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瘡
疔瘡之生,膏粱人居其半,皆因營衛過滯,火毒外發也,非獨節候寒溫之失令,肅殺瞬息之違和得之,故所生之處,無一定之部位。其症頗多,古今稱名不一,孫真人分一十五種,李東垣分二十三種,申《啟玄》分三十四種,其實華元化分五種盡之矣。五種者,分五臟也。稱名多者,乃象形而名之也。名多反無一定治法,不若遵元化五疔為要。大凡疔形色赤者,心疔也;色白者,肺疔也:色青紫者,肝疔也;色黃者,脾疔也,色黑者,腎疔也。以五色辨五臟,以五臟別五疔,以五疔分治療,又何誤乎?雖然各疔之形色病狀,亦不可不細晰之也。如心疔者,俗名火焰疔,生於心臟之俞、募、經、井之端,或生於唇口、手之小指掌中。初生一點紅黃小泡,振動癢痛非常,左右肢體麻木,重則發寒發熱,心煩意亂,頭暈眼花,睡臥不安,言語昏憒,小便短少,面紅口渴,舌上有珠,此乃發於心經之病也。如肝疔者,俗名紫燕疔,生於肝臟部位、足大趾之端、脅肋之次、筋骨之間,初生便作青紫之泡,次日破流血水,三日後串筋爛骨,疼痛苦楚,重則眼紅目昧,指甲純青,寒熱交作,頭項皆痛,口苦脅疼,小便艱澀,舌強神昏,睡語驚惕,此乃發於肝經之病也。如脾疔者,俗名黃鼓疔,生於脾臟之部位,或生於口角腮顴,眼胞上下及太陽正面之處,初生黃泡,光亮明潤,四邊紅赤,纏繞不散,或麻或癢,繃急硬強,其症不食,寒熱交作,重則噁心嘔吐,肢體木痛,煩悶乾噦,此乃發於脾經之病也。如肺疔者,俗名白刃疔,生於肺之部位經絡,手之大指,初生白泡,頂硬根突,破流脂水,癢痛難熬,易腐易陷,其症發熱咳嗽,重則腮損咽焦,毛聳肌熱,口吐濃痰,鼻掀氣急,此乃發於肺經之病也。如腎疔者,俗名黑靨疔,多生於腎經部絡,或耳竅,胸腹腰腎偏僻之間,或生於足之小趾湧泉等穴,初生黑斑紫泡,毒串皮膚,漸攻肌肉,頑硬如石,痛入骨髓,其症寒熱不常,日輕夜重,面色䵟黑,重則手足青紫,驚悸沉困,軟陷孔深,目晴透露,此乃發於腎經之病也。故見色之黑者;即知為腎疔,治腎而加解毒去火之味;見色之黃者,即知為脾疔,治脾而加解毒去火之味;見色之白者,即知為肺疔,治肺而加解毒去火之味;見色之青紫者,即知為肝疔,治肝而加解毒去火之味;見色之紅赤者,即知為心疔,治心而加解毒去火之味,何疔之不易散哉?猶慮五疔之色未可盡據,更將各疔之名開列於後,以便世人之辨症云。
麻子疔 其狀肉起,頭如黍麥之多,色稍黑,四邊微赤,多癢,此亦腎疔也。
石疔 其狀皮肉相堅,色如黑豆,甚硬,刺之不入,微痛,忌針砭,亦腎疔也。
雄疔 其狀疱黑,四畔仰,疱漿起,有水出,色黃,大如錢孔,形項高突,亦腎疔也。
雌疔 其狀稍黃,向里靨,亦似灸瘡,四面疱漿起,心凹,色赤,如錢孔之形,此脾疔也。
火疔 其形如湯火燒燙,瘡頭黑靨,四邊有煙漿,又如赤粟米狀,忌灸烙,此心疔也。
爛疔 其形色稍黑,有白斑,瘡潰流膿,有大小如匙而,此亦腎疔也。
蛇頭疔 又名蛇眼疔。其形頭如蛇頭,有二目似蛇眼,大痛,苦甚,多生手足指頭上,宜取去其眼系,而後上藥,亦腎疔也。
