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奥旨 卷七

清·陈士铎
来源:洞天奥旨

骨癰

癰生之後,其口不收,腐爛之中,忽長一骨,疼痛難熬,俗以為多骨癰也,誰知乃濕熱之毒所化乎。夫多骨之癰,隨處能生,不止長強之穴也,其先起於過飧水果生冷之物,其終成於因循失治,使濕壅而添熱,熱盛而化骨。往往有一二年而不愈,常落骨一片,或一細骨,或有蛀蝕之眼,或三五月落骨一片,以鐵鋏取出,而口仍不生肉,已而又生骨,終朝呼號,望其痊可,杳無期也。此其故何歟?蓋徒知外治,而不知內治也。外治難化而內治易化者,以多骨之癰疽,無形之所化也,非肉中真有骨在,乃似骨而非骨耳。真骨非內治可化,似骨而非骨,內治又何難化乎?內用五神湯,或九轉神丹,利其濕熱而又不耗其氣血,不必化骨而骨自化。倘必欲奏功甚速,外用飛過密陀僧,桐油調膏攤貼,亦相得益彰,而取效尤捷也。

五神湯 統治多骨癰。

茯苓(一兩) 車前子(一兩) 金銀花(三兩) 牛膝(五錢) 紫花地丁(一兩) 水煎服,六劑骨消,再服十劑愈。

九轉神丹 治多骨癰。

白礬(二錢) 茯苓(一兩) 車前子(五錢) 黃柏(三錢) 紫花地丁(五錢) 連翹(三錢) 牛蒡子(三錢) 穿山甲(一片) 萆薢(五錢) 水煎服,四劑骨消,再用加味四君子湯調理。

加味四君子湯

人參(五錢) 茯苓(一兩) 生甘草(二錢) 金銀花(一兩) 牛膝(五錢) 炒白朮(一兩) 水煎服,以瘡口生滿日為度。

腰癰

腰癰者,發於軟肋下近腰帶脈,乃玉樞、維道之穴也,屬足少陽之經。初長之時,疼痛呼號,似乎陽症,然而腰腎乃至陰之地,未可作陽症治之。此症本生於過忍其精,欲泄不泄,以釀成火毒,似乎純陰之症也。但火發毒成,則陰中有陽矣,未可以純陰法治之,法宜陰陽並治為佳。倘不補陰而單治火毒,則腎氣愈傷,而火毒難化。即補陰而不補陽,則陰無陽不生,火毒且深藏於腎宮,而不得外泄矣。惟合補陰陽,庶免偏勝之虞,而有解紛之妙也。

兩治湯 治腰眼生疽,疼痛呼號,毋論陽症、陰症,俱神效。

白朮(一兩) 杜仲(一兩) 當歸(一兩) 金銀花(三兩) 防己(一錢) 豨薟草(三錢) 水煎服。

九靈湯 治腰癰。

熟地(二兩) 山茱萸(一兩) 白朮(二兩) 防己(一錢) 紫花地丁(一兩) 荊芥(炒黑,三錢) 生地(五錢) 丹皮(五錢) 生甘草(三錢) 水煎服,一劑輕,四劑全愈。

臂癰

兩臂生癰,乃肩貞、臑俞之穴也。其經屬手太陽小腸,似非陰之部位,較頸、對口、背上少輕。然治之不得法,亦能殺人,故亦宜辨其陰陽也。痛而高突者,陽也;癢而平頗者,陰也。陽用三星湯,陰用消癰還陽湯。不可謂手足非腹心之疾,但有陽症,而無陰症也。手主動,動處而生陰疽,則動變為靜矣。動變為靜,即陽趨於陰矣,陽趨於陰,非生近於死乎?雖《內經》云:汗之則瘡止。手臂生癰,似可發汗,使毒從汗出而散也。然陽癰可以汗散,而陰癰必須補散也,故吾特表而出之。

消癰還陽丹 治兩臂生癰,變成陰疽。

人參(三錢) 白朮(一兩) 甘草(三錢) 天花粉(三錢) 生黃耆(一兩) 金銀花(二兩) 肉桂(一錢) 當歸(五錢) 乳香末(一錢) 水煎調服,一劑癢變痛,二劑痛如失,三劑全消。

轉功湯 治臂癰。

黃耆(二兩) 當歸(一兩) 生甘草(三錢) 肉桂(二錢) 白朮(一兩) 遠志(五錢) 紫花地丁(五錢) 貝母(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瘡口反痛,二劑而痛輕,三劑長肉,又用二劑全愈。

