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要略 第六章·咳嗽論治

吴克潜
来源:儿科要略

第六章·咳嗽論治

第一節·咳嗽概說

咳嗽,肺之病也。起因不一,變化亦多端。其病雖成人小兒,皆有患之,然以小兒脾胃殊為薄弱,肺體更屬嬌嫩,一經感染,最易流連,荏苒日久,則釀大患,故小兒之咳嗽,倍重於成人也。至於證狀,小兒氣息本短,脈息本數,一患咳嗽,則氣息之短促,脈息之急數,益現異常之象。甚則神氣不定,發為驚惕啼哭之狀,此證狀之倍重於成人也。論其治法,亦屬較難,蓋小兒問診脈診,未易十分準確,得病之源,知之非易,更以小兒內臟之未充,身體之未固,用藥亦倍費斟酌。故咳嗽一證,成人與小兒,其病雖同而證治實有不同也。至於起因,大別之有三:一曰外感咳嗽,一曰內傷咳嗽,一曰雜證咳嗽是也。外感咳嗽,咳之屬於外因者,屬於內傷者不與也;內傷咳嗽,咳之屬於內因者,屬於外感者不與也;雜證咳嗽,咳之屬於內外因相雜者。以此分系,則一般咳嗽皆包羅其中,而於繁雜無當之咳嗽專名(如心咳、肝咳、大腸咳、小腸咳等),亦可棄而不取矣。

第二節·外感咳嗽

一、傷風咳嗽

甲:概況

外感咳嗽,受病之因,全由外邪所致。不由內因,故與內傷之咳嗽不同,其間亦有因外感失治而轉成內傷者,然初起固為外感也。外感咳嗽之輕者,厥為感冒風寒,俗所稱傷風咳嗽是也。考肺為清輕之體,最忌風寒之邪,一有所感,氣管在上,先受其病,病則釀痰,痰則阻礙呼吸,肺體因呼吸之有阻也,亟欲祛邪以外出,故發為咳嗽以驅之。初起之時。咳聲常尖銳而痰色常清白,以寒邪初襲,猶未化熱,痰涎始生,猶未化濁也。病之中期,咳聲常重濁而痰色常稠黃,以邪勢方盛,進而化熱,痰涎積聚,熏蒸變稠也。病之後期,咳聲常清爽而痰色常清白,以邪勢已衰,氣道已通,濁痰既豁,僅存稀痰也。病之甚者,亦有熱勢內侵,而呈喘急之象,亦有痰不易出而呈驚搐之狀,要皆非危篤之證,但須因勢利導,清熱豁痰,使咳聲得暢,肺氣得宣,稍稽時日,亦無不愈。至於有因循失治,有內外因相雜,有一再感冒不已,致肺氣大傷者,亦可轉成不治之證,俗所謂傷風不醒便成癆,正指此也。

乙、治法

傷風初起,大率微有惡寒,鼻中噴嚏,或惡寒發熱,鼻塞不通,頭昏目淚,飲食無味,喉頭作癢,咳嗽以起,此時風寒之邪方襲,治宜解表開肺,用藥輕則宜蘇葉、前胡、荊芥、薄荷、象貝之類,重則宜麻黃、防風、杏仁、秦艽之類,風滯經絡,身體作痛者,酌加羌活、桂枝、桑枝、天麻之類,通治宜宣肺祛邪湯。繼則熱勢漸張,咳嗽漸盛,痰色由清而漸稠,是寒邪化熱之象,治宜解表開肺之中,寓以清熱豁痰之意,用宣肺滌痰湯加減進之。繼則咳聲重濁,痰出黃稠,外邪完全化熱,治宜清肺順氣,用清肺化熱湯加減進之。餘邪未清,猶有微咳者,亦宜此方。此證雖小兒體質不同,病態互異,然為期不久,七八日至十餘天可以痊愈。愈後應服藥調理,體虛者宜補養肺氣,體實者宜清理餘邪,加以補益,庶使肺氣強固,俾免動輒感冒也。

二、流行咳嗽

甲、概說

流行咳嗽,雖由外感所致,然與普通之傷風咳嗽不同。傷風咳嗽,其病勢輕,流行咳嗽,其病勢重,傷風咳嗽,為期頗暫,流行咳嗽,遷延日久;傷風咳嗽,其感邪淺,流行咳嗽,其感邪深。考流行咳嗽有似時疫之傳染,故小兒口鼻感其氣息,即可因而致病。因之一經流行,則沿門闔境,無或得免,故不似傷風咳嗽之或感或不感也。其病一曰百日咳,言其咳嗽不易愈,往往經百日之久也。一曰鸕鷀咳,形其咳嗽之艱難,連聲而作有如此狀也。此證之發動,常由天時寒燠不勻,變生疫氣,一人感之,輾轉流傳,因小兒肺氣之怯弱,故小兒感染為獨多。病之初發,雖亦由身熱而起,然一發即連聲作咳,咳多痰少,輕者一咳十數聲而休,重者一咳數十聲乃至百餘聲方止,間歇之時,不過十分鐘左右而又作,困頓不堪,至於嗆食咳血而不能止。此病初期,較少危險之象,若至後期,咳益艱而聲益不暢者,則肺臟受損,漸見難治,正昔人所謂金破不鳴,已轉成內傷之證也。