鹽膚疔 其狀如匙面,四邊皆赤,有黑粟粒,忌食鹽,此心疔也。
水洗疔 其狀如錢形,有孔,瘡頭白,里黑靨汁出,中間硬,忌飲水及水洗,此肺疔也。
刀瘡疔 其狀闊狹如薤葉大,長一寸,左側肉黑如燒烙,忌針刺、刀割,宜藥治之,此亦腎疔也。
浮漚疔 其狀曲圓,少許不合,長而狹,如薤葉大,內黑外黃,黑處刺之不痛,黃處則痛,此亦腎疔也。
牛拘疔 其狀肉色疱起,掐不破,無忌,縱不治,亦不殺人,此乃脾疔也,乃疔之最輕者。
豬疔 其形圓而小,瘡口內有油,忌食豬肉,此肝疔也。
牛疔 其形圓,瘡口內無油,疱起掐之不破,發寒發熱,忌食牛肉,此肺疔也。
狗疔 其形長而帶尖,色赤,發寒熱,忌食犬肉,此心疔也。
羊疔 其形長而色白,有寒熱,忌羊肉,此肺疔也。
驢馬疔 其形三角,頂上有黑點,根腳赤色,凸頂,有寒熱,忌食驢馬肉,此亦腎疔也。
瓜藤疔 不計其數,其形圓長如瓜形,因食瓜毒而生,忌食瓜,亦腎疔也。
豆腐疔 其狀白疱,三日內頂陷,因食豆腐,內有人汗所生,麵筋亦然,此肺疔也。
氣疔 其形或大或小,疱白,如有氣於內,因感怒恚之氣而生,忌氣怒,此亦肺疔。蓋肺中有毒,以制肝木也。
鬼疔 其形亦大小不一,色青,因中邪毒之氣而生,異於諸疔,此氣疔,夜甚,令人言如見鬼狀,此肝疔也。
紅絲疔 其形縷縷如絲線,周身纏擾,如手足上,則入心即死。宜松針刺去血,忌食熱物,此心疔也。
內疔 言其疔生於內,臟腑上,脛裡面,喉口內,與外疔更不同,尤為利害,此五臟之疔也。
蒲桃疔 其形黑而兼紫,如水晶光亮,故名之。疱內黑血毒水宜去之,此亦腎疔也。
楊梅疔 其形黑紫,如熏梅狀。如遍體有梅瘡,內有一二疔瘡,則遍身梅瘡皆不發矣。須針刺,其毒外泄,而梅瘡始不陷內,此亦腎疔也。
魚臍疔 其形如魚肚臍之狀,多生胳膊肚、小腿肚上,乃手足太陽經分,此肺疔也。
痘疔 有小大之不同,出痘之時,忽生此小疔,則遍身痘瘡皆不起發,看其色之何如,以分五臟之疔也。
蜈蚣疔 其形長如蜈蚣,亦有頭足,發寒發熱。雖因食蜈蚣所遊之饌而得之,亦火毒在肺之故耳。治肺而加解毒去火之味,外用雄黃錠子,或蜒蚰塗之,則自安然矣。
滿大星疔 其形黑浮,起如黑豆,四畔起赤色,今日生一顆,明日生二顆,一日增至三十六,不再生,此亦腎疔也。其毒最橫,其疔最凶,必須早治。若生至三十六數,雖有仙丹,亦無可如何也。
以上各疔,皆忌房事。倘一犯之,輕變重,重變死矣。
拔疔散 岐天師傳。統治諸疔。
紫花地丁(一兩) 甘菊花(一兩) 水煎服,六劑全愈。
慈姑湯 巫彭真君傳。統治諸疔,神效。
山慈姑(二錢) 蒼耳子(三錢) 當歸(一兩) 白芷(二錢) 王不留行(三錢) 天花粉(三錢) 水二碗,煎水一碗,加酒一杯再煎,共一杯服之,必出汗而愈。
散疔湯 伯高太師傳。治諸樣疔瘡。
紫花地丁(一兩) 連翹(三錢) 夏枯草(一兩) 水煎服,一劑即消,二劑全愈。
仙菊飲 巫彭真君傳。治疔瘡痛甚,無論各疔,治之皆驗。
菊花根葉共用二兩 生甘草(為末,三錢) 將菊花根葉搗汁,取白布絞汁,再用滾水沖在菊花根內,仍用布瀝出汁,調生甘草末飲之,入口即愈。
