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奥旨 卷十一

清·陈士铎
来源:洞天奥旨

風熱瘡

風熱瘡,多生於四肢、胸脅。初起如疙瘩,癢而難忍,爬之少快,多爬久搔,未有不成瘡者。甚則鮮血淋漓,似疥非疥。乃肺經內熱而外感風寒,寒熱相激而皮毛受之,故成此症也。世人以防風通聖散治之,亦有愈者,然鐸更有治其外而自愈,紀之以便不願服藥之男婦也。

三聖地膚湯 岐天師方。

地膚子(一兩) 防風(二錢) 黃芩(三錢) 煎湯一大碗,加豬膽二個,取汁和藥同煎,以鵝翎掃之,即止癢,癢止而瘡亦盡愈。

黃水瘡

黃水瘡,又名滴膿瘡,言其膿水流到之處,即便生瘡,故名之也。此瘡生在皮毛之外,不在肌肉之內。雖是脾經濕熱,亦由肺經乾燥,脾來顧母,本以濕氣潤母也,誰知此濕有熱,熱得濕而生蟲,欲救母而反害母之皮膚也。治法內服除濕清熱之藥,而佐之涼血之味。血涼而熱退,熱退而水更清,亦易行也,濕熱兩除,何蟲不死?又得外治以解其鬱,毒又何能長存乎?故隨洗而隨愈也。

安體散 岐天師方。內治黃水瘡。

茯苓(三錢) 蒼朮(二錢) 荊芥(二錢) 防風(一錢) 黃芩(一錢) 當歸(五錢) 蒲公英(二錢) 半夏(一錢) 水煎服四劑。

舒解丹 岐天師傳。外治黃水瘡神效。

雄黃(五錢) 防風(五錢) 荊芥(三錢) 苦參(三錢) 水煎湯,取二碗,洗瘡即愈。

粉黃膏 章云樵傳。治黃水瘡。

蛤粉(一兩) 石膏(五錢) 輕粉(五錢) 黃柏(五錢) 共為細末。暑天用無根水,秋冬用麻油調敷。

傷守瘡

傷守瘡者,言不守禁忌也。凡生瘡毒,必須堅守房帷,無論大小,皆宜如此。大瘡毒而不守禁忌,必致喪亡;小瘡毒而不守禁忌,必至痛苦。今名傷守者,猶言小瘡癤也。醫生錯云傷手,豈搔抓能害之乎?凡犯色欲,其瘡口必黑黯,痛如刀割,腐爛必深,非大補精血神氣,萬難奏效。內服加味補中益氣湯,或加味十全大補湯以補之,外用末藥敷之,始可轉危為安,變死為生也。

補中益氣加金銀花湯 祖傳。治不慎色欲。

人參(五錢) 黃耆(一兩) 柴胡(一錢) 升麻(五分) 生甘草(一錢) 當歸(五錢) 陳皮(五分) 白朮(五錢) 金銀花(一兩) 加棗二枚,水煎服。如虛極者,倍加參、耆、歸、術;寒虛者,加附子、肉桂各一錢,余不必加。

加味十全大補湯 祖傳。治傷守瘡。

熟地(一兩) 川芎(二錢) 當歸(五錢) 生黃耆(一兩) 白朮(五錢) 茯苓(二錢) 甘草(一錢) 肉桂(一錢) 白芍(二錢) 人參(二錢) 金銀花(一兩) 水煎服。

救敗丹 岐天師傳。外治傷守。

人參(二錢) 三七根末(三錢) 孩兒茶(三錢) 乳香(一錢) 白殭蠶(二錢) 輕鬆(一錢) 發灰(二錢) 各為細末,摻於膏藥內貼之。若不用膏藥者,乾摻妙,豬油調搽亦妙。

手足丫毒瘡

手足丫毒瘡,雖生於手足,名同而丫宜辨也。生於手丫者,屬手經;生於足丫者,屬足經。然手足亦宜辨也。生於手足之背丫者,是三陽經;生於手足之掌丫者,是三陰經。看其何經,而用何經之藥,托裡調中,更加引經之味,則計日可以奏效矣。倘內既服藥,而外復加敷藥以箍其毒,則毒不走散,一出膿而即安,尤治法之神也。手足丫毒近於井穴,最宜早治,萬勿因循,至輕變為重也。

