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牙疳
走馬牙疳,小兒之病也。小兒多食肥甘,腸胃難化,積而不散,其火上炎,且小兒又是純陽,原多火也,火多必須水解。小兒食既不化,何生水乎?水既不生,則胃火益熾,齒牙又胃之部位也,故火結而成疳矣。牙已生疳,而兒又索食所喜者,必水果居多,本欲得水果以解渴也,誰知胃已有熱,又加水濕,則濕熱相合,而疳病更重矣。走馬牙疳者,言其勢如走馬之急也。火重則急,火輕則緩。若不早治,則火爍津液,牙齦蝕斷,齒多脫落而死者有矣。治之得法,往在有響應者。大約內服清胃之藥,外用白綠丹,無不神效也。
清胃消疳湯 岐天師傳。內治走馬牙疳。
石膏(一錢) 人參(三分) 蘆薈(一錢) 黃柏(五分) 茯苓(一錢) 炙甘草(三分) 生地(一錢) 天花粉(一錢) 水煎服,數劑必輕。
白綠丹 外治走馬牙疳。
人中白(一錢,煅) 銅綠(三分) 麝香(一分) 蚯蚓(二條,蔥白汁浸,火炙為末) 各為細末,敷之立愈。
口疳
口生疳瘡,皮破涎流,重者每每血出,甚而唇吻腮頰俱爛。此乃胃中有熱,又食生冷水果,重添其濕,濕熱相兼,因其生疳而至爛,內生細蟲以蝕皮蝕肉也。夫胃中濕熱,何上發於口?蓋口乃脾之竅也,胃本無竅,而脾乃胃之妻也,況脾胃為表裡,脾之竅即胃之竅也。而胃之經絡,又左右而繞唇口,且熱乃火也,火性上炎,濕借火而上沸,故口上應之也。治法內服瀉胃之熱,導脾之濕;外用欖核散搽之,可計日而愈矣。
瀉導湯 治口生疳瘡。
石膏(一錢) 茯苓(二錢) 滑石(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黃柏(一錢) 貝母(一錢) 水煎服,小兒減半,二劑即用搽藥。
欖核散 外治口瘡。
橄欖干(一錢) 兒茶(一錢) 冰片(五釐) 白薇(三分) 生甘草(三分) 百部(三分) 各為細末,日日搽之,每日搽五次,數日即愈。
鼻疳
鼻內生瘡,癢時難忍,欲嚏而不能,欲忍而不得,言語糊塗,聲音閉塞,此鼻疳也。夫鼻之竅乃肺之竅也。肺病而氣難宣,則鼻乃生瘡矣。故鼻疳雖是鼻之病,其實肺之病也。夫肺病宜肺內生癰,乃不生於肺中,而生於鼻之內者,以熱而兼濕也。熱乃火也,濕乃水也,水能制火,故火在肺而不致生癰。火炎於鼻,而水不能上升,鼻之竅細小,然不能散火也,故成疳而不成癰矣。雖不成癰,而疳之毒亦不易化。去其濕熱,則水下行而火上散,然後以外藥吹之,則氣通而毒消矣。
化散湯 岐天師傳。內治鼻疳。
青黛(二錢) 桔梗(二錢) 白芷(八分) 百部(一錢) 茯苓(三錢) 木通(一錢) 黃芩(二錢) 天冬(三錢) 玄參(二錢) 甘草(一錢) 辛夷(五分) 水煎服四劑。
通氣丹 家傳。外治鼻疳。
兒茶(三錢) 蘇葉(一錢) 雄黃(一錢) 輕粉(五分) 冰片(一分) 鍋臍煙(五分) 細辛(三分) 各研為細末,吹入鼻孔中,日三次,數日愈。