桑花飲 巫彭真君傳。治各疔神效。
干桑葉(五錢) 生甘草(三錢) 瓜蔞(二錢) 當歸(五錢) 榆樹皮(二錢) 荊芥(二錢) 紫花地丁(五錢) 水煎汁一碗,飢服,服後飲酒,微醉即散。
二仙散 管勾傳。外治一切疔腫惡瘡。
生礬 黃丹等分 臨時以三稜針刺血,待盡敷之,不過三上決愈。
山海丹 太倉公傳。專治疔瘡惡瘡。
海馬(一對,酒炙黃) 穿山甲(土炒,三錢) 水銀(一錢) 雄黃(三錢) 兒茶(三錢) 麝香(一分) 黃柏(五錢) 為末,同水銀再研,不見水銀星為度。遇瘡生處,將藥井水調塗,即出毒,神效。
秋葉散 岐天師傳。治疔毒初起。
絲瓜葉(十片) 明礬(二錢) 雄黃(二錢) 先將絲瓜葉搗極爛,取汁調二味藥末,以鵝翎敷疔瘡上,隨干隨潤,一日即消。
蔥礬丸 《衛生寶鑑》。治各疔腫毒。
雪白礬石(取末,五錢) 蔥白(煨熟,搗和成丸用) 當歸(五錢) 干菊花(五錢) 煎湯送丸(五錢),即愈。孕婦不可服。
掖回散 專治疔毒,起死回生。
乳香(一錢,生研) 膽礬(一錢,生研) 兒茶(一錢) 冰片(一錢) 麝香(一錢) 龍骨(一錢) 共為細末,瓷器盛之。遇疔瘡初起,挑破頭,將末入些須,即解。
防丁散 治疔瘡勢不甚橫者,即消。
防風(一錢) 生甘草(八分) 金銀花(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 紫花地丁(一錢五分) 天花粉(一錢) 生地(二錢) 玄參(一錢) 赤芍(五分) 水二碗,煎八分,溫服。
化疔湯
生薺苨(三兩) 生甘草(三錢) 水煎服一碗,頓服之,三劑全愈。
《集簡》方 治疔瘡腫毒。
端午採豨薟草(日乾,為末) 每服半兩,熱酒調下,汗出即愈,極有效驗。
又方 治疔腫初起。
王不留行子(為末,五錢) 蟾酥(三分,為末) 水丸如黍米大,每三丸,酒下,汗出即愈。
蒺藜散 治一切疔毒。
蒺藜子(一升,熬,搗) 以醋和,封頭上,拔根。載《外臺秘要》。
骨羨瘡
骨羨瘡生於神堂二穴,或膈關、膈俞之穴上也。雖穴屬太陽膀胱之經,似乎陽經之病,然而,此瘡不發則已,發則未有不癢者也。夫瘡之痛乃毒發於陽,瘡之癢乃毒發於陰也,癢之極者,陰之極矣。骨羨瘡之癢,正患其癢之極也,癢極則不可忍,必抓搔而少已,而無如愈搔而愈癢,愈癢而愈搔,抓搔不已,必至皮肉損破,久而抓搔,乃見骨矣。此瘡雖是陰虛而生,亦生於祟也。祟之來也,原非無故,大約乃冤家債主耳,急為祈禱,庶幾易救。但既已祈禱,而無神方治之,恐亦難痊也。我有仙傳之方,不忍秘隱,公傳萬世,以救之也。
救祟湯 巫彭真君傳。治骨羨陰瘡。
人參(五錢) 黃耆(一兩) 當歸(一兩) 金銀花(二兩) 茯苓(三錢) 貝母(三錢) 草烏(一錢) 水數碗,煎一碗半,飢服,服數劑即不癢而漸愈。
骨毒滯瘡
骨毒滯瘡,生於兩腿之內,箕門之穴也。腿上箕門之穴,原屬足太陰脾經也。脾旺則氣血流通,雖有火毒,必然易散,即或不散,而生瘡亦必輕而易愈。大約輕者必痛,重者必癢。如生瘡不痛而發癢,必難治也,一名腿發。十二日可刺,如膿黃赤色可治,清稀腐臭者不治。其瘡赤白色,是毒發於骨,本是難治之症,倘毒發於外,十日之內未膿必死。