膝癰

膝之上不能生癰,膝癰者,生於膝之內外也。膝之內外,經穴各別。膝外生癰者,乃陽關、陽陵泉之穴也,是足少陽膽經之部位,名曰托疽。膝內生癰者,乃血海、陰陵泉之穴也,是足太陰脾經之部位也。二經雖分,而多氣少血則彼此同之。總以補血為主,而佐之補氣以敗毒,則血旺而毒易散也。倘一味瀉火,反傷氣血,何能建功收口乎?蓋膝乃至動之處,又骨節之樞紐也,氣血旺而後能行動,可置氣血於不治乎?吾所以殷殷致戒也。大約腫焮作痛,半月有膿黃白者可治,不痛或出鮮血者死,出膿青黑及長出頭漸多者,或無定處者不治。

全生散 治膝癰不論內外,神效。

生黃耆(四錢) 當歸(一兩) 金銀花(一兩) 茯苓(三錢) 薏仁(五錢) 牛膝(三錢) 地榆(一錢) 白朮(三錢) 萆薢(三錢) 天南星(一錢) 生地黃(五錢) 水數碗,煎一碗,空腹服之。不論已潰未潰俱效。倘是陰症,本方加肉桂一錢,去地榆,多加熟地。

腋癰(附馬刀挾纓)

腋癰者,發於腋下天池之穴也。天池屬手厥陰心包絡,是經多血少氣。此處發生癰疽,令人寒熱大痛,掌熱臂急,面赤,俗名挾癰,以手臂挾癰毒而稱之也。《靈樞》謂:堅赤者,名曰米疽。可淺刺之,使火毒之外泄也。以其火毒之氣不深,在於皮膚之間,故可外刺之而瘥也。若因循養癰,其勢日大,恐火毒入臟,必至難治。入臟者,入於肝脾之二經也。肝經血滯,脾經氣凝,非補氣血而佐之內疏外托之味,未易奏功耳。若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纓,亦須急治,則毒能消化。否則,年深日久,一發而不可療也。

金錢鼠黏湯 巫彭真君傳。治腋癰、挾癰效甚。

黍黏子(一錢) 黃連(二錢) 當歸(一兩) 生甘草(三錢) 天花粉(三錢) 柴胡(一錢五分) 連翹(二錢) 紅花(一錢) 玄參(三錢) 白芍(三錢) 金銀花(一兩) 水煎服,初起之時,二劑全消,無令其日久潰敗也。若已潰敗,此方不可服,當看陰陽治之。

消堅湯 巫彭真君傳。治馬刀挾纓瘡。

當歸(五錢) 白芍(五錢) 金銀花(五錢) 蒲公英(五錢) 柴胡(二錢) 天花粉(三錢) 炙甘草(一錢) 全蠍(三個, 研末) 桔梗(一錢五分) 鼠黏子(一錢五分) 水煎汁一碗,調全蠍末服,十劑全消。如尚未破,四服可消。如日久未破,本方加附子三分,連服數劑亦消。

乳癰

乳腫最大者,名曰乳發;腫而差小者,名曰乳癰;初發之時即有瘡頭,名曰乳疽。以上三症,皆令人憎寒壯熱,噁心作嘔者也。受孕未產而腫痛者,名曰乳吹;已產兒而乳腫痛者,名曰奶吹。三症皆宜急散,遲則必至出膿,轉難愈也。老婦鬱結,乳中有核不消,天陰作痛,名曰乳核。因循失治,破而內潰,膿水淋漓,日久不愈,名曰乳漏。婦人無子,愛養螟蛉,強將雙乳與兒吮咂,久則成瘡腐爛,乳頭狀似蓮蓬,名曰乳疳。無故雙乳堅硬如石,數月不潰,時常疼痛,名曰乳岩。乳上赤腫,圍圓無頭,名曰乳癤。以上乳症,約有十種,大抵皆陽症也,不比他癰有陰有陽,不必別分陰陽以定治法,但當別先後為虛實耳。蓋乳癰初起多邪實,久經潰爛為正虛。然補中散邪,實乃萬全之道也。按,乳房屬足陽明胃經,乳頭屬足厥陰肝經,況生乳癰,則陽明之經未必能多氣多血,厥陰之經未必不少氣血也。不補二經之氣血,乳癰斷不能痊。不可謂是陽而非陰,一味止消火毒,致肌不能生,筋不能續耳。

