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奥旨 卷六

清·陈士铎
来源:洞天奥旨

胸乳上發

胸乳上發者,發於彧中、神藏、靈虛等穴也,其穴俱屬足少陰腎經。其症多心懸若飢,飢不欲食,舌乾咽腫,乃心熱而不能下交於腎,以致腎經之氣遏抑於外,故生癰瘍於胸乳之上偏也。有生於左者,有生於右者,甚則左右俱生,皆腎水不能濟心火也。必須大補其水,而佐之內疏心火之藥,則水生而火毒易散也。倘不早治,則毒攻於心,去生便遠矣。

十州散 巫真君傳。治胸乳上生癰。

人參(二錢) 熟地(二兩) 山茱萸(三錢) 生甘草(二錢) 遠志(二錢) 麥冬(一兩) 金銀花(一兩) 茯神(三錢) 黃連(一錢) 蒲公英(四錢) 水五碗,煎服八分,連服數劑自散。

柑仁散 治婦人裡外吹乳。

柑子核一歲一粒(陰陽瓦焙乾枯,為末),陳酒,熱,送下即蓋被,出汗而愈。

胸發

胸發者,發於玉堂、膻中、中庭、鳩尾之四穴也。又有發於胸者,名曰井疽。此症初起如豆,肉色不變,必須早治,若不早治,下入於腹,必至死矣。屬任脈之經絡,四穴在心之外郭。凡邪不可犯心,一犯心輒死。夫臟腑邪遠,苟若犯心,尚有下堂之走,豈四穴逼近心君,而反得逍遙無慮乎?自然直入臟中,亦勢之甚便而甚利也。即曰經絡專屬任脈,然任脈名陰脈之海,周流諸陰,循環無已,一有癰毒,則陰不能行。況未生癰之前,亦因陰脈不行,而火毒乃結聚不散,以致成癰。矧既已生癰,又何望其周流諸陰而無滯耶?自然滯者益滯,而結者益結矣。苟不速為星散,則火毒歸心,死亡頃刻。

救心敗邪湯 巫彭真君傳。治正胸生疽。

人參(一兩) 茯苓(五錢) 麥冬(五錢) 熟地(一兩) 山藥(一兩) 芡實(一兩) 甘菊花(五錢) 芍藥(五錢) 忍冬藤(二兩) 遠志(三錢) 天花粉(二錢) 王不留行(三錢) 水數碗,煎一碗,一氣飲之,火毒不結而散矣,二劑必愈。倘已潰爛,必須多服始愈。

額髮

額髮者,發於額上攢竹之穴也。夫曲差、攢竹,雖屬太陽之經,然近於督脈之旁,亦陰陽雙合之處也。初發之時,必然頭痛,憎寒惡熱,項似拔,腰如折,正顯太陽之症。然太陽膀胱與少陰腎經為表裡之臟腑也,發太陽之火,即顧少陰之水,則膀胱不燥,內有滋潤,自易發汗,汗出而火毒隨之而盡散於表矣。否則,單以托表為事,倘陰虛之人,禁再發其汗乎?吾恐因汗而愈虛,反不肯遽消其火毒耳。

藤葛散 巫彰真君傳。治額上生癰。

忍冬藤(二兩) 麻黃(一錢) 茯神(三錢) 香附子(二錢) 白芷(二錢) 當歸(一兩) 川芎(一兩) 蒲公英(五錢) 乾葛(三錢) 天花粉(三錢) 水數碗,煎一碗,食後服。初發者,二劑即散。如陰虛之人,此方不可用,另用轉敗湯。