乙、治法

流行咳嗽之初起,或發熱或發熱形寒,視其咳嗽連聲而作,即為病邪之已受,治法在昔殊少成方,大率則宜於解表開肺之中變通治之。何則?蓋普通之咳嗽,固可以解表開肺了事,而流行之咳嗽,則以既挾疫氣,感受又深,非參以祛疫之劑,及保肺之品不為功也。初步宜用保肺祛邪湯,繼則病勢激進,咳聲益劇,祛痰保肺之中,再參鎮靜寧咳之品,宜用保肺滌痰湯。發熱脈反沉細,咳則從下逆上,腰背相引痛,必深入以發出之,宜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如咳嗽日久,其勢不衰者,則肺氣將乏,邪勢方張,不補其氣,邪必更深,宜用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散、六君子湯中加入祛痰順氣之品,方能漸次告痊。徒攻其痰,肺必益虛,邪必益深,轉成虛癆,陷為不治之證矣。故此病後期,宜用保肺扶正湯最妥。兼有他因,則宜就其他因合治之。

附方

(一)宣肺祛邪湯(自制) 治感冒風寒,形寒身熱,咳嗽初起。

蘇葉 薄荷(各一錢) 秦艽 前胡 杏仁 象貝母 橘紅 姜竹茹 赤苓(各二錢) 桔梗 甘草(各五分)

清水煎服。形寒身熱,汗不易出,氣息不順者,去桔梗加麻黃三分;頭痛者去桔梗加荊芥、防風各一錢;身痛者加羌活三分、桑枝三錢;四肢酸楚者加桂枝三分;喉痛者加牛蒡子、黃射干各二錢。

(二)宣肺滌痰湯(自制) 治傷風咳嗽,身熱痰多,氣息不平。

前胡 蘇子 杏仁 象貝母 竹茹 陳皮 薄荷 赤苓 連翹(各二錢)

清水煎服。身熱息粗者加麻黃三分;身熱氣喘,胃熱口氣者加麻黃五分,石膏三錢;便難者加枳殼一錢;嘔吐者加半夏錢半;小便少者加通草一錢。

(三)清肺化熱湯(自制) 治傷風咳嗽,熏蒸化熱,痰濁膠結,肺胃並熱者。

前胡 知母 栝蔞 淡芩 蘇子 竹茹 象貝母 赤苓 當歸(各二錢)

清水煎服。泄瀉者去知母、栝蔞、當歸,加陳皮、木香各一錢;脾胃氣虛,濕重化痰者去栝蔞、知母,加半夏、陳皮各錢半,或蒼朮五分;熱勢壯盛,痰升氣急者,加猴棗一分,或葶藶子一錢。

(四)咳後調理方(自制) 治普通傷風咳嗽,病雖愈而餘波未平,痰多作嗽。

沙參 白朮 旋覆花 陳皮 黃耆 半夏 茯苓 川貝母(各二錢) 甘草 青皮(各一錢)

清水煎服。氣虛者去青皮,以沙參易黨參;腸胃餘熱不清釀化成痰者,加栝蔞、知母各二錢。

(五)保肺祛邪湯(自制) 治流行感冒,惡寒發熱,咳嗽陣作。

炙百部 炙紫菀(各五分) 旋覆花 前胡 杏仁 蘇子(各二錢) 象貝母 竹茹 天冬(各三錢)

清水煎服。身熱無汗,咳不爽快者,先去百部、紫菀、旋覆花、天冬,加麻黃五分,荊芥、桔梗、秦艽各一錢,服一劑以透之,再用前方。其他萊菔子、白芥子、竹瀝、製半夏等,俱可量證酌加。

(六)保肺滌痰湯(自制) 治咳嗽陣作不休,面紅身熱,有汗不解,痛引胸背。

炙百部 炙紫菀(各五分) 旋覆花 代赭石 竹瀝製半夏 前胡 當歸(各二錢) 川貝母 天冬(各三錢)

清水煎服。腎虛而氣易上逆者,加生地 磁石各三錢;咳血者去半夏;痰聲漉漉,由於水泛者,加桂枝五分,葶藶一錢,茯苓三錢。

(七)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及腎臟發咳,咳則腰背相引痛,甚則咳涎,及寒邪犯齒,致腦齒俱痛。

麻黃 附子 細辛

(八)四君子湯 見第三章第五節。

(九)五味異功散 見第三章第六節。

(十)六君子湯 見第五章第三節。

(十一)保肺扶正湯(自制) 治頓咳日久,氣虛而咳不止者。

北沙參 人參 白朮 黃耆 麥冬 川貝母 法半夏 旋覆花 化橘紅 懷山藥(各二錢)

