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奥旨 卷十

清·陈士铎
来源:洞天奥旨

鼻瘜 鼻痔

鼻瘜者,生於鼻孔之內,其形塞滿竅門,而艱於取息,故名曰鼻瘜也。鼻痔者,亦生鼻內,略小於鼻瘜,狀如櫻桃、枸杞。皆肺經受毒氣不能消,濕熱壅滯而生此二病也。內治必須清肺為主,而佐之除濕降火之味,外用藥點搽,亦易愈也。

分消湯 內治鼻瘜、鼻痔。

黃芩(一錢) 炙甘草(一錢) 青黛(二錢) 桔梗(三錢) 天花粉(二錢) 麥冬(二錢) 天冬(二錢) 連翹(三錢) 苦丁香(五分) 水煎服四劑。

磠砂散 外治鼻瘜、鼻痔。

磠砂(一錢) 輕粉(二分) 冰片(五釐) 雄黃(三分) 共為細末,用桔梗咬毛蘸,勤點瘜痔上,日五六次,自然漸化為水,然必須戒色欲始愈。

《千金方》 治鼻中瘜肉。

明礬(一兩) 蓖麻仁(七個) 鹽梅肉(五個) 麝香(一字) 杵丸,綿裹塞之,化水自下也。《聖濟總錄》用青蒿灰、石灰各等分,淋汁,熬膏點之,亦效。

嵌指

嵌指者,雖生腳趾甲上,此蓋因踢感傷損,或靴鞋短窄,屈其甲而不得伸,以致蜷跼不安,致甲長乾肉內,內無可容,破而流水,未免步履更堅,已傷益傷而作痛,甚至於不可忍也。百治不痊者,誤認趾疳,妄用敗毒之藥,反耗氣血,而不能愈耳。須令修腳人輕輕修去肉內之甲,然後以生肌散敷之,未有不愈者矣。

《肘後方》 治足趾甲入肉作瘡,不可履靴。

礬石燒灰,細細割去甲角,用礬石末敷之,蝕惡肉,生好肉,旬日即愈,神效。

二黃礬香散 《醫方摘要》。治婦人趾甲生瘡,惡肉突出,久不愈。

皂礬,日曬夜露,每以一兩煎湯浸洗,仍以礬末一兩,加雄黃(二錢),硫黃(一錢),乳香、沒藥各一錢,研勻搽之。

鵝掌風

鵝掌風生於手掌之上,古書云:人生楊梅瘡時,貪食鵝肉,因生鵝掌之風。然亦有不慎房事,泄精之後,或手洗涼水,或足犯雨露,皆能感生此瘡。不獨犯於手掌,而兼能患於足面。白屑堆起,皮破血出,或疼或癢者有之,乃心腎二經乘虛而受毒也。內治用六味地黃湯,加柴胡、麥冬、白芍、菖蒲之類,治其心腎最神。外用熊脂膏塗而烘之,不一二次即愈。

加味地黃湯 祖傳。內治鵝掌風、足癬。

熟地(八兩) 山茱萸(四兩) 山藥(四兩) 丹皮(三兩) 澤瀉(三兩) 柴胡(一兩) 麥冬(三兩) 當歸(三兩) 白芍(三兩) 肉桂(一兩) 菖蒲(五錢) 茯苓(三兩) 各為末,蜜為丸。每日早晚,空腹,滾水送下各五錢 一料即愈。

熊脂膏 治數十年鵝掌風。

熊油(一兩) 瓦松(三錢) 輕粉(一錢) 樟腦(一錢) 各為末,先以甘草三錢、桂枝二錢,煎湯洗之,烘乾,以熊油調各末搽而烘之,一日三次,一連三日即愈。

疥瘡(附膿窠瘡)