兩脅雙發

脅發者,發於期門、章門之穴也,古名敗疵。謂是女子之疾,其實男女皆有之。或發於左,或發於右,此足厥陰肝經之部位也,然亦有上至淵腋、輒筋之穴者。雖二穴屬足少陽膽經,然肝膽為表裡,肝病必及膽,故不可舍肝而治膽也。夫膽多氣少血,肝多血少氣,總宜氣血雙補,決不可猛浪用熱劑也。天下人惱怒居多,一有拂抑,便即動氣,兩脅脹滿,因而成癰。癰生於皮外者,猶癰之輕者也。更有生於脅之內者。夫脅內生癰,古人未談,世多不信,誰知脅痛而手不可按者,肝葉生癰也。肝之生癰,半成於氣惱、半成於憂鬱。憂鬱而得之者,其病緩:氣惱而得之者,其病驟。憂鬱氣惱皆能爍干肝血,肝血既干,則肝血大燥,無血養肝,而憂鬱氣惱之無已。欲不蘊結憤恨而成癰,烏可得乎?但癰生於內,不可見也,而外則可徵。其脅之外,必現紅紫之色,而痛亦必在左而不在右,其舌必現青色。世有脅痛數日輒死者,正因生癰,毒敗而死。治之法,以平肝為主,而佐之瀉火去毒之味,萬勿因循時日,令其內潰而始救之,卒至於無功也。有脅下生疽者,在於京門、帶脈之穴間,痛癢徹心,如針刺之痛,漸潰至臍者死。初腫脅不能轉動,面垢,百節骨痛,痛則連心,又名傳心疽。治法亦照治脅癰治之。

化肝消毒湯 岐公傳。治兩脅脹滿,發寒發熱,痛極生癰。

白芍(三兩) 當歸(三兩) 炒梔子(五錢) 生甘草(三錢) 金銀花(五兩) 水煎服,十劑愈。

錦草湯 伯高太師傳。治脅上生癰,並治肝癰。

白芍(一兩) 當歸(一兩) 炒梔子(三錢) 生甘草(五錢) 錦地羅(一兩) 水煎服,數劑愈。

宣郁化毒湯 岐公傳。治脾郁生脅癰。

柴胡(二錢) 白芍(一兩) 香附(二錢) 薄荷(二錢) 當歸(一兩) 陳皮(一錢) 枳殼(一錢) 天花粉(二錢) 生甘草(三錢) 金銀花(一兩) 水煎服,十劑愈。

金銀平怒散 伯高真君傳。治脅痛生癰。

金銀花(二兩) 白芍(五錢) 當歸(一兩) 柴胡(一錢) 白芥子(三錢) 生甘草(三錢) 炒梔子(三錢) 丹皮(三錢) 水煎服,一劑即消,二劑全痊。

流注發

流注發者,即子母之發也。先發於背後,流串散走於四肢,或來或去,無有一定之部位。此等瘡瘍,多是陽症。蓋風熱之毒也,如母之生子,輾轉靡已。本是太陽風熱所生,倘能直攻太陽,用去風去火之劑,而兼散其毒,何至流串於四肢乎?惟其因循失治,或治之不得法,使餘毒未淨,邪氣逆傳於脾,流於臀臂手足,遂成不可療也。

攻邪遏流湯 巫彭真君傳。治子母流注瘡毒。

升麻(一錢) 當歸(五錢) 黃芩(二錢) 瓜蔞(二錢) 金銀花(一兩) 炙甘草(二錢) 連翹(三錢) 秦艽(二錢) 蒼耳(一錢) 馬蘭根(一錢) 牛膝(一錢) 牽牛(一錢) 水三碗,煎八分,半飢服,數劑自愈。

環項發

環項發者,發於頸也,環頸圍項,無一空隙地完膚,甚則癰大赤黑,俗名落頭癰,《靈樞》所言夭疽也。必須急瀉其火。蓋頭頸乃手足少陽經穴,而又足陽陰之經穴也,不急瀉三經之火,則火束於頸項咽喉之間,其熱不能急散,則熱毒必下走淵腋,將從外以入內也。及至入內,則前傷任督,內熏肺肝,發熱發寒,拘倦悶亂,恐怖不食,有至十餘日而即死者,可不慎乎?故必須及早治之也。

釋項飲 巫彭真君傳。治環項生癰瘡。

白芷(一錢) 葛根(一錢) 柴胡(一錢) 川芎(三錢) 桔梗(三錢) 生甘草(二錢) 山豆根(一錢) 麥冬(三錢) 天冬(三錢) 紫蘇(一錢五分) 紫花地丁(五錢) 天花粉(三錢) 蒲公英(五錢) 水數碗,煎一碗服。初發者,用數劑即散。必須此方早治為妙。