清水煎服。咳久肺氣耗散,不能收攝,加乾薑、五味子各五分;脾虛泄瀉加於術;腎虛泄瀉加補骨脂;咳血去半夏。

第三節·內傷咳嗽

一、痰多咳嗽

甲、概況

內傷咳嗽,咳之屬於內因者,或由外感失治,久則轉為內傷者亦屬之。內傷咳嗽之輕者,十九皆由於痰多所致,或因小兒為肥胖之體,外觀飽滿,中氣則虛,虛則濕濁滯而不運,以致化痰;或因小兒脾胃薄弱,加以乳食飲食之不調,宿滯逗留,脾失轉運,以致化痰;或因小兒口腹之慾,恣食肥甘,胃中濁氣鬱蒸,以致化痰;或因小兒恣食鮮果茶水,水飲停留過多,不及下行,以致化痰;或因小兒屢患感冒,肺氣疲乏,失其開闔之權,以致化痰;或因小兒居處陰濕之地,陽氣被困,濁陰瀰漫,以致化痰,及其化痰之後,均須假肺為出路,於是皆發為咳嗽。此輕證內傷咳嗽之來由,所以皆為痰多也。惟痰有熱痰、寒痰、燥痰、濕痰之分,故證狀不一,治法各異。熱痰之狀,多見脈洪面赤,口乾唇燥,其痰或濃而色黃,或堅而成塊,飲食不化,肝胃有熱,及感冒後餘邪化熱均足致此;寒痰之狀,多見脈沉面黑,口吐清水,其痰或稀而色白,或間有黑點,脾胃虛寒,肺氣怯弱,或水飲停留均足致此;燥痰之狀,多見脈澀面白,氣上喘促,其痰澀而難出,或燥如米粒,黏亮而少,時令過燥,肺中有火,或濕邪在肺,從火化而為燥,均足致此;濕痰之狀,多見脈緩面黃,肢體沉重,其痰滑而易出,或色白而多,飲食不化,身體過肥,或水飲停留,居處陰濕均足致此。此外又有痰飲者,多因熱病飲水過多,不加節制,停蓄而致;或寒濕之體,脾陽不運,飲水不化而成。其狀脈偏細弦,不咳而多嗽,日夜吐痰,清而且稀,甚者喘滿心悸,渴飲嘔水,此各各不同之見證,而可以一言以蔽之,曰:痰為之祟也。夫痰之為病,雖不盡為咳嗽,或為嘔為瀉,或為痞隔壅塞,或為寒熱瘧疾,或為眩暈,或為癲狂,或為腫痛,或為結核,或流注於四肢,其隨氣升降,遍身上下,無處不到,乘虛而入,停聚則病,原無一定之可言,然內傷咳嗽之屬於痰之為病,蓋有可得而言者。若再進究其源,則究其痰之來源,而病情即無不了如指掌,治法亦從可悟到矣。