疥與膿窠瘡,多生於兩手、兩足,然亦有遍身俱生者。膿窠瘡癢多於痛,若疥瘡但癢而不痛者也。故疥之病輕,而膿窠之病重。大約疥瘡風熱也,膿窠血熱也。風熱者濕少,血熱者濕多。二症俱有濕,故皆有蟲也。使氣血兩旺,斷不生蟲。故治此等之瘡,必須補氣補血,佐之去風去濕,則蟲且自亡,安能作祟乎?正不必妄用熏洗之藥也。洗法尚無大害。倘氣血大衰之人,輕用熏藥,必傷肺矣。外瘡雖愈,而火毒內攻,往往有生肺癰者,不可不慎也。

加減八珍湯 治疥瘡、膿窠。

人參(一錢) 當歸(三錢) 白芍(二錢) 生甘草(一錢) 茯苓(三錢) 白朮(五錢) 黃耆(三錢) 熟地(五錢) 生地(五錢) 柴胡(一錢) 川芎(八分) 天花粉(二錢) 水煎服,先用六劑,去柴胡,加北五味子十粒,再服六劑,無不盡愈。如有火者,加黃芩二錢。

輕桃丸 岐天師傳。治疥瘡。

輕粉(一錢) 白薇(二錢) 防風(一錢) 蘇葉(一錢) 各為細末,用油胡桃肉三錢,搗碎,研絕細,同豬板油再搗,成圓彈子大,擦瘡處,一二日即愈。

坐板瘡

坐板瘡生於兩臀之上,臀乃脾經之所屬也。脾屬至陰,而臀又至陰之地,脾經血少,血少則易生熱矣。血少而熱,又加濕氣侵之,則濕熱兩停,郁久不宣,臀乃生瘡矣。此瘡最癢而兼痛,治宜健脾以生氣,使氣旺則血易生,氣血漸生,則濕自下行,從膀胱而分散,水濕既利,而熱又何存?毒又何在乎?外用藥治之,奏效更速。倘氣血不甚虛者,不須內治,惟外治可也。

加味五苓散 內治坐板瘡。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澤瀉(二錢) 豬苓(一錢) 肉桂(二分) 黃柏(一錢) 水煎服。

濕熱兩治散 外治坐板瘡。

蘿蔔種(一兩) 火煅存性,為末,敷於新瓦上,煨微熱,坐於其上,數次自愈。或以灰莧燒為末,摻於瘡上,數天即愈。

松黃散 治坐板瘡。

松香(五錢,研細) 雄黃(一錢,研細) 濕癢加蒼朮(三錢) 各為末,綿紙捻成條,蠟豬油浸透,燒取油,搽上立愈。

喉閉蛾瘡

此生於咽之上也,其瘡有二:一雙蛾,一單蛾也。雙蛾單蛾之症亦有二:一陰症,一陽症也。二症雖異,而火則一也。然而火有陽火、陰火之分。陽火者,實火也:陰火者,虛火也。咽喉乃至命之關,此處生蛾瘡,俱是危症。然陽火勢若重而實輕,陰火勢少輕而反重。蓋實火可以寒散,而虛火必須溫散也。倘治之得其道,效應如響。

