹。然近世小兒稟賦日薄,體質日脆,倘遇慢驚,每多不救,故與其臨病驚惶,毋寧慎之於吐瀉方起之時,或感冒初起之時,謀諸良醫,謹其醫藥之為愈也。
附方
(一)惺惺散 治小兒吐瀉脾弱,內虛生驚。
人參 茯苓 木香 天麻 扁豆 全蠍(炙) 陳倉米(炒。各等分)
銼散,每服二錢,加生薑、大棗,清水煎服。
(二)醒脾散 治吐瀉不止,痰作驚風,脾困不食。
白朮 人參 甘草(炙) 陳皮 茯苓 全蠍(各五錢) 半夏曲 木香(各一分) 白附子(炮,四個) 天南星(一個) 陳倉米(一百粒)
研為末,每服一錢,加生薑、大棗,清水煎服。
(三)四君子湯 見第三章第五節。
(四)理中湯 見第一章第四節。
(五)礞石滾痰丸 見本章第二節。
(六)逐寒蕩驚湯 凡因風熱不退,及吐瀉而成者,總屬陰虛陽越,必成慢驚,非感風寒可比,故不宜發散。治當培元固本,引火歸元,先用辛熱衝開寒痰,再進溫補。
伏龍肝(三兩) 丁香(十粒) 炮姜 胡椒 肉桂(各一錢)
研勻,水煎一小杯灌下。
(七)加味理中地黃湯 助氣,補血,卻病,回陽。治小兒精神已虧,氣血大壞,形狀狼狽,瘦弱至極。
熟地黃(五錢) 白朮(土炒,二錢) 黨參 當歸 炙黃耆 破故紙酸棗仁 枸杞子(各二錢) 炮姜 萸肉 炙甘草 玉桂(各一錢)
加生薑三片,紅棗三枚,胡桃肉二個,用灶心土二兩煎水煮藥,加附子五分,煎水摻入。泄瀉不止,一二劑後去當歸加丁香六分,大熱不退加白芍一錢。
(八)六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不能運化,胸滿腹脹,大便溏泄等證。
人參 白朮 茯苓 半夏(制。各二錢) 炙甘草 陳皮(各一錢) 加生薑 大棗
(九)青州白丸子 治風痰壅盛,嘔吐涎沫,口眼喎斜,手足癱瘓,婦人血風,小兒驚風,痰盛泄瀉。
半夏(七兩) 天南星(三兩) 白附子(二兩) 川烏頭(去皮臍,五錢)
生研為末,生絹袋盛之,於井水內擺出粉,以盡為度,如法曬露,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薑湯送下。驚風每服四五丸,薄荷湯送下。
(十)灸百會穴法 治中風,偏風,口噤,言語謇澀,角弓反張,半身不遂,頭風腦痛。
百會穴:屬督脈經,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直兩耳尖,凹可容豆,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針可二分,灸可七壯(襯以薑片,用陳蘄艾絨小團灼於其上,或針入二分,用艾絨燒灼針尾處)。
(十一)返魂丹 治小兒癲癇,潮發瘛瘲,口眼相引,項背強直,牙關緊急,及諸病久虛,生風多睡者。
烏犀 水銀 天麻 檳榔 殭蠶 硫黃 白附子 川烏 獨活 乾蠍 萆薢 肉桂 當歸 細辛 防風 天南星 阿膠 藿香 烏蛇 沉香 槐膠 羌活 白花蛇 麻黃 半夏 羚羊角 陳皮 天竺黃 木香 人參 乾薑 茯苓 蔓荊子 晚蠶沙 敗龜版 藁本 桑螵蛸 白芷 何首烏 虎骨 縮砂仁 白朮 枳殼 丁香 厚朴 蟬殼 川芎 附子 石斛 肉豆蔻 龍腦 雄黃 硃砂 膩粉 麝香 烏雞 狐肝
按:此方為藥隊之奇兵,以多而雜相製取勝者也。
第四節·類驚概要