腎陰發

腎陰發者,發於腎囊,乃生於囊之下,糞門穀道之前,乃任督脈所起之處也,俗名囊癰。若生於陰囊左右橫骨、陰廉之穴者,則名便毒。便毒易治,而囊癰最難治也。以囊之下皮肉,與他處迥別。蓋他處皮肉或橫生,或直行,俱易生肌。惟懸癰之處,橫肉中有直理也,直理中有橫紋也,最艱合口,一有損傷,不易收功。此處生癰,雖因濕熱,然皆貪色好酒以成之也。夫貪酒好色,亦人之常也,節飲戒色,安在不可收功乎?不知腎囊乃衝任脈所會之處,又諸筋所聚之處也,其囊空虛,最易凝聚氣血,故易腫易大,所以艱於收功耳。症重者多胞腐,有腐爛而止存睪丸,亦有俱腐落而不死者,以用藥調理之善也,方用逐邪至神丹最奇,已未潰俱可用。若八仙丹雖亦神奇,然止可用之於囊癰未潰之前,而不可施之已潰之後也。

逐邪至神丹 治便毒初起,或左或右,並治囊癰。

金銀花(四兩) 蒲公英(二兩) 人參(一兩) 當歸(二兩) 生甘草(一兩) 大黃(五錢) 天花粉(二錢) 水煎服,一劑即消,二劑全愈。

八仙丹 治囊癰。

大黃(二錢) 金銀花(四兩) 當歸尾(一兩) 玄參(二兩) 柴胡(三錢) 炒梔子(三錢) 黃柏(三錢) 貝母(三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全愈。若已出毒,此方不可用矣。

張真人傳 治便毒方。

大黃(一兩) 當歸(一兩) 金銀花(二兩) 蒲公英(一兩) 水五碗,煎八分,空腹服,一劑即消。

鬼真君傳 治騎馬癰初起,神效。

金銀花(八兩,煎水兩碗,入) 大黃(一兩) 車前子(五錢) 當歸(一兩) 牛膝(三錢) 地榆(五錢) 生甘草(五錢) 煎半碗,空腹服之,服即睡,睡醒病如失,不睡熟亦不妨,過一日微瀉而愈。奇法也。忌房事一月。

對臍發

對臍發者,發於背下命門之穴也。命門之穴,正與臍對。夫命門為十二經之主宰,主宰不明,則十二官危矣。況生癰疽,則命門之中無非邪火,又安有生機哉?不知命門之中,原藏真火,真火衰,而後邪火之毒始得留於內矣。然真火喜居穴中,而邪火喜發穴外。命門之外生癰疽,正邪火外出也。治之得法,轉有生機,不比腎俞之生毒也。雖然邪火雖出於外,而真火非水以養之,則正火益虛,邪火未必不出於外者,仍入於內,況邪火熾盛,亦須以水折之,非大補真水,則邪火不散,邪火不散,則毒亦難消。況命門之穴,又督脈之經也,督脈亦非得腎水,則河車路斷不通,真火反助邪火矣。亦看五善七惡,審症而照前論以治之也。倘出血流清水,心神恍惚,睡中見鬼,譫語,大發渴者,俱無真水之惡症也,難於治療耳。

散火援命湯 巫彭真君傳。治命門生疽。

金銀花(五兩) 豨薟(五錢) 熟地(一兩) 白朮(一兩) 黃柏(三錢) 車前子(三錢) 水十碗,先煎金銀花,取水四碗。先將二碗汁,煎前藥一碗,空腹飲之,少頃,再將前汁二碗,又煎藥渣,煎水一碗再服,一連二服。如治初發之疽,即毒散而愈。倘已潰敗流清水,此方不可復用。改煎。

援命救絕湯 巫彭真君傳。治命門潰癰。

人參(三兩) 白朮(四兩) 肉桂(三錢) 附子(一錢) 山茱萸(一兩) 北五味(三錢) 金銀花(三兩) 茯神(三錢) 水十碗,煎汁一碗服之。變善則生,變惡則死。

尻發

尻發者,《靈樞》名曰銳疽。其狀赤堅,發於尾閭之間也,此穴乃督脈之經穴。夫尻乃足太陽之部分,夫腎與膀胱為水臟、水腑。腎為陰而主骨,腑為陽,而太陽之氣主於膚表。此處生疽,雖是太陽膀胱之火毒起發於外,亦緣少陰水氣虛耗,不能制之於內也。不能制火而督脈之路乾燥,故火升於尾閭,而水不能由尾閭而上溉,故生銳疽。銳者,言其火毒之甚猛也,痛最難忍,艱於得膿,正無水之驗也。宜大補腎水,而加托裡之藥,少益之乳香、沒藥,以排膿止痛,庶幾有瘳乎。至於氣惱色欲,尤宜戒絕,苟一犯之,輕則成漏,重則喪亡,可不慎哉!