破嗌湯 治陽症雙蛾、單蛾喉痹等症如神。

桔梗(三錢) 甘草(三錢) 柴胡(一錢) 白芍(五錢) 玄參(三錢) 麻黃(一錢) 天花粉(三錢) 山豆根(一錢) 水煎服,一劑咽喉寬,再劑盡消。

引火湯 治陰症雙蛾、單蛾喉痹等症。

熟地(三兩) 巴戟天(一兩) 茯苓(五錢) 麥冬(一兩) 北五味子(二錢) 水煎服,一劑火下歸,二劑全愈。二方已破、未破俱可用,不必用針、吹藥點治之也。

兩地湯 伯高太師真君傳。治喉腫大作,吐痰如湧,口渴求水,雙蛾纏喉風瘡。

熟地(一兩) 生地(一兩) 玄參(一兩) 肉桂(三分) 黃連(三錢) 天花粉(三錢) 水煎服,下喉即愈。

再生丹 治雙蛾、單蛾初起、久患以及喉痹等症。

桔梗(一分) 硼砂(一分) 山豆根(一分) 生甘草(一分) 牛黃(一分) 荊芥(一分) 研絕細末,用鵝翎插藥五釐,吹入蛾處,日六次,痰涎出淨即愈,神方也。

治單蛾、雙蛾。

雄黃、明礬各等分,研絕細末,吹入喉中,俟痰涎流淨,不必吹藥矣。

大麻風

大麻風,感受火毒殺物之風氣而結成之者也。初生之時,頭面身體先見紅點,後變紅斑,漸漸皮破汁流而成瘡矣。鬚眉盡落,手足指脫,眼瞎鼻崩,毛豎身紫,遍體腐爛,流膿流血,臭穢難聞,最可憐之病也。此病南粵最多,以地近炎荒,蛇蟲蟠結,濕熱之毒一犯,則裹結於皮膚,濕蒸之氣一侵,則藏遏於肌骨,終年不散,內外交迫,遂生麻風之瘡。然而,此瘡亦有不在南粵而生者,別感火邪酒濕之毒氣,而又房事不慎,則毛竅盡開,易於侵犯。治之不得法,皆與麻風症相同。可見麻風之病,南北俱有,必以解毒為先。然而,近人元氣虛者甚眾,止瀉其毒,而不兼補氣血,則毒敗而真精隨耗,何能全活乎?倘惟事補正,而不急敗其毒,又恐引邪入內,致崩臟腑,亦可畏也。故當補正散邪,兼而治之,始易奏功。

掃癘丹 岐天師傳。治頭面身體先見紅點斑紋,流水成瘡,發眉墮落,遍身腐爛臭穢。

蒼朮(三錢) 熟地(一兩) 玄參(一兩) 蒼耳子(三錢) 車前子(二錢) 金銀花(二兩) 薏仁(五錢) 水煎服,二十劑必愈。

黃金湯 伯高太師傳。治初起大麻風。

大黃(五錢) 金銀花(半斤) 水煎汁三碗,分作三次,一日服完,必然大瀉惡糞,後單用金銀花三兩,連服十日全愈。

解癧仙丹 治酒濕感毒而生大麻風,神效。

茯苓(三錢) 白朮(五錢) 薏仁(五錢) 黃連(一錢) 玄參(一兩) 金銀花(三兩) 柞木枝(三錢) 水煎服,連服二十劑,已爛、未爛俱愈。

漆甲散

穿山甲一副,全明雄黃四兩,為末,真生漆和勻,刷在甲上,微炙微刷,以盡為度,將穿甲分記上、中、下,左右共作六塊,各另研細末,用四年陳醋、冬米飯為丸。每服五錢,白滾湯送下,患左用左,患右用右,上服上,中服中,下服下,須記分白。如在通身,一起制服,神效。

蛇窠瘡

蛇窠瘡,生於身體臍腹之上下左右,本無定處,其形象宛如蛇也。重者爛深,輕者腐淺。亦有皮肉蠕蠕暗動,欲行而不可得也。此瘡或穿著衣服棄於地上,為蛇所遊,或飲食之中蛇涎沾染,其毒未散,因人氣血尚壯,不傷臟腑,乃發於皮膚耳。重者毒重而痛甚,輕者痛猶可受。治法不必問其重輕,總以解毒為神也。前人用松針刺其初起之瘡頭,尚非治之善者。大約以蜈蚣浸油頻搽,以雄黃、白芷佐治,實得法也。

