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奥旨 卷九

清·陈士铎
来源:洞天奥旨

杖瘡

杖瘡,受官刑而成瘡也。氣血有餘,易於生合,氣血不足,難於化消。倘受刑少者,血不凝滯,受刑多者,血必穢瘀;受刑輕者,氣不蕭索,受刑重者,氣必敗殘。蓋刑輕刑少,忍痛而斷不叫號,刑重刑多,悲傷而自多涕泣,此氣血所以愈虧也。倘受刑之先,身體原弱而不強,則惡血奔心,往往有死者。必須活其血而補其氣,敗其毒而消其火,然後外用膏藥貼之,或末藥敷之,不至死亡也。

調中化瘀湯 巫彭真君傳。內治杖瘡神效,服之無性命之憂。

當歸(五錢) 生地(五錢) 三七根末(三錢) 丹皮(二錢) 白芍(三錢) 生黃耆(三錢) 生甘草(一錢) 大黃(一錢) 枳殼(三分) 虛極者加人參(三錢) 水一碗,童便一碗,同煎服,二劑瘀血即散,外用末藥、膏藥貼之即愈。

仙花散 外治杖瘡。

鳳仙花葉(搗汁) 馬齒莧(搗汁) 黃蠟(二兩) 蔥白(搗汁) 松香(二兩) 五倍子(為末,一兩) 乳香(二錢) 將鳳仙、蔥、莧先搗取汁二碗,將黃松香熬膏,入倍子末,攤膏貼之自愈。

禿瘡

禿瘡,乃是太陽膀胱、督脈二經受濕熱,故生蟲作癢。其實亦因父母生兒之前,不節色欲,或服熱藥浪戰,頻頻泄精,以致胎中受毒,不能即散,而小兒之首受之。毒輕者瘡輕,毒重者瘡重。既生之後,小兒或食煎炒之味,或多餐水果,或多受暑風,而頭上禿瘡因而生蟲,痂高堆起,白屑滿盈,終年累月而不愈矣。瘡輕者,外治即痊;瘡重者,必須內外兼治,庶易愈也。世人多不急治,所以多累,竟至蟲蝕發盡,成為禿子耳。

蝸蜂丹 外治禿瘡。

蝸牛(十個) 黃蜂窠(二錢) 生甘草(一錢) 白礬(一錢) 將蝸牛搗爛,塗禿遍透後,將下三味研為細末,豬油調敷。如用熊油調搽更妙。

清首湯 內治禿瘡。

玄參(三錢) 生甘草(一錢) 茯苓(二錢) 白芷(一錢) 山豆根(五分) 紫草(一錢) 黃柏(一錢) 蔓荊子(一錢) 白蒺藜(一錢) 半夏(五分) 水煎服,四劑後,以前方外治,無後患也。此方以十歲為準,年小減之。

魚臍瘡

魚臍瘡生於肘肚,乃手少陰心經也,此處屬少海、靈道之穴。生於小腿肚者,乃足太陽膀胱經也,此處屬承山、飛揚之穴。上下二處之瘡,其疼痛皆甚。初起一二日,先用灸法,最易解散。心經多氣少血,膀胱經多血少氣。少血者,宜補血以消毒;少氣者,宜補氣以消毒。然氣血雙補,而佐之消毒之藥,更佐以引經之品,何瘡之不速愈乎?俗名魚臍疔,治法正同耳。

化魚湯 巫彭真君傳。治魚臍瘡疔,不論肘腿俱效。

金銀花(一兩) 當歸(五錢) 生甘草(二錢) 青黛(二錢) 地榆(二錢) 白礬(一錢) 生黃耆(五錢) 水煎服。

陰包毒瘡

陰包瘡 生於大腿內臁之上,乃足肝經風熱之毒也。肝本多血少氣之經,若生此瘡,必然疼痛。治法必須補氣以解風熱,則已潰未潰,尤易散也。外用膏藥貼之,更效如神。

黃耆散陰湯 治腿內外股瘡毒疽癤。

生黃耆(五錢) 柴胡(一錢五分) 白芍(五錢) 炒梔子(一錢五分) 大力子(一錢) 甘草(二錢) 連翹(一錢) 金銀花(一兩) 肉桂(三分) 薏仁(五錢) 半夏(一錢) 水煎服。