綠白散 外治鼻疳,且治腎疳、頭瘡、耳瘡,俱效。
石綠(一錢) 白芷(一錢) 黃柏(一錢) 為末,先以甘草水洗瘡,拭淨敷之,一日即愈。
喉疳
喉疳之瘡,即雙蛾之症也。有陰有陽,陰乃少陰之君火,陽乃少陽之相火也。二症最急,若不早治,一二日間,死生系之,輕緩而重急也。陰火症用八味地黃湯神效,陽火症內服解火之劑,外用吹藥,亦效應如響。總不可緩治之也。
八味地黃湯 仲景張真君方。治陰症喉疳。
熟地(一兩) 山藥(四錢) 山茱萸(四錢) 茯苓(二錢) 丹皮(二錢) 澤瀉(二錢) 附子(一錢) 肉桂(一錢) 水煎一碗,探冷服,一連數劑全愈。
牛黃至寶丹 岐天師傳。治陽火口疳。
牛黃(一分) 膽礬(二分) 皂角末(一分) 麝香(三釐) 冰片(一分) 兒茶(五分) 百草霜(一錢) 共為末,和勻,吹入喉中五釐,必大吐痰而愈,後用煎劑救喉湯。
救急湯 岐天師傳。治陰陽二火喉疳。
青黛(二錢) 山豆根(二錢) 玄參(五錢) 麥冬(五錢) 甘草(一錢) 天花粉(三錢) 生地(五錢) 水煎服數劑,不再發。
月蝕疳
月蝕疳者,多生於耳邊,或耳之下也。此瘡小兒生居多。然足陽明胃經無濕熱,與足少陽膽經無鬱氣,則不生此疳也。然此乃小瘡耳,不必內治。倘其瘡大,而蝕不止者,必宜內治為佳。內治之法,瀉胃與小腸之濕熱,而外用末藥調搽,斷不久延也。設或瘡蝕不大,是濕熱不熾,何必用內治之法哉?
龍化丹 岐天師傳。治月蝕疳。
黃丹(一錢) 赤枯礬(一錢) 蚯蚓糞(三錢) 冰片(一分) 輕粉(三分) 煙膠(一錢) 爐甘石(一錢) 各為末,研細,用香油調搽,數日即愈。
粉灰散 岐天師傳。治小兒耳爛生瘡。
輕粉(一錢) 棗子(燒灰,一錢) 蚯蚓糞(火焙乾,五錢) 生甘草(五分) 各研末,油調搽即愈。
旋指疳
疳瘡生於手足,最不易治,以十二經井穴多起於手足也。井穴既有十二經之分,則疳生於少商宜治肺,生於少衝宜治心,生於大敦宜治肝,生於隱白宜治脾,生於湧泉宜治腎矣;生於中衝宜治心包絡,生於商陽宜治大腸,生於少澤宜治小腸,生於竅陰宜治膽,生於厲兌宜治胃,生於至陰宜治膀胱,生於關衝宜治三焦矣。然而手足者,四肢也,四肢屬脾之部位,故疳雖生於十二經之井邊,而治法斷不可單治井經也。蓋疳之生也,本於脾臟之濕熱也,濕熱善腐諸物,長夏正濕熱盛之時也,不見萬物之俱腐乎?故治法必須治脾之濕熱為主。治脾而胃亦不可置之也,脾胃表裡,治則同治耳。或見疳生於井穴,少分各井而佐之何經之藥,尤治之神也。
加味五苓散 祖傳。治手足旋指疳。
白朮(二錢) 蒼朮(二錢) 金銀花(五錢) 豬苓(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肉桂(二分) 龍膽草(二錢) 茯苓(三錢) 天花粉(三錢) 水煎服,四劑後以外治治之。
六星丹 岐天師傳。外治旋指疳,神效。