全消飲 岐天師傳。治手足丫毒瘡。

當歸(三錢) 生黃耆(三錢) 紅花(二錢) 生地(三錢) 荊芥葉(一錢五分) 貝母(一錢) 茯苓(二錢) 黃柏(二錢) 地骨皮(三錢) 菊花根(一把) 水煎一碗,急服數劑,無不內消。若失治,一至潰爛,多費時日矣。然肯服此方,亦不大潰。

箍毒神丹 岐天師傳。外治手足丫毒瘡。

地榆(二錢) 天花粉(一錢) 菊花根(一把) 生甘草(一錢) 芙蓉葉(十四葉) 蒲公英(鮮者,一把) 將乾研末,搗鮮藥取汁,調之敷上,則毒不走開,內自化矣。

胎窬瘡

胎窬瘡,乃初生小兒背上或有一二孔也,此等小兒,明是臟腑不足,少氣少血,以長皮肉也。倘雖有孔窬,而肉膜遮護,猶有生機,急用氣血峻補湯,大劑與母吞服,兒食其乳,尚有生機。再嚼人參三七之片數,分填於孔窬之內,則氣血壯旺,生皮亦速也。苟孔窬之中無有脂膜,洞見臟腑,數日即死,救之亦無益也。總補母之氣血,一時填隙,而兒之先天大缺,僅可延數年之日月,不能享百歲之光陰也。

氣血峻補湯 治兒生胎窬瘡。

黃耆(一兩) 當歸(一兩) 白朮(五錢) 川芎(五錢) 紅花(五分) 益母草(一錢) 水煎服二十劑,至月餘後,可服補中益氣湯數十劑。

濕毒瘡

濕毒之瘡,多生於兩足,非在足脛,即在足踝,非在足背,即在足跟,其故何也?蓋濕從下受,而兩足親於地,故先受之也。夫水濕之氣寒冷者多,而一入人身之內,則人氣熏蒸,必變為熱,濕熱相合,內必生蟲,故初起之時微癢者,正蟲之作祟,非止氣血之不和也。治之法,必須去濕為主,而少加殺蟲之味,則愈病甚速,轉不必解其熱也,蓋濕解而熱自散。況生瘡既久,流膿流水,氣血必虛,安在熱存乎。此除濕之所以神也。

除濕解毒湯 祖傳。治濕毒足瘡。

白朮(五錢) 山藥(五錢) 薏仁(五錢) 金銀花(一兩) 肉桂(三分) 澤瀉(二錢) 烏桕根(一把) 水煎服,十劑自愈。如未愈者,再用龍馬丹敷之,妙。

龍馬丹 岐天師傳。統治濕毒瘡。

馬齒莧(二錢) 黃柏(五錢) 陳年石灰(二錢) 輕粉(一錢) 地龍糞(三錢) 伏龍肝(二錢) 黃丹(三錢) 赤石脂(三錢) 各為細末,蜜調敷之,一二次即愈。

火丹瘡(附赤白遊風)

火丹瘡,遍身俱現紅紫,與發斑相同。然斑隨現隨消,不若火丹,一身盡紅且生瘡也。發斑,熱鬱於內而發於外:火丹,熱鬱於外而趨於內。發於外者,有日散之機;趨於內者,有日深之勢,故發斑輕而火丹重。然而火丹有二種:一赤火丹,一白火丹也。赤色皮乾,白色皮濕,似乎各異。而熱鬱於皮毛之外,由外而入內,則赤白無異也。大約赤者純是肺經之火熱,若色帶白,乃是脾經之火熱也。故赤者竟解肺經之熱,補水之不足,以散火之有餘,此消丹飲之為妙也。白者解脾經之熱,利水濕之氣,從膀胱而下走,不必又去外逐皮毛。蓋濕氣之盛,在脾而不在肺耳,此桑白分解散之所以妙也。更有一種赤白遊風,往來不定,小兒最多,此症有似發斑,但發斑有一定之根,而赤白遊風無一定之色,此胃火鬱熱不解,故亦結瘡而不愈。治之法必須清熱,而清熱又必須涼血。蓋血寒則凝滯不行,雖火得血而可止,終不能散火,此清火消丹湯所以妙也。三症分而治之,自有奇驗,正不可混耳。