和乳湯 治乳上生癰,初起發寒熱,先痛後腫。

貝母(三錢) 天花粉(三錢) 蒲公英(一兩) 當歸(一兩) 生甘草(二錢) 穿山甲(一片,為末) 煎服,一劑即消。

消化湯 治乳房作痛生癰。

金銀花(二兩) 紫背天葵(五錢) 天花粉(三錢) 當歸(一兩) 生甘草(三錢) 通草(一錢) 水煎服,一劑即消。

化岩湯 治乳癰已愈,因不慎房事,復行潰爛,變成乳岩,現成無數小瘡口,似管非管,如漏非漏,狀若蜂窠,肉向外生等症。

人參(一兩) 白朮(二兩) 黃耆(一兩) 當歸(一兩) 忍冬藤(一兩) 茜根(二錢) 白芥子(二錢) 茯苓(三錢) 水煎服,四劑肉生膿盡,十劑全愈。

箕門癰

箕門癰生在大腿股內衝門穴之下、血海穴之上也。此處屬足太陰脾經,乃濕熱之毒所生。是經多氣少血,宜內托,黃耆柴胡湯,加蒼朮、防己等味治之,外宜敷貼,隨症施治,無難奏功。若不慎疾,一犯房勞,則變為陰毒,便宜溫補法療之耳。若生於箕門穴之上,乃衝門穴也,名曰勇疽,赤腫作硬,八日得潰,可刺。如膿黃白色者,乃陽疽也,可治。其瘡孔如雞子大者,俗稱魚口,有單有雙,年久不收口,是陽變陰矣,非大補不可。

蒲柴飲 巫真君傳。治箕門癰、勇疽,神效。

柴胡(二錢) 丹皮(三錢) 蒼朮(二錢) 茯苓(三錢) 白朮(五錢) 白芍藥(五錢) 蒲公英(五錢) 天花粉(三錢) 遠志(一錢) 黃芩(一錢) 水煎服,三劑即消。若已潰者,去黃芩,加黃耆五錢、當歸五錢治之,亦神效。

眉疽

眉疽生於眉間,在陽白二穴之分,從眉至額,赤腫焮高。陽白本屬膽經,然膽與肝為表裡,膽病而肝亦病,未有膽藏火毒而不遺害於肝者也。膽經多氣少血,肝經多血少氣,二經有火毒,必爍干氣血,故宜氣血兼治也。堅硬如石者可刺,刺之無膿,黃水自出,痛甚,悶亂吐逆者,陽毒兼陰也,治之漸減者生,甚者死。女子七日即死,男子二十四日死。又曰:眉疽或生於兩眉左右,或生於眉心,即攻入眼,或下入太陽,屬足太陽膀胱之經,然專屬肝膽為是,最忌無膿吐逆也。

肝膽兩攄湯 巫彭真君傳。治眉疽神效。

龍膽草(二錢) 柴胡(一錢) 當歸(五錢) 金銀花(一兩) 炙甘草(二錢) 甘菊(二錢) 半夏(一錢五分) 白芍(五錢) 丹皮(三錢) 黃葵花(一錢五分) 白蒺藜(二錢) 水煎服。一生眉疽速治,數劑即消,久則無效矣。

蠹疽

蠹疽者,疽生於缺盆之穴也。缺盆屬足陽明胃經也,胃乃多血多氣之腑。缺盆生疽,陽症居多,苟不慎疾,不戒惱怒,不斷房勞,必變陰症,不可信為陽症,而妄用消火敗毒之藥也,俗名歷發疽。十日可刺,刺之有膿者,陽疽也;刺之無膿者,陰疽也,俗稱之曰石疽。言其如石之堅,刺之不應也。更有一頭未已,再生四五頭,子母大小不等,又名歷瘡,其勢雖輕,其毒更重,生至心者死。倘有白膿赤腫,瘡不黑陷,飲食知味者生。治法總不外補以化毒也。

消蠹湯 巫彭真君傳。治蠹疽。

金銀花(一兩) 蒲公英(五錢) 人參(一錢) 生甘草(三錢) 玄參(五錢) 青蒿(五錢) 天花粉(三錢) 葛根(一錢) 生地(三錢) 水煎一碗服。初起者,二劑即消,斷宜斷欲戒怒,否則禍生不測。

手足指瘡(附脫疽)

手足指生瘡,有生於指尖之旁也,名曰敦疽。有生於手足指上丫者,名曰伏鼠疽。大約高腫而痛,乃陽症:平腫而癢,乃陰症也。陽症必有膿,陰症必無膿也。有膿者,刺之而愈;無膿者,刺之而轉重也。無膿而色紅者生,無膿而色黑者死,正不必黑過節也。有一種黑過節者,生在手足之指上,名曰脫疽,言必須去其指也。此症多得之膏粱之客,而又用丹石房術之藥,或噙舌下,或納臍中,或塗陰戶,或擦陽器,淫火猖狂,爍干骨髓,日積月累,乃發為此疽。夫腳乃四餘之末,宜毒之所不至,誰知毒所不到之處,而毒聚不散,出於指甲之間,其毒更凶,較尋常之處尤甚十倍也。然則治之法,必以割去其指為上乎?而亦不盡然也。人身氣血,周流於上下,則毒氣斷不聚結於一處,火毒聚於一處者,亦乘氣血之虧也。脫疽之生,正四餘之末氣血不能周到也,非虛而何?大補氣血,益之瀉毒之品,往往奏功如響,何必割指始能存活乎!諸方既無痛楚之傷,而又獲生全之妙,願人信心用之耳。