兒茶(五錢) 雄黃(一錢) 冰片(二分) 輕粉(三分) 滑石(二錢) 血竭(五分) 各為絕細末,先以炙甘草三錢、苦參五錢煎湯洗之,後搽之。
袖手疳
袖手疳者,生龜頭之頸上,皮包乾內,而外不顯也。凡龜頭生疳瘡,多是淫毒所感,因嫖妓而得也。然而因嫖而生者,不止生於龜之頸,今止生於龜頭,而外又皮裹之,乃腫於皮肉之內也,非淫瘡實熱瘡也。內用瀉火祛毒之藥數劑,然後以外藥水浸之,自必收功。
暗治飲 治袖手疳。
黃柏(三錢) 茯苓(五錢) 蒲公英(三錢) 柴胡(一錢) 白芍(五錢) 生甘草(一錢) 龍膽草(一錢) 豨薟草(二錢) 水煎服 服數劑。
外護丹
豬膽(二個,取汁) 龍膽草(三錢,煎汁) 蚯蚓五條搗爛,用二汁淋洗,去蚯蚓,加入冰片末三分,入雞蛋殼內,套在龜頭上,浸之漸愈。
臊疳
臊疳生於玉莖之上,亦楊梅之先兆也。然梅瘡甚毒,多得之於妓女、龍陽之子。倘未交二種,止於妻妾中得之,此自己本有濕熱,或加惱怒,而強暴動淫,亦能生瘡。瘡名臊疳,以肝性主臊,故疳亦以臊名之也。內用平肝之劑,外用六星丹搽之,無不痊也。
化淫消毒湯
白芍(一兩) 當歸(五錢) 炒梔子(三錢) 蒼朮(三錢) 生甘草(一錢) 金銀花(一兩) 青黛(三錢) 生地(三錢) 土茯苓(五錢) 水煎服,四劑愈。
陰疳
陰疳者,生瘡於陰戶之內也,時痛時癢,往往有不可忍之狀,其氣腥臊作臭,無物可以解癢,倘愈交接,則愈痛矣。最可憐之症也。此瘡多因於欲火之動,而又有濕感之,火炎水流,兩相牽制,留而閉結,乃化而生瘡,久則生蟲也。此蟲雖生於陰戶,然實化於肝腎。或思男子而不可得,火以成之也;或交男子而感其精毒,以長之也。總無濕不生蟲,亦無濕不生瘡也,當細察其由來治之。內治之後,仍以外治同施,鮮不即痊矣。
加味逍遙散 家傳方。內治陰疳。
柴胡(二錢)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 白芍(五錢) 陳皮(一錢) 當歸(二錢) 炒梔子(三錢) 荊芥(一錢) 防風(五分) 龍膽草(二錢) 天花粉(二錢) 玄參(五錢) 水煎,服八劑。
桃仁散 岐天師方。外治陰疳。
桃仁(二十一粒,研爛) 雄黃末(二錢) 白薇末(二錢) 炙甘草(五分) 各研細末,蘸雞肝內,納陰戶中,日三易之,先用針刺雞肝無數孔,納之。
妒精疳
妒精疳,乃生於玉莖,亦臊疳、袖手疳之類也。人生最妒,而精亦妒。精妒症有二種:一妒不潔之精,一妒太潔之精也。不潔之精必有毒氣,太潔之精必有火氣,故玉莖不交敗精之陰戶,斷不生疳。陰戶蓄精,尚未流出,一旦重接,鮮不生瘡矣。此等之疳,其症尚輕,外用五根湯洗之,再用首經散搽抹則愈矣,不必又用敗毒湯劑而內治之也。
首經散 岐天師傳。治妒精疳瘡,並治諸疳。
室女首經抹布燒灰,加輕粉二分、冰片一分,各研細末,搽之立效。
無辜疳傷瘡
