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奥旨 卷五

清·陈士铎
来源:洞天奥旨

背發

諸癰瘍發於背者,無非危症,不可謂背屬陽,信是陽症而輕視之也,然背之穴道甚多,苟不分言之,則經絡舛錯,未必能直中病情也。如生於大椎、陶道、身柱之穴,是發於脊之上也;生於神道、靈臺、至陽之穴者,是發於脊之正中也;生於脊中之穴者,是發於脊之中下也,皆屬督脈之經絡。生於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之穴者,是發乾背中之兩旁也;生於膈關、陽綱、胞肓、秩邊之穴者,乃發於背後之兩旁也,皆屬足太陽膀胱之經絡。夫既是膀胱之經絡,似與督脈無甚相干。然而背脊乃河車之正路,正路之氣不通,則邊旁歧路盡行秘塞,勢必至水火無既濟之歡。臟腑有各顧之苦,則周身前後筋脈拘急,其害有不可勝言者。故治太陽之經,必須兼治督脈,以督脈之氣可順而不可逆也。凡氣皆自上而下行,惟任督之氣自下而上。自下而上者為順,自上而下者為逆矣。且督脈,陽脈之海也。足太陽之經,原為督脈之所統領,通足太陽之氣,正通督脈之氣也。然而,督脈氣通,而足太陽之氣亦通矣,故治之必須兼也。以上諸瘍有頭向上者,有頭向下者,有上下各有頭而開發者,或如蓮子,或如蜂窠。蓮子言其頭少,不過一二十也,蜂窠言其頭多,不止五六十也。此等癰瘍,陽症少而陰症多,總貴擁護心君,不可使火毒內攻。無奈背近於心,最易腐肉穿膜,及至穿膜,百不救一。必須於五日之前急早治之,以大劑酣飲,庶可奪命於垂危,返魂於將死也。凡瘡頭開展,止遏不住,不論向上、向下、向左、向右,亟宜用收毒等藥,敷而圍之,自不衝突也。如此救療,胃氣大開,斷不至死。

急消湯 岐天師傳。治背心之間先發細瘰,後漸漸紅腫,高突大痛。

忍冬藤(二兩) 茜草(三錢) 紫花地丁(一兩) 貝母(三錢) 甘菊花(三錢) 黃柏(一錢) 天花粉(三錢) 桔梗(三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三劑全消。

神散陽癰湯 伯高太師傳。治背疽陽癰初起。

天花粉(五錢) 生甘草(五錢) 茯苓(五錢) 車前子(五錢) 貫仲(五錢) 羌活(二錢) 黃芩(三錢) 紫菀(三錢) 生地(一兩) 柴胡(一錢) 水煎服,一劑即消大半,二劑全消。若已潰後,不可用矣。

變陽湯 岐天師傳。治背心初發小泡,癢甚,已而背重如山,隱隱發紅暈,如盤之火,譫語胡言,斷陰疽陰癰也,以此方救之。

人參(二兩) 黃耆(二兩) 金銀花(半斤) 附子(一錢) 荊芥(炒黑,三錢) 柴胡(二錢) 白芍(一兩) 天花粉(五錢) 生甘草(五錢) 水十餘碗,煎汁二碗,先服一碗,後再服一碗。服後陰必變陽而作痛,再用一劑而痛亦消,再服數劑全愈。

錦庇湯 伯高太師傳。治陰癰初起。

黃耆(三兩) 肉桂(三錢) 生甘草(一兩) 荊芥(炒,三錢) 天花粉(三錢) 貝母(二錢) 錦地羅(五錢) 茯苓(一兩) 水煎服。一劑即散大半,三劑全消。

轉敗湯 岐天師傳。治背癰潰爛,洞見肺腑,瘡口不收,百藥敷之,絕無一驗,此方治之神效。

麥冬(一兩) 熟地(二兩) 山茱肉(一兩) 人參(五錢) 肉桂(一錢) 當歸(一兩) 忍冬藤(一兩) 白朮(五錢) 水煎服,五劑全愈。

收肌飲 伯高太師傳。治同前。

熟地(二兩) 白朮(二兩) 山茱萸(一兩) 人參(一兩) 當歸(一兩) 生甘草(三錢) 甘菊花(三錢) 肉桂(三錢) 天花粉(二錢) 水煎服,一連四劑,瘡口自合。必須節守房事一月,否則無功。