蜈蚣油 巫彭真君傳。治蛇窠瘡,兼治蛇咬傷成瘡,俱神。

蜈蚣(十條,為末,不可經火) 白芷(三錢,為末,白者佳) 雄黃(三錢,為末) 生甘草末(三錢) 香油二兩將三味浸之三日,或隨浸調搽,皆能建功也。

蜘蛛瘡

蜘蛛瘡生於皮膚之上,如水窠彷彿,其色淡紅,微痛,三三兩兩,或群攢聚,宛似蜘蛛,故以蜘蛛名之。此瘡雖輕,然生於皮膚,終年不愈,亦可憎之瘡也。或謂沾濡蜘蛛之尿而生者,其說非是。大約皆皮膚之血少,而偶沾毒氣、濕氣,遂生此瘡耳。方用苧麻在瘡上搽搓,使其瘡破水出後,用藥搽之,自易愈也。

解蛛丹 治蜘蛛瘡。

苧麻根灰(三錢) 冰片(二分) 輕粉(五分) 抱出雞蛋殼(燒灰,一錢),燈草灰(二分) 白明礬(三分) 共研細,摻瘡上即痊。然必須用苧麻揉搽,皮破摻藥,效之神也。

陰陽濕痰破瘡(附脫腳)

陰陽濕痰瘡,皆傷寒失汗,寒熱鬱而生痰,痰不能驟消於臟腑,留而不散,久之結於肌肉,遂成痰塊,塊久則腫,腫久則痛,痛久則潰,潰則成瘡矣。但其瘡有陰陽之分。陽瘡多生於兩手,陰瘡多生於兩足;陽瘡則熱,陰瘡則寒;熱者病在陽腑,寒者病在陰臟也。故治手上之瘡者,宜治其陽之熱經,而佐之去濕化痰之品;治足上之瘡者,治其陰之寒經,而佐之去濕化痰之味,無不收功也。前人專用艾火灸之,尚非正治耳。

通陽消毒湯 巫彭真君傳。治陽濕痰破瘡在手者。

茯苓(三錢) 神麯(一錢) 硝砂(一錢) 甘草(一錢) 麻黃(五分) 白朮(三錢) 黃柏(一錢) 天花粉(三錢) 黃耆(五錢) 蒲公英(三錢) 水煎服。如已潰者,用沖和膏貼瘡口,自愈。

治陰化濕湯 巫彭真君傳。治陰濕痰破瘡在足者。

白朮(五錢) 茯苓(五錢) 肉桂(二錢) 附子(一錢) 黃耆(一兩) 半夏(三錢) 水煎服。如已潰破者,用玉龍膏外敷之,內外兼治,則易愈也。

傷寒有大渴之症,貧家無力買藥,或富家誤用藥餌,惟以飲水止渴為事,雖火為水折,胸膈之炎熱少除,而水多難化,未免留滯下焦,停積成瘀。而兩足之氣不通,濕熱生瘡,久則破爛,筋弛肉腐,而兩足墮落矣。此等之瘡,非尋常藥味,些小分兩可以保全者。

全活湯 巫彭真君傳。治傷寒愈後,兩足生瘡,流水流膿,神效。

白朮(三兩) 蒼朮(二兩) 肉桂(一錢) 薏仁(二兩) 車前子(五錢) 人參(一兩) 如貧家用黃耆(二兩) 水煎服,一連服十日,不特兩足之爛可除,而餘生亦可全活。

楊梅疳瘡

楊梅疳瘡,生於龜頭之上者多,生於穀道玉莖上者少,生於鼻內者更少,皆熱毒之氣也。風流子弟何忽生此瘡?平日所食者肥甘,所衣者輕暖,何傷此熱毒乎?蓋得之於嫖妓與有毒之女,兩相酣戰而中毒也。妓女何毒重如此?亦遇毒感毒耳。泄精之時,自覺馬口之間如針刺痛,此毒氣來犯矣。重則生魚口,輕則生疳瘡,疳瘡乃楊梅先兆也。當酣戰之時,本難中毒,然而鼓勇而鬥,內火沸騰,乃至泄精,元氣虧損,毒氣即乘虛而入,內火與毒氣之火,兩相和合而不化,故生疳瘡。不補虛而惟事敗毒,則已虛益虛,無異下石,未有不滿身生瘡者矣。治法內用二生湯,外用保身散,治之即愈。苟或不然,變出非常,非玉莖爛落,即鼻柱塌陷,破壞面目,可畏哉!