無辜疳瘡,乃鳥糞或羽毛從天下降於人身,感而生疳瘡也,蓋各鳥所食,多是蛇、蠍、蜈蚣之類,其糞最毒,而羽毛亦未嘗不毒也。小兒不知其故,或逢落或見糞墮羽可珍,手攜口銜,其毒因之而入於臟腑,久則發出於皮膚,乃生瘡生疳矣。或生於腦後,或生於項邊,結核如彈丸,推之則動,軟而不疼,歲久失治,羸瘦壯熱,便膿便血,頭骨縫開,肢體生瘡而潰爛矣。治法亦須消毒為主。小兒得此,尤宜早治。
消辜湯 岐天師傳方。治無辜疳瘡。
天花粉(一錢) 貝母(一錢) 薔薇根(三錢) 杏仁(十四粒) 桔梗(一錢) 黃礬(五分) 白蒺藜(一錢) 烏梅(一個) 檳榔(五分) 烏桕根(二錢) 白芍(二錢) 人參(五分) 水煎服,十劑可消,大人倍之。
湮尻瘡
湮尻瘡,生於新生之兒,或在頤下項邊,或在頰肢窩內,或在兩腿丫中,皆濕熱之氣湮爛而成瘡也。夫小兒新生何遽多濕熱?雖遺尿小便,未易即干,然下身或多潮氣,不宜上身而亦沾染也。蓋因乳母繃縛手足,看顧不到,適逢天氣炎熱,蒸裹太甚,因而湮爛。身中本無濕熱,何必又治濕熱之多事乎?將伏龍肝一味,不拘多少,搗極細末,佐之滑石末少許,不可太多,摻在患處,用紙隔之即愈。
龍石散 治湮尻瘡。
伏龍肝不拘多少,為細末,滑石少許,各為極細末,和勻,摻在瘡上,外用草紙隔之,數日即愈。
落臍瘡
落臍瘡,乃小兒之症也。小兒自落臍帶之後,何便生瘡?夫臍,人之命根也,此處生瘡,多變風症,風症一成,命根將絕,去生便遠,可不亟治之乎?不知臍落生瘡,亦感染水濕而成之也。必因乳母失於照管,落臍之時,臍汁未乾,或加溺以傷之,或洗浴而不加拭揩,遂致濕以加濕,而瘡口遂至於不合也。治宜去濕為主,而少加生肌之藥,則臍復完固,無濕而瘡自愈也。
去濕生肌散 岐天師傳方。治落臍後生瘡。
茯苓(一錢) 貝母(三分) 枯礬(三分) 草紙灰(五分) 雄黃(二分) 三七(三分) 共為末,入在臍內,用紙包之即愈。
臍漏瘡
臍中生瘡,時時流膿血,名臍漏瘡。皆不慎欲縱色,或因氣惱,而故借房幃以怡情消忿,遂至生瘡成漏也。若但治漏瘡,而不絕欲戒氣,斷有死亡之禍。必須內治為佳,縱色者,用補中益氣加熟地、山茱以治之;動怒者,亦用前方加白芍、當歸、丹皮、熟地以治。外更用艾灸臍上,加生肌散填滿臍口,一日一換,始可奏功也。
加味補中益氣湯 祖傳方。內治臍漏瘡。
人參(三錢) 黃耆(五錢) 白朮(一兩) 當歸(三錢) 柴胡(八分) 升麻(四分) 生甘草(一錢) 陳皮(一錢) 金銀花(一兩) 水煎服。縱色者,加熟地一兩、山茱萸四錢;動怒者,加白芍藥一兩、當歸二錢、丹皮三錢、熟地五錢。
生肌散 外治臍漏瘡。方載後卷。
金刃瘡(附自刎)
金刃瘡,乃刀傷之瘡也。誤傷者,心不動而失血,其症輕;自刎者,心大動而失血,其症重;或自割其皮,自切其肉,倘無激怒而傷之,其症猶在輕重之間;惟涕泣而刎頸,鬱怒而斷指,其症皆重也。蓋破傷血失,則止有一線之氣相養,使五臟平和,尚可補氣以生血,活血以生肌也。苟或求死不得,而傷心更甚,補氣必至添嗔,活血必至開裂,安能服藥以收功乎?必須勸其解怒以平肝,消愁以養脾,寬懷以安心,然後用補氣補血之藥,而佐之止痛生肌之味,始可奏效。否則,瘡不能愈,而命不可奪也。