定變回生湯 岐天師傳。治背疽長肉,瘡口已平,偶犯色欲惱怒,開裂流水,色變紫黑,肉變敗壞。

人參(四兩) 黃耆(三兩) 當歸(二兩) 北五味子(二錢) 麥冬(二兩) 肉桂(三錢) 白朮(二兩) 山茱萸(五錢) 忍冬藤(二兩) 茯苓(一兩) 水煎服,四劑平復。或疑藥料太重,然變出非常,不如此多用補劑,萬難救死也。倘愈後再犯色欲,萬無生機。

補縫飲 伯高太師傳。治背癰愈後開裂。

人參(二兩) 白芍(五錢) 當歸(一兩) 白朮(炒,二兩) 麥冬(一兩) 肉桂(二錢) 附子(一錢) 熟地(二兩) 北五味(三錢) 山藥(五錢) 水煎服,十劑可安。

助陽消毒湯 岐天師傳。治夏生背癰,瘡口不起,脈大無力,發熱作渴,自汗盜汗,用參耆補劑,益加手足逆冷,大便不實,喘促嘔吐,陰症似陽,此方主之。

人參(半斤) 黃耆(一斤) 當歸(四兩) 白朮(四兩) 陳皮(一兩) 附子(五錢) 水煎膏,作二服。連服數劑乃愈。此舍癰從症之法,蓋症出非常,不可以平常細小之藥從癰也。

起陷神丹 伯高太師傳。治症同前。

人參(二兩) 白芍(五錢) 當歸(一兩) 麥冬(一兩) 白朮(二兩) 肉桂(二錢) 附子(一錢) 熟地(二兩) 北五味(三錢) 山藥(五錢) 水煎服,十劑可安。

歸花湯 秦真人傳。治癰疽發背初起。

金銀花半斤,水十碗,煎二碗,入當歸二兩,同煎一碗一氣服之,一日即散絕,神方也。世人亦有用此者,不能多耳。不拘陰陽之毒,飲之立愈。但過四五日,則減半效,然亦無性命之憂。對口與無名腫毒亦可用,或略小其劑可也。

泥丸發

泥丸宮在頭頂之上,癰瘡發於此外,九死一生,其狀如火燎漿泡,大如錢形,色似葡萄之紫,其瘡口不一,或如碎粟,倘四圍堅硬,瘡頂色紅赤不黑,尚可醫療,乃陽癰而非陰也;倘色紫而黑黯無光,神情悶亂,不知人事者,乃陰癰而必死也。蓋泥丸宮屬足太陽膀胱之經,近於玉枕,乃督脈之路也。腎經之氣,由督脈而上透玉枕,入於泥丸而化精,乃從額而下降於玉樓。若腎精不足,而泥丸內涸,無精以養,乃化為火毒,此無陰水以制陰火也。腦既無陰,又加生癰,髓海煎熬,其精愈竭,又何以救乎?故往往有更變形容,改換聲音,煩躁口乾,隨飲隨渴,甚至腦骨俱腐,片片脫下而亡。人生此癰,得於房術者居多,興陽澀精,盡是丹石燥烈之品,或洗或嚼,或噙於舌,或封於臍,霸阻精道,久戰博歡,真精枯竭,髓盡火發,遂發於頂而不可救,為可痛也。必須於五日之前,以大劑煎飲,尚有生機。倘五日後救之,則生死未可定也。