二生湯 岐天師傳。治初生疳瘡。

生黃耆(三兩) 土茯苓(三兩) 生甘草(三錢) 水煎服,外用藥敷之。

保身散 巫彭真君傳。外治疳瘡。

輕粉(一錢) 黃柏(五錢) 乳香(一錢) 水粉(三分) 孩兒茶(三錢) 百草霜(一錢) 冰片(三分) 各為末,豬膽調搽。

楊梅圈瘡

楊梅圈瘡,此楊梅瘡發已久,將要結痂,而復犯房事,以致作痛生圈。此等治法,必須大補氣血,氣血足而精生,精生則臟腑還元,而瘡自結痂矣。不可誤認毒之未淨,而仍用敗毒之劑也。一用敗毒,更傷損氣血,終無奏功之日矣。惟內用大補之藥,外用調搽之末,便易收斂,且慶安全也。

加味十全大補湯 祖傳方。內治楊梅圈瘡。

人參(二錢) 當歸(三錢) 白朮(三錢) 茯苓(二錢) 生甘草(二錢) 黃耆(三錢) 肉桂(三分) 川芎(一錢) 熟地(五錢) 柴胡(五分) 土茯苓(五錢) 水煎服十劑。虛甚者,多服為妙。

粉霜神丹 外治楊梅圈瘡。

粉霜(一錢) 人參(一錢) 生甘草(一錢) 冰片(三分) 輕粉(一錢) 丹砂(一錢) 石膏(二錢) 槐米(一錢) 各研細末,豬膽調搽愈。

楊梅結毒

楊梅之瘡,多生於嫖妓,聞人毒氣而生者,其毒即發,不生於玉莖馬口之間也。惟嫖妓而得之,必從玉莖始,以毒自此入,則瘡亦自此興。倘初生下疳,即用遍德湯大劑吞服,不特疳瘡頓愈,而楊梅之瘡亦必不生,即生亦輕少,斷無結毒之禍。無奈世醫不知此方之妙,妄用藥餌,惟識敗毒,不雜用補氣補血之味,以致難於收功。而風流子弟厭惡生瘡,且歸咎醫生,亟請收斂,醫生貪圖厚謝,不補氣以祛邪,不補血以化毒,竟用輕粉之類,以收斂之,毒入骨髓,不取外發,一時瘡淨,亦為可喜。子弟甘謝而無怨言,醫生樂酬而生德色。苟仍補其氣血,而加之暗消之品,終年累月而服之,則元精既足,元氣自旺,毒難內存,猶能外泄。無如子弟既苦於服藥,而醫生亦倦於防危,彼此相忘,竟置之不論不議之天。誰知收斂之後,不知保守,縱欲如故,而毒難久留,或半年,或二三年,乘何臟腑之虛,乃突而外攻矣。大約毒結臟腑之虛,俱是難救之瘡,而結於鼻與玉莖者,尤為難救。

遍德湯 伯高太師傳。治下疳楊梅。

當歸(二兩) 白朮(二兩) 生甘草(五錢) 土茯苓(一兩) 金銀花(四兩) 天花粉(三錢) 水煎服,連服十劑,而遍身之瘡如掃矣。

寒水再造丹 伯高太師傳。治結毒至鼻爛、莖爛者皆效。

麥冬(三兩) 生甘草(一兩) 桔梗(三錢) 黃芩(三錢) 連翹(三錢) 貝母(三錢) 土茯苓(二兩) 寒水石(研細末,三錢) 夏枯草(二兩) 水煎汁二碗,調寒水石末服。倘鼻尚未落,一劑不爛落也。如已爛落,一劑不再爛也,二劑全愈。倘結毒生於他處,減半多服,無不奏效。