消濕散火湯 巫彭真君傳。治敦疽、鼠伏疽陽症,神效。

生甘草(二錢) 地榆(二錢) 茯苓(三錢) 藍汁(二錢, 如無汁, 用青黛二錢代之) 馬齒莧(三錢) 紅花(二錢) 蒲公英(五錢) 白朮(三錢) 天花粉(三錢) 車前子(三錢) 薏仁(五錢) 水煎汁一碗,服即消,陰疽陽疽俱可治。

顧步湯 岐天師傳。治脫疽,腳趾頭忽先發癢,已而作痛,趾甲現黑,第二三日連腳俱青黑者,黑至腳上,過脛即死,急服此方可救。

牛膝(一兩) 金釵石斛(一兩) 金銀花(三兩) 人參(三錢) 黃耆(一兩) 當歸(一兩) 水數碗,煎服,一劑而黑色解,二劑而疼痛止,三劑全愈。若已潰爛,多服數劑亦可救。

六丁飲 伯高太師真君傳。治腳趾生疽。

紫花地丁(一兩) 甘菊花(一兩) 生甘草(五錢) 牛膝(一兩) 天花粉(三錢) 水煎服,二劑全愈。若已破爛,多服為妙。

筋疽、癆疽、齧疽

筋疽生於兩足後跟,乃崑崙之穴也。癆疽生於足小趾後,乃京骨、金門之穴也。生於崑崙之後,又名足疽。皆屬足太陽膀胱之經,是經多血少氣。癆疽五六日得潰,有膿黃白色不多者安,如黑色癢甚者難治,以其變陰也。筋疽初起三五日,如蟲蝕過,久則生蟲,經年不瘥,一名曲疽,又名冷疽,皆陰瘡也。用大補氣血之藥,益之去濕化毒之品,亦有生者,然不能責其近功也。足疽又名齧疽,如初起赤腫有頭可刺,乃陽症也,刺之有膿黃白者易瘥;如初起便破,黑爛,即是陰症,最重,久則足墮落,急宜治之,否則不能生也。

二紫蒲公湯 巫彭真君傳。治筋疽、癆疽、足疽之陽症者,神效。

茯苓(三錢) 薏仁(一兩) 紫花地丁(五錢) 牛膝(三錢) 蒲公英(五錢) 貝母(二錢) 紫背天葵(三錢) 當歸(五錢) 生甘草(二錢) 水煎服,初起者,三劑即愈。

薟薢金銀散 巫彭真君傳。治筋疽、癆疽、足疽之陰症黑爛者。

黃耆(五錢) 當歸(五錢) 金銀花(一兩) 豨薟草(三錢) 萆薢(五錢) 茯苓(三錢) 肉桂(一錢) 水煎,急服之,亦能生。

中庭疽 井疽

中庭疽生於乳之中央,在膻中之下也。井疽生於鳩尾之穴,又在中庭之下也。二穴皆屬任脈之經,任脈乃奇經八脈之一也。任脈發於會陰,而二穴又逼近心與包絡。此心與包絡之火炎燒,而腎水不足以濟之,故久而生疽也。狀如大豆,亟宜內托,三四日間若不早治,十日必死,外發出者易痊,內發入者傷膜,主死。

薜荔散 巫彭真君傳。治中庭疽、井疽,神效。

人參(二錢) 茯苓(四錢) 白果(十個) 蒲公英(五錢) 薜荔藤(一兩) 天花粉(三錢) 山藥(四錢) 黑芝麻(三錢) 生甘草(二錢) 連翹(二錢) 水數碗,煎一碗服。二疽必須急服則易散毒輕者,二劑即散:重者,四劑始散也。

合陽疽

合陽疽生於腨內委中之下、承筋之上,乃合陽之穴也。合陽屬足太陽膀胱之經,因感濕熱,蘊結成毒,久而生疽也。初宜托裡、除濕、清熱,以發其汗,使毒從汗出也。若已成形,發汗又非所宜,當排膿止痛,以生新肉也。

二金瀉熱湯 巫彭真君傳。治腨上生疽。

金釵石斛(三錢) 茯苓(五錢) 澤瀉(二錢) 白朮(二錢) 車前子(二錢) 牛膝(一錢) 金銀花(二兩) 黃柏(二錢) 生甘草(二錢) 貝母(二錢) 防己(五分) 水數碗,煎一碗,空腹服,數劑愈。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