五聖湯 岐天師傳,治腦癰生於頭頂之上者。若對口偏口,俱非腦癰也。急以此方救之。

金銀花(八兩) 玄參(三兩) 黃耆(四兩) 麥冬(三兩) 人參(二兩) 先用水十大碗,將金銀花煎湯六碗,再煎前藥至二碗。一日服二次,連服四日。用四劑,其癰漸愈,改用十全大補湯,重四兩與之;又服四劑,又改用八味地黃湯,恣其酣飲,可獲全意。此等治法,乃九死一生之法也。然舍此法,惟蔓花湯乎。

蔓花湯 伯高太師傳。治腦疽初發。

川芎(一兩) 玄參(二兩) 金銀花(二兩) 山茱萸(一兩) 麥冬(一兩) 貝母(三錢) 蔓荊子(二錢) 水三大碗,煎服之即消。如尚未消者,二劑全愈。萬勿候其潰敗而始救之也。蓋潰敗之時,則不可救矣。

腦後發

腦後乃玉枕、風府之穴道也。玉枕為督脈之關。蓋督脈有三關,玉枕其一也。督脈由命門而上至玉枕,乃河車之路也,透過玉枕始達泥丸。若玉枕、風府生癰,如何能達腎氣至泥丸而化精乎?雖泥丸為髓海,內原有髓在也,然腎氣無一日不上通泥丸者也。腎氣因生癰而不能上達,則泥丸之髓源斷矣,何能化精以分布於各臟腑乎?此處生癰,雖少輕於頂,然是陰非陽,則與頂發無殊。故治療亦可通用,如五聖散、蔓花湯大劑吞服,無不可救,不比頂發於泥丸者,十死而一生也。或曰:玉枕、風府系足太陽膀胱之經,且陽維之脈所繞,未必不是陽症。誰知膀胱火毒發動,由於腎火之先動也。況陽維之脈,隨督脈而上行,是陰非陽,又何疑哉?故可以治頂發者同治之也。

三星湯 岐天師傳。治陽症對口,其形高突紅腫,服之即消。

金銀花(二兩) 蒲公英(一兩) 生甘草(三錢) 水三碗,煎八分,服二服即消。陽症已破者,必三服,膿盡肉生。

聖神湯 岐天師傳。治陰症對口,或生於偏旁,無數小瘡,先癢後痛,隨至潰爛,腫不甚高突,色必黑黯,身體沉重,困倦欲臥,呻吟無力,此方救之。

人參(一兩) 生黃耆(一兩) 當歸(一兩) 金銀花(二兩) 白芥子(三錢) 肉桂(一錢) 白朮(炒,一兩) 水煎服,一劑血止,二劑肉生,三劑口小,四劑皮合,又二劑全愈。

三花湯 伯高太師傳。治對口初起,神效。

當歸(二兩) 川芎(一兩) 生甘草(五錢) 天花粉(三錢) 紫花地丁(一兩) 甘菊花(五錢) 水煎服,二劑全消。

耳後耳下發

耳後發者,發於左右耳畔,乃角孫,顱息二穴之上下也。發則耳聾、嗌腫、項痛,手之小指、肩肘俱因之而疼,蓋手少陽三焦經之火毒也。三焦經多氣少血,是經生瘡,最難奏效,況又生於耳後。未免耳屬腎經,單治三焦而不兼補夫腎,則水不足以濟火,其火毒未必不更熾也,雖消風抑火、內疏內托,隨症施治,俱是良法,而不大補其血與重填其精,恐未易遽愈也。又有發於耳下者,乃翳風、瘛脈之穴也,名曰首疽,亦系三焦之經,實系致命之所,尤宜早治。然早治而不大補氣立,徒用化毒敗火之劑,少少輕療,治陽症尚有變陰之害,況原是陰虛火發之症,又何以濟哉?凡生此疽,多憎寒壯熱,七八日可刺,膿水黃白色可治,以其屬陽也。如黑色稀水,乃陰症也,大惡。若發渴者即死。以上數症,皆起於積想在心,謀慮不決,鬱怒不已,致火旺蘊結,日久乃發也。故形多堅硬,頭多隱伏,未潰先黑,未膿先腐,不得外發,內攻而死也。