制火潤尻散 巫彭真君傳。治尻上銳疽。

金銀花(二兩) 玄參(二兩) 苦參(五錢) 生甘草(三錢) 熟地(八錢) 山茱萸(三錢) 白芥子(三錢) 茯苓(三錢) 乳香(一錢) 沒藥(一錢) 水煎服。

手背發(附手心發)

手背發者,發於中渚、液門之二穴也。二穴乃手少陽三焦經之脈,三焦無腑之形,而經脈實有形也,其脈起於關衝,而中渚、液門,即關衝之第二穴與第三穴也。是三焦既無腑,而脈即其府也。此處生疽,即近於腑之謂也,故亦至重。況手少陽又多氣少血之府,無血以化膿,往往陽變為陰。初起之時,令人憎寒發熱,及變陰時,或作嘔吐,則可危矣。須審五善七惡,以定吉凶,治法詳照篇中之論治之。至發於手心者,乃發於勞宮之間也,其經屬包絡。初發時,紅腫高突,變成一疽,疼痛非常,晝夜無間,俗名擎疽也。多是冤孽相尋,然亦因素有火熱,蘊毒於中,乘機而竊發也。然火盛由於水衰,不大料滋水,惟小劑滅火,未易救療。用釋擎湯、蕊珠湯重劑煎飲,則未潰者自消,已潰者自生肌而愈。

蕊珠湯 伯高太師傳。治手背生疽。

熟地(一兩) 生地(一兩) 麥冬(一兩) 甘菊花(一兩) 金銀花(一兩) 四碗水,煎一碗服,連服四劑。未潰者自消,已潰者亦生肌而愈。

釋擎湯 岐伯天師傳。治手心生擎疽。

玄參(二兩) 生地(一兩) 金銀花(二兩) 當歸(一兩) 紫花地丁(五錢) 貝母(二錢) 水數碗,煎八分服,渣再煎服。一劑輕,二劑痛止。已潰者,再服四劑,未潰者,再服一劑,無不全愈。

足背發(附足跟疽、足心發)

足背發者,發於衝陽、陷谷、內庭之間,乃足陽明胃經之穴也。論胃經乃多氣多血之府,疽生胃經,似乎少輕。然衝陽、陷谷、內庭,乃足陽明經穴發仞;之始,其氣血尚未旺也,況穴又在足之下,而尚未升於身之上,府為氣血之多,而經穴中之氣血,未可以多言也。故此處生疽,不可以多氣多血論,而任用敗毒攻火之藥也。初發之時,令人發熱作嘔,痛癢麻木,俱宜照前論治之。大約於補之中,以行其散之功則得耳。又云:足背者,即足跗也。足跟生疽,又名兔齧,屬足太陽申脈,陰陽二蹻發源之所,皆由臟腑積熱也。又足心發毒者,名穿枚疽,由於腎虛,以補腎為要。

青紫飲 巫彭真君傳。治足背生癰疽,疼痛高突。

牛膝(三錢) 青蒿(三錢) 紫花地丁(一兩) 玄參(五錢) 薔薇根(五錢) 當歸(五錢) 炙甘草(二錢) 茯苓(二錢) 水三碗,煎一碗,空腹,連服數劑必消。此方初起、已潰俱效。