加味補血湯 祖傳。治金刃自傷將死者,俱可救。若傷輕者,減半救之。
生黃耆(一兩至二三兩) 當歸(五錢至一二兩) 三七末(五錢) 沒藥末(二錢) 白及(三錢至一兩) 白芍(五錢) 水煎服數劑,斷無性命之憂。
完膚丹 岐天師傳。外治金刃傷血出,最神效。
三七末(一兩) 乳香末(二錢) 陳年石灰(一兩) 血竭(三錢) 婦人褌襠末(一錢) 人參(二錢) 各為細末,摻上即止血生肌。如金瘡作痛,先用牛膝搗敷,立止,梅師方也。
火燒瘡
火燒瘡,遍身燒如黑色者難救,或燒輕而不至身黑者,猶可療也。然而皮焦肉卷,疼痛難熬,有百計千方用之而不驗者,以火毒內攻,而治之不得法也。故治火燒之症,必須內外同治,則火毒易解也。
救焚湯 岐天師傳。內治火燒瘡。
當歸(五錢) 丹皮(三錢) 生地(五錢) 甘草(二錢) 苦參(二錢) 生蘿蔔(一大個,搗汁) 槐花(三錢) 黃連(一錢) 同煎服,服數劑,外以末藥敷搽自愈。
六仙散 岐天師傳。外治火燒如神。
黃葵花(一兩,曬乾,為末) 大黃(一兩) 滑石(一兩) 劉寄奴(三錢) 井中苔(五錢,身佩,為末) 絲瓜葉(二十片,曬乾,為末) 以蜜調敷,不痛且易生合,又不爛也,神效。平日修合,臨時恐不能成。
湯燙瘡
湯燙瘡,乃百沸湯、滾熱油與滾粥等物,忽然猝傷,因而遭害。遂至一時皮溻內爛成瘡也。此等之瘡,正所謂意外之變,非氣血內損也。輕則害在皮膚,重則害在肌肉,尤甚者害在臟腑。害在臟腑者,多至殺人。然內治得法,亦可救也。內用托藥,則火毒不愁內攻,外以蚌津散汁數掃之,即應驗如響。如焮赤潰爛,用歸蠟膏拔毒止痛,尤易生肌。
祛火外消湯 岐天師傳。外治湯燙、油燒等症神驗。
地榆(五錢) 白及(三錢) 柏葉(三錢) 炒梔子(二錢) 白芍(五錢) 當歸(五錢) 生甘草(一錢) 水煎服二劑。傷輕者,藥減半。
蚌津散 外治湯燙、油泡等症。方載後。
二黃散 傳世方
大黃(炒) 黃柏(炒) 各為細末,以雞子清調之,搽上最妙。《衛生寶鑑》用苦參末,香油調敷,亦效。
毛粉散 繆仲淳傳。治湯火傷神效。
豬毛(煅存性) 研細末,加輕粉、白硼砂少許,麻油調和,敷之立效,無瘢痕。
歸蠟膏 治湯火傷瘡,焮赤潰爛,用此生肌拔熱止痛。
當歸(一兩) 黃蠟(一兩) 麻油(四兩) 以油煎當歸焦黃,去滓,納蠟,攪成膏,出火毒,攤貼最效。出《和劑局方》。
又方
王不留行(焙乾) 為末,麻油調敷。或絲瓜葉為末,如前調亦妙。
含腮瘡
含腮瘡,生於兩頰之上,大人、小兒皆有之。此瘡初生時,如水痘大一小瘡也,日久漸大,蝕破腮頰,故以含腮名之。皆好食肥甘,以至成毒而生瘡也。必須早治之,不可因循時日,日久破透腮頰,反難治療。先以鹽湯時時漱口,次用二金散敷搽,即可愈也。
二金散 世傳方。外治含腮瘡最效。
雞內金(一錢) 鬱金(一錢) 各為末,先用鹽湯漱淨,次用藥上之,數次即效。