護耳散毒湯 巫真君傳。治左右耳後陰陽疽癰。

金銀花(二兩) 當歸(一兩) 麥冬(一兩) 蒲公英(三錢) 甘草(三錢) 桔梗(二錢) 半夏(二錢) 川芎(五錢) 水煎服,二劑輕,六劑全愈。未潰者,三劑全散。如是陰虛,色紫黑者,加人參(五錢)、生黃耆(二兩),一劑即散。已潰者,十劑全愈。

耳前發

耳前發者,發於兩耳之前,乃懸釐、客主人之穴也。雖曰耳發,實生於耳之外,非生於耳之中。按:二穴屬足少陽膽經,是經多氣少血。且二穴又在面之旁,尤少血之處,故生癰最難愈。且穴雖屬少陽,而地近於耳,豈有耳不連及之理?況耳為腎之竅,懸釐、客主人乃膽之經,而膽乃腎之子也。子為火毒所燒,腎母寧忍坐視,必求相援,而膽子畏火毒之逼,必遁入母經絡以避其害,未必不遺禍於母家也。故治之法,瀉膽之火毒,尤宜補腎之精水。倘瘡口高突,乃陽火陽毒盡發於外也,不必憂慮。設五六日後,漸長漸大,形如蜂窩,皮紫疤黑,痛如火灸。十日內刺之,有膿者尚可望生。或刺之無膿.惟有純血流而不已,本少血而又傷其血,則木必剋土,脾胃大壞,不思飲食,或食而不知其味,此入陰之兆也。二十四日之後,恐不能保其生也。此症或發於左,或發於右,其危險同之。能於初發時急救之,皆可慶生也。

顧耳湯 巫彭真君傳。治耳前初發惡疽。

柴胡(二錢) 白芍(二兩) 金銀花(二兩) 熟地(二兩) 當歸(一兩) 天花粉(五錢) 生甘草(三錢) 水數碗,煎一碗半,飢服,一連二劑全散。若十日之後,此方救之亦可生。然脾胃一壞。恐難救矣。

鬢髮

鬢髮者,發於左右之兩鬢,乃頭維、下關之穴也。鬢疽屬手少陽三焦相火,薛新甫云是肝膽之火,或風熱也,不可為訓。但忌用灸,尤忌見膿。查頭維、下關之穴,本屬足陽明胃經之穴。初起之時,大如癤子,次後漸大,四圍高突,頭面、眼、鼻俱浮,此陽症也。且兩鬢又近於太陽,乃陽之位也,似宜作陽症治之。但雖是陽症,往往有變為陰症者,所以治陽又宜加入陰分之藥,以預防其變。若已潰破爛,更須陰藥倍多於陽藥,則陰之正旺,自然陽之邪難變也。倘睡中恍惚,或吐逆不止,此陽症變陰,亦死症耳。不可謂胃經是多氣多血之腑,而輕用散劑也。

理鬢湯 岐天師傳。治兩鬢生疽,無論已未潰爛,皆可治之。

金銀花(三兩) 白芷(二錢) 川芎(一兩) 當歸(一兩) 夏枯草(三錢) 水煎服。未潰者,二劑即消:已潰者,四劑全愈。

蒿草飲 伯高太師傳。治鬢疽。

青蒿(一兩) 玄參(一兩) 生地(一兩) 川芎(一兩) 夏枯草(一兩) 細辛(一錢) 蔓荊子(一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愈。

臉發

臉發者,發於面上左右,四白、巨髎之穴也。有生於鼻柱上者,雖屬於肺,亦風熱也。按:四白、巨髎,在淚堂之下,鼻之兩旁。此二穴雖屬足陽明之部位,然陽明之經,最易動火,使無陰相濟,則其火一發,多有不能止遏之時,往往變生不測。故此二穴生癰,亦大可畏。倘初起之時,色似葡萄,其形漸大,或生子母之瘡,八九日即有亡者。可見,此瘡亦宜急治,補陰以濟陽,內托而兼化毒,實善治之法也。