完足湯 巫彭真君傳。治骨毒滯瘡。
白朮(一兩) 當歸(一兩) 金銀花(二兩) 牛膝(五錢) 貝母(三錢) 水數碗,煎一碗服,連服數劑無膿,有膿可以不死。
骨痿瘡
骨痿瘡生於兩胯骨之上,乃環跳之間也。先小後大,筋骨俱疼,癊開流水,水盡則死。如胯相對並有瘡腫者,十無一生。勿謂瘡不若癰,即可輕視之也。此處生瘡,左右俱難側臥,用大馬屁勃墊睡,不令磨著,內服補中益氣藥治之。
補中益氣湯 祖傳。治骨痿瘡,生於腿上胯骨間。
人參(五錢) 白朮(一兩) 生黃耆(一兩) 當歸(五錢) 柴胡(一錢) 升麻(五分) 陳皮(一錢) 生甘草(二錢) 半夏(二錢) 茯苓(三錢) 水煎服,數劑愈。
加味參耆湯 祖傳。治腳腿生疽,或忽然腫起一塊不痛者,並治各瘡。
黃耆(一兩) 人參(五錢) 荊芥(三錢) 當歸(五錢) 天花粉(三錢) 附子(三分) 生甘草(一錢) 牛膝(三錢) 金銀花(一兩) 水煎服,多服自愈。
陳肝瘡
陳肝瘡,即蚤疽也。生於左右臂上三五處,如癤毒腫痛,痛不可忍,擦挨難忍。如有頭,二七可刺,刺之有膿者生;刺而無膿,身熱虛硬,面赤者,二八日便有歸陰者;癢甚者,一月後死。然大補氣血,亦有變死為生者矣,未可信是死症;而聽其必死也。
加味參耆湯 祖傳。治兩臂生陳肝瘡,神效。
黃耆(一兩) 人參(五錢) 荊芥(三錢) 當歸(五錢) 天花粉(三錢) 附子(三分) 牛膝(三錢) 金銀花(一兩) 白芍藥(五錢) 白朮(五錢) 水煎服數劑,亦不至死。
赤炎瘡
赤炎瘡,遍身有赤點子,乃手太陰肺經受風熱而生者也。肺主皮毛,肺經氣有餘而血不足,風熱在肺,難於抒泄,無血以潤之,故留戀於皮毛而不散矣,又名赤炎風。因肺熱而心火又侵,則火以助火,血愈耗矣,血耗則肺氣更熱,此赤點所以更現,或有或無,久而不愈,變為癘風者有之,故治法必須消風退熱,而瘡自愈也。
潤肺化炎湯 巫彭真君傳。治赤炎風瘡。
桔梗(三錢) 桑白皮(三錢) 炙甘草(二錢) 黃芩(二錢) 玄參(五錢) 麥冬(三錢) 天門冬(三錢) 貝母(二錢) 陳皮(五分) 生地(三錢) 升麻(一錢) 水二碗,煎八分,食後服,數劑自消。倘左寸脈旺大,乃心火也,本方去黃芩,換黃連一錢可也,亦服數劑自愈。
血胤瘡
血胤瘡,生脅肋淵液之間也。此處本是足少陽膽經所屬,膽經屬木,木氣若舒,何至生此瘡乎。膽木之氣不舒,則木難攄泄,多生此瘡。論理婦女郁多,男子郁少,男之郁易解,女之郁難開。故男生此瘡易於散,女生此瘡難於痊。往往有結成腋癧,數年不化,忽至腫突崩潰,流黑水而死矣。所以此瘡必須將憂愁頓釋,後服藥餌為妙。蓋瘡雖成於膽經之郁,然膽鬱則肝亦郁矣,肝膽同郁,則肝膽同病也。夫肝之氣最宜通達,而不宜閉塞,肝氣閉塞,則肝血必至騰越,腫突崩潰,非氣之通達,乃血之潰壞也。是以治此瘡,必當先用舒膽舒肝之藥,而佐之生血生氣之品,則肝膽相宜,而鬱結自散,瘡亦愈矣。苟不知治法,而妄用敗毒之劑,則瘡必現於肉中,隱然作痛,或忽長大至胸,發於期門而成腋癧矣,可不慎哉!