消丹飲 岐天師傳。治紅紫火丹。

玄參(三兩) 升麻(二錢) 麥冬(一兩) 桔梗(二錢) 生甘草(一錢) 水煎服,一劑丹化為無矣。小兒減藥之半。

桑白分解散 伯高太師傳。治白火丹。

薏仁(二兩) 澤瀉(三錢) 升麻(一錢) 天花粉(三錢) 桑白皮(三錢) 神麯(三錢) 水煎服,小兒減藥之半。

清火消丹湯 岐天師傳。治赤白遊風丹。

生地(一兩) 丹皮(三錢) 甘草(一錢) 玄參(三錢) 牛膝(二錢) 赤芍(三錢) 天花粉(一錢) 水煎服,二劑消半,四劑全消,小兒減半。赤遊丹又可外治,用積年胞衣所化之水,和金汁塗之即消,神效。

經驗方 外治小兒丹毒,皮膚熱赤。

寒水石(五錢) 白土(一分) 為末,米醋調塗之。

內丹

內丹者,生赤色於皮毛之內,而外不十分顯出也,點燈照之,若用紗裹硃砂而透明,故以內丹呼之。此等之丹,得於胎熱。其母受胎之後,不忌熱物,信口貪食,或感夏天風熱,或好色浪戰,皆能助火,火邪內攻,胎受其毒,而傳氣於小兒,乃發為丹毒也。此火欲出而不得遽出,隱隱外突於皮毛。倘發於腰臍而作痛,或大小便閉結不通,皆死症也。苟生於淵液、京門等穴,或左或右,尚非死症,以熱在膽經而不在腎經也。方用荊芥祛風湯,實可救治。然救之亦必須早,蓋內丹不早治,亦必死耳。

荊芥祛風湯 伯高太師傳。治內丹。

荊芥(二錢) 甘草(一錢) 半夏(五分) 麥冬(五錢) 當歸(三錢) 白芍(三錢) 水煎服,數劑愈。

散丹湯 岐天師傳。治火丹。

當歸(三錢) 生甘草(一錢) 赤芍藥(三錢) 大黃(一錢) 丹皮(二錢) 柴胡(八分) 黃芩(一錢) 水煎服,二劑愈。

飛灶丹

小兒丹毒有十種:一飛灶,二吉灶,三鬼火,四天火,五天灶,六水激,七胡次,八野火,九煙火,十胡漏也,皆父母胎毒所成。治症必須辨明,不可混治。丹症原是難治之病,況又辨之不明,妄用藥餌,安得十全。且各丹不依症早治,攻入腸胃,十無一生,可不慎乎!飛灶丹者,從頭頂上紅腫起,此火毒在泥丸也,本是難救,然急用蔥白搗自然汁,調白及,炒黃柏,塗之即消,又不可不知也。

及柏散 

白及(三錢 黃柏(三錢,炒) 各為細末,急用蔥白搗爛,取自然汁,塗在泥丸頂上,一晝夜即消。

吉灶丹

吉灶丹,從頭上向腦後紅腫者是。亦有腫而作疼者,尤為可畏。是足太陽膀胱風熱,故作痛也,更有渾身作熱者。內宜服防風通聖散加減治之,外宜用紫荊散調搽自愈。

防風通聖散 世傳方。

防風 荊芥 連翹 麻黃 薄荷 川芎 當歸 白芍 白朮 山梔子 大黃 芒硝 黃芩 石膏 桔梗 甘草 滑石(等分) 水煎服。

紫荊散 

紫荊皮(一錢) 赤小豆(一錢) 荊芥(一錢) 地榆(一錢) 各等分為細末,以雞子清調塗,神效。

鬼火丹

鬼火丹,先面上赤腫,後漸漸由頭而下至身亦赤腫也,是手足陽明經內風熱。治宜用白虎湯以泄胃熱,加防風、荊芥、薄荷、桑白皮、葛根以散其風,引其從皮毛而外散也。然大腸亦熱,何故不瀉大腸之火?不知胃之火甚於大腸,胃火散而大腸火亦散,不必又治之也。但外用伏龍散末,以雞子清調搽尤妙。

白虎加味湯 世傳方。內治鬼火丹。

石膏(二錢) 知母(一錢) 麥冬(三錢) 半夏(一錢) 防風(五分) 荊芥(二錢) 薄荷(一錢) 甘草(一錢) 桑白皮(二錢) 葛根(一錢) 竹葉(三十片) 水煎服二劑。