乙、治法

內傷咳嗽之初起,飲食起居,雖能如常,然往往無端咳嗆,或吐清痰,或吐濃痰,繼則飲食不為肌膚,咳嗽時作時止,甚者咳傷肺絡,竟至咯血。重者亦有惡寒發熱,惡寒者表虛也,發熱者內蒸也。此時失於調治,則病進甚速,若轉成虛損之咳嗽,則不易治療矣。故宜乘其輕淺之時,分別施治。熱痰宜用貝母、栝蔞、二冬、知母、竹瀝、天竹黃、猴棗之屬,然治熱痰非調氣下行,則可酌佐陳皮、青皮、蘇子之類以行其氣。咳不爽者,亦可略用桔梗以提之。寒痰宜用半夏、陳皮、白朮、茯苓、生薑、乾薑、肉桂、草果、常山、附子、硫黃之屬,然治寒痰亦宜宣通肺氣,則可酌佐薄荷、杏仁、薑製竹瀝、白芥子之類以為之導。咳不爽者,亦可略用桔梗以提之。燥痰宜用貝母、枇杷葉、栝蔞、桑白皮、杏仁、萊菔子、前胡、炙款冬、天冬、玉竹之屬,然治燥痰宜養陰清火以生津,則可酌佐生地、當歸、白芍、麻仁、石膏、阿膠、玄參之類以潤其源,間亦須調氣為輔,則可酌佐陳皮、青皮、澤瀉之類以為之導。咳不爽者,亦可略用桔梗以提之。濕痰宜用南星、半夏、蒼朮、白朮、陳皮、茯苓、苡米、枳殼、白芥子、檳榔、厚朴、木香,沉香之屬,然濕而挾寒者宜溫之,濕而挾熱者宜清之,脾胃弱而濕滯者,則可酌佐白豆蔻。肉豆蔻、山藥、人參、肉桂之類以補其氣。咳不爽者,亦可略用桔梗以提之。凡內傷咳嗽之初起,大率以二陳湯加減治之。頻咳不已,吐痰多而且稀者,多由於熱,宜加竹茹、川貝。栝蔞之屬;時咳時止,吐痰少而且稀者,多兼夾寒,宜加杏仁、蘇子、薄荷、荊芥之屬(咳嗽之時,喉間痰聲雖似濃稠,而所吐皆為白沫稀涎者,多為虛損咳嗽)。頻咳不已,吐痰多而黃稠者,多由於熱,宜加前胡、知母、貝母、冬桑葉、黃菊花之屬;時咳時止,吐痰少而黃稠者,濕而兼熱,宜加檳榔、厚朴、苡米、白朮之屬(咳吐黃痰腥臭者為肺癰證,與尋常咳嗽不同)。其由腸胃積滯,脾胃不運,以致咳嗽者,宜平胃散加法半夏、貝母、麥芽、神麯之屬。其由頻患感冒,動輒咳嗽有汗者,宜玉屏風散加北沙參、百合、馬兜鈴之屬,或合四君子湯治之。其由過飲不化,水停心下,以致咳嗽嘔水者,宜茯苓飲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之。其由咳傷肺絡者,始宜治咳之中加三七、茜草、鬱金或桃仁、大黃以行其瘀,繼宜生地、茅根、白芍、丹皮等以涼其血,然後用白芨、沙參、阿膠、冬蟲夏草、百合、麥冬、熟地、歸身、燕窩等以補肺養血。咳嗽久而惡寒者,宜治咳之中,加白朮、桂枝、黃耆等以扶其陽氣。咳嗽久而發熱者,宜治咳之中,加桑皮、花粉、知母、淡芩、梔子等以去其內蒸,另有痰飲一證,多由積飲不化,日久所致,輕者宜小半夏加茯苓湯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重者宜十棗湯(治實證)、腎氣丸(治虛證)。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者,此有水可從小便去之,宜五苓散。至論痰飲之變化,至為繁複,固當與成人之痰飲同其治法也。

二、虛損咳嗽

甲、概況

虛損咳嗽,乃內傷咳嗽之重者。蓋咳嗽經久而不治,未有不轉成虛損者,亦有病起甚速,始得即成虛損者,此必小兒先天太弱,早有預伏之因,或外感誤用滋膩之品,泥邪不化所致。虛損咳嗽之來由如此,故其證之初起,必先肺氣已傷,腎氣不能上充,水火之升降失調,痰濁之積滯不行,因之脾胃交困,奉生者少,營養既日以乏,病情自日以進,故虛損咳嗽之為病,其源在肺,其流所及,則一身全局,莫不有關,脾胃與腎,尤為吃重。又虛損咳嗽,痰未必多,所患者在飲食之精華,不為養身之用,徒為成痰之源,所患者在痰雖少而易滯不易行,所患者在痰之到處乘虛以釀病,故虛損咳嗽之為病,常面色不華,身體瘦怯,咳嗽反不如外感之甚,亦不如痰多之劇,咯痰亦少,往往數咳而一吐,或清晨入晚,略有咳嗽,或低咳數聲,或乾咳無痰,此津液煎熬所成,蓋與其他咳嗽迥異者也。此時欲攻盡其痰,不啻攻盡其津液,故治法宜補養脾胃以絕其生痰之源。而痰之已成者,仍宜廓而清之以養肺,庶兒生生之氣日長,病可由漸而退也。虛損咳嗽之輕者,飲食尚可,瘦削不甚,略有寒熱,未至脾胃俱傷者,治之尚易,更進則飲食減退,虛熱時潮,大便不實,為肺病日進,脾胃俱傷,治之較難。重者潮熱似有似無,火升面頰微紅,胃口全敗,思食而不能納,大便溏瀉,手足軟弱,一舉動則喘而汗出,是肺氣將竭,脾胃俱敗,虛火妄動,元陽無根,多為不治之證矣。昔有肺損、肺癆、肺痿諸名,在小兒為童癆,其實皆虛損咳嗽之一類也。至於咳血一症,壯實之人,恆亦有之,未必即為虛損,而虛損咳嗽,亦有至死不咳血者,故未可以一概論。若咳血因肺體受創,病邪易侵,及精神恐怖,營養減退,轉為虛損為較易,固事理之所應有,則證治當亦相同,而可附論於此也。