燕窩瘡 羊胡瘡

燕窩瘡生於腦後項之窩,乃足太陽兼督脈之經也。羊胡瘡生於下唇下巴骨之處,乃任脈之經承漿地閣穴道也。兩處生瘡,多是感犯濕氣,濕久則熱,熱久則毒難化矣。於是氣血不通,濕熱不散,而瘡有經月不愈者,在小兒尤多。倘內服除濕清熱之味,以消太陽、任督之毒,外用藥摻之或搽之,則瘡即結靨而愈矣。

除濕清熱散 家傳。內治燕窩瘡、羊胡瘡神妙。

茯苓(二錢) 炙甘草(一錢) 白朮(一錢) 白芷(五分) 蒲公英(二錢) 澤瀉(一錢) 豬苓(一錢) 蒼朮(一錢) 羌活(五分) 天花粉(一錢五分) 水煎服。

神異丹 巫真君傳。外治燕窩瘡、羊胡瘡最妙。

輕粉(一錢) 兒茶(三錢) 黃丹(二錢) 炒黃柏(三錢) 枯礬(五分) 冰片(三分) 各為末,濕則乾摻,干則用麻油調敷,數日即愈。

胎毒瘡 戀眉瘡

瘡生於頭上、眉上,終年終月而不愈,皆受母胎之毒也。似與禿瘡相同,然而禿瘡止生於頭,而不生於眉也。今頭與眉俱生,尤胎毒之重者也。故禿瘡可以外治,而戀眉之瘡必須內外兼治。倘瘡止生頭上,用清首湯妙矣。或兒畏湯劑,不肯吞服,亦可止用蝸蜂丹外治,無不愈者。若頭眉俱生,必須先服清首湯,另用釋眉丹外搽,不至淹纏歲月也。

清首湯 治胎毒瘡。載禿瘡門。

釋眉丹 治戀眉瘡。

黃連(五分, 油調塗碗內,艾煙燻過,入) 皂礬(一分, 為末) 輕粉(一分,末) 冰片(半分,末) 麻油少許再調塗之,數次全愈。或用膠髓膏,亦神效。載在奇驗方門。

肺風瘡 齇鼻瘡

肺風、齇鼻瘡,生於鼻面之間,乃肺經之病也。夫肺開竅於鼻,肺氣不清,而鼻乃受害矣,鼻既受害,遂沿及於面。世人不知肺經有病,或冷水洗面,使熱血凝滯,因結於面而生瘡矣。治之法必須清肺氣,而兼消其風,活肺血而再祛其火,然後用搽藥外治,未有不速痊者也。

加味甘桔湯 治肺風齇鼻瘡。

桔梗(三錢) 甘草(一錢) 甘菊(二錢) 青黛(二錢) 茯苓(三錢) 白附子(八分) 天花粉(二錢) 白芷(五分) 水煎服。

杏黃散 載後。

粉花瘡 裙邊瘡

粉花瘡生於人面,窠瘻生癢,乃肺受風熱也。此瘡婦女居多,蓋絞面感冒寒風,以致血熱不活,遂生粉刺,濕熱兩停也。裙邊瘡者,亦婦女生於內外足踝之骨,或裙短而不能遮風,又不慎房帷,乃致足寒,而濕熱不行,凝滯而生瘡也。粉花瘡輕於裙邊,以上濕易散,上熱易化,而下之濕熱未易消也。故粉花瘡止消外治,若裙邊瘡必兼內治始妙也。