伏龍散 家傳。外治鬼火丹。

伏龍肝末(三錢) 炒黃柏(三錢) 為末,雞子清調搽,神效。

天火丹

天火丹,從脊背先起赤點,後則漸漸赤腫成一片,是腎、督脈中熱毒,兼足太陽經風熱。宜治腎而並治膀胱為是,不可純用防風通聖也。外用桑榆散外敷,則得之矣。

解苦散 岐天師傳。內治天火丹。

玄參(五錢) 生地(五錢) 羌活(一錢) 黃柏(二錢) 白茯苓(三錢) 升麻(五分) 丹皮(三錢) 水煎服,四劑自散。

桑榆散 家傳。外治天火丹。

地榆(二錢) 桑白皮(二錢) 羌活(一錢) 玄參(三錢) 各為細末,羊脂溶化調塗。

天灶丹

天灶丹,從兩臂起赤腫,少黃色,或止一臂見之,皆手陽明經風熱。內服解毒之藥,外用柳枝燒灰為末,水調塗之,亦易愈也。蓋天灶丹,乃丹毒之最輕者,故亦可輕治之耳。

輕解散 岐天師傳。內治天灶丹。

防風(五分) 麥冬(三錢) 生地(三錢) 桑白皮(二錢) 黃芩(一錢) 柴胡(八分) 白芍(三錢) 天花粉(五分) 水煎服,二劑。

柳灰散 家傳。外治天灶丹。

柳枝(燒灰,五錢) 荊芥(炒,末,二錢) 滑石(三錢) 生甘草(二錢) 為末,水調塗之即愈。

水激丹

水激丹,初生於兩脅,虛腫紅熱,乃足少陽膽經風火也。此丹亦熱之輕者,治膽經之火而去其風,可計日而痊也。方用加味小柴胡湯治之最神,外更以敷藥塗搽,又何患乎?

加味小柴胡湯 

柴胡(一錢) 半夏(五分) 甘草(五分) 黃芩(一錢) 陳皮(三分) 白芍(二錢) 防風(五分) 荊芥(一錢) 水煎服,數劑丹消。

缺屑散 

生缺屑(二錢) 母豬糞(燒灰,二錢) 和蠟水調塗,妙。

胡次丹

胡次丹,先從臍上起黃腫,是任經濕熱也。去其濕熱而丹毒自散。古人用三黃解毒湯,未免過峻,恐小兒氣虛難受。鐸受異人之傳,另用化濕飲方治之,尤覺安穩,更用檳榔外治,萬無一失也。

化濕飲 岐天師傳。內治胡次丹。

白果(十個) 白朮(一錢) 黃柏(二錢) 山藥(二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一錢) 木通(一錢) 赤芍(二錢) 荊芥(一錢) 天花粉(一錢) 水煎服。

檳榔散 

檳榔(為末,二錢) 生甘草(一錢) 米醋調搽自愈。

野火丹

野火丹,從兩腿上起赤腫,痛甚,如火之燒,乃足陽明胃經風熱也。內服涼膈散加減,外以羊脂調末藥,塗搽自易愈也。此丹雖火盛極,不可信是胃經熱熾,竟用石膏湯與瀉黃散也,恐小兒脾胃欠實,不禁大瀉,反恐胃氣損傷,轉難救耳。