乙、治法

虛損咳嗽之初步,常因肺胃失其清肅,以致熏蒸成熱,熱傷肺陰,以致燥痰結肺,咳吐不爽,治宜川貝、知母、麥冬、款冬、天花粉、馬兜鈴之屬以養肺清熱。腸胃有積,則宜白朮、木香、陳皮、神麯之類以行氣化積,忌用麥芽、萊菔等耗氣消導之品。其夾外感者,若標急(外邪重)而本緩(虛損淺),則宜就其標治之(惟忌攻下以傷腸胃)。用藥精審者,恆有標病已而本病亦驟愈者。若本急(虛損重)而標緩(外邪輕),則宜就其本治之,或略顧其標,或竟不必顧其標,此為虛中挾實之治法。迨虛損病進,則肺陰益損,內熱蒸動,每潮熱一次,恆數日始已,潮熱一次則病進一次,斯時治之合度,可使其潮熱一次,則病減一次,蓋不進則退,理有固然,宜用滋陰清化湯、保和湯、滋陰保肺湯之屬。凡潮熱熱勢甚者其病淺,熱勢微而永不能清者其病深,蓋一則正氣尚未大耗,而一則正氣已屬衰微也。乾咳無痰者,宜瓊玉膏清之,或本事鱉甲丸加味以補之(火邪郁肺,亦有乾咳,不屬於虛損咳嗽一類)。又此證出入之關鍵,恆在於脾胃之能否鼓舞其正氣,倘大便實者,多為可治,倘大便溏薄,多有變端。故虛損之咳嗽,雖發熱之時,宜用川貝、知母、麥冬、生地、地骨皮之屬,而一遇便溏,即當用扶胃保脾之品加而進之,或竟乘其未溏之前,即用之以預為之防者,否則脾陽一敗,腎氣下竭,更將難於措施,是在臨證之隨機,用保肺扶脾湯治之最妥。潮熱似有似無,脾傷泄瀉者,宜楊氏八味湯加減治之;虛火妄動,元陽無根者,宜金匱腎氣丸加減治之;其有咳嗽之全由虛寒者,宜用附子、乾薑、胡蘆巴之類;痰氣上升,虛而發喘,元氣虧耗,真陽欲脫者,宜用黑錫丹治之;久咳肺氣耗散,狂咳無制,身振振動搖者,宜乾薑、五味子、五倍子等收斂之(以上三證,高年患咳嗽者所常有,而小兒患之,恆不多見)。以上為虛損咳嗽之通治,大抵與外感咳嗽迥乎不同者也。又虛損中有肺痿一證,其特徵為肺葉萎縮。原因有二,一因汗下不當,胃氣耗傷,不能上輸於肺,肺失所養,日漸枯燥,內不能灑陳於六腑,外不能輸津於皮毛,於是肺葉日痿,肺氣益窒,咳聲漸以不揚,胸中脂膜日乾,治宜生肺津潤肺燥,開積痰,下逆氣,終則須補真氣以開通肺竅。一因肺為火迫,失其清肅而變乾燥,凡脾胃上輸之津液,不獨不能沾潤,轉從熱化而為涎濁,致肌瘦神疲,咳吐不已,久之肺熱枯燥,雖投清涼,亦扦格不入,治宜以半夏少許,入清涼生津藥中,藉半夏為導驅其濁,而清涼之藥力方達於肺。凡此用藥之步驟,與上述均可相互參看之。虛損咳嗽至於張口短氣,日久音啞,偏臥一側,翻身則咳不休,六脈沉澀而急,細數無神者皆不治。至於虛損咳血,初起先宜化痰行瘀,用紫菀、百部、二冬、甜杏仁、參三七、白茅根之屬,服一二劑,繼則宜補肺修絡以止血,用保肺歸血湯,偏熱者去肉桂、乾薑,用二冬、藕汁、童便、生地之屬以佐之。總之治咳血亦不脫乎標本二者,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治標者治其橫溢之血,宜修補經絡,消導血瘀,如牡蠣、龍骨、側柏炭、地榆炭、棕櫚炭、血餘炭、白芨、三七、茜草、蒲黃之類是。治本者治其出血之因,宜順氣止血,各歸其經,如降香、沉香、陳皮、鬱金、生地、茅根、梨汁、鮮藕、蓮鬚、丹皮之類是。隨證應用,酌加化痰補肺及培養脾胃之品,固皆可以應手取效者也。

附方

(一)二陳湯 治胃中寒濕痰濁等證。

陳皮 半夏 茯苓(各二錢) 甘草(一錢) 生薑(七片)

一方有烏梅肉一個。清水煎服。

燥痰減半夏、生薑,加麥冬、竹瀝;郁痰乾咳去半夏,加川貝母;火痰加黃連、竹茹;老痰加蛤粉、海浮石。

(二)平胃散 治濕滯脾胃,不能運化,積飲痞膈,不思飲食,心腹脹痛,口苦短氣,反胃噁心,噯氣吞酸,面黃體瘦,體痛嗜臥,壯熱自利,霍亂吐瀉。能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

厚朴 陳皮 甘草 蒼朮

(三)玉屏風散 治風邪久留不散,及衛虛自汗不止。

黃耆 白朮 防風 加生薑 大棗

(四)四君子湯 見第三章第五節。

(五)茯苓飲 治胸有停痰宿水,吐出後,心虛氣滿不能食。

茯苓 人參 白朮 枳實 橘皮 生薑

(六)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治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及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茯苓 桂枝 白朮 甘草