解鬱散毒湯 巫彭真君傳。治血胤瘡、腋癧神效。
白芍(四錢) 白芥子(三錢) 香附(二錢) 鬱金(二錢) 柴胡(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蒲公英(三錢) 陳皮(五分) 生甘草(一錢) 白礬(一錢) 當歸(三錢) 野菊花根(二錢) 薏苡仁(三錢) 乳香末(一錢) 水數碗,煎一碗,連服八劑自化。如已潰者,本方倍加當歸,少加附子二分,去鬱金、野菊花、白礬,加黃耆三錢、白朮五錢,多服自愈。
天疱瘡
天疱瘡,生於頭面、遍身手足之間,乃毒結於皮毛,而不入於營衛。論理尚輕,然治之不得法,疼痛難忍,不啻如火烙炎燒矣。此瘡乃肺氣虛,而火毒結於肺本,是暑熱濕蒸之氣,因肺氣虛而犯之也。其症燎漿白疱,皮破赤沾,小兒生於夏日居多。故治法必須用解暑散火之藥。然單散火而不補肺,則火不能去,而氣益虛,瘡難速愈矣。補氣而佐之解暑,則火毒自消,而瘡亦易愈。外用絲瓜葉搗爛,調定粉敷之,尤易奏功也。
香薷補氣飲 內治天疱瘡。
香薷(一錢) 天花粉(一錢) 生黃耆(一錢) 白朮(二錢) 炙甘草(一錢) 黃芩(一錢) 茯苓(二錢) 人參(五分) 厚朴(五分) 麥冬(二錢) 陳皮(三分) 桔梗(一錢五分) 水煎服,數劑愈。
定粉散
定粉(五錢,火煅為末) 絲瓜葉(搗汁半茶鍾) 輕粉(五分,為末) 雄黃(三錢) 將定粉、雄黃、輕粉共研細末,將絲汁調搽瘡上,即效應如響。
仙爐脂 治小兒天疱瘡。
香爐蓋上煙脂(三錢) 黃連(二錢) 青黛(二錢) 冰片(二分) 各為細末,雞子清調,或豬汁調敷,甚妙。
瘰癧瘡
瘰癧之病甚多,名狀不一。大約得病有九:一因怒而得;一因鬱而得;一因食鼠食之物而得;一因食螻蛄、蜴、蠍所傷之物而得;一因食蜂蜜之物而得:一因食蜈蚣所遊之物而得;一因大喜,飽飧果品而得;一因縱欲傷腎,飽飧血物而得;一因驚恐失枕,氣不順而得。初生之時,每現於項腋之間,或牽蔓於胸脅之處。其形之大小,宛如梅核,或動或靜,或長或圓,或連或斷,及至潰爛,或流水、流膿、流血之各異。未破之先易於醫療,已破之後難於收功。蓋未破雖虛,而不至於五臟之損;已潰漸虧,而難救夫七腑之傷。故必須補其虛而救其傷,始為妙法也。然病雖有九,而治法止有三也。其一,治在肝膽;其二,治在脾胃;其三,治在心腎。治肝膽者,其左關之脈必澀,而右關之脈必滑者也。蓋肝膽之郁不開,必下克脾胃之土,土氣受制,難化水穀,必至生痰以助結,而瘰癧不化矣。治其肝膽,而消化其痰涎,則瘰癧易化矣。治脾胃者,其右關之脈必浮而無力,或滑而有力也。明是脾胃之中,無非痰氣之升騰,土氣之蕭索,不健脾則痰不能消,不健胃則涎不能化,痰涎日盛,瘰癧難開,何能治乎?故必大補脾胃以消化痰涎,然後佐之敗毒之味,則病去如掃矣。治心腎者,切其左寸之脈必滑,右尺之脈必澀者也。明是心腎兩開,不能既濟,而肝膽脾胃各不相應,故痰塊不消,瘰串更甚。補其心腎則陰陽和合,而少佐之去毒破堅之味,則取效益速矣。倘不明三治之法,而妄用刀針,愈虧其根本,安得濟事乎?必至與死為鄰,不重可惜哉!