護顏湯 巫彭真君傳。治臉旁鼻外生疽。

玄參(一兩) 當歸(一兩) 金銀花(二兩) 瓜蔞(半個) 生地(一兩) 石膏(三錢) 白芷(二錢) 半夏(二錢) 黃芩(二錢) 水六碗,煎一碗服,五日內即散。

對口發

對口發者,發於風府、啞門之穴也。正對於前唇口,故以對口名之,乃督脈之火毒也。夫督脈何以有火毒乎?蓋督脈起於尻骨,過命門,夾脊而上,透於玉枕,玉枕之穴近於泥丸,泥丸之穴,最惡腎火之燒,最喜腎水之潤也。玉枕之穴,與泥丸性正相同,乃唇齒之穴也。玉枕知泥丸喜水而不喜火,遇水則引而上升,遇火則閉而不納,腎火至玉枕而不納,勢必停留於玉枕之外,而風府、啞門正其穴也,故久留而不散,遂結成火毒而生癰矣。此症之生,本是凶症,然而生於對口者猶輕,生於偏旁髮際天柱穴間者為更重。初發之時,急宜救之。蓋天柱屬足太陽膀胱之經,雖多血少氣,然其地上近於腦,不可作陽癰治之。況此處生癰,多現無數小瘡口,以惑世人,不知從何處覓頭。急宜消之,若少遲,恐毒入於腦,邪熱上攻,不可救矣。夫陰陽二毒,俱可內消,何可遷延等待,令其皮破腫潰而後治之乎?迨於瘡口赤腫,或變為紫黑,發寒發熱,毒勢大橫,動刀而無膿,用針而流血,通喉落首,追悔不亦遲乎?故吾願人於二三日前而早用大劑,於補血補氣之中,益之散毒散火之藥,以急治之也。

加味三星湯 巫彭真君加。治陽疽。

金銀花(二兩) 蒲公英(一兩) 生甘草(三錢) 玄參(一兩) 水數碗,煎八分服,二服即消。陽症已破者,三服膿盡生肉。

加減聖神湯 巫真君加。治陰疽。

人參(一兩) 生黃耆(一兩) 當歸(五錢) 金銀花(三兩) 白芥子(三錢) 附子(一錢) 一二劑止血生肉,六劑全愈。

加味三花湯 巫真君加。治對口初起。

當歸(二兩) 川芎(一兩) 天花粉(三錢) 紫花地丁(一兩) 甘菊花(五錢) 水煎服,二劑全消。

或用生甜菜一把,搗,加酒釀少許,同敷瘡口,干即易之,亦頗效。然可治陽症也,若陰症難痊。吾以為甜菜非四時之物,不若前三方可頻得也。世有奇方,非余所知。

目銳眥下發

目銳眥下發者,發於瞳子髎左右之穴也。童子髎屬足少陽膽經,下循聽會、上關,上抵於頭角,乃膽經之盡穴也。膽經氣多血少,生癰本難速愈,況逼近於銳眥,未有毒火不上熾於目者,況目乃肝之竅也,膽與肝為表裡,膽病則肝亦病,肝病則目有不病者乎?目病則肝益病矣。膽肝兩病,非陰陽皆病乎?倘是陽非陰,則瘡口必赤腫有膿而痛。倘不痛而作癢,口中大渴,心中悶亂,瘡口雖破,有血無膿,顏色青黑,瘡作蛀孔狀,血出不止,此陰疽也。陽主生而陰主死,然早治之亦可救也。

二甘散 巫真君傳。治瞳子髎穴生陽疽。

黃連(二錢) 龍膽(三錢) 葳蕤(二錢) 白芍(五錢) 天麻(二錢) 荊芥(二錢) 甘菊花(三錢) 甘草(三錢) 忍冬(一兩) 水煎服,食後服二劑,急治可散。

葳蕤金銀散 巫真君傳。治目銳眥下生陰疽。

葳蕤(二兩) 芍藥(二兩) 當歸(一兩) 金銀花(二兩) 人參(五錢) 肉桂(一錢) 玄參(五錢) 麥冬(五錢) 車前子(三錢) 熟地(一兩) 水數碗,煎一碗急服。早治則危可變為生。