肺癰、肺痿

肺癰者,癰生於肺葉也。其初起之時,胸膈必痛;咳嗽之時,更加痛極,手按之處,更增氣急,其脈緊數,此肺癰將潰也;咽喉之間,先自聞腥臭之氣,隨吐膿血,其脈但數而不緊,此肺癰已潰也。夫未潰者易消,已潰者難療,然治之得法,亦有生者。大約肺之生癰,由於肺中有火,而火成於肺氣之虛也。治之法,烏可舍補肺而別求方法乎?然肺乃嬌臟,藥食之所不受者也。肺不能直補其氣,補胃土之氣,則肺金之氣自旺。雖火盛則毒生,火盛則毒亦盛,似未可竟置瀉火瀉毒之味。然不補肺氣,則肺金氣怯,而火毒更不易散也。於補氣之中,而行其攻散之法,則正氣無傷,而火毒自難存留也。方用全肺湯內消,不令其毒結,此治未潰前之良法也。用完肺散補胃以益肺,而急救其敗壞,此治已潰後之神方也。至於消風散、太乙膏,皆可同治,然總不若全肺完肺二藥之更神也。

更有久嗽之後,肺管損傷,皮膚黃瘦,毛悴色焦,咽嗌雌啞,自汗盜汗,眠臥不得,口吐稠痰,腥臭難聞,必忍氣須臾,輕輕吐出。倘少重,必大痛不已,氣息奄奄,全無振興之氣,此肺痿生瘡,非同肺癰也。肺癰生於火毒,治宜速;肺痿生於勞傷,治宜緩。火毒宜補中用瀉,勞傷宜補中帶清。故治肺癰宜大劑,治肺痿宜小劑。如養肺湯、延生湯最妙,可選擇而用之也。外有生疽於胸之上者,乃紫宮、玉堂之穴也,屬於任脈,不比生於肺內。然陽症易治,陰症亦有死者。治法又不可單治肺經,當合腎與肺共治之。蓋任脈非腎水相滋,則火不肯散,而毒不宜消也。肺癰生於肺之上,多不可救,按,吐痰必疼痛欲死。胃癰亦不可救,按,但吐痰轉覺少寬,惟重服散火解毒湯可救也。

全肺湯 岐天師傳。治肺癰。

玄參(三兩) 生甘草(五錢) 金銀花(五兩) 天花粉(三錢) 茯苓(三錢) 白芍(三錢) 麥冬(二兩) 水煎服,一劑痛減,再劑內消。

完肺散 岐天師傳。

人參(一兩) 玄參(二兩) 蒲公英(五錢) 金銀花(二兩) 天花粉(三錢) 生甘草(三錢) 桔梗(三錢) 黃芩(一錢) 一劑膿必多,二劑後膿少,十劑膿血止,又六劑全愈。

地羅甘桔玄冬湯 伯高太師傳。治肺癰胸膈作痛,咳嗽尤痛,手按氣急。

玄參(二兩) 麥冬(二兩) 錦地羅(一兩) 生甘草(一兩) 桔梗(五錢) 貝母(五錢) 水煎服,一劑消半,二三劑全愈。

養肺去痿丹 岐天師傳。治肺痿久嗽,皮膚黃瘦,毛悴色焦,膈上作痛,氣息奄奄。

金銀花(三錢) 生甘草(五分) 生地(二錢) 麥冬(三錢) 紫菀(五分) 百部(五分) 百合(二錢) 款冬花(三分) 貝母(三分) 白薇(三分) 水煎服,服二十劑而膈上痛少輕者,便有生機,再服二十劑更輕,服五十劑全愈。

清金消毒湯 岐天師傳。治肺經癰瘍。

玄參(一兩) 生甘草(一兩) 金銀花(八兩) 當歸(二兩) 麥冬(一兩) 白芍(三錢) 水煎服,二劑愈。

玄天散 南陽張真君傳。治同前。

玄參(八兩) 天門冬(四兩) 桔梗(二兩) 炙甘草(一兩) 水十五碗,煎二碗,再用蒲公英五錢、金銀花五錢,飽食後服之。初起者即消,日久者即化毒生肌。凡人生肺癰者,初起之時,咳而兩脅疼痛者,是即宜速用此方,神效。