開鬱散 巫彭真君傳。治肝膽鬱結之瘰癧,神效。
白芍(五錢) 當歸(二錢) 白芥子(三錢) 柴胡(一錢) 炙甘草(八分) 全蠍(三個) 白朮(三錢) 茯苓(三錢) 鬱金(二錢) 香附(三錢) 天葵草(三錢) 水煎服,連服十劑自愈。
培土化毒丹 巫彭真君傳。治脾胃多痰,瘰癧難消,治之神效。
人參(二兩) 白朮(十兩) 茯苓(六兩) 炙甘草(一兩) 紫蘇(八錢) 半夏(二兩) 殭蠶(二兩) 陳皮(六錢) 白芷(七錢) 木通(一兩) 金銀花(十兩) 天花粉(三兩) 各為末,蜜為丸,飯後吞服三錢,早晚各一服,一料全愈。然必須斷色欲三月。
神龜散 巫彭真君傳。治心腎不交,瘰癧久不愈者,神效。
大龜(二個,一雌一雄) 遠志(一兩) 麥冬(三兩) 山茱萸(四兩) 肉桂(一兩) 白朮(炒,五兩) 蒼朮(二兩) 熟地(十兩) 玄參(十兩) 茯神(四兩) 何首烏(十兩,生用) 桑椹(四兩) 紫花地丁(四兩) 夏枯草(五兩) 各為細末,將大龜飯鍋蒸熟,火焙乾為粉同用,蜜為丸,每日早晚,白滾水各於飯後送吞三錢,一料必全愈。
治瘰癧腫硬疼痛久不瘥。
貓頭、蹄骨(一具,酥炙黃,為末) 昆布(一兩五錢) 海藻(一兩五錢,二味酒洗,去鹽水,曬乾) 連翹(一兩) 黃芩(一兩) 金銀花(一兩) 穿山甲(一兩) 皂角(五錢) 枳殼(一兩) 香附(一兩,用醋煮乾) 為細末,將玄參煎膏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一日三服,以薑汁三匙調入,好酒下,能收全功。
消愁破結釀 岐天師傳。治瘰癧。
殭蠶(炒,五錢) 全蠍(五個,不去頭、尾、足) 白芷(一兩) 白芥子(炒,一兩) 白朮(土炒,二兩) 附子(二分) 紫背天葵根(八兩) 先將前六味各為末,將天葵煮汁一碗,同入在黃酒內,用酒二十斤,煮三炷香,三日後,日服三杯,以面紅為妙。
樟腦丹 《活法機要》。治癧瘡潰爛,牽至胸前、兩腋,塊如茄子大,或牽至兩肩上,四五年不能療者,皆治之,其效如神。
樟腦(三錢) 雄黃(三錢,為末) 先用荊芥根下一段剪碎,煎沸湯,溫洗良久,看爛破處紫黑,以針一刺去血,再洗三四次,然後用樟腦、雄黃末,麻油調掃上,出水,次日再洗再掃,以愈為度,專忌酒色。
葛真君湯 治瘰癧,載在末卷十五卷內。
內外臁瘡
臁瘡有內外之殊,內臁屬足厥陰肝經之部位,外臁屬足陽明胃經之部位也。似乎外臁輕於內臁,以胃為多氣多血之腑。以肝為多血少氣之腑耳。然而,臁瘡雖分內外,而臟腑無濕毒,則左右內外俱不生也。惟是臁瘡自感濕氣,因而生瘡者居多,但亦有因打撲抓磕,或遇毒蟲惡犬咬破損傷,遂至成瘡。苟非胃肝原有濕毒,未必日久而不愈也。故治法活血以去濕,未必骨腐。無如世人不知禁忌,久占房事,以致皮黑肉爛,臭穢難當。若夫婦人女子經期血散,亦往往肉黑肌壞,故經年累月而不愈也。所以男婦苟生內外臁瘡,必當節欲慎房,始易奏功耳。內用補中解毒之劑,外用隔紙神膏貼之,不須數個,便可速愈矣。
補中益氣加味散 祖傳。治內外臁瘡神效。