類驚者何?所以別於急慢驚風也。類驚本無此名,本書亦非欲特創此名,增添諸驚之治法。所以然者,為便於分統系以資歸納計耳。急慢驚風,既各有其特殊之治法,而小兒以神經之怯弱不易鎮靜,雖小恙亦輒現驚象,其狀似驚而實非驚風者。固尚有種種,若一一列其名而舉之,則治法至繁雜無取,若歸於急慢驚風一類中,則治法究尚有差別,故統於驚風一章而別為類驚一節,庶幾綱張目舉,統系既合,檢查亦易也。茲將小兒病之易作驚風之狀者,逐一述其證治如下:
一、因熱成驚
小兒腠理未固,感冒風寒,便易發熱。初起之時,邪易入易出,輕加發散,即可無事,甚者雖頻作驚惕,睡中驚醒,固為熱重使然,並非驚風所致。故治法宜發表解肌,清熱安神,用宣化湯最妥。兼有他因,則宜從其他因合治之。
二、因痰成驚
小兒感冒風寒,肺氣失宣,痰濁阻滯,最易蒸熱。因痰熱之交病,小兒往往咳嗽驚惕,發熱面紅,考其主因為風寒入肺,治宜宣肺祛邪。又因痰氣不降,治宜化痰降氣。初起之時,辛濕疏透,最為合度。化熱之後,辛涼消化,亦屬正治。大便堅者,可下則酌下之,小便赤者,可利則酌利之,方用宣化祛痰湯最妥。兼有他因,亦宜從其他因合治之。
三、因食成驚
小兒恣意口腹,食積不化,亦易成驚。蓋腸胃通暢,則清氣可升而濁氣下行,自無熏蒸成熱之弊。若食積不化,腸胃不清,則濁氣阻塞,鬱而化熱,肺胃受其熏灼,精神為之不寧,驚惕之狀遂見。其證腹多脹滿或痛,大便或堅結不行,或瀉多渣滓。舌苔黃膩,脈象緊實,治宜宣化消積湯。最忌因循遲延,蓋小兒食積,熱鬱腸胃,易成疳積,傷胃則致吐,傷腸則致瀉,最輕者亦熏灼成驚,不可不慎也。兼有他因,亦宜從其他因合治之。
四、因暑成驚
小兒感受暑熱,鬱而不化,亦易成驚。暑邪之淺者,無汗身熱,宜從汗解之,用宣化清暑湯最妥。暑邪之深者,發熱口渴,多汗欲飲,胸膈悶煩,精神倦怠者宜白虎湯。體弱濕重者,宜清暑益氣湯。切不可因天時炎熱,恣與冷飲,蓋小兒飲冷,腸胃益薄,受暑更易也。兼有他因,亦宜從其他因合治之。
五、因恐成驚
小兒肝膽不足,凡耳聞驟聲,目見驟色,輒易因恐成驚。睡時驚惕,甚則啼叫,輕者酌與撫拍翻拿,其驚自已。蓋本非疾病,不過因神氣之怯弱,暫時振盪不寧故也。神定即愈,無庸顧忌。重者因有內蓄之熱,遂乘勢以發動,驚搐啼哭,有類驚風,治宜宣化定驚湯最妥。偏於實者,身熱便結哭聲壯,宜保赤散;偏於虛者,神氣怯弱哭聲緩,宜茯神湯。兼有他因,亦宜從其他因合治之(參看第三章第七節)。
六、因吐瀉成驚
上節言吐瀉日久,易成驚風,然非盡吐瀉皆可以成驚風也。若以吐瀉之後,神氣不寧,偶有似驚之狀,遂作驚風治之,則愈治愈危,誤人不淺矣。考小兒腸胃,至為柔弱,稍有積滯,傷其胃氣則致吐,傷其腸腑則致瀉,或吐或瀉,當其劇作之時,神氣不寧,驚狀遂起,然此等類驚,決無角弓反張之象,亦無眼目痙睨之狀(或睡臥略露其睛,瞳子略為上泛則有之),故與驚風迥別。治法則吐者宜調其胃氣,瀉者宜調其腑氣,吐瀉兼作者,腸胃並調之,不必治其驚,但治其本病則驚亦已,用宣化健運湯加減治之最妥。至於有因吐瀉而肢冷攣急者,羅癟麻木者,則為寒霍亂證,其勢急而且危,宜急用附子理中湯救之,與尋常之吐瀉又迥異者也。兼有他因,亦宜從其他因合治之(參看第七章)。
附方
(一)宣化湯(自制) 治小兒感冒發熱,神魂不安。
薄荷葉(一錢) 鉤藤(二錢) 荊芥(一錢) 茯神 梔子 連翹(各二錢) 霜桑葉 燈芯(各錢半)