二粉散 載後。

大風膏 載後。

五色湯 巫彭真君傳。內治裙邊瘡。

茯苓(三錢) 薏仁(三錢) 黃柏(一錢) 黃耆(三錢) 荊芥(一錢) 紅花(一錢) 烏桕根(三錢) 白礬(一錢) 水煎服,服數劑,外用大風膏調搽自愈。

臟毒痔漏瘡

痔瘡生於穀道肛門之邊,乃五臟七腑受濕熱之毒而生者也。故瘡亦甚多,形亦不一。有狀似菱角者,有狀似蓮花者,有狀似穿腸者,有狀似鼠奶者,有狀似花瓣者,有狀似蜂窠者,有狀似懸珠者,有狀似鉤腸者,有狀似核桃者,有狀似栗子者,有狀似雞冠者,有狀似珊瑚者,有狀似擔腸者,有狀似垂珠者,有狀似雞心者,有狀似牛奶者,有狀似羊奶者,有狀似串臀者,有伏似翻花者,有狀似氣突者,有狀似血射者,更有外無形而內苦者,有內外俱無形而齊苦者。總之,初生之時形小,久則形大矣。初有形之時,痛尚可忍,久則痛不可忍矣。雖痔之形狀甚多,而犯濕熱則一也。夫濕熱亦易消之病,何愈消而愈痛乎?皆因不守禁忌,貪色欲而不止,饕食味而無窮,遂至痔變為漏矣。痔易治而漏難治也。蓋痔有諸形之異,而各無孔竅之破,服藥尚無漏卮之虞。一至成漏,服飲食則泄氣矣,吞藥餌則損血矣,血損氣泄,何能成功哉?況好色者多,斷欲者少,欲奏異績,實非易事。且肛門糞口,上通大小之腸,前達任脈,後達督脈,其皮肉橫中有直,正中有斜,一經破損,難於生合,且成漏卮,損傷皮肉,尾閭不閉,其何能合乎?人肯節欲,則漏猶未甚,而無如明知故犯者,又甚多乎。所以漏病之輕重,專分於欲事之多寡。大約漏病有八:一曰氣漏;二曰風漏;三曰陰漏;四曰冷漏;五曰色漏;俗名痔漏;六曰血漏,俗名熱漏;七曰偏漏,俗名瘻㽽漏;八曰痿漏,俗各痿腮漏。氣漏者,時腫時消,疼脹難忍也。風漏者,孔竅作癢也。陰漏者,男婦陰內疼痛出水也。冷漏者,孔內出白膿也。色漏者,犯色流膿流精也。血漏者,時流鮮血也。偏漏者,肛門之外生孔竅,出膿血也。痿漏者,瘡口黑爛,出黃黑水也。世人治法,多用刀針、掛線,益增疼痛,反耗氣血,若不節食斷色,未有能生之者。或用熏洗點搽之藥多有愈者,然內無藥餌療之,亦虛歲月矣。人能絕嗜欲、慎氣惱、淡滋味,內服丸散,外用洗敷,雖老人尚易奏績,矧中年者哉?漏瘡多生於肛門穀道,然亦有生於身上、面上、手足之上者,此皆生他疽他毒,久已收口,不慎色欲,泄精以傷化氣血,一泄不已,又泄又不已,至於三泄,而瘡乃成管,終年流水流膿,變成漏矣。此等漏瘡,較穀道肛門者少輕,惟生於胸膈者頗重,必須大補氣血,斷欲半載,加之補漏神丹,服之則愈。

榆羊丸 仲景張真君傳。治痔瘡,各痔無不神效。

地榆(二兩) 當歸(三兩) 羊蹄後殼(三副, 土炒) 共為末,飯為丸。日三服,於未飲食飯前服之,每服三錢,一月即愈,不再發。地榆出臟之濕熱也,當歸補新血也,羊蹄殼直達於直腸,故用此為使,且此物亦去濕熱,故相濟成功。

牆苔散 秦真人傳。治痔漏久不愈者,神效不測。

綠苔(要牆上生者,刮下五錢,火焙乾,為細末) 羊爪殼(五副,用後蹄,不用前爪) 炒白朮(二兩) 茯苓(二兩) 槐花(五錢) 白芷(一兩) 共為細末,米飯為丸。每日臨臥,先服一錢,後壓之美膳,一月即內消,管化烏有矣。

參龜丸 鬼真君傳。治各痔漏神效。

人參(一兩) 瓦松(乾者,三錢,此物最不肯幹,佩身半月即干,妙在取人之氣) 茯苓(五兩) 活龜(一個) 將前藥各為末,以綿紙同龜包之十餘層,則龜不能出。微火焙之,龜死則用武火焙之,龜死則將藥末取出另包,惟焙龜干,搗碎再焙乾,全身用之,同藥蜜為丸,每日只消服三十丸,不必服一料,半料而漏管俱消而愈。此方至神至聖,但服此方,至須忌房事三月,鵝肉則終身忌之。犯則痛生,急以瓦松數條,加皮硝數錢,煎湯熱熏溫洗,可救。前方不可妄自加減,一加減則不效矣。用紙包龜者,取龜聞藥而死也。尤善消痔漏也,否則功減半矣。

補漏神丹 南陽張真君傳。治胸膈漏瘡,並頭面、手足漏瘡,俱神效。

人參(五兩) 白朮(三兩) 炙黃耆(八兩) 金銀花(四兩) 當歸(二兩) 人指甲(三錢) 各為細末,蜜為丸。每日服三次,每服五錢,一料必愈。忌鵝肉一載,房事三月。如面漏,加白芷四錢;頭上,加川芎一兩。