人參(二錢) 白朮(三錢) 茯苓(三錢) 生甘草(一錢) 當歸(三錢) 生黃耆(三錢) 金銀花(五錢) 陳皮(五分) 柴胡(一錢) 升麻(五分) 半夏(一錢) 水煎服,連用四劑。外用蔥二條,將瘡口洗淨之後,再用水同煎藥渣,煎好洗瘡口一次,日用隔紙膏貼一個,日日如此,不過數個全愈。然必須絕欲一月,不再發。
疳瘡膏藥 治內外臁瘡。隔紙膏、杏霜丹、斂瘡丹,俱載在十五卷。
治一切臁瘡膏方 將膏藥用溫水浸捏成為餅,如瘡口大,用帶紮緊,不可行走,一晝一夜,如前換之。
黃蠟(二兩五錢,提過) 陳松香(一兩,水提過) 人參(六分) 銅青(五錢) 赤石脂(五錢) 黃連(一錢五分) 紅花(三錢) 飛礬(一錢五分) 龍骨(五錢,研末) 先將黃蠟、松香煎熟後,將前藥研末齊下,不住手攪,以滴水成珠就好。如若太老,再加麻油少許,一煎可用,要忌鵝、糟、發物。
人面瘡
人面瘡,非生膝上,即生於肘上也。瘡形頗象人面,重者有口、有鼻、有眼,多是鬼物憑之。然口鼻眼雖具,多不能言,未嘗不能動也。動者,狀似愁苦,口中與之以肉食,則實能化,古人謂其能食,信不誣也。有一種口眼皆不能動,似非鬼物憑之。但既非鬼物,何瘡中生有口眼乎?不知人面之瘡,原有生死二種。生者能食、能動,死者則不能動、不能食也。其實二種皆有祟也,非天譴之罰,即冤孳自到耳。必須省察禱謝,而後用藥治之,始能愈也。
輕雷丸 岐伯天師傳。治生死人面瘡,神效。
雷丸(三錢) 輕粉(一錢) 白茯苓(一錢) 各為絕細末,研勻,敷上即消。蓋雷丸最能去毒而逐邪;輕粉深入骨髓,邪將何隱;茯苓不過去其水濕之氣,共成奇功耳。倘更加懺悔祈禱,尤為善後之福也。
血風瘡
血風瘡,多生在兩腿裡外之臁,上至膝,下至踝骨,前人謂是血受風邪而生也。誰知皆好飲之徒,過飲於酒,以至濕滯於下腿而不散,血氣一衰,而瘡漸生矣。其瘡初生之時,必小小而癢,久則大癢,非手抓搔,則癢不可止。然過於抓搔,則肌皮必傷,而縱飲如故,則癢又加甚,皮破難於收,酒濕難於散,爛皮腐肉,終無已日,久之而肉中帶濕,則必生蟲,蟲多財更癢矣。治之法必須斷酒,然後用內藥補其氣血,而兼消風濕,外用膏藥敷貼,則水去蟲死自愈。
補氣分濕湯 巫彭真君傳。治血風瘡。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當歸(五錢) 黃耆(一兩) 柞木枝(五錢) 薏仁(五錢) 生甘草(二錢) 萆薢(二錢) 肉桂(一錢) 紅花(一錢) 澤瀉(二錢) 水煎服,多服為妙,外用十神膏貼之。
十神膏 治血風瘡。
蚯蚓糞(一兩) 血竭(三錢) 馬齒莧(一兩) 黃柏(五錢) 輕粉(一錢) 烏桕根(三錢) 銀硃(四錢) 胡粉(三錢) 潮腦(二錢) 麝香(三分) 各為末,同豬油調為膏,貼在油紙上,照瘡之大小貼之,另用布包好,縛定,聽其出水,連用數個,則水乾矣。換膏藥時,用金銀花一兩,煎湯溫洗瘡口,再另貼此膏。若無水流出,不必頻換,再用數個,必然奏功。然不斷欲戒酒,不必為彼治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