清水煎服。感寒重者加蘇葉一錢;熱重無汗者加麻黃三分;泄瀉煩悶者加葛根一錢,淡豆豉二錢;咳嗽有痰者加前胡、杏仁、竹茹、象貝母各二錢;腸胃有熱加黃芩、枳實各一錢。
(二)宣化祛痰湯(自制) 治小兒感冒風寒,痰氣不降,發熱成驚。
前胡 蘇子 杏仁 象貝母 竹茹 鉤藤 陳皮 赤苓 金銀花 連翹 生薑(各二錢)
清水煎服。風寒重者加麻黃三分,荊芥一錢;濕滯化痰者加厚朴一錢,半夏二錢;風痰上湧者去金銀花、連翹,加天南星、半夏各二錢,白附子一錢,甚者用青州白丸子(見上節)四五粒同下;大便堅結者加栝蔞三錢,不應,改加枳實、大黃各五分;小便不利加豬苓二錢、澤瀉一錢。
(三)宣化消積湯(自制) 治小兒食積不化,腸胃失調,濁氣阻滯,鬱而化熱。
神麯 麥芽 鉤藤 梔子(各二錢) 薄荷 陳皮 枳實 厚朴(各一錢) 黃芩 燈芯(各一錢)
清水煎服。泄瀉多渣滓不化者去黃芩,加白朮錢半,木香五分;腹脹便結者加木香、檳榔各一錢,甚者加大黃一錢;熱瀉酸臭者仍用黃芩再加知母二錢。
(四)宣化清暑湯(自制) 治小兒感受暑熱,身熱不安。
藿香 佩蘭 大腹皮 陳皮各錢半 香薷 白朮 厚朴(各一錢) 鉤藤 滑石(各二錢) 生甘草(五分)
清水煎服。發熱煩悶加淡豆豉一錢,梔子錢半;熱重加金銀花露、荷花露各一杯;脾弱胃呆加玫瑰花露一杯;煩熱盜汗去香薷加青蒿露一杯。
(五)白虎湯 見本章第二節。
(六)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蒸炎,四肢困倦,精神減少,頭痛身熱,氣高心煩,自汗口渴,便黃溺赤,脈虛者。
黃耆 蒼朮(各錢半) 升麻(一錢) 人參 白朮 陳皮 神麯 澤瀉(各五分) 甘草 黃柏 乾葛 當歸身 麥冬(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清水煎服。
(七)宣化定驚湯(自制) 治小兒肝膽虛怯,因恐成驚。
半夏 朱茯神(各二錢) 菖蒲 遠志肉 龍膽草 酸棗仁(各一錢)石決明 鉤藤(三錢) 白芍(錢半)
清水煎服。熱重者去酸棗仁、石決明,加川連三分,薄荷一錢;挾痰者加竹茹二錢,枳殼一錢,旋覆花一錢;夾食者加神麯一錢,麥芽(除米麥之食積)或山楂肉(除肉類油膩之食積)各二錢。
(八)保赤散 治小兒多熱,因恐成驚。
牛黃 川連 硃砂 冰片 青黛 珍珠 大黃 人中白 百草霜 蟬衣(各少許)
研為細末,加薄荷、鉤藤煎湯送下,或加赤金一件同煎服。
(九)茯神湯 治小兒神虛,固恐成驚。
黨參(二錢) 炙黃耆(錢半) 白芍 棗仁(炒。各八分) 桂心(三分) 柏子仁(炒,七分) 甘草(五分) 砂仁蒸熟地 茯神(各三錢)
清水煎服。
(十)宣化健運湯(自制) 治小兒或吐或瀉,或吐瀉兼作,因以成驚。
半夏 陳皮 神麯 鉤藤 茯神 竹茹 生薑(各二錢) 木香 澤瀉(各一錢)
清水煎服。熱嘔加川連三分;寒吐去竹茹、生薑,加乾薑一錢;熱瀉去木香,加檳榔一錢;寒泄去神麯,加白朮一錢;吐瀉交作加白朮一錢;劇瀉不止者,去神麯、澤瀉、竹茹,加補骨脂、淮山藥一錢,罌粟殼五分。
(十一)附子理中湯 治脾胃虛寒,飲食不化,四肢厥冷,腸鳴腹痛,霍亂轉筋,體冷微汗,嘔吐泄瀉,一切沉寒痼冷等證。
附子 人參 甘草 乾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