腸癰

腸癰者,癰生於大小腸也。其症口渴,小便如淋,時時汗出,小腹痛,一定而不移,手皆不可按,惡寒,身皮錯,腹皮急如腫。此癰生於大小腸,所同然也,吾何以辨之乎?屈右足者,大腸癰也;屈左足者,小腸癰也。世謂大腸之癰易治,小腸之癰難醫。然而,大腸之癰,可瀉其火從糟粕而出,小腸之癰,可泄其火從溲溺而泄也。雖然大小腸生癰,亦有不屈足者,蓋生於腸內者,必屈其足,而生於腸外者,皆不屈足也。痛在左而左中不移,小腸生癰也:痛在右而右不移,大腸生癰也,以此辨症,斷斷不爽。惟是腸內生癰,可聽其潰破,而腸外生癰,必不可使之潰破者,以腸外無可出之路,一潰破出膿,膿將何往?毒留在腹,無不死者。故治法必須亟消之,萬不可因循失治,至潰破而始治之,以喪人性命耳。

清腸湯 治大腸生癰,手不可按,右足屈而不伸。

金銀花(三兩) 當歸(二兩) 地榆(一兩) 麥冬(一兩) 玄參(一兩) 生甘草(三錢) 薏仁(五錢) 黃芩(二錢) 水煎服,四劑全消。

開胃救亡湯 治大腸生癰,右足不伸,腹痛,便膿血,肛門如刀之割,此腸潰也。

人參(一兩) 金銀花(二兩) 山藥(一兩) 生甘草(三錢) 薏仁(一兩) 玄參(一兩) 白朮(一兩) 山羊血(研末,一錢) 水煎調服,十劑愈。

泄毒至神湯 治小腸生癰,左足不伸,痛不可忍。

金銀花(一兩) 茯苓(一兩) 薏仁(一兩) 生甘草(三錢) 車前子(三錢) 劉寄奴(三錢) 澤瀉(三錢) 肉桂(一分) 水煎服,六劑愈。

內化丹 治小腸生癰,足不屈而痛在左,不可手按。

金銀花(四兩) 當歸(二兩) 車前子(五錢) 生甘草(三錢) 茯苓(一兩) 薏仁(一兩) 水煎服,十劑愈。

三真湯 仲景張真君傳。治大小腸癰,俱神效。

地榆(一斤) 水十碗,煎三碗,再用生甘草二兩、金銀花一兩,同煎一碗服,一劑服完則消,不須兩服也。

救腸敗毒至聖丹 岐天師傳。治大小腸癰。

金銀花(八兩,煎水二碗) 當歸(三兩) 地榆(一兩) 薏仁(五錢) 水十餘碗,煎二碗,同金銀花分作二服,上午一服,臨睡一服,二劑愈。腸癰必須內消,而火邪甚急而甚大,非杯水可救,必須大劑始效。然大劑敗毒,恐傷元氣,惟金銀花敗毒而又補陰,故可重用也,若少少用之,反無效矣。

花草湯 雷真君傳。治癰疽初起。

生甘草(五錢) 金銀花(三兩) 當歸(一兩) 玄參(五錢) 天花粉(三錢) 白礬(一錢) 附子(一片) 水煎服,初起者,一劑即消。腫起者,二劑即消。

又方 孫真君方。治背癰初起,兼治各癰。

白礬(一兩) 金銀花(三兩) 水煎服,一劑即消。

臀癰

臀之上乃足太陽膀胱之所屬也。本經多血少氣,而臀上尤氣之難周到者也,故不生癰則已,一生癰則肉必大疼,以氣少不及運動耳。故初起即宜用補氣以生血,而佐之化毒去火之品,癰自易散。倘不補其氣,而專攻火毒,則氣虛而血耗,火毒雖去,而肌肉內空,轉難收口也。倘癰少向胯骨之間,近於環跳、承扶之穴者,又足少陽之部位也。足少陽為少血多氣之府,似與足太陽相反,然補中用攻,則二經相同。兼補氣血而佐之化毒去火,未嘗不共建奇功也。

木蓮散癰湯 巫真君傳。治臀癰神效。

生黃耆(五錢) 當歸(五錢) 木蓮(三個) 豨薟(一錢) 蒼耳子(一錢) 紫花地丁(五錢) 生地(三錢) 玄參(三錢) 牽牛(一錢) 柴胡(一錢) 赤芍(二錢) 水煎服,服二劑即散。如已潰者,此方不可服,照背癰方法治之。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