涼膈散 世傳。內治野火丹。

連翹(二錢) 大黃(一錢) 芒硝(五分) 甘草(一錢) 梔子(二錢) 黃芩(二錢) 薄荷(一錢) 茯苓(一錢) 水煎服二劑。

消腫散 岐天師傳。外治野火丹。

乳香(一錢) 白及(一錢) 火丹草(一錢) 各為末,羊脂調塗,妙。

煙火丹

煙火丹,有從兩足跗起,赤色腫痛,乃足三陽經風熱也。亦有從足底心起,乃足少陰腎經大熱也。內宜服滋陰抑火之藥,使水旺足以制火也,外以末藥兼治為妙。

抑火制陽丹 岐天師傳。內治煙火丹。

玄參(五錢) 豨薟草(二錢) 黃柏(一錢) 生地(三錢) 熟地(一兩) 丹皮(三錢) 細甘草(一錢) 沙參(二錢) 牛膝(一錢) 金釵石斛(二錢) 水煎服。

柏土散 家傳。外治煙火丹。

豬槽下土 黃柏末 蜜調,塗之自愈。

胡漏丹

胡漏丹,從陰上起黃腫,皆厥陰肝經虛火發於外也。內宜服補陰清火散風之藥,外用末藥調搽可愈。倘用當歸龍薈丸與瀉青散,皆不能成功耳。以上丹症,小兒百日內發者,不論是何丹,皆胎毒也,三日內治之,皆可救,遲則無及矣。倘百日之外生丹者,遲尚不至於死亡,然亦必須急治,不可令其入腹,一入腹亦難救。故腹脹不飲乳者,必死無疑。蓋丹症能食乳者,皆可治療,以其胃氣之未絕也。更有一種紅線瘤者,尤難救援,以父服熱藥,遺熱在胎,非藥所能解耳。

清散湯 岐天師傳。內治胡漏丹。

白朮(一錢) 茯苓(一錢) 甘草(五分) 當歸(二錢) 炒梔子(一錢) 荊芥(一錢) 防風(三分) 生地(二錢) 麥冬(二錢) 黃柏(一錢) 水煎服。

屋土散 岐天師傳。外治胡漏丹。

瓦上陳土 炒黃柏 生甘草 各研細末,蜜與醋同調塗即消。

粉癭瘤

癭與瘤雖俱生於肌上,而癭生於頸下,瘤則不止生於頸也;癭則不破,瘤則久而破者多矣。癭感沙水之氣,皮寬不急,捶捶然也。古云癭有三種:一血癭,一肉癭,一氣癭。血可破,肉可割,氣可針。其實三種俱宜內消,不宜外治。惟瘤則可外治也,然亦有宜有不宜者。大約粉瘤宜用外治。蓋粉瘤大而必軟,久則加大,似乎有膿而非膿也,乃是粉漿藏於其內,擠出宛如線香焚後之滓,又受水濕之狀。如已破矣,必擠淨後用生肌藥搽之,不再生,否則仍復長也。初生此瘤,必須治之,如不治,日必大甚,亦被其累。當用艾灸十數壯,即以醋磨雄黃塗紙上,剪如螺獅蓋大,貼灸處,外用膏藥貼,一二日一換,擠出其膿必愈,妙法也。

消癭散 岐天師傳。統治各癭。

海藻(一錢) 龍膽草(一錢) 昆布(五分) 土抓根(二錢) 半夏(一錢) 小麥面(一撮) 甘草(一錢) 乾薑(五分) 附子(一片) 水煎,十劑必散。

化癭丹 仲景夫子傳。治諸癭。

海藻(三錢) 桔梗(三錢) 生甘草(一錢) 陳皮(一錢) 半夏(三錢) 茯苓(五錢) 水煎服。

筋瘤 骨瘤 石瘤

筋瘤者,乃筋結成於體上也。初起之時,必然細小,按之乃筋也,筋蓄則屈,屈久成瘤而漸大矣。然雖漸大,亦不甚大也。固是筋瘤,亦無大害,竟可以不治置之。若至大時,妄用刀針,往往傷筋,反至死亡,故筋瘤忌割也。必要割去,亦宜於初生之日,以芫花煮細扣線系之,日久自落。因線系而筋不能長大。或可用利刀割斷,輒用止血生肌之藥敷之,可慶安全。倘初生根大,難用線系,萬不可輕試利刀割斷也。至於骨瘤、石瘤,亦生皮膚之上,按之如有一骨生於其中,或如石之堅,按之不疼者是也。皆不可外治,或用陷腫散內治則可。

陷腫散 《千金方》,岐天師加減。治骨瘤、石瘤。

烏賊魚骨(一錢) 白石英(二分) 石硫黃(二分) 鍾乳(三分) 紫石(二分) 乾薑(一錢) 丹參(八分) 琥珀末(一錢) 大黃(一錢) 附子(三分) 朝燕尿(一錢) 石礬(一錢) 水煎服,十劑全消。