熏塗法 《醫方摘要》。治痔瘡腫痛。

皂角三挺 火燒煙先熏之,後以鵝膽汁調白芷末塗之即消。用鬱金末水調塗亦消也。

墨汁散 《保壽堂方》。治痔漏瘡發。

旱蓮草(一把,根鬚洗淨,用石臼擂如泥) 以極熱酒一盞衝入,取汁飲之,滓敷患處,重者不過三服即安。

傳家秘方 治腸風痔漏。

萆薢 貫眾(去土) 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溫酒空心服之。

四聖丹 治痔漏如神。

蜂房(一個,淨,全用。去蟲,將食鹽填於孔內,陰陽瓦焙乾,為末) 地龍(去泥淨,陰陽瓦焙乾,為末,五錢) 蜣螂(取米頭者佳,陰陽瓦火焙乾,為末,三錢) 廣木香末(三錢) 象牙(三錢) 乳香(去油,三錢) 爪兒血竭(淨,末,五錢) 飛礬末(三錢) 槐子(炒黃,為末,三錢) 沒藥(三錢) 提淨黃蠟(八兩,滾化) 入前藥和勻,為丸。每日清晨酒服三錢。如不能飲,清湯下。

狗腸丸 治漏瘡神效。

黑狗腸一副,煮爛,加象牙末四兩、細茶末四兩、倍子末四兩,連腸為丸如梧子。每服淡鹽湯飢服三錢。如不能丸,少加煎蜜為丸,一料必愈。忌煎炒熱物,尤忌房事。狗腸乃直也,象牙脫管也。

陰囊破裂漏水瘡 胞漏瘡

陰囊之外,破裂漏水,此非痔漏之漏也,乃楊梅毒氣未散,結於囊中也。然而,楊梅瘡生於身上,既已全愈,何外囊獨留毒乎?蓋服敗毒之藥過多,必傷元氣,則膀胱之氣難化,而毒尚存於囊中矣,所以破裂漏水也。治之法必須補氣以健膀胱,益之分消之藥為妙。斷不可更服祛毒之味,重傷元氣也。胞漏者,囊中起窠子作癢,乃搔抓破損,而水遂外滴,尚不至破裂而漏水,此乃肝經濕熱,非膀胱受毒也。分消肝經之濕熱,亦易奏功耳。

土茯苓散 家傳。內治陰囊破裂漏瘡。

土茯苓(一兩) 白茯苓(三錢) 薏仁(五錢) 肉桂(三分) 金銀花(一兩) 人參(二錢) 白朮(二錢) 車前子(二錢) 水煎服數劑。外用炒黃柏一錢、輕粉三分、兒茶三錢、冰片一分,各為末,摻之即愈。

逐濕湯 治胞漏。

牽牛(一錢) 大黃(一錢) 木通(一錢) 黃柏(一錢) 芍藥(五錢) 牛蒡子(一錢) 茯苓(三錢) 茵陳(一錢) 水煎服,二劑漸愈,再用前末摻之即痊。

雌雄狐刺瘡

狐刺瘡生於手上,有雄有雌,雄者單而雌者偶。前人謂雄者止生一個,雌者生有五七個,誤也。瘡內生有亂絲,瘡外生有小刺,雌雄無異,正不必過分也。大約生雌雄瘡者,無不疼痛,無非受竹木簽傷,破皮破肉而成之也。治法先用生甘草、枸杞根等物煎湯洗之,後用桑粉丹敷之即愈。

桑粉丹 治雄雌狐刺瘡,神效。

桑條(燒灰存性,三錢) 輕粉(一錢) 雄黃(一錢) 貝母(一錢) 各為末,先以甘草、枸杞各三錢,煎湯一碗,洗瘡口淨,多浸一會,後以此四味研,入米醋少許調稀,入瘡口滿,頻頻換之,待刺去自生肌矣。

水流麻根瘡

麻根瘡生於足後根之下,色亦皮爛,內有肉絲縷縷,狀似麻根,故以麻根名之。足跟本屬足太陽之經,多血少氣。而人又好色者多,節欲者少,必至氣亦傷矣,不止血之不足也。況房事不節則精既耗散,血不更損乎?是氣血兩虧,尤難醫療也。治法必須用十全大補湯補其陰陽,更用腎氣丸以填其精髓,則氣血齊足,而瘡毒易散。然後用外治末藥敷之,始得奏功。更宜絕欲為妙。否則毒不能去,肌不能生,亦可畏也。