翻花楊梅瘡

此瘡亦感淫毒之氣也。視其瘡勢若重,其毒反輕,蓋毒欲盡情出外也。古人云是濕熱表虛。表虛則有之,不可全歸於濕熱也。總皆毒氣外發,因表虛而反熾。誰知因熾而補其表,則表實而毒難藏,轉易收功也。惟是表虛,不可再貪色欲,不獨傳其毒而害人,且虛其虛而自害。故必須節飲食、戒惱怒而斷房帷,斷無意外之虞,外用點藥敷之,自奏功如神矣。

黃耆外托散 家傳。治翻花楊梅瘡。

黃耆(一兩) 當歸(三錢) 人參(三錢) 茯苓(五錢) 土茯苓(二兩) 白芍(五錢) 生甘草(三錢) 白礬(二錢) 水煎服四劑,重者十劑,外用藥調搽即愈。

地龍粉霜丹 祖傳方。外治翻花楊梅瘡。

粉霜(二錢) 蚯蚓糞(一兩,火焙乾) 百草霜(三錢) 輕粉(二錢) 黃丹(三錢,飛過) 生甘草(二錢) 冰片(二錢) 黃柏(炒,二錢) 胡粉(二錢) 各為細末,點搽自愈。

陰陽楊梅瘡

楊梅瘡有陰陽之分,古人以陽屬氣虛而感毒,陰屬血虛而感毒,實為有見,非無稽之語也。陽必高突,陰必低陷,陽必痛,陰必癢,而其色皆紅也。故陽宜用補氣之藥,而佐之化毒之味;陰宜用補血之藥,而輔之消毒之品。然後外以末藥調搽,豈難速愈乎?

六君加味湯 治陽楊梅,色紅作痛而高突者,神效。

人參(五錢) 白朮(五錢) 半夏(一錢) 生甘草(三錢) 茯苓(三錢) 陳皮(五分) 土茯苓(一兩) 金銀花(一兩) 水煎服,十劑愈。

加味四物湯 治陰楊梅,色紅不起,不破作癢者,神效。

熟地(五錢) 川芎(二錢) 當歸(五錢) 白芍(一錢) 白茯苓(二錢) 生甘草(二錢) 金銀花(一兩) 天花粉(二錢) 土茯苓(一兩) 水煎服 二十劑愈。

丹砂斂毒丹 外治陰陽楊梅瘡,兼治疳瘡。

丹砂(一錢) 雄黃(二錢) 粉霜(一錢) 孩兒茶(三錢) 露蜂房(燒灰,五分) 冰片(三分) 生甘草(一錢) 輕粉(一錢) 各為細末,豬膽調搽自愈。

楊梅癬瘡

此乃女子感染男子餘毒而生者也,或前已生瘡,用藥既痊,偶食牛肉,或洗浴當風、抓癢,或行房事,以虛其皮膚,毒結不散,乃生癬矣。或血乾而起白屑,或肉碎而流紅水,以致淋漓臭穢者有之,用蝸牛柏霜散原易奏功,然內不服藥以補虛,則氣血雙虧,外難即愈。必須內外兼治,否則日久不痊,必生蟲蝕,反難速瘥也。

雙補化毒湯 岐天師傳。內治楊梅癬。

天花粉(二錢) 當歸(五錢) 黃耆(五錢) 柴胡(一錢) 生地(三錢) 麥冬(三錢) 天冬(三錢) 荊芥(一錢五分) 威靈仙(二錢) 白鮮皮(一錢) 胡麻(二錢) 槐角(二錢) 乳香末(一錢) 生甘草(二錢) 水煎十劑,外用末藥搽之,必愈。

蝸牛柏霜草 岐天師傳。外治楊梅癬。

黃柏(二錢) 沒藥(一錢) 輕粉(一錢) 粉霜(一錢) 雄黃(二錢) 冰片(三分) 丹砂(五分) 孩兒茶(三錢) 枯礬(一錢) 蝸牛(十個) 各為末,豬膽調搽,日數次,搽三日漸愈,神效。