皴裂瘡
皴裂瘡,皆營工手藝之輩,赤手空拳,犯風弄水而成者也,不止行船、推車、打魚、染匠始生此瘡。皮破者痛猶輕,紋裂者疼必甚。論理亦可內治,然而辛苦動勞之人,氣血未有不旺者,亦無藉於內治。或帶疾病而勉強行工者,即宜內治,又恐無力買藥,不若外治之便矣。先用地骨皮、白礬煎湯洗之至軟,次用蠟、羊油煉熟,入輕粉一錢,搽之為神。
八珍湯加減 內治皴裂瘡。
當歸(二錢) 芍藥(三錢) 生甘草(一錢)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 熟地(三錢) 川芎(八分) 薏仁(三錢) 水煎服,數劑可止。
皮礬散 外治皴裂瘡。
地骨皮(五錢) 白礬(三錢) 煎湯洗之至軟,後用蠟、羊油熬熟一兩,入輕粉一錢,研為末,調勻,搽之即愈。
漆瘡
漆瘡者,聞生漆之氣而生瘡也。蓋漆之氣,本無大毒,以漆能收濕,人之肺經偶有微濕,而漆氣侵之,則肺氣斂藏,不敢內潤於皮毛,而漆之氣欺肺氣之怯,反入於人身,彼此相格,而皮膚腫起發癢矣。癢必至於抓搔,抓搔重而發疼,不啻如火之制膚而燥裂也。倘用漆之時,用蜀椒研末塗諸鼻孔,雖近於漆器,亦不生瘡,無如世人之懶用也。如一時聞漆之氣,即用薄荷、柳葉、白礬煎湯飲之,亦不生瘡。即既已生瘡,以此三味洗之三五遍,亦愈矣。若猶不愈,以蟹黃搽之,內服芝麻油一二碗,無不安也。
《千金方》 治漆瘡作癢。
芒硝五錢,煎湯,遍癢處塗之即止。
又方 治漆瘡作癢。
貫眾研末,油調塗即愈。
又方 神效。
荷葉一片,煎湯一二碗,少溫洗之即愈。
凍瘡
凍瘡,犯寒風冷氣而生者也。貧賤人多生於手足,富貴人多犯於耳面。先腫後痛,痛久則破而成瘡,北地嚴寒尤多。此症更有冷極而得者,手足十指尚有墮落者。以犬糞經霜而白者,燒灰,芝麻油搽調最妙。倘氣虛者,必須補氣;血虛者,必須補血。外用附子末,楝樹子肉搗搽自愈。倘用甘草、黃柏、松葉、大黃之類,俱不見十分全效矣。至手足墮落者,止可存其手足,用補中益氣之劑救之,十指不能不爛,未必能重活之也。
狗糞散 外治手足凍裂。
干狗糞為細末,用白糞為炒,燒灰存性,以絕細為度,麻油調敷,數次即愈。用西瓜皮、柏油等藥俱不效,此方特奇。
箭毒瘡
箭毒瘡,因箭頭鐵鏃用毒藥煮過,而人身中傷,必疼痛欲死也。近人用箭,未必皆用毒藥矣。倘若中毒,必須解毒為妙。有箭頭在肉不出者,若無毒,不必用刀割之 必用醃久豬腿骨頭,以火炙一邊,必有油髓流下,以器盛之,俟其流下,取油搽其箭傷之處,必然發癢,再輕輕頻搽,久則箭頭自外透出矣。如有毒而沒入者,必用刀割肉取出。大約有毒者,內外皮肉皆黑。但紅黃不變黑者,乃無毒之箭傷也。凡毒箭傷,而去其鏃頭者,必須覓婦人月水洗之,方解其毒耳。
山羊酒 岐天師傳。治箭頭不出,並可治跌打損傷。
山羊血(一錢) 三七(三錢,為末) 黑糖(五錢) 童便(一合) 酒一碗,調勻飲之,不必大醉,久則傷氣,必癢。箭後漸出近皮,一拔即出,以三七末敷之。