十全大補湯 載後。

腎氣丸

輕粉(三分) 生甘草(五分) 黃柏(一錢) 銅綠(三分) 乳香(五分) 冰片(一分) 黃丹(五分) 沒藥(三分) 各研絕細末。先用苧麻根一把,苦參二錢,煎湯一碗,洗瘡臭腐,後用此方藥末,摻之而愈。

肥黏瘡

肥黏瘡多生於小兒頭上,俗名肥瘡。頭上乃太陽經也,身感風熱不散,而毒乃浮於頭上,遂生此瘡。初生之時,多黃膿暴出,流黏髮根,與禿瘡無異。然禿瘡乃胎毒,而肥黏非胎毒也。以小兒好餐水果,濕氣留中,一遇風熱,聚而外出,或油手抓頭,或剃刀傳染。初生一二,久則遍頭皆是,蓋濕熱生蟲也。治法先用槐條煎湯洗淨,後用末藥外治,不數日即愈也。

菊粉散 巫真君傳。治肥黏瘡。

黃菊花(五錢, 燒灰) 煙膠(二錢) 輕粉(一錢) 枯礬(一錢) 黃丹(二錢) 各為末,濕則干搽,干則用豬油熬熟,搽之神效。

千日瘡

千日瘡生於人之手足上,一名疣瘡,一名瘊子,一名悔氣瘡。狀如魚鱗排集,層疊不已,不痛不癢,生千日自落,故又以千日瘡名之。或用雞脛皮擦之自愈。初生時,艾灸第一個,即落不再生。或用蜘蛛絲,採來纏於根下,不數日亦落也。

齒垢散 治疣子神效。

用人齒上垢,不拘多少,先用手將疣子抓損,後以人齒上垢敷之,日數次,數日自落。

時毒暑癤

身生癤毒,乃夏天感暑熱之氣,而又多飲涼水冷湯,或好食生果寒物,以致氣不流通,血不疏泄,乃生毒癤矣。雖癰疽瘡癤多是相同,而感生瘡癤則少輕也。小兒多生此瘡,然重者身必發寒發熱,作膿而痛,盡是陽瘡。半發於頭上,間發於身體、手足,不若癰疽之症,有七惡之險。內用清暑解火,外用活血生肌膏藥、末藥,審而治之,何難速效哉?

解暑敗毒飲

香薷(二錢) 蒲公英(二錢) 青蒿(二錢) 茯苓(二錢) 甘草(一錢) 歸尾(一錢) 黃芩(五分) 黃連(五分) 大黃(八分) 天花粉(一錢五分) 水煎服。十歲小兒如此,大人增半,小兒五歲者減半,服後用膏藥可也。

齒踞

齒踞者,齒齦上長出如雞足踞,長一二寸者有之,初生之時微痛,後則痛漸重矣,往往有觸之而痛難忍者。夫齒之上齦,本屬足陽明胃經也,胃經有毒,故長齒齦也。齒之下齦,又手陽明大腸經也,倘齦下長出,屬大腸經矣。總用芫花二錢,煮絲線系之,二日即落,更用分經之藥以泄其毒,則踞落不再長也。

白殼瘡

白殼瘡,生於兩手臂居多,或有生於身上者,亦頑癬之類也。如風癬、花癬、牛皮癬、楊梅癬,皆因毛竅受風濕之邪,而皮膚無氣血之潤,毒乃附之而生癬矣。此等之瘡,非一二劑補氣補血可以速愈也,故必須外治為妙。更有一種小兒,食母之濕乳,流落唇吻,積於兩頷間,亦生癬瘡,名曰濕奶癬,與前瘡少異。蓋風、花、牛皮、楊梅癬,多是風燥之瘡,而奶濕瘡實濕症也。惟瘡皆白殼,無他異耳。故皆以白殼名之。大約白殼瘡,俱用治頑癬方多效,獨濕奶瘡,用粉霜散而效速,不必用頑癬之方耳。

頑癬方 岐天師、張真君傳方。載後。治白殼瘡癬。

粉霜散 治濕奶白殼瘡。

羊蹄根(三錢) 輕粉(一錢) 白礬(一錢) 天花粉(二錢) 冰片(一分) 兒茶(一錢) 各為末,醋調搽之,一二次即效。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