(七)小半夏加茯苓湯 治痰飲多汗,小便不利,卒嘔吐,心下痞,水停胸膈,眩悸。

半夏 生薑 茯苓

(八)十棗湯 治太陽中風,表解里未和,及懸飲支飲,或因水而咳。

大棗(十枚) 芫花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先煮大棗去滓,後納芫花、甘遂、大戟藥末服。以棗肉和丸名十棗丸。

(九)腎氣丸 治虛勞不足,消渴小便多。

熟地 山藥 山萸肉 茯苓 丹皮 澤瀉 附子 桂枝

(十)五苓散 見第三章第五節。

(十一)滋陰清化湯 治痰熱。

熟地 生地 天冬 麥冬 當歸 鱉甲 阿膠 白芍 茯苓 山藥 貝母 天花粉 五味子 甘草

(十二)保和湯 治虛癆咳嗽 肺燥成痿,嘔吐膿血。

知母 川貝 天冬(去心) 麥冬(去心) 款冬花(各一錢) 天花粉 苡仁(炒) 杏仁(去皮尖。各五分) 馬兜鈴 紫菀 桔梗 百合 阿膠(蛤粉炒) 當歸 百部(各六分) 甘草 紫蘇 蘇薄荷(各四分) 五味子(十二粒)

加生薑三片,入飴糖一匙,清水煎服。痰中帶血加蒲黃、生地、小薊、茜根、藕節。

(十三)滋陰保肺湯 滋陰,保肺。

知母 黃柏(鹽水炒) 橘紅 紫菀(各七分) 麥冬(去心) 天冬(去心。各一錢二分) 桑白皮 枇把葉(去毛炙。各錢半) 當歸 白芍 生地 阿膠(蛤粉炒。各一錢) 五味子(十五粒) 甘草(五分)

清水煎服。

(十四)瓊玉膏 填精補髓,調真養性,補百損,除百病。治虛勞乾咳。

生地(四斤,搗絞取汁) 白茯苓(十二兩) 白蜜(二斤,煉去滓) 人參(六兩)

先以生地黃汁同蜜熬沸,用絹濾過,將人參、茯苓研為細末,入前汁和勻,桑柴火煮熬修膏,勿犯鐵器。

(十五)本事鱉甲丸 治勞嗽及鼻流清涕,耳作蟬鳴,眼見黑花,一切虛證。

鱉甲 地骨皮(各三錢) 五味子(二兩)

共研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加熟地、當歸、白芍、麥冬、阿膠、茯苓治乾咳無痰。

(十六)保肺扶脾湯(自制) 治虛損咳嗽,痰時稀時濃,潮熱往來,大便溏泄。

黃耆 蛤粉阿膠珠 百合 麥冬 潞黨參 白朮 茯苓(各二錢) 半夏 陳皮 川貝母 馬兜鈴(各錢半) 百部 紫菀(各一錢)

清水煎服。泄瀉日久加乾薑五分,肉豆蔻補骨脂一錢,甚者再加罌粟殼五分;形寒者加桂枝五分;蒸熱不退者,先加銀柴胡一錢服之,再去柴胡加地骨皮、丹皮各一錢。

(十七)楊氏八味湯 治脾胃虛寒,氣不升降,心腹刺痛,臟腑虛滑。

吳茱萸 乾薑 陳皮 木香 肉桂 丁香 人參 當歸

清水煎服。

(十八)黑錫丹 升降陰陽,墜痰定喘。治真元虧憊,上盛下虛,心火炎盛,腎水枯竭,三焦不和,嘔吐痰喘,四肢厥冷,不省人事。

黑鉛(熔去渣) 硫黃 沉香 附子 胡蘆巴 陽起石 破故紙 舶上茴香 肉豆蔻 金鈴子 木香 肉桂 巴戟

(十九)保肺歸血湯(自制) 治虛損咳嗽,痰中帶血。

肉桂 乾薑(各五分) 牡蠣 龍骨 黨參 地榆炭 代赭石 熟地 懷山藥(各三錢) 冬蟲夏草 馬兜鈴 百合 燕窩 獺肝 降香(各一錢)

清水文火煎服。

(二十)肺露 治吐血衄血,乾咳無痰,久咳成肺痿等證。

孩兒參 天冬 麥冬 百合 川貝母 絲瓜絡 阿膠珠(各二錢) 玉竹 白茯苓 北沙參 代蛤散 冬瓜子(各三錢) 桑白皮(炙) 知母 款冬花 丹皮 地骨皮(各一錢五分) 葶藶子 馬兜鈴(各一錢)