頤發

頤發者,發於頰車、大迎之穴也。或發於右邊,或發於左邊,或左右兩邊同發。單發似輕,雙發似重。然而雙發而軟者,雖重而反輕。單發而硬者,雖輕而反重。蓋軟則尚可飲食,硬則牙關緊閉,食物難進也。論頰車、大迎之穴,乃足陽明胃經之穴也。人生以胃氣為本,凡病有胃氣者,俱可望生。況原是胃經之病,而胃可自病乎?胃不自病,則頰車、大迎之間斷不生癰。因其胃中之火過盛,而毒不自安於下,乃上騰於面而生瘡。及至生癰生瘡,而腑內之火少息,則胃氣有生髮之機,尚不至殞滅也。否則,火不息而毒益熾,見食則惡,或得食則嘔,皆死兆也。倘腫破無膿,牙關硬如石,艱於進食,瘡口狀似蜂窠,涓涓惟流黃水,則十無一生,以其胃氣之絕也。

連翹野菊散 巫真君傳。治頤生癰初起。

連翹(五錢) 野菊(三錢) 瓜蔞(二錢) 石膏(三錢) 地榆(三錢) 當歸(五錢) 甘草(二錢) 玄參(一兩) 金銀花(二兩) 水煎服。

唇發

唇發者,唇上生瘡毒也。或生於口角之旁,或生於上下唇之際,不必問其大小,總皆脾胃之火毒也。治宜急而不宜緩,治之早則易散,治之遲則難痊。以毒久熾炎,兩唇腫大,艱於進食,往往有腐爛而亡,故治之必須急也。然急瀉火毒,而不附之健脾益胃之藥,則脾胃損傷,雖散毒而毒轉不散也。此護吻湯之神,以其散毒消火,而仍不損傷脾胃之氣,故建功特奇。至於繭唇,治法少輕,其形似繭,然亦脾之病也。經云:脾氣開於口,脾之榮在唇。乾燥開裂,白皮皺揭,宛如蠶繭。始起小瘤如豆大,隨消隨生,漸漸腫大,合而為一。原有寸許,或如楊梅,或如芝菌,雖本於七情六氣,總因腎火枯而脾火熾也。用歸脾養榮治於內,以金銀烙於外,亦易愈也,此症婦人多生之,用四物湯、逍遙散合治為佳,外先以莧茶散搽之,後以生肌散摻之,自瘥。

甑汗方 《準繩》。治唇瘡。

以甑上滴下汗敷之,累效如神。

又方

以白荷花瓣貼之,神效。如開裂出血者,即止。

護吻散 治唇吻生瘡毒。

紫花地丁(一兩) 麥冬(一兩) 玄參(一兩) 夏枯草(一兩) 生甘草(三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愈。

歸脾養榮湯 世傳治繭唇。

當歸 川芎 白芍 生地 茯苓 陳皮 柴胡 甘草 麥冬 升麻 山梔子 桔梗 黃耆 白朮 防風 牡丹皮 黃柏 知母 (婦女加)澤蘭 香附 玄胡索 水煎服。

莧茶散 外治唇繭。先用烙鐵艾火內燃燒通紅,燙患處五六次,後敷此藥。

莧菜(陰乾,燒灰,三錢) 銅青(二錢) 枯礬(二錢) 輕粉(一錢) 雄黃(一錢) 雞內金(二錢) 麝香(二分) 孩兒茶(二錢) 為細末,麻油調搽。明日再用甘草煎湯洗淨,再烙,以平為度,後用生肌散。用烙鐵時,要擇吉日,不犯尻神。燙畢,隨藥搽之,不再生,除根矣。

生肌散

花蕊石(醋煅,二錢) 孩兒茶(二錢) 雞金(二錢) 飛丹(煅,水飛,一錢) 乳香(二錢) 血竭(二錢) 紅絨灰(一錢) 黃連(一錢) 為細末,加冰片一分,干即摻之。