消瘤丹 仲景公傳。可消諸瘤。

白朮(三兩) 茯苓(十兩) 人參(三兩) 陳皮(三錢) 生甘草(一兩) 薏仁(五兩) 芡實(五兩) 澤瀉(五兩) 半夏(五兩) 各為末,米飯為丸,常服自消。

氣瘤

瘤何名之曰氣?蓋有時小,有時大,乃隨氣之消長也。斷宜內散,不宜外治。既隨氣消長,亦可隨氣治之。其症不痛不紅,皮色與瘤處同也,其贅則軟而不硬,氣旺則小,氣衰反大,氣舒則寬,氣鬱則急。故治法必須補其正氣,開其鬱氣,則氣瘤自散矣。古人有用枳殼扣其外,以艾火在外灸之,似亦近理,然終非妙法也。不若純用補氣之味,而佐之開鬱散滯之品,即不全消,亦必不添增其火也。

沉香化氣丸 岐天師傳。治氣瘤。

沉香(一兩) 木香(二兩) 白芍(四兩) 白朮(八兩) 人參(二兩) 黃耆(八兩) 枳殼(一兩) 檳榔(一兩) 茯苓(四兩) 香附(二兩) 附子(五錢) 天花粉(四兩) 各為細末,蜜為丸。每日服三錢,一料全消。

外治 仲景張公密傳。統治各瘤神效,但不可治日久之瘤也。小瘤根細最效。

水銀(一錢) 兒茶(二錢) 共研至無星為度,加入冰片二分,再加入麝香五釐,再研,又入硼砂五釐,再研,不見水銀始可用。此藥敷於瘤處,肉瘤、血瘤、粉瘤、氣瘤俱化為水,約三日必消盡。然後服消瘤丹,每用一兩,滾水吞服,不拘時,如筋骨之瘤,內外二法俱不必用,蓋二瘤無害於人,不必治亦不須治也。

血瘤贅

血瘤而贅生於皮外者,乃臟腑之血瘀,而又有濕氣入於血中,故生於外也。初生之時,亦有細於發者,久之而大矣,小者如膽,大者如茄,以利刀割斷,即用銀烙匙燒紅,一烙即止血,且不潰,不再生也。否則復出血瘤,一月如舊。鐸於腋中曾生此瘤,甚小,如細指也,偶爾發癢。友人紿生八角蝨,余心疑而更癢。自思蝨遇水銀則死,而書齋之中無水銀也。曾為人治下疳,方中用水銀,乃取而擦腋下甚重,至痛而止,夜臥則忘其痛矣,早起見席上有血筋一條,取觀之,乃腋下所生血瘤已墮落矣。余齧之不能斷,始知前方能去瘤也。因商酌載之,治初起之瘤頗多驗。

銀鏽散 家傳。治初起血瘤。

水銀(一錢) 冰片(三分) 輕粉(一錢) 兒茶(三錢) 黃柏(二錢) 朝腦(一錢) 鏡鏽(一錢) 貝母(一錢) 各為末,搽擦即墮落。

肉瘤贅

肉瘤,乃於皮上生一瘤,宛如肉也。初生如桃如慄,漸漸加大如拳,其根皆闊大,非若血瘤之根細小也。不疼不癢,不紅不潰,不軟不硬,不冷不熱,其形可醜,而病則不苦也。此等之瘤,皆犯神道之忌,故生於四體,以紀罪衍,不妨順受。倘必欲治之,用刀割傷,用火燒灸,不特無功,轉添痛楚矣。

內托外消散 治肉瘤、血瘤、粉瘤。張仲景真人傳。蓋濕熱生耳。

水銀(一兩) 兒茶(二兩,共研至無星為度) 冰片(一錢) 輕粉(三錢) 麝香(五分) 又入硼砂(五分) 不見水銀始可用。以此藥敷於瘤處,肉瘤、粉瘤俱化為水,約三日必消盡。然後再服湯藥,用人參二錢、白朮三錢、茯苓三錢、陳皮五分、生甘草五分、柴胡八分、白芍三錢,水煎服,十劑永斷根矣。如筋瘤難治,然亦不必治也。骨瘤亦不必治,終身大如杏也。

治肉瘤,或男婦生在面上、頸上、手上,即可去之。

白芷五分、人參五分,煎湯。生半夏十粒,泡於白芷、人參之內數日,將半夏切平,頻擦患處,效如手取。但不可治痰血之瘤也,恐難收口。錢又選傳。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