楊梅痘子

其瘡細小,亦是淫毒,與大者相較,其毒尚輕。蓋其人氣體壯實,感毒不重,故瘡亦不惡也。急用內托之藥十數劑,則毒易散,而痘亦易回。倘恃強而仍然漁色,則氣血雙耗,必至輕變為重矣。輕既可以變重,安在重而不可以變危乎?總之,楊梅之瘡,毋論輕重,必須速治,加之絕欲,則病去如掃。無如世人好色甚多,服藥甚倦,遂至變生不測也。鐸有神方,因載於後,聽世採取耳。

早奪湯 岐天師傳。治初出楊梅瘡痘,神效。

人參(一兩) 生黃耆(一兩) 茯苓(一兩) 當歸(一兩) 遠志(三錢) 生甘草(三錢) 金銀花(一兩) 大黃(一兩) 石膏(一兩) 柴胡(二錢) 白朮(一兩) 天花粉(三錢) 水煎服,一劑大瀉惡物,臭穢不堪;再服二劑,毒盡去矣;去大黃、石膏,加土茯苓二兩,同前藥再服四劑,必有瘡影發於滿身,在皮之內,而出於皮之外也;再服二劑全愈。

外表湯 治楊梅痘子。

黃耆(一兩) 當歸(五錢) 麥冬(五錢) 金銀花(一兩) 天花粉(三錢) 木通(一兩) 澤瀉(二錢) 柴胡(二錢) 黃芩(二錢) 生甘草(二錢) 水煎服。

齒窟瘡

齒窟瘡,因傷損齒牙,其齒墮落而成者也。蓋人齒最深,其窟甚大,氣血盛而易於長滿,氣血虛而艱於生合。其症高年老人尤多。夫齒雖有臟腑之分,而根實出於腎也,高年老人腎精耗竭,無不虛者,所用飲食止可生氣生血,不能生精。精少則腎氣不生,而腎血又何易生乎?此齒窟之更難填實也。況兼貪饕,或用硬物碴破,少合而重傷,略滿而再損,疼痛切骨連心者,往往然也。內用加味地黃丸以填其精,外用填齒散修之,自然精不涸而氣血相助,則齒窟不至空缺也,即不生齒,而生肉必速矣。

加味地黃丸 內治齒傷成窟。

熟地(五錢) 山藥(三錢) 山茱萸(二錢) 茯苓(二錢) 骨碎補(二錢) 補骨脂(二錢) 丹皮(二錢) 當歸(五錢) 麥冬(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氣虛甚者,加人參五錢。水煎服,以齒滿為期。

填齒散 外治齒窟。

人參(一錢) 骨碎補(一錢) 三七末(一錢) 同川蒺藜(二錢) 乳香(一錢) 鼠脊骨末(一錢) 各為末,用黃蠟化開,團成丸,如齒窟大,填入隙,數日即愈。如蠟化,頻填自愈。

胎溻皮瘡

胎溻皮瘡,初生嬰兒所長之瘡也。有肉無皮,視之可痛。蓋母食五辛之味,或餐燔熬炙煿等物,或父母有瘡而坐孕,往往生無皮之子。然而傷熱而生之者,其病輕;受毒而生之者,其病重。重者,母子必須同服化毒之藥,則皮生而兒無死亡之禍,否則無不夭者。若因食熱物而生者,雖半體頭面皆無皮,不必母子同服解毒之藥,但用白芨雄黃散敷之自安也。

全蠍生皮散 岐天師傳。治父母生瘡,因產胎溻皮瘡之子者,此方主之。

全蠍(一兩) 生黃耆(四兩) 金銀花(八兩) 生甘草(一兩) 麥冬(四兩) 各為末,蜜為丸。每日服五錢,子服三丸,一料全愈。

白芨雄黃散 岐天師傳。治食五辛熱物,子生溻皮瘡,神效。

白芨(一兩) 雄黃末(三錢) 各為末,摻之,自然生皮且又不痛,最神。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