共為末,用獖豬肺一具,去心血,灌血潔淨,一半灌入肺中,一半撒在肺上,蒸露,再將枇杷葉(蜜炙)十二兩,嫩蘆根十兩,另蒸露和入,每服一二兩,隔水燉溫,逐日服一二次。

按:此為虛損咳嗽虛痰多之妙方,補而不膩,涼而不寒,潤肺清金,化痰止嗽,推為要藥,惟有外邪者忌之。

(二十一)蠶豆花露 治肺熱咯血。

蠶豆花

蒸為露飲之,或煎服亦可。

(二十二)枇杷葉膏 治肺熱咳嗽咯血。

大枇杷葉

刷去毛,蜜炙,煎熬成膏,開水沖服。

(二十三)薏苡仁粉 治肺痿吐血。

薏苡仁

研為細末,蘸熟豬肺食之,或用薏苡仁煮粥,日日食之。

(二十四)人參蛤蚧散 治肺痿失音,唾吐膿血,滿面生瘡,遍身黃腫。

人參(二兩) 蛤蚧(一對,酒浸酥炙) 杏仁(五兩,去皮尖,炒) 甘草(炙。三兩) 茯苓 川貝母(去心) 知母(酒炒) 桑白皮(薑汁和蜜炙。各二兩)

研為細末,瓷器內盛,每服三錢,蜜湯調下。

第四節·雜證咳嗽

甲、概況

雜證咳嗽,咳嗽之屬於內外因相雜者。有因哺乳及飲食不慎,誤嗆氣管,氣管受傷,以致發為咳嗽者;有因糖醋衝犯,鹹酸過食,或風寒束其外,痰涎塞其內,以致成為哮證者;有因火邪郁肺,痰不得豁,以致發為乾咳者;有因外邪不解,肺氣不降,以致成為肺脹,胸高喘咳者;有因感受風寒,未經發越,停留肺中,蘊發為熱,或濕熱痰涎垢膩,充塞肺竅,以致成為肺癰,咳吐膿血者。大致不越此數端,惟內外因相雜之咳嗽,其病證之重,雖不如虛損咳嗽之甚,然原因複雜,究較單屬外感者為難治。故哮證一成,往往終身不除,一遇風寒,即便發作;而肺脹肺癰,雖經治愈,亦往往有遺留之恙。故均號稱多變之病證,醫者所宜深切注意者也。

乙、治法

小兒哺乳誤嗆氣管以致咳嗽者,必乳汁過多,不及吞嚥所致。哺乳時宜手按乳房,毋使直注而下,不必服藥,咳嗽自可漸已,如為鄭重計,可略進甘桔湯,或射干消毒飲之類。飲食不慎,誤嗆氣管,以致氣管受傷,作咳不止者,宜清潤之,用射干消毒飲去玄參、荊芥,加蜜炙款冬花、蜜炙冬桑葉、蜜炙枇杷葉之屬。重者喉間作水雞之聲,氣道不利,呼吸困難,是為哮證,治宜降其痰而肅清其氣道,不可過涼,恐風邪難解,不可過熱,恐痰火易升。遇厚味而發者,用清金丹;遇風寒而發者,用蘇子飲;哮而上氣喘急,夜不能臥,用阿膠、馬兜鈴、甘草、半夏、杏仁、人參、桑白皮煎湯服;寒熱夾雜之哮,先用麻黃、杏仁、蘇子、前胡以豁其痰,再用降氣之品,或用越婢加半夏湯治之;胸有停水而哮,酌用十棗湯以行其水;風痰驟升而哮,酌用千緡導痰湯以疏其痰。凡哮之通治方用千金湯最妥。若汗出如油,氣息上奔,出多入少者是謂之喘,其證與哮蓋迥不相同也。乾咳者,火邪郁肺,痰不得出,宜先用桔梗、柴胡以開提肺氣,再用生地、玉竹、甜杏仁、白蜜之類以潤之,或用逍遙散加苦桔梗以開之。肺脹者,外邪不解,喘咳脹悶,其人上氣目如脫狀,宜越婢加半夏湯,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痰夾瘀血,阻礙氣機者,酌加當歸、赤芍、丹皮、桃仁之類以行其血。肺癰者,初作口中辟辟燥咳,胸中隱隱痛,宜服犀黃丸,或用薏苡仁、淡芩、絲瓜、甘草、川貝、赤芍、栝蔞仁、桔梗、陳皮、升麻、丹皮以消之,或用金匱皂莢丸以瀉之。喘不得臥,面目浮腫者,宜葶藶大棗瀉肺湯。既成之後,咳吐膿血,宜葶藶薏苡瀉肺湯或排膿散。肺癰咳吐膿血不止,其勢危急者,用陳芥菜滷汁沖水飲,或用蕺萊煎湯,打雞蛋食,均效。肺癰初起,未可斷定,以生大豆試食不覺腥者是,以甘草、桔梗各三錢煎服後,稍安者是,宜趁其未傷而瀉之,自易挽回,若畏其峻而守王道之方,日久肺葉朽爛,膿血傾囊吐出,則為難治矣。又雜證咳嗽,雖顯有餘之象,實為不足之徵,故不問內傷外感,為熱為寒,但以人參保定肺氣,自可無慮。昔賢曾定有人參清肺、人參瀉肺、人參定喘湯三方,以人參之力握其樞而斡運之,虛實之治,悉寓其中,事實雖不盡然,其理頗有可採,錄仍於後,俾備參考。

附方

(一)甘桔湯 見第四章第一節。

(二)射干消毒飲 治麻疹咳嗽聲喑,咽喉腫痛。

射干 玄參 連翹 荊芥 鼠黏子 甘草

(三)清金丹 治食積痰壅,哮喘咳嗽,遇厚味即發者。

萊菔子(蒸熟曬乾,一兩) 豬牙皂角(燒存性,三錢)

共研細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

(四)蘇子飲(自制) 治素有哮證,遇風寒則發。

蘇子(三錢) 薑汁製竹瀝(一兩) 法半夏 沉香 川樸(各一錢)

喘逆無汗加麻黃五分。

(五)越婢加半夏湯 治肺脹 咳而上氣,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

麻黃 石膏 半夏 甘草 生薑 大棗

(六)十棗湯 見本章第三節。

(七)千緡導痰湯 治風痰哮。

半夏(七枚) 天南星 陳皮 赤茯苓 枳殼(各一錢) 皂莢(蜜炙) 甘草(蜜炙。各一寸)

加生薑五片,清水煎服。

(八)千金湯 治哮。

麻黃 桑白皮 蘇子 杏仁 白果 黃芩 半夏 甘草 款冬花

清水煎服。

(九)逍遙散 治肝氣抑鬱,血虛火旺,寒熱咳嗽,兩脅作痛。

柴胡(七分) 白朮(蜜水拌蒸) 茯苓 當歸 白芍(各錢半) 甘草 陳皮(各八分) 薄荷葉(五分) 煨姜(三片)

清水煎服。

(十)小青龍加石膏湯 治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心下有水氣,脈浮者。

麻黃 白芍 細辛 乾薑 甘草 桂枝 半夏 五味子 石膏

(十一)犀黃丸 療癰疽、石疽、乳岩、瘰癧、痰核、惡核、橫痃流注、肺癰、小腸癰,一切腐爛陰疽。

犀黃(三分) 麝香(錢半) 乳香 沒藥(各一兩)

研為細末,用煮爛黃米飯和丸如粟米大。

(十二)皂莢丸 治肺癰初起,咳逆上氣,唾濁。

皂莢(刮去皮,酥炙,八兩)

研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或棗肉和丸,如綠豆大,每服數丸,棗膏和湯送下。

(十三)葶藶大棗瀉肺湯 治肺癰喘不得臥,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及支飲不得息。

葶藶 大棗

先服小青龍湯一劑,繼進此方,服後,即吐膿血。忌食鹽、醬等物。

(十四)葶藶薏苡瀉肺湯 治肺癰初潰,唾膿血。

葶藶(酒炒研,八分) 薏苡仁(五錢) 貝母(去心,一錢六分) 甘草節(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二分) 黃耆(酒拌勿炒) 桔梗 忍冬 白芨(各一錢) 生薑(一片)

清水煎,食後緩緩服。初起去黃耆、白芨,加防風;潰後膿盡加人參;久不斂,去葶藶加合歡皮。

(十五)排膿散 治內癰膿從便出。

枳實(十六枚) 芍藥(六分) 桔梗(二分)

杵為散,以生雞子黃一枚,以藥散與雞黃相等,揉和令相得,飲和服之。

(十六)排膿湯 治內癰膿從嘔出。

甘草 桔梗 生薑 大棗

(十七)人參清肺湯 治肺胃虛寒,咳嗽喘急,坐臥不安,及久年勞嗽,吐血腥臭。

人參 阿膠 地骨皮 知母 烏梅 罌粟殼 甘草 杏仁 桑白皮(各等分)

清水煎服。

(十八)人參瀉肺湯 治肺經積熱上喘,胸膈脹滿,痰多,大便澀。

人參 黃芩 梔子 枳殼 薄荷 甘草 連翹 杏仁 桑白皮 大黃 桔梗

清水煎服。

(十九)人參定喘湯 治肺氣上逆,喉中有聲,坐臥不安,胸膈緊痛。

人參 麻黃 阿膠(蛤粉炒) 半夏曲 五味子 罌粟殼(蜜炙) 甘草(炙,各一錢) 桑白皮(蜜炙,二錢)

加生薑三片,清水煎服。

(二十)薑汁背心 治寒痰壅塞經絡,不時發哮。

生薑搗取自然汁,用以漿布背心,貼肉著之,數易即愈。

(二十一)甘草豬膽丸 治醋嗆咳嗽。

甘草(去赤皮,二兩)

用豬膽汁五枚,浸三日,取出,火上炙乾為細末,煉蜜為丸。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