肩臑發

肩臑發者,發於肺俞魄戶之間。《靈樞》曰疵疽,俗名之搭肩也。此處屬手足太陽之經,有瘡無串者易治,有串者難治,蓋發於左者多串,發於右亦有。無串而左右同發者,與發於背之正中者,不相上下也。當觀善惡以定吉凶,與發背治法相同,亦須分陰陽而用托裡疏下之法。倘是陰症。以治陰之法治之,不可誤也。要在臨症之時辨別之明,而用藥之斷也。

紅消散 巫彭真君傳。治肩臑生陽癰。

紅內消(三錢) 秦艽(二錢) 蒼耳子(三錢) 紫花地丁(五錢) 石韋(二錢) 天花粉(三錢) 天門冬(三錢) 羌活(二錢) 炙甘草(三錢) 當歸(一兩) 水煎服。初發者,二劑即消。已潰者,不可服。

治陰散毒湯 巫公傳。治肩臑生癰已潰陰症。

生黃耆(一兩) 當歸(一兩) 熟地(二兩) 金銀花(三兩) 生甘草(三錢) 附子(一錢) 水煎服,連用數劑。倘口健思食、夜臥能安即生,否則死也。

腎俞發

腎俞發者,發於腰之上,命門之旁,乃膀胱之經穴也。然其穴逼近腎堂,雖膀胱之部位,實即腎之部位也。此處斷不可生癰,而癰之生者,無不由於多服金石熱藥,及膏粱厚味,又不忍輕易泄精,遂忍耐而戰,及至精欲下走之時,或提氣縮龜,不使其遽泄,腎精不得出於精管,欲仍回舊宮而腎不受,乃壅於皮膚,變為毒而成癰也。凡癰俱不可輕用攻劑,況腎有補而無泄,更宜用補。蓋腎得補而氣旺,氣旺則火毒難留而易散也。設於補之中,而益之託里解表之味,誰謂腎癰即不可治哉?惟因色而成癰,覆成癰而犯色,未有不死者矣。至於氣惱,亦須同忌。以肝為腎之子,肝有怒氣,必耗腎水,腎虛復耗,瘡必難痊,然終不及犯色欲之凶,為更烈也。

補腎祛毒散 巫真君傳。治腎俞生癰。

忍冬藤(四兩) 熟地(三兩) 豨薟(三錢) 天花粉(二錢) 草烏頭(二錢) 肉桂(二錢) 水煎汁一碗,空腹服。未破者,二服即消;已潰者,即去黑爛,十服乃愈。

腰下發

腰下發者,發於兩腰之下,乃膀胱中膂之腧穴也。初起時,發熱焮痛,百節疼痛,昏沉不知人。蓋膀胱與腎有別,毒發於膀胱,與毒發於腎經,其輕重必異。然膀胱之氣,一遵腎之氣而行,膀胱中膂之腧穴生癰,必腎中先自有火毒也。火之有餘,必水之不足,邪之甚旺,必正之大虧。水不能濟火,正不能祛邪,恐有倒陷之禍。倘有膿無血,此正足以敵邪,水足以濟火也,無難治療。如無膿出,血水流而不收口者,此無陰之兆也,必大補其精而內托之,始有生機,否則難治。

九靈湯 伯高太師傳。治腰眼生疽疼痛。

熟地(二兩) 山茱萸(一兩) 白朮(二兩) 防己(一錢) 紫花地丁(一兩) 荊芥(炒黑,三錢) 生地(五錢) 丹皮(五錢) 生甘草(三錢) 水數碗,煎一碗服。一劑輕,四劑全愈。

兩治散 岐伯天師傳。治腰下發癰,昏沉疼痛。

白朮(一兩) 杜仲(一兩) 當歸(一兩) 金銀花(三兩) 防己(一錢) 豨薟草(三錢) 水數碗,煎服。一劑輕,二劑痛止,五六劑全愈。若已潰甚